過秦論解釋詞語大全
【秦孝公據肴函】
秦孝公:獻公子,名渠梁。他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富強。肴:一作“崤”,山名,亦名肴谷,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函谷關東。函:即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雍州】
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陜西省北部及甘肅省西北部與青海額濟納一帶之地。
【窺周室】
窺:,窺伺,窺探。周室:指周王朝。句意謂企圖篡取周王朝的政權。
【席卷】
象卷席一樣包括無余。這里借喻吞并。
【包舉】
包裹(收拾)起來,意即全部占有,也是吞并的意思。
【囊括四海】
囊括:即包羅。劉良注:“括,盛也,猶囊盛而結之。”(見六臣注《文選》)也等于說吞并。四海:指全國各處。古謂中國四境皆有海環繞。
【八荒】
《漢書·陳勝項籍傳贊》顏師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也。”
【商君】
戰國時衛國的庶出公子,名鞅,也稱衛鞅。因為仕秦而封于商,所以又稱商鞅。
【連衡】
一作“連橫”,是戰國時使山東的一些國家放棄合縱而事奉秦國的一種政策。
【“拱手”句】
拱手:兩手相合,不必費力。比喻容易取得的意思。西河之外:指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史記·商君列傳》載,秦孝公二十二年,使衛鞅伐魏,盡破之,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求和”。
【惠文武昭】
惠文:秦惠文王,孝公的兒子,名駟。武:秦武王,惠文王的兒子,名蕩。昭:秦昭襄王,武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
【“蒙故業”二句】
蒙:承受。因:依照。這兩句是說,承受秦孝公的舊事業,依照他留下的政策辦事。
【南取漢中】
漢中:想當現在陜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的地方。取漢中事,見《諫逐客書》。
【西舉巴蜀】
巴蜀:兩個古國名。
【“東割”二句】
膏腴:肥沃。要害:這里指山川險阻。
【弱】
用如動詞,作“削弱”講。
【饒】
富。
【致】
招致。
【合從】
一作“合縱”,戰國時,六國從南到北連合起來,締結盟約,與秦對抗的一種政策。
【“齊有”四句】
孟嘗:即孟嘗君田文。平原:即平原君趙勝。春申:即春申君黃歇。信陵:即信陵君魏無忌。
【約從離橫】
建立合縱,拆散連橫。
【“兼韓”句】
韓、魏、燕、趙及楚、齊,時為東方六大國。宋、衛、中山是存于大國間的小國。
【“有寧越”句】
寧越:趙人。徐尚:宋人。蘇秦:周人。杜赫:周人。屬:類,一流。下文“徒”、“倫”,義同此。
【“齊明”句】
齊明:周臣。周最:周君之子。陳軫:楚人。召滑:,一作“昭”,楚臣。樓緩:魏相。翟景:魏人。蘇厲:蘇秦弟。樂毅:燕人。通:溝通。意:意圖。
【“吳起”句】
吳起:魏將。孫臏:齊將。帶佗:楚將。兒良:兒,同“倪”,越將。王廖、田忌:齊將。廉頗、趙奢:趙將。制:管理。兵:軍事。
【叩關】
叩:指攻打。關:指函谷關。
【“秦人開關”三句】
延敵:引進敵人。九國:指上述韓、魏、燕、趙、楚、齊、宋、衛、中山等國。《史記·楚世家》:“懷王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兵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
【“秦無”句】
亡、遺:皆作“丟失”講。鏃:箭頭。句意謂秦人并未損失一箭。
【追亡逐北】
亡:逃亡。北:同“背”;逐北:從敗者背后追趕。句意謂追趕戰敗逃走的敵人。
【櫓】
大盾牌。
【因利乘便】
乘著有利的形勢。
【“延及”】
延:延續。孝文王:秦昭襄王的兒子,名柱。莊襄王:秦孝文王的'兒子,名楚。
【享國之日淺】
享:享有。淺:指時間短暫。據《史記·秦本紀》載,孝文王即位后三日而死;莊襄王在位三年即亡。
【始皇】
秦莊襄王的兒子,名政。
【奮六世之余烈】
奮:振發。一本作“續”。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烈:功績,功業。
【振長策而御宇內】
振:揮動。策:馬鞭。御:駕御,這里比喻統治天下。
【吞二周】
二周:指西周和東周。周王朝在周赧王時,分為東西二周,西周都于洛(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周都于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周滅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東周滅于莊襄王元年(前249)。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踐。至尊:指天子之位。履至尊:即登上帝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以統一之業成,更號為皇帝。制:控制。六合:上下四方,即指天下。
【執敲撲以鞭笞天下】
敲、撲:都指杖。李善注:“臣瓚以為短曰敲,長曰撲。”笞:竹板。鞭、笞:都是刑具,這里都用如動詞,是鞭打的意思。
【百越】
古代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總稱,一作“百粵”。
【桂林象郡】
二郡均為秦置。桂林郡:當今廣西僮族自治區的一部分。象郡:當今廣東西南部與廣西僮族自治區南部及西部等地區。
【俯首系頸】
俯首:低頭。系頸:用繩系在脖子上,表示屈服。
【委命下吏】
委:付與。命:性命。下吏:屬吏。又指獄官。呂向注:“言任性命于獄官也。”(見六臣注《文選》)
【“乃使蒙恬”三句】
蒙恬:秦始皇的將領,二世時賜死藩籬:籬笆。此喻國家的屏障,即指長城。卻:擊退。
【南下而牧馬】
指匈奴南來侵擾秦朝。
【士】
指東方六國之人。
【焚百家之言】
焚: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的著述
【黔首】
指百姓。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秦稱黔首,如同周稱“黎民”。
【隳】
毀壞。
【兵】
此指兵器。
【咸陽】
秦都城,故城在今陜西省咸陽市城東。
【“銷鋒鏑”二句】
銷:熔化。鋒:兵器尖端。鏑:箭頭。鋒鏑:這里代指兵器。金人:金屬鑄造的人像。《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錿(樂器),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廷中。”
【踐】
登。此作“據”講。華:指華山。因:依。河:指黃河。池:護城河。這兩句是說,然后據華山為城郭,依黃河為護城河。
【不測】
指深不可測。
【信臣】
可靠的將官。
【誰何】
李善注:“問之也。”即盤問的意思。意謂盤查過往行人。一說,作“誰敢問”講。(見六臣注《文選》張銑注)
【關中】
秦以函谷關為門戶,關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
比喻城郭的堅固。金:金屬。
【“子孫”句】
《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詔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究。”“也”字原無,據五臣本補。
【殊俗】
不同的風俗。此指遠方的部族。
【“然而”句】
陳涉:又名陳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事見《史記·陳涉世家》、《漢書·陳勝列傳》。牖:窗戶;樞:門軸。甕牖繩樞:以破甕為窗戶,或云窗陋如甕口,以繩索拴門樞。因以形容居住的簡陋。比喻陳涉出身微賤。
【氓隸】
當時對農民和奴隸的賤稱。
【遷徙之徒】
指被謫罰而服勞役的人。此指陳涉被征發去戍守漁陽而言。
【中人】
指平常的人。
【陶朱猗頓】
陶朱: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范蠡晚年曾在陶山經商,號稱陶朱公。(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猗頓:魯人,范蠡教以畜牧,他就到猗氏(山西省臨猗南)大畜牛羊,十年為巨富。(見《史記·貨殖列傳》集解)
【躡足行伍之間】
躡:踏;躡足:這里如同說“插腳”。行伍:此指戍兵隊伍。
【倔起阡陌之中】
倔起:自下而起。阡陌:田間小路。此指田野。
【揭】
高舉。
【云集響應】
云集:如云之集合,形容眾多。響應:如響之應聲,形容快速。
【贏糧而景從】
贏:擔負。景:同“影”;景從:如影之隨形,比喻歸附的人緊緊追隨(陳涉)。
【山東】
指函谷關、崤山之東。
【自若】
依然如故,沒有變化。
【鋤耰棘矜】
耰:鋤柄;鋤耰:即指鋤。棘:棘木;矜:杖。棘矜:即“伐棘以為杖”。(見王念孫《讀書雜志》)一說,棘:同“戟”。(李善注)
【“非铦”句】
铦:鋒利。鉤戟:帶鉤的戟。鎩:長矛。
【謫戍之眾】
被謫發往戍所的人們。
【抗】
高,強。
【度長契大】
度:用作動詞,度量物之長短。契:動詞,計量物之粗細,引申為衡量,比較。
【致萬乘之勢】
致:得到。萬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輛。后因以“萬乘”代指帝位。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統治。八州:古時分天下為九州,此即指秦所據雍州之外的八州,即六國之地。朝同列:使原來同等的六國之君來朝。
【七廟】
祖先七代的廟。古宗法制度,天子祀七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隳,毀壞。
【身死人手】
指秦王子嬰為項羽所殺。
【攻】
指秦始皇及其前代君王用強兵攻打他國。
【守】
指秦二世胡亥及秦王子嬰兵力疲弱困守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