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松糕初三作文
近些年,每臨春節,總要蒸幾籠松糕。
那年五月,父母從溫州探親回來,帶回了兩個松糕,樂呵呵地招呼我們品嘗,聊起蒸松糕的往事,激活了我那塵封的記憶……
兒時,新年將臨,便是母親最忙的日子。過了小年(臘月廿四),母親就忙著蒸松糕了。下班后,母親將加工好的米粉拿回家來,熬糖漿、搓粉塊、過篩、上籠……哪次都得忙到下半夜。有時父親不在家,母親就讓我坐在灶前陪她,給我指派加柴燒火的差。跳動的灶火烘熱了我的臉,也溫暖了我小小的身子。期盼著能最先嘗一口熱乎乎、香糯可口的松糕,心里喜滋滋的,精神格外亢奮。我時不時從灶后探出小腦袋兒,看一眼冒著熱氣的蒸籠,不由地在心里焦急地念叨:“怎么還不熟啊?”——然而,這樣的話是絕不能說的。母親說,蒸松糕時不能亂說話,要不松糕就蒸不熟了。曾經,家里就發生過蒸不成松糕,只好沮喪地改蒸糖年糕的事。是否誰說了什么不該說的話,已經記不得了。但兒時小小的心里,不禁平添了幾分神秘,越發覺得蒸松糕不是件容易的事。
臨近春節時,學校發了箱甌柑。同事說甌柑皮厚肉少,還有些苦味兒。貶者居多。父親一打開紙箱就說:“嗯,是甌柑。”迫不及待地品嘗著,連聲說:“好吃!好吃!比蘆柑好吃!”母親邊吃邊點著頭:“是甌柑,但不及家鄉的柑甜,苦味兒也不足。”他們這哪里是在品柑,他們品的是家鄉的味道,就如他們念叨家鄉的松糕那樣。于是,萌生起一個念頭:何不嘗試蒸松糕,以慰藉父母的思鄉之情。
要蒸松糕,首先得備好炊具。蒸松糕的`蒸籠是頗有講究的:蒸屜必須是活動的,便于取出蒸熟的松糕;蒸籠得有腳,將蒸屜高高架起,一來避免翻滾的水浪舔濕籠里的米粉,二來要管住升騰的蒸汽,使之順從地由籠底穿粉而過。這樣的蒸籠,三明是買不著的,即便在溫州,據說也不容易找到。二姨說,松糕蒸籠是要訂做的。無奈之下,只能因陋就簡,土法上陣了:我買回了一個22厘米的圓柱形的調料盆,請五金鋪的師傅切割了底,在盆壁上敲出四個眼來,旋上螺釘,架住活動的蒸屜,一個簡易的松糕蒸籠就這樣成了。
加工了三斤米粉,可以試著蒸松糕了。剛吃過午飯,母親就叮囑我們不準隨便說話,而后樂呵呵地張羅著蒸起松糕來。父親也顧不上休息,不時地走過來瞧瞧。第一籠上鍋后,很快,松糕面上就透出了縷縷白色的輕煙。母親輕舒了一口氣,開心地說:“可以了。”果然,不多時,第一塊松糕出籠。再蒸第二籠,許久也不見蒸汽從松糕面上騰起,母親說:“這一籠蒸不熟了。”還真讓母親說著了,夾生的松糕只能再上蒸鍋補救。如此這般,蒸出的糕便不再松軟了。
同樣的操作,為什么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如今,我自然不會再相信母親的那相當玄乎的說法,料定是某個細節上出了問題。于是,我細細地對比著兩次操作中的微小差別,思考著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入夜,竟然無法安靜讀書,疑問一次次固執地闖入腦中。翌日,才一睜眼,答案竟毫無來由地恍然掠過心頭:是水!第二籠下鍋時,鍋內的水雖然還有不少,但已經夠不著松糕蒸籠的腳了,沸騰的水揚起的蒸汽,悄悄地從鍋邊上溜走,像吊腳褲般懸著的松糕蒸籠的腳是攏不住蒸汽的。沒有了足量的穿粉而過的蒸汽,松糕便蒸不熟了——一定是這樣,我十二分地肯定自己的推斷。
父母聽了我如此這般的一通分析,不置一詞,雙雙結伴出門了。不多時,兩老提著十斤米粉回來了。哈哈!卯足了勁想蒸成松糕的不只我一個人啊!
下午,我們又忙開了,廚房里蒸氣騰騰。每一塊松糕出籠后,母親都不忘往蒸鍋里加上足量的水,再接著蒸新的一籠。事實印證了我的推斷,松糕一塊接著一塊擺到了餐桌上。此時,在我們眼中,每一籠松糕都如同出浴的嬌兒,如此地討人喜愛。
第二天,吃過早飯,父母就出門去了,喜滋滋地為老鄉,還有他們的朋友分送著松糕。我想,伴隨著松糕送出的,定然還有老人那一腔與友人分享的思鄉情懷吧。
如今,蒸松糕已成了我春節前的一道必做題。只是,勞作的間歇總是不由地想起父親來。
【蒸松糕初三作文】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之蒸糕小學生作文500字08-01
重陽糕作文06-09
做清明糕作文06-03
家鄉的燈盞糕作文10-10
做重陽糕作文06-09
荊州魚糕的作文04-27
家鄉的香糕作文05-13
制作重陽糕作文07-07
母親的重陽糕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