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春節風俗作文(精選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津的春節風俗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津的春節風俗作文 篇1
在天津,二月初春節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中。
在春節的前幾天,也就是臘八。在臘八那天人們趕著做臘八粥。無論爺爺做得多好吃,我就是不吃。原因在那一天人們還要做臘八蒜。爺爺先把蒜包好放在醋里,然后封起來,等到了春節那天用來蘸餃子吃。雖然我不喜歡吃蒜,但我喜歡吃醋,因為蒜的味道真是太“好聞”了。
臘八醋做好了,人們開始忙著買東西。大人們給孩子們買新紅衣,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除此之外還要買一些鞭炮和大炮,在過年期間燃放。老人們開始買一些吃的,比如開心果、大榛子、花生、瓜子、巧克力、大杏仁等等。孩子們要買的東西可多了,首選的就是小花炮,其次是一些飲料,最后就是什么小零食啦。
除夕這天就更忙了,我奶奶忙著貼福字、對聯、窗花、吊錢兒。而爺爺忙著做中午的飯菜和晚上的餃子。除夕夜可就熱鬧嘍!家人們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和餃子。一起賞煙花,一起看春晚。在這一天晚上人們為了防止年獸的到來,必須燈火通明,炮聲不許間斷。這一晚必須要熬夜呀!
大年初一人們要去拜年,所以手里都拿著滿滿的東西。而且遠方的親戚也要來到兄弟姐妹家拜年。
元宵節這一天與除夕相比又是別有一番風味啦!這一天人們爭先恐后的比誰的花燈漂亮、好看:有的是紙燈籠,有的是動物形狀的燈籠,有的是奇怪形狀的燈籠,有的是豪華炫麗的燈籠。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元宵,一起賞花燈,企盼新的一年里團團圓圓。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雖然與春節那幾天相比不那么熱鬧,但是有一種食物讓我回憶不止,那就是燜子。雖然以前沒有吃過這種不透明的固體,但是自從我吃了爺爺做的之后,一直都忘不了它的味道,我覺得爺爺做的每一個燜子都有家的味道,都包含著濃濃的愛。
一眨眼,二月二也過完了,春節就正式結束了,人們都照常工作了,而我們,也要背著書包上學去了。但春節時的場景,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游蕩,久久不愿散去……我留戀花燈,留戀煙花,留戀春節時的每一物……
天津的春節風俗作文 篇2
天津春節的時段廣義上是指從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天津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的說法。但狹義上講,天津春節當天僅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臘八節是在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開始熬臘八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豆子、米、干果,給孩子們做還要放紅糖、白糖。還有臘八蒜,把大蒜剝了皮,泡入醋內,再加白糖,拌勻。過年時,人人吃餃子。等吃餃子時打開,那蒜就呈翠綠色了,給白白胖胖的餃子又添了一種美味。
準備過年,大人們忙,孩子們也忙。福字、吊錢兒、燈籠、窗花都是要買的(也有的自己做)。孩子們更是在煙花攤前挑來挑去,不買一大兜不行。最后大人帶著孩子們去買各種各樣的糖、蜜餞、干果。吃的、穿的、玩的、用的都要買齊全了。
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孩子們吃著糖瓜兒,等著天黑。吃飯后,大人帶著孩子們去放焰火。屋內的人聽到外面的煙花聲一點兒也不會覺得煩。那些煙花把黑夜襯托得無比美麗。
這一天孩子們也要吃糖,街上賣的糖有長方形也有瓜形,這些糖統稱為“糖瓜兒”,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嚼在口中又黏又甜。
關于臘月二十三,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有個神為“灶王神”,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壞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今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吃的糖瓜兒,就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而制成的。
最忙的日子莫過于二十三之后了。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一次,各種食材更要準備充足,因為大多數的店鋪都在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什么雞、鴨、魚、肉、米到了正月初一絕對難買。
到了除夕,全天津都沉浸在熱鬧的海洋。家家都忙活著年夜飯,酒肉的香氣飄散四方。大人孩子一大早就穿上新衣裳,收拾好自己就跑出去把對聯、福字貼在門外,屋內就在窗戶的玻璃上貼窗花、吊錢兒。家家熬夜,每晚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工作的人也都放假了,搶票趕回家和家人過年、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年級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歲。
轉天是正月初一,雖然還有些放焰火的孩子,但比除夕到臘月二十三這三天的少多了,全天津大部分人都在休息。有的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去到親戚家串門,給親戚家孩子送紅包;有的全家在家里接待客人(倒不分什么男女老少)。好多地方都有廟會。極愛逛廟會的是孩子們,是為了看花燈,買些新年專賣的小玩意兒和小吃。
正月初六店鋪開門,但也不是全部,還是有少數鋪子繼續休假。開門的鋪子也不忙,還是可以抽點空去逛廟會。
正月十五又是一個高潮——元宵節。一個個圓圓的小湯圓兒,是孩子們的最愛。
街上,家家戶戶倒不至于張燈結彩,但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燈籠。孩子們有的找大人領著到街上玩兒,有的在家里欣賞家中的紗燈。
正月十六春節就結束了。孩子們再歇些日子就該去上學了,大人們也該去上班了。天氣漸漸轉暖,春天就快來了。
這便是天津的春節。
天津的春節風俗作文 篇3
按照天津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臘八這天,人們早早起來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農歷12月二十三日,是傳統的“小年”。這天,人們要把灶臺打掃干凈,殺雞宰鴨來祭“灶神”。 臘月二十五日前后,人們選擇吉日把家里打掃的一塵不染,干干凈凈整整齊齊迎新年。這時,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買菜,割肉,準備各種各樣的年貨。
從前,天津民間信奉多神,如財神、灶王、菩薩、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處海邊,民眾一面強調航海技術一面祈求神靈保佑,所以在民間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屬“天后娘娘”———在南方稱“媽祖”。同時天津又是航運樞紐,外來商人諸多,航運活動頻繁,所以“天后宮”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視天津,視察了天后宮,并非常欣賞花會的表演,皇帝欽賜會旗,從此天后宮的民間花會成為了“皇會”。法鼓、獅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種表演走街串巷,鑼鼓聲不絕,喝彩聲不斷。據《天津皇會考記》記載,“通宵如是,直至夜闌不散。燭滅香消,未覺東方之既已白。”后來,除了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辰大慶之外,農歷臘月十五至正月初一還要舉辦盛大的廟會,慢慢地,天后宮廟會變成了春節最為重要的一個喜慶節目。
天津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尚潔說:“為什么在臘月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節舉辦規模宏大的娘娘廟會呢?說起來它與天津人傳統的年節習俗有著很大的關系,天津人十分重視過年過節,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極負盛名,這與天津的歷史地理環境、五方雜處的人群結構、多數人長期從事漂泊無定的海運和漕運職業有關。每到年節,人們企盼著能夠與家人平安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共祝來年好運。這種買價與心理的濃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無法相比的。
天后宮臘月廟會就是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氣氛中應運而生的。從臘月十五開始,各種年貨商販聚集到天后宮內,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年貨交易市場。宮南宮北一帶年節需要的雜貨和廟內前院的兒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這種形勢至今未改。” 除夕可真是熱鬧非凡吶!家家戶戶趕做年飯,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春聯;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哪一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日夜不絕。出門在外的人,必定要趕回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和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
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高潮。這天,人們不許殺生。早上,要互相講吉利話祝賀,大人們要給孩子們壓歲錢。從初一到十五,人們都不許講不吉利的話。吃罷早飯,人們就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頭,三個一伙,五個一群的湊在一起,下象棋,聊天等,熱鬧極了。 正月初二這天開始,人們便要到親朋好友家串門拜年。 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開門掃地,打掃成堆的鞭炮紙。 湯圓一上市,春節便接近了尾聲。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這天晚上,有張燈結彩、猜謎踏歌的活動,突出了一個“鬧”字,人們還要吃湯圓,預示著新的一年快樂吉祥。過了這天,春節也就過完了。農民們開始準備春耕,學生們也要開學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天津的春節風俗作文 篇4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歷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于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并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闔家歡樂”,其社會意義是保證宗法社會下父系家庭的團圓。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并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準備臘八蒜和臘八醋。從臘月十五開始,天津的年貨攤販要“上全街(gāi)”,就是各商店把年貨全部上齊,把所有吃喝玩樂的商品都擺上販賣。
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對子。”的天津俗語也體現年前天津人民準備過年的特點,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們往往換上新的楊柳青年畫、擦玻璃、收拾屋子、貼好紅春聯、“倒有”和“倒福”、紅剪紙“掛千”、貼“吊錢兒”等等。其中,吊錢兒是一種用彩紙或者紅紙剪刻成的圖案,天津人民將其貼在門窗的玻璃或者橫棱上,每家每戶貼上的吊錢兒必須要到農歷正月初五那天才能損壞,否則就會暗示一年不順利。
此外,鞭炮和焰火基本上也貫穿整個正月。臘月二十三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買糖瓜兒并等到夜里十二點祭祀灶王爺。大年三十,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破”、“壞”、“沒”、“死”、“光”、“鬼”、“殺”、“病”、“輸”、“窮”、“沒有”和“少”等不吉利的話語,大年初一天津人習慣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另外在這一天,每家每戶的米缸不能空著,如果空著就寓意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等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正月初五不能到別人家拜年,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正月十六晚上要一家人出去遛遛彎兒,這叫遛百病,為的是新年不生病。大年初二,天津有“回娘家”的傳統。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每家每戶要吃餃子,并且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吃湯元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燈節前后,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除此之外,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藥、打孩子。
天津的春節風俗作文 篇5
春節期間,天津的飲食習俗有獨特而又普遍的特點。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并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此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的諺語也體現天津在臘月的飲食風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里要做韭菜餡兒餃子,餃子做成后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余”,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此外在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有吃紅果糖葫蘆的習俗,用來表示來年吉祥,已婚未生子的女人們還要吃棗和栗子,取其諧音“早立子”。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