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春節(jié)的習俗

時間:2023-02-23 16:46:59 嘉璇 春節(jié) 我要投稿

春節(jié)的習俗大全(附各地習俗)

  百節(jié)年為首,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qū)把中國春節(jié)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jié)假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jié)的習俗大全,歡迎閱覽。

春節(jié)的習俗大全(附各地習俗)


分類導航
【1】廣東省春節(jié)的習俗
【2】江蘇省春節(jié)的習俗
【3】山東省春節(jié)的習俗
【4】云南省春節(jié)的習俗
【5】江西省春節(jié)的習俗
【6】湖南省春節(jié)的習俗
【7】浙江省春節(jié)的習俗
【8】安徽省春節(jié)的習俗
【9】河南省春節(jié)的習俗
【10】北京春節(jié)的習俗


  廣東省春節(jié)的習俗

  從年前臘月廿三的灶神上天開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夜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xiàn)在所說的“春節(jié)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臘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購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購買與制作過年食品等。舊時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財神”之俗。他們用小紅紙寫上“財神”二字,在各家門口高叫“財神到”,主家聞聲開門接過小紅紙“財神”,回以“利市”一封。

  舊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過早餐,開始行賀歲禮。晚輩向長輩道賀,然后平輩間互相作揖道喜。行禮時,互相要說些吉利的祝詞,禮畢,長者向少者賞賜紅包利市。接著出門拜年,從親到疏,拜年時要攜帶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為見面禮。

  廣東人過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

  1、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lián)。

  4、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5、謝灶: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樣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點,要在家里守歲。

  9、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于廣東人,猶如圣誕樹之于西方人。廣東人對花情有獨鐘,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10、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廣東醒獅舞起源佛山春節(jié)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于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里。其次是舞龍,廣東的龍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態(tài),不同的龍舞,寄托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節(jié)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白天舞布龍,晚上耍龍燈。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傳統(tǒng)文化。

  廣東人過年的傳統(tǒng)風俗

  1、掃塵

  清潔衣物被帳,打掃屋頂屋角,洗凈臺凳桌椅的污垢,謂之“掃塵”。相傳它始于古代人們除疫祛災的一種迷信儀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吳自牧所作的記錄蘇杭民間風俗的《夢梁錄》云:“十二月盡,……士庶人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去年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

  2、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神位安在灶臺的壁上,上貼大紅紙寫的“灶君之神位”幾個大字;兩旁有一副小對聯(lián):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紅紙下有一小型香爐,是戶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過節(jié)拜祭時插香燭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過得去的人家還要買一對用金紙剪塑成、高約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兩邊,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輝。灶君坐鎮(zhèn)人間,受每家之香火亦負起保護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稟奏一家人的功與過。功大于過,天宮會賜福,反之會降災禍。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會買兩根帶蔗葉的甘蔗,以作天梯;還要買拜祭的雞、魚、豬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讓他吃飽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說吉利的話。民間傳說灶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個柑或大橘,兩片紅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說好話,又因他是粗人,故當晚又要到香燭店買刻印好的“奏歲”形如一紙報告書文。在寫好的“奏歲”文章的空白處填寫全家的門牌號碼、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對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脫衣服、說粗話等),請其原諒等字眼,折好放入專門的信封(買“奏歲”時已備有)。

  拜祭時,用紙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給他去見玉帝時穿的新衣,與“奏歲”信,隨紙寶香燭一齊燒掉,燒完后將糖與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來享用。

  3、除夕

  農(nóng)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lián)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fā),女必“挽面”,現(xiàn)女子多為剪發(fā)美容。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fā)“壓歲錢”。是晚農(nóng)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4、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jié)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將鈔票取回。

  5、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闭f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shù)。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fā)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于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后,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廣東人過年的飲食

  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F(xiàn)在也沒有那么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節(jié)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shù)十斤的米做成一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卜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卜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diào)節(jié)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廣東地區(qū)新春美食品種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如發(fā)菜炆豬手稱“發(fā)財就手”,發(fā)菜炆蠔豉即“好事發(fā)財”,咸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一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制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雞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謂“無雞不成宴”嘛,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征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一午飯時,還必備一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臘味的,但起筷時要先吃“齋”。

  廣東人過年的禁忌和習慣

  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nóng)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后,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fā)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fā)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jié),喜筵壽宴上,習慣于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返回分類導航>>>

  江蘇省春節(jié)的習俗

  蘇州:

  除夕在飯內(nèi)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常州:

  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彼麄儝叩夭辉S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南京:

  有春節(jié)“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

  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長年青翠。

  揚州:

  春節(jié)有“過五天年”之說,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過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揚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開門爆杖”。

  淮安:

  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

  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余”。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

  泰州:

  各地的人都會穿戴一新,在家中擺放好煙好糖以款待上門拜年的人?腿说街骷野菽甓家约t棗茶和一些點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為“財神菩薩”生日,各地店鋪一定要開張接財神。

  徐州:

  春節(jié)期間要專門準備傳統(tǒng)風味食品。如用油炸麻葉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過年時蒸“年饃”,稱之為饅頭“發(fā)笑”,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余。春節(jié)家家要“掃塵”(俗稱“打塵”、“掃屋”),春節(jié)見面的問候只能說:“年忙的怎么樣?忙齊了吧!”忌說“完”,年忙齊后,要祭神拜祖,磕辭歲頭。

  返回分類導航>>>

  山東省春節(jié)的習俗

  1、孔府年節(jié)

  孔府年節(jié)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供內(nèi)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赘谕饷嬗泻芏嘞慊鹪海荚谂D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xiàn)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nèi)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面寫有“長命百歲”的字樣,放在小孩子的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jù)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后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疤斓貥恰迸,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里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后拜廟、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shù)亍褒垷魰钡莫{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2、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jù)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qū)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升,飯后在鍋內(nèi)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jù)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3、曲阜

  【敬天祭祖:除夕夜的“重頭戲”】

  敬天祭祖是曲阜百姓除夕夜的頭等大事。在孔廟中做攝影生意的岳衍慧對記者說,除夕晚上要擺上祖先的牌位,一般供上三代的祖先。牌位前有肉、魚、雞等供品,點燃香及蠟燭。子時前后,餃子出鍋,頭幾碗要用來祭拜。先敬天地,再拜祖先,也從年長者開始。吃完餃子,晚輩就要給長輩磕頭,長輩則要給沒有成年的孩子分發(fā)壓歲錢。完了以后出門給家族中長輩及近支的叔叔伯伯拜年。

  孔繁禮是一名三輪車師傅,他是孔子旁系74代孫。他說,以前在孔府,過年要“蒸壯”,“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府內(nèi)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孔子嫡系子孫離開孔府后,孔府內(nèi)部的一些禮俗也不再流傳。現(xiàn)在曲阜的孔姓人家和異姓人家過年的習俗已沒有什么分別。

  【曲阜年夜飯重兩菜,一是火鍋二是魚】

  除夕,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在曲阜,年夜飯要在當天做出來,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來,屆時家家的砧板都“噔、噔、噔”響,人們忙著剁肉、切菜。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長李緒冰介紹說,曲阜百姓的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螅瑹釟怛v騰,溫馨撩人,說明日子紅紅火火;“魚”“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預示“年年有余”。

  【餃子:年夜飯的主角】

  在曲阜,年夜飯菜無論多豐盛,也一定要有餃子。過年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餃子時,還把幾枚硬幣包進去,誰先吃著了,預示著來年好運。

  據(jù)曲阜當?shù)匚幕块T的人士介紹,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曲阜,有很多習俗沿襲至今,已經(jīng)沒有人能說清楚它初始的含意,但是當?shù)匕傩粘鲇谝环N文化慣性,依然繼承下來。

  如曲阜百姓在除夕夜用大鍋蒸一個大饅頭,全家人每人吃一口。對于這一習俗的寓意,沒有人能說清楚,有的說取團圓之意,也有的說吃了來年不牙疼。再如除夕晚上院子里擺滿柏枝,大門口也要插柏枝。孔祥銀對記者說:“過年插柏枝,與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樣,成了既定習俗,但為什么插柏枝,就不知道了!

  4、淄博

  淄博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

  第一,年前準備過年的聚餐菜肴,家里一般都備下好多菜,比如炸肉,酥鍋之類,現(xiàn)在好了可能不準備了,到處有賣的。

  第二,除夕下午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墳,家遠的就路上燒點紙.一般3.4點鐘鞭炮聲音不斷晚上點鞭炮吃餃子,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零點放爆竹。

  第三,整晚最好不睡覺,睡覺的大年初一4點多起床煮水餃,拜年;

  第四,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第五,一般初八飯店開業(yè),同學朋友聚會;

  第六,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開始踩高蹺之類的,土話叫“拌玩”。

  返回分類導航>>>

  云南省春節(jié)的習俗

  白族

  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布依族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起 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qū)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jié)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裕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節(jié)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景頗族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伙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傣族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yōu)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jié)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獨龍族

  獨龍族:過年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下旬舉行,具體日期由各個家族自己卜卦決定,節(jié)期長短也視準備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獨龍族沒有文字,過去邀請客人過年節(jié),就只好用刻木或結繩作"請柬"。一個家族決定哪一天過節(jié)后,計算出離過節(jié)還有幾天,如果以刻木記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幾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為兩半,一半自己留著,一半送給客人。以后雙方每過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時,就知道第二天要過節(jié)了。如果用結繩記日,離過節(jié)還有多少天,就結多少個結,然后將結繩送給要邀請的親友,自己留一條,每過一天解一個結,解到最后一個"結"的時候,就知道是過年了。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縣境內(nèi)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nóng)歷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zhàn),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xiāng),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zhàn)爭結束后,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xiāng)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水族

  水族:春節(jié)期間,男女青年喜歡開展踢毽比賽。比賽項目有單踢、雙踢、正反腳踢、優(yōu)勝者獲獎。

  普米族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眾多以臘月初六為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基諾族

  基諾族: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眾在過年時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嘗酒肴,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滿族

  滿族:年節(jié)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lián)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jié)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jié)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tǒng)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納西族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xiāng)村都辦燈會,燈會節(jié)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jié)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春節(jié)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表達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

  苗族:把春節(jié)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羌族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瑤族

  瑤族:大年初一,人們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這個戲由三個人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鋤頭的農(nóng)夫,又歌又舞,表示歡慶農(nóng)業(yè)的豐收。演戲時,扮演耕牛的人要善于做出各種各樣逗人發(fā)笑的動作,引起觀眾一陣又一陣歡笑。按當?shù)仫L俗,誰能摸到牛的眉心,誰就最幸福。

  拉枯族

  拉祜族: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jié)(拉祜語為春節(jié))。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返回分類導航>>>

  江西省春節(jié)的習俗

  南昌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我們南昌人說: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話)。是因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二十四日后才陸續(xù)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為“過年”。所以,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過年的,有的早上過年,有的是中年、晚上過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輩依次向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南昌有句俗話:(南昌話)初一的崽,初二個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專為亡親祭拜的。

  換茶:是“換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發(fā)財。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糕點。上貼一片紅紙,送來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圖形式,不重內(nèi)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視上七,這天要好好地吃一頓,還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這天一般舉行隆重的敬神活動。

  元宵節(jié):(南昌話)“過了元宵罷了燈”,過了元宵,年事活動就基本結束了,(南昌話)“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燈”,元宵觀花燈、;簟⒉聼糁i,異常熱鬧。

  宜春春節(jié)習俗

  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團圓飯以后,一般來說戶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圍在火盆旁一邊喝著茶,嗑著瓜子,一邊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籌劃來年的生產(chǎn)生活,這樣一直坐到天明.此俗為辭舊迎新。正月初一凌晨開門,叫“開財門”,每家每戶對此極為慎重,至初一凌晨,戶主首先洗臉,著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擺供品,點燃香燭,燒紙錢,之后在鞭炮聲中大開門戶,念叨“恭喜發(fā)財”,有的'村民開門后,還出門向大利方向燒香作揖、敬天地,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災避禍,大吉大利;匚莺蟀葑媲笊,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財發(fā)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廢,初一開財門習俗沿襲不衰。

  跳儺

  跳儺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定的,一般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儺”,十六叫“搜儺”。“起儺”之后,儺班開始四處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儺”,“搜儺”儀式極其熱烈隆重,四鄰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在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趕到石郵村自己的親戚家中來,村里往往也要擺上幾桌到幾十桌。集中招待一些來此地觀儺的“上面人”。

  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xiàn)象。儺文化包括儺廟、儺神面具、儺舞、儺戲、儺符、儺服飾、儺兵器等組成的一個復雜整體,包含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

  返回分類導航>>>

  湖南省春節(jié)的習俗

  湘潭:舞龍燈先要“接龍”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nóng)村或城鎮(zhèn),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

  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fā)請?zhí)彩墙恿苏執(zhí)娜思揖鸵来芜M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

  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

  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長沙:給客人送檳榔

  “年財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長沙農(nóng)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

  大年初一,家家于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長沙四鄉(xiāng)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于某日聚飲。

  初八以后,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長沙還有客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fā)財之意。

  岳陽:關門吃團年飯

  “百里魚、團年飯”,岳陽過年風俗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lián)外,在臘月三十日還吃“團年飯”,十分豐富。

  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

  解放前,一些地區(qū)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會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

  岳陽人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趕,家里人等了又等。

  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

  飯后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株洲:打開門炮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

  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

  新化

  新化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

  湘西永順

  初一有“過早年”的習俗,凌晨0點左右起床吃早飯,菜品有多有少,一般4-8個菜,邊吃邊亮,象征著日子越過越光明。

  吃完飯了,還可以接著睡覺。

  邵陽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jié)做湯圓食之。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后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后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fā)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xiāng)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

  返回分類導航>>>

  浙江省春節(jié)的習俗

  開門炮: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F(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

  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nèi),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jīng)過念經(jīng)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jīng)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zhí)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階層、行業(yè)、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fā)財?shù)模星筠r(nóng)業(yè)豐收的,有求子續(xù)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愿。

  開正:

  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chǎn)生活的掌事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里,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發(fā)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后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

  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后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卜)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一帶,則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jù)說,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zhèn),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qū)春節(jié)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fā)財?shù)牟暑^。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拜年:

  初一晨起,先在家內(nèi),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jié)。如相遇于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后平輩回拜,則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后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農(nóng)產(chǎn)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每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jù)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南貨店,每逢春節(jié),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jié)之后。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nèi)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jīng)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婚的第一個春節(jié),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nèi),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shù)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舊時,如帶來滿周歲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擇三、六、九之日,謂之"三六九無忌"。出門時,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畫上朱紅或黑墨,意避"小鬼"沖犯。正月初四,民間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與"死"諧音,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有忌。因"九"與"狗"諧音。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xiāng)不問俗者貿(mào)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松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guī)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則可遣兒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要攜帶紅封紙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或設宴款待,否則,習俗都認為是失禮。在平陽,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犢的。

  在洞頭,同樣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里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飯,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云:"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是說,生下兒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紅桶的習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

  春節(jié)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一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么,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一般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jié)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jié)時一定要去拜拜年。

  廳房布置:

  元旦日,有錢人家在中堂上,高掛赤金壽屏(家有長壽老人才可)或大幅書畫,屏前有長條桌,左端萬年青,綴以紅花,右端置一個精細雕刻的插屏,中間或擺時鐘,或擺大元寶。左右有一對大錫臺(有的重百余斤,高與人齊),插上大蠟燭。長條桌前排列兩張方桌,兩邊除同樣陳列大錫臺、大蠟燭外,還有一對明角燈(俗稱"堂燈"),兩桌中間又有個大元寶(用一斗糯米和紅糖制成),插銀花,纏彩紅,上放幾個橫柑,象征財源進門。另外則陳列若干江西窯的花盆,上植各種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類,在花盆上貼著寫有"吉利"兩字的紅紙條,在長條桌和方桌前面,掛著刺繡的大紅緞桌圍,左右兩角配置雕刻精細的金漆欄干,中堂兩旁掛滿書畫。兩邊排列大坐椅和茶幾,披上大紅緞繡的椅披,幾上放置幾碟茶點。如客來,分賓主就坐,除供茶點外,有以漆繪木盤托江西茶盞進茶或蓮子、桂圓等點心,也有湯圓、紅棗。這日,連房間里的床帷、床額、被褥之類,都洗滌換新,連梳妝臺及鏡子,都披上綢緞繡花的鏡蓋,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階沿上面,都掛起美麗的宮燈,只有前梁上掛著兩對紅紗燈,以示隆重。

  新春開筆:

  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后,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

  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柜、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穿新衣:

  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于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兒童穿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征吉祥。小兒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今天卻是例外,有在紅衣外罩網(wǎng)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兒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惡"的意思,F(xiàn)在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樣式、質料更為鮮艷多彩,并向高水平發(fā)展。但穿新衣迎新年這一點是不變的。

  返回分類導航>>>

  安徽省春節(jié)的習俗

  合肥市拋頭獅

  其中“拋頭獅”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現(xiàn)實生活,習俗中形成娛神、娛人為內(nèi)容,以肥西門歌、舞獅、崇祀活動為載體。其中,獅頭與獅身是分開的,舞獅頭者上場之前舉起獅頭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舉套之間便有了一個向上拋的動作,故稱為“拋頭獅”。

  正月十五旱船會

  在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鄉(xiāng)還可常見玩旱船活動。旱船的“燈芯”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隨旱船扭來扭去,合著鑼鼓節(jié)奏,不時地哼唱小調(diào)。唱詞多望風采柳,即興發(fā)揮,幽默、詼諧,為節(jié)日街頭最為逗引看燈人的一道風景。

  其中在淮北,正月十五有蒸燈、蒸屬的傳統(tǒng)習俗。家家用麥、豆摻合的面粉蒸成面燈,按喜好捏成各自喜歡的形狀,用火柴桿纏上新棉花插于面燈中間作為燈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點燃。面燈里的油燃盡后,面燈也烤得黃黃的,食來脆香可口。

  亳州市大班會

  其實大班會是一種罕見的民間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劇情發(fā)展,又類似折子戲。演員們著戲劇服裝,臉畫油彩,紛紛登場,鬧鬧攘攘。大班會雖然形式上具有較濃厚的因果報應、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達了人們懲惡揚善的心愿。

  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漢族民俗舞蹈的一種形式,藝人們腿綁高蹺,動態(tài)風趣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驚險為主。

  宿州市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唱腔螎入了地方戲曲,演唱聲惰并茂,極具藝術感染力,深受當?shù)厝罕姷南矏邸?/p>

  埇橋馬戲

  關于埇橋馬戲是宿州人的.驕傲,雖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平時也是很難看到的。因為,這眾多的馬戲團隊,平時分散在全國、世界各地演出,只有在春節(jié)時,部分馬戲團才回鄉(xiāng)“匯報演出”,然后一飽眼福,觀看到埇橋馬戲的精彩藝術魔力。

  泗州戲

  還有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因唱腔優(yōu)美迷人又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蚌埠市花鼓燈

  集舞蹈、燈歌、鑼鼓音樂、情節(jié)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于一體;ü臒裟薪欠Q“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廣場舉行,以廟會、春會為最盛。根據(jù)區(qū)域的不同,花鼓燈主要分為三個流派:潁上花鼓燈舞蹈結構嚴謹,風格古老質樸;鳳臺花鼓燈著重人物情感刻畫,動作細膩優(yōu)美;蚌埠花鼓燈動作輕捷矯健,瀟灑倜儻。

  懷遠端公腔

  懷遠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選擇在傳統(tǒng)或喜慶節(jié)日,一般安排在夜晚,場地選擇在十字街口或較大的場院,端公在中間坐唱聽眾依墻圍坐四周。演唱者手持直徑三十多厘米的圓形單面鼓,鐵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鐵環(huán),左手握鼓柄,右手執(zhí)條擊鼓,邊打邊唱。擊鼓時有節(jié)奏地搖動鼓柄,鐵環(huán)叮當有聲,和諧悅耳。

  阜陽市獅子燈

  太和民間舞蹈獅子燈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獅子燈表演由訓獅武士執(zhí)繡球引獅入場,扮獅人表演獅子竄、跳、滾、撲、站、臥、翻等動作,還躍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綆、走梅花樁等驚險情景。同時配合獅子燈煙火,增添了歡快熱烈氣氛,整場演出驚險有趣,高潮迭起。

  潁州肘閣

  “肘閣”是潁州區(qū)優(yōu)秀民間舞種之一,系祖籍潁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師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馱歌”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而成。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場”、“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擺”等技巧與難度并重的動作,這種民舞適宜于在空間較大的大型群眾集會上表演,具有艷麗惹眼、造型獨特、驚險刺激的轟動效應。

  淮南市肘閣抬閣

  在悠揚的笛聲伴奏下,在鑼鼓喧天的喜慶之中,演職人員身穿戲服,走在大街小巷,踩著鼓點的節(jié)拍,妙趣橫生。小演員們臉圖油彩,站在閣上,演驛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動作,支撐者踏著秧歌步、剪子股,演驛著一出又一出華夏的精彩和文明,贏得眾人駐足觀看,喝彩聲連連不斷。在為群眾送上節(jié)日的祝福,送上新春的快樂。

  滁州市走太平

  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承時間最長的健身走活動。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城內(nèi)萬人空巷, 四鄉(xiāng)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 從清晨到深夜,數(shù)十萬人到太平橋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為壯觀,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以此祈禱風調(diào)雨順、逢兇化吉、消災去病、平平安安。

  鳳陽花鼓戲

  因起源于鳳陽縣長淮衛(wèi),故又稱“衛(wèi)調(diào)花鼓戲”;ü膽虬樽嘀挥需尮,沒有弦樂,其中的三大件(鑼、鼓、鈸)必不可少,演奏為4至6人,大多由演員兼任,講究鑼跟人,人跟鑼,互為幫襯。

  流星趕月

  流星趕月一般在廣場表演,是民間燈會的一種。它是以舞《流星趕月》為特征,變化隊形為主,賦有一定主題內(nèi)涵的群舞!傲餍乔颉睘榛舯硌荽驁,有時打場前也偶而作零星表演。因其很受百姓歡迎逐步演變?yōu)闊魰系墓潭ü?jié)目。

  花燈拜年

  唱花燈、觀花燈,大街小巷熱熱鬧鬧,看得百姓喜上眉梢。雙龍舞、獅子群舞、河蚌戲珠、旱船接親、豐收鑼鼓、騎毛驢。您瞧那栩栩如生的猛龍、動作敏捷的獅子、風度翩翩的公子、幸福待嫁的嬌娘,一張張紅撲撲的笑臉襯出過年的喜悅,豐富多彩的花燈節(jié)目引得大家笑聲陣陣。

  手獅燈

  手獅燈春節(jié)期間進村入戶,走街串巷,為村民表演。手獅燈表演時,前后有五彩旗引路,后有6只“獅子”和3只紅燈籠相遇,陣容龐大,喜慶壯觀。手獅燈的表演有抖獅、搖獅、睡獅、盤球、獅子坐肩、獅子理毛、獅子推磨、獅子拜門、逗猴等十余種動作。

  六安市龍騰舞獅

  龍騰舞獅表演隊伍身著五彩艷麗的服裝,在街區(qū)路旁走走停停,向周邊商鋪和路過圍觀的群眾表演舞獅子、跑旱船、花挑子、大頭娃娃、蓮香舞等傳統(tǒng)民俗文藝。十余米的金龍在隊員們的手中上下翻飛,或逶迤,或抖擻,時而蛟龍入海,蜿蜒遨游,翻起千層浪花;時而盤旋仰嘯,飛龍在天,卷起祥云萬朵……精湛的技藝和颯爽的英姿,更是賺足了現(xiàn)場群眾的掌聲與喝彩。

  馬鞍山市含山民間彩扎

  民間扎彩工藝把地方性代表風格與毗鄰地帶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諸多形式競發(fā)的格局,扎彩工藝以扎制龍燈為主,并伴有花船、花燈和雜燈。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或重大的喜慶活動,群眾都自發(fā)的或有組織的舉辦龍、獅、花船、花燈等各種扎彩工藝的展示和玩耍。扎彩工藝不但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更是民間特色文化的代表品牌。

  返回分類導航>>>

  河南省春節(jié)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據(jù)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shù)难例X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民

  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nèi)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梢,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wèi)生,預防疾病的傳統(tǒng)美德。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民

  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币恍┑胤竭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shù)貍髡f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但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寫照。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梢,在傳統(tǒng)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diào)節(jié)的。

  臘月二十六——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yǎng)的豬;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次日,集市上肉架林立,

  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蒸饅頭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jù)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shù)量。

  臘月二十七——宰雞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這一天,家家要集中采購。臘月二十七趕鞭炮、春聯(lián)、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二十八——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lián)、窗花和各種神碼。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lián),有個別農(nóng)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后來,農(nóng)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lián),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lián)。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jié)"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家禽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臘月二十九——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臘月三十——除夕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ィ灰祝唤惶妗钡囊馑迹Φ囊馑际恰霸赂F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返回分類導航>>>

  北京春節(jié)的習俗

  1、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

  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干、桂圓等多種雜糧干果,寓意“五谷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shù)匚豢闪瞬坏谩?/p>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后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guī)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jié)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較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松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我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臘八,嘗到了老北京送的“臘八粥”。濃稠的甜粥,裹著老北京過年的第一縷香味兒。

  2、臘月二十三:祭灶,“糖瓜兒粘”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匯報。然后,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jīng)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guī)フ甑谋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干脆一言不發(fā),防他言多必失。

  3、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jié)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nóng)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么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里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wǎng),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墻壁等工作要做。

  4、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糊窗戶”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于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fā)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糊窗戶”的景象,現(xiàn)在在北京市區(qū)怕是很難再現(xiàn)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凈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弊、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艷艷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象。而這天的較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lián)。春聯(lián)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5、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yǎng)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jié)民間傳統(tǒng)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6、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jié)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7、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痹谖覈汗(jié)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jīng)發(fā)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割肉”、“殺雞”、“發(fā)面”、“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huán)節(jié)。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guī)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么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準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8、年三十:吃餃子,“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較高潮,所有的積聚和準備,仿佛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wěn)的老北京這里,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樸,而備添實在。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嘗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鐘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藥渣拋到門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藥方燒掉,據(jù)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里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9、大年初一:拜年,扭一扭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干凈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xiàn)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里面放著各式干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兒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大年初一小孩子較喜歡的是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10、大年初二:拜財神借元寶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廟里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11、大年初三:老鼠娶親的日子

  據(jù)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燈熄了,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給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頂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聽到頂棚上有老鼠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說是老鼠要娶親了。

  12、大年初四:逛廟會走親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除此之外,逛廟會從初一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舊時的北京城內(nèi)及郊區(qū),共有七百余座廟宇,春節(jié)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游人開放。在廟內(nèi)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云觀、大鐘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qū)的花會在春節(jié)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彩,表演各種節(jié)目。

  在眾多去處里,老北京人逛起來最輕松的要數(shù)琉璃廠廠甸。廠甸在和平門外,明代是為皇宮燒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廠的名字。后來,售賣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的攤子越來越多,廠甸的文化色彩漸漸濃了起來。

  琉璃廠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卻格外的熱鬧。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長長的東西琉璃廠大街、和平門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種年貨攤檔鱗次櫛比,一家挨著一家,一眼望不到邊。人們愛逛廠甸,是因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畫、圖書店多在設攤,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琳瑯滿目。這些平日里不多見的古玩珠寶,讓平民百姓眼界大開。廠甸特有的娛樂氣氛也很吸引人,逢春節(jié),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各種花會競相表演,圍觀者人山人海,笑語歡顏,十分熱鬧。

  在廠甸能買到可心的年貨,各種小吃更令小孩子們歡呼雀躍。一米長的大糖葫蘆,用精選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頂端還插有花花綠綠的小旗,與大風車和空竹的嗡嗡叫聲一起烘托著節(jié)日的氣氛。

  13、大年初五:伙計就怕老板夾包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店鋪里面的伙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板給伙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著這個伙計吃完這頓飯就要卷鋪蓋卷兒回家了。

  "破五的餃子"

  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這一天晚上,回家過年的伙計都回來了,掌柜的還要跟伙計吃一頓新包的餃子,以示來年團結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鋪要開張了。各家在開業(yè)前,都要在門口掛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lián),柜臺里響起一片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此時,"年關"已過,一切恢復往常的生活。

  14、大年初六:買燈碗兒等待“順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商家在初六開始制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

  返回分類導航>>>

【春節(jié)的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jié)的習俗(附各地春節(jié)習俗)02-05

春節(jié)作文:春節(jié)的習俗11-16

春節(jié)過年的習俗03-13

春節(jié)的習俗的作文09-14

春節(jié)的習俗的作文(精選)12-10

(經(jīng)典)春節(jié)習俗作文10-26

春節(jié)習俗作文[精選]07-06

(精選)春節(jié)習俗作文07-04

【精選】春節(jié)習俗作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