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無一不體現著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眼中的傳統文化,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傍晚,夕陽西下,晚霞映紅了天空。我拖著疲憊的腳步走回家。像往常一樣,家里的機器人已經幫我準備好了晚餐。正當我想要用餐時,機器人突然大叫:“主人,不好了!我收到了一封佚名信:如果你在今晚之前還沒有完成所有任務,中國將失去所有傳統節日!”
我心中一驚,急忙道:“他留下了什么線索之類的東西?”
“春節開心放鞭炮,當心年獸來擋道;元宵湯圓已煮好,芝麻雖香惹人惱;清明祭祖需注意,莫被龍舟給追到;七夕定要上鵲橋……”話音剛落,機器人“嗞”的一聲,便進入了關機狀態。
我正要走過去察看,突然,機器人把它那長長的大手搭在了我的肩上,不知怎的`,我昏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我醒了過來。這是哪?我眼前一片繁華的景象: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一副喜氣洋洋的景象。忽然,年獸來了!人們嚇得落荒而逃。怎么辦?我急中生智,隨手抓起一個鞭炮,年獸果然被嚇住了,人們一看,也紛紛效仿,把年獸給嚇跑了。這怎么這么熟悉?呀,這不是春節嗎?我努力從已斑駁的記憶中找出一部份。
等等,那線索,春節、元宵、清明、七夕,不都是傳統節日嗎?龍舟,不就是端午嘛。我看著一段段傳統節日的故事,腦海中波濤起伏,塵封已久的記憶也逐漸被喚醒。漸漸地,我意識到: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淡忘了一些傳統,是時候重溫了。
我流著悔恨的淚水,聲嘶力竭地喊出一個個節日的名字,轉眼間,那畫面定格住了,這一空間也漸漸破碎,化為虛無……
啊,那明媚的陽光,我是多么地懷念他!逐漸變暗的天色下,近處的一位老人正向我招手,那不是我的啟蒙老師嗎?我飛快跑去,投入了老人的懷抱。
原來,這一切,都是老師的杰作,目的就是要喚醒人們遺棄的記憶。重溫那些節日的感覺,真好……
【2】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喧鬧的鑼聲震得干枯的枝權微微擺動,亮紅色的炮紙和對聯在瑩白色的天地間閃爍,雨后微涼潮濕的空氣在暗灰色的天空下彌漫,一輪皎潔的明月皓然嵌入疏星漆黑的夜空……這些洋溢著中同氣息的節日具象被我們熟悉和銘記。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讓這些傳統節日在我們心中扎根。
傳統節日是歷史的載體。
黑暗的官僚政府,令剛正不阿的屈原深感羞憤絕望,懷著對昏庸君主的痛恨和無法救國的遺憾,他驕傲卻無奈地對著汨羅江發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聲嘆息。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高潔傲岸的君子,自發地向江中投放的不僅僅是粽子,還有深深的敬重和緬懷。時光荏苒,日月如梭,隨著端午節一直完好地保留下來的,還有那令人神往的歷史。
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感慨“每逢佳節倍思親”,深秋的重陽節卻獨自感受著“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寂寞;中秋節時我們“舉杯邀明月”,品嘗到的家人團聚的溫暖,比月餅更香甜。節日是文化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的表現,它正在讓那些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染我們的心靈。那些悠久的傳統文化,也像一壇封藏窖儲了多年的佳釀,時光愈悠久,就愈能散發彌漫它豐郁的醉人香氣。
傳統節日承載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四月早春的清明節,向來是我們為逝去的故人表達懷念與哀思的日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彌漫著淡淡哀傷情愫的清明,原本是來紀念犧牲烈士的節日。沉默地佇立在烈士英靈的墓前,懷想著英雄們沖鋒殺敵的景象,仿佛耳邊還回響著激動人心的號角,仿佛眼前還燃燒著獵獵的戰旗,拼湊成熱血激昂的畫面,基調鮮紅。寧靜緘默的表象下,是翻滾沸騰著的壯烈和激蕩。我們深深地沉醉在英靈賜予的震撼中,憤怒的吶喊聲遙遠而真實。我們仿佛面對著先烈熾熱而真減的靈魂,它錚錚地告訴我們,什么叫氣節!
銘記著那些美麗的傳統節日吧,當你站在圣誕樹前歡快地唱歌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民族擁有如此偉大而悠久的節日,它們才是我們民旅歷史和文化真正的縮影,它們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就讓傳統節日在我們的心中扎根,讓它們沉默地訴說著過往和歷史,而我們,更需要用心去體會。
【3】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相傳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去吃他的身體。這天正是中國農歷五月初五,從此民間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即使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端午佳節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華傳統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斷顯現。2006年,端午民俗經中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年后,“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其中節令習俗為端午節賽龍舟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后決定名次。
隨著人們對歷史節日的重新認識,傳統端午民俗也歷久彌香。在江蘇昆山的陽澄湖水上公園,急促粗獷的鼓聲在晨風中敲響,13只龍舟如同離弦的箭,在湖面上蕩起陣陣浪花。2011年中國龍舟公開賽昆山巴城站日前已拉開帷幕,海內外300余名選手參與了較量。
傳承為根,創新是魂。隨著政府將“端午節”列為正式節日和時代的變遷,中國民眾在對端午文化和歷史習俗的傳播推廣中注入了更多的現代生活元素,不斷謀新圖變。
對于90后的我們而言,端午并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讓我們意識到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需要用自己的責任去挑起肩上的擔子!弘揚中國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特色才是端午真正的內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