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故事600字
導語: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歷史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歷史成語故事600字1
【成語】: 劃粥割齏
【拼音】: huà zhōu gē jīu
【解釋】: 把粥劃成若干塊,咸菜切成碎末。
【成語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后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陜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里對范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這樣杰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后的豐碩果實。
范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陜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后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只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志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干塊,咸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一天的飯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肴,范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范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肴都變質發霉了,范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范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問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升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后來,范仲淹當了參知政事,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志向,成為一代名人。
歷史成語故事600字2
戰國時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質地優良,因此揚名天下,成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寶。后來,這塊寶玉被趙惠文王所擁有。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聽說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機欺辱趙王。于是,秦王提起筆來給趙王寫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
趙王接到這封信件,明知這是秦王使詐,想將美玉騙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給他,他又會把此事當做借口,攻打趙國。而當時秦強趙弱,一打起仗來,趙國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趙王對此事無法決斷,因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愁得不行。
這時,有人對趙王說,平民藺相如是個飽學之士,經常幫人解決難題,如果請他到宮殿上商議,或許能出個好主意。趙王聽說趙國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興,忙派人宣藺相如來見。
藺相如見到趙王后,就請求由他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走一趟。他說:“假如秦國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那么這筆買賣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國;如果他們沒有獻城的誠意,我再把玉完整無缺地送回我邦。”
趙王雖然覺得這樣做也太冒險了,但又想不出別的主意,只好拜藺相如為使者,命他到秦國去獻和氏璧。
藺相如到了秦國,來到秦王宮中,把和氏璧雙手奉上。秦王將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勝,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換的事情。
藺相如看秦王并無獻城之意,便賠著笑臉對秦王說:“這塊美玉上有一塊瑕疵,不注意看還真看不出來,待小臣指給您看一看。”
秦王雖然狡詐,也中了藺相如之計。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處,就把美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氣沖沖地說:“依我看來,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給趙邦,只想欺辱我國,讓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話!所以我用計調回寶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腦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塊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損壞,急忙從旁勸阻。他一面表示絕不食言,一面答應齋戒幾日后舉行迎璧大典,讓藺相如將和氏璧正式獻上。
藺相如根本信不過秦王,回到住處后就將和氏璧交給隨從,讓他將璧送回趙國。
到了秦王舉行典禮的那天,藺相如嚴肅地對秦王說:“我已派人將和氏璧送回我國,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獻與我國,我國大王一定會將和氏璧給您送來。如果不這樣,您即使把我殺死也無濟于事。因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義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得放藺相如回國。
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蓋世奇功,趙王就將他由一介平民封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專門為君王出謀劃策。
◎成語釋義
比喻把原物完整無缺地歸還原主。
◎故事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出處譯文
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歷史成語故事600字3
漢平帝的大司馬王莽篡奪漢朝政權以后,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公元23年,農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展開決戰,其中一個叫劉秀的將領十分活躍。在這一戰役中,王莽被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民軍就攻進了京城,殺死了王莽。皇族劉玄被尊為天子,劉秀因立了大功,被封為蕭王。
劉秀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讓劉玄做皇帝。劉秀在黃河以北一邊與反對劉玄的零散農民軍作戰,一邊擴充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魏州和蒲陽大敗赤眉軍,收編了投降的部隊,封降軍的主帥為列侯,其他帶兵的軍官也都任命了官職。
可是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擔心將來被劉秀消滅。劉秀看出他們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將仍舊回舊部,統率原來所屬的兵馬;他自己則只帶很少的隨從,到各投降部隊去巡視,并不對他們加以戒備,以表示對他們的絕對放心。這些投降的官兵見劉秀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慮,互相議論說:“蕭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放在別人的腹中,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難道還不該為他赴湯蹈火嗎?”所以,官兵對劉秀十分服從。《后漢書·光武帝本紀》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的成語。
——《后漢書·光武帝本紀》
【求解驛站】把自己的心放入別人的體內。比喻待人至誠。
【活學活用】隊長經常找隊員~地談話。
【妙語點撥】劉秀的高明之處在于給人以“推心置腹”之感,這是他獲得帝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他稱帝后,也沒有像漢高祖劉邦那樣誅殺功臣,而是賞給他們封地、錢帛與特權,然后勸他們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他還不時派官員帶著異域進貢給他的奇珍異寶,去慰問這些隱退的功臣。這樣,劉秀既鞏固了皇權,又落得個不殺功臣的美名,真可謂老謀深算。
【近義】肝膽相照、赤誠待人
【反義】勾心斗角
【拓展閱讀】
汗馬功勞
汗馬功勞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里面說了這么個故事。蕭相國,也就是蕭何,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當年劉邦起兵反秦時,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將。后來,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做了皇帝。
劉邦論功行賞,按功勞大小封賞群臣。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便封他為酂(zàn)侯,賜予豐厚的俸祿,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戶。
這個酂(zàn),是中國周代的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一百家為酂(zàn)。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蕭何當時被定為首功,劉邦還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準許他穿鞋帶劍上殿,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劉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當劉邦知道之后,就說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獵吧?將軍們異口同聲地說:知道啊。劉邦說:那你們知道獵狗吧?將軍們又點點頭,但是猜不透劉邦葫蘆里到底要賣什么藥。
就在將軍們疑惑之時,劉邦接著說了:狩獵的時候,獵狗負責追殺獵物,它們的行動完全按照獵人的指示。你們呢,攻城略地確實有功,但你們只是功狗而已。而蕭何呢,他是給獵狗發出指示的獵人,他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的兩三人就算難得了,但蕭何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的隊伍,跟著我一同出生入死。你們說,那我給他的封賞要比給你們的厚重,是不是應該的呀?
那些被劉邦稱為“功狗”的人,聽了這番言論,無話可說,只好屈居于“功人”蕭何之下,不再爭鬧。而“汗馬功勞”這個成語也是由此而來。
一馬當先
三國時,黃忠的軍隊來到定軍下,黃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軍山的作戰方案。法正指著定軍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說:“這座山比定軍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臨下,定軍 山上的情況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軍山易如反掌。”黃忠抬頭觀察了一蕃,當天半夜就發動了進攻,占領了山頭。法正說:“老將軍,請您帶領軍隊在半山腰,我 在山頂監視。夏侯淵的軍隊來攻打,我就舉旗幟為信號。舉白旗,老將軍就緊守不出擊;舉紅旗,就立即沖下山狠狠的打。這樣,一定能取得勝利。”黃忠完全贊成。
夏侯淵得知對面的高山失守后極為僨怒,下決心把它奪回來。張頜勸他說這是法正的計謀,應該堅守,決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淵聽不進去。他親自帶領一支軍隊下 山,圍住那座高山,大聲叫罵,向黃忠挑戰。法正在山頂上舉起白旗,黃忠看見,守在山腰不下來。到了下午,法正發現魏軍已經疲勞,乘他們沒有防備,連忙揮舞 紅旗。黃忠看到信號后,發起進攻。隨著一片喊殺聲,黃忠已飛沖到夏侯淵面前,夏侯淵被連頭帶肩砍作兩段。
黃忠斬了夏侯淵,奪下了頂軍山,為奪取整個漢中掃除了障礙。
塞翁失馬
在兩個國家的邊境上,住著一個老頭兒。有一回,老頭兒家的一匹馬跑丟了。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并不著急,他說:“這算不得什
么。跑了一匹馬,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幾天,跑丟的那匹馬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千里馬。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向老頭兒道賀。老頭兒并不高興,他說:
“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馬,可能會惹出什么禍事來。”老頭兒有個兒子,最喜歡騎馬。有一天,他騎著那匹千里馬出去玩兒。
馬飛奔起
來,他拉不住韁繩,摔下馬來,折斷了大腿骨。左右鄰居聽說了這件事,又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仍舊不著急,他說:“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斷
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一年,兩個國家發生了戰爭。邊境上的年輕人有的被這邊拉去當兵,有的被那邊拉去當兵,十個倒有九個沒回來。那老頭兒的兒子因
為腳跛了,沒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跟“安知禍福”連在一起用。如果發生了一件壞事情,但是事情發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結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馬”來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馬,安知禍福”來安慰他。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伯樂相馬
春秋時期,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非常善于識別馬匹的優劣。于是人們用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官名字伯樂來稱呼他。
一次,伯樂路過一個地方,看見一匹很瘦很瘦的馬。那匹瘦馬拉著一車鹽巴,慢慢地向前走著。它越走越慢,已經累得渾身大汗淋漓,幾乎走不動了。伯樂乘的馬趕上了那匹瘦馬拉的鹽車。伯樂仔細看了一下,不禁驚叫起來:“唉呀,這是一匹千里馬啊。”他立刻跳下了車,脫下自己的袍子蓋在瘦馬的身上。他為千里馬受委屈而難過得痛哭起來。那匹千里馬遇到了知音,仰起頭來放聲嘶叫。那叫聲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鏗鏘動人。
【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06-07
歷史成語故事精選06-07
歷史成語故事06-07
歷史成語故事「精選」06-07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有趣的歷史成語故事06-07
有關經典歷史成語故事06-07
中國的歷史成語故事06-07
秦朝歷史成語故事06-07
歷史成語故事的意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