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語故事大全
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刻都不能松緩,孩子們的潛能是要開發的,而在幼兒時期大腦正是發育最迅速的階段,在這段時期多為孩子灌輸一些知識,這將對孩子有著良好的智力開發!你知道適合幼兒的成語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幼兒成語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成語一《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后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成語二《萬死不辭》
出處:《三國演義》第八回蟬曰:“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興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釋義:意思是雖然有一萬次死也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
故事:東漢末年,朝政大權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驕橫跋扈,出入宮廷用皇帝的儀仗,并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一律封為列侯。他還征二十五萬民夫為自己修筑宮室,又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
成語三《安居樂業》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并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著遠古的社會,認為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多的器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只,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成語四《拔山舉鼎》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今騅(zhui)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鉆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后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后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于自刎于烏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語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于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關;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成語六《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成語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態度極為恭敬,后來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
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后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帶褒姒到行宮游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么盜寇,讓你們辛苦了!”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后,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已的心情。
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由于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來演化為“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
成語八《專橫跋扈》
漢大將軍梁商的兒子梁冀,肩膀上聳,眼角倒豎,說起話來口齒不清。他從小放蕩不羈,喜好喝酒、打獵、斗雞。靠了他父親和當皇后的妹妹的權勢,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漢順帝任命梁冀為大將軍。接著,順帝也死去,梁冀為了掌握朝政大權,強行把年僅八歲的劉纘立為皇帝、這就是漢質帝。質帝雖然年幼,但很聰明。他見梁冀非常驕橫,有一次召見群臣時,看著梁冀說:“這位是跋扈將軍!”“跋扈”,是霸道、不講理的意思;梁冀聽到質帝這樣責罵,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餅里。質帝吃了,當天就死去。
在決定立新君的時候,大臣們又,要求立劉蒜為帝。當時,蠢吾侯劉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議婚,于是粱冀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當眾宣布立劉志為皇帝。這就是漢恒帝。接著,將力主立劉蒜為帝的兩位大臣害死。
劉志因梁冀的關系而當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為皇后。這樣,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權勢更大,也更胡作非為了。梁冀利用搜刮來的錢大造豪華的住宅園林,開辟大片的獵場。僅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幾年,綿延幾十里。
后來,梁冀當皇太后和皇后的兩個妹妹先后去世,梁貴人受到桓帝寵幸。梁貴人本名鄧猛,父親早死,母親宣氏改嫁給梁冀的親戚梁紀。梁冀的妻子見她得長美,就認為干女兒,改姓梁,并把她送進宮中,結果受寵。梁冀怕她母親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殺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發現而逮住。
宣氏得知這個情況后,進宮向桓帝哭訴。這時,桓帝對梁冀的橫行霸道已非常不滿,就召集一些大臣商儀,決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圍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當天自殺身死。
成語九《為虎作倀》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仆,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個須發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里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
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后,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只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變成一個須發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里。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著外面的動靜。半夜里,有只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才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只吃人的老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說是后院一口井里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后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里過夜。
半夜里,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借著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里,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變成倀鬼,還要為老虎效力。成語“為虎作倀”由此而來,現比喻為壞人做幫兇。
成語十《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成語十一《天經地義》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比喻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后,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于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游吉請教什么叫“禮”。
游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游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并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后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成語十二《奮不顧身》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
這個成語來源于《漢書。司馬遷傳》,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斗中,由于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后由于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后,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
司徒王允見董卓如此囂張,很為漢玉室擔心,但又無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煩惱。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園散心,忽然聽見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走近一看,原來是家中的歌妓貂蟬。王允問道:“深更半夜,你為什么來這里唉聲嘆氣?”
貂蟬回答說:“承蒙大人恩惠撫養,為我訓習歌舞,并以禮相待。我雖然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萬一。近來見大人雙眉緊鎖,知道必定是為國事操心,所以心中憂傷,但不敢詢問。今晚又見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長吁短嘆起來,想不到被大人發現。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雖萬死也決不推辭。”
王允聽了貂蟬的話,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馬上朝貂蟬跪下,納頭便拜。貂蟬慌忙扶起。王允流著眼淚說:“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賊臣董卓將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計可施。董卓有一個義子呂布,驍勇異常,天下無有敵手。方才聽了你的話,我想出一條‘連環計’來,先把你許配給呂布,然后再暗中獻給董卓。你去離間他們父子兩人,讓他們因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撥呂布去殺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為國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蟬緩緩站起,態度堅決他說:“我已許下大人雖萬死也決不推辭,如果不能遵計殺死董卓,以報國恩,愿意死在萬刃之下!”玉允和貂蟬共同謀劃,實現了“連環計”,結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幼兒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幼兒成語故事精選06-07
幼兒成語故事06-07
幼兒成語故事選集06-07
幼兒必讀的成語故事06-07
幼兒數字成語故事05-23
幼兒成語故事分享06-07
幼兒成語故事推薦06-07
幼兒國成語故事06-07
幼兒成語故事參考06-07
幼兒成語故事10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