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典故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詞 目】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讀 音】
gǒu yǎo lǚ dòng bīn,bù shí hǎo rén xīn
【釋 義】
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用來罵人不識好歹。
【出 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王夫人叫賈環(huán)抄《金剛咒》,賈環(huán)便來到王夫人炕上坐著,令人點了蠟燭,拿腔做勢的抄寫。丫鬟彩霞叫他安分抄寫,賈環(huán)則咬定彩霞與寶玉好,對他不好。彩霞則罵他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時寶玉、王熙鳳進來,賈環(huán)只好偷偷地生悶氣。
【典 故】
呂洞賓成仙得道之前,原是個讀書人。他的好友中有個同鄉(xiāng)叫茍杳。茍杳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為人忠厚,是一個老誠君子,讀書又很勤奮,呂洞賓很賞識他,與他結(jié)拜為金蘭兄弟,并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以后能有個出頭之日。
一天,呂洞賓家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茍杳一表人材,讀書用功,便對呂洞賓說,想把女兒許配給茍杳。呂洞賓深怕茍杳貪戀床第之歡誤了錦繡前程,連忙推托。沒料到,茍杳本人聽說林家小姐貌美,執(zhí)意要應(yīng)允這門親事。呂洞賓思索良久同意了,他對茍杳說:“賢弟既然主意己定,我不阻攔,不過成親之后,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茍杳聽了大吃一驚。寄人籬下,怎得不低頭?再說,婚禮的一切花費都得仰仗呂家,誰讓自己一貧如洗呢?思前想后,還是咬咬牙答應(yīng)了。
茍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跑前跑后張羅一切,而茍杳卻無臉見人,干脆躲到一邊。到了晚上,送走了賓客,呂洞賓進了洞房。只見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呂洞賓不去掀那紅蓋頭,也不說話,只管坐在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可苦壞了林小姐。
回頭再說茍杳,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一連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顧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得茍杳目瞪口呆。新娘子抬起頭來一看,更是驚詫莫名:怎么丈夫換了個人?半天,夫妻倆才恍然大悟。茍杳雙腳一跺,仰天大笑:“原來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啊!”林小姐也是心中歡喜,對呂洞賓充滿了敬意。夫妻倆都說:呂兄此恩,將來一定要報答。
幾年后,茍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而去。
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財化為灰燼。呂洞賓和妻小只好在殘磚破瓦搭就的`茅屋里寄身,不用說,日子過得是夠難的。呂洞賓只好出門去找茍杳幫忙。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上了茍杳府,茍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熱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呂洞賓一住幾個月,一點銀子也沒拿到。呂洞賓仰天長嘆:“人情薄如紙,一闊臉就變,滔滔然天下皆是也!”一氣之下,不辭而別。
回到家鄉(xiāng),呂洞賓老遠就見自家的破茅屋換成了新瓦房,大為詫異:自己遠離,子幼妻弱,怎能大興土木?及至走近家門,更是驚得三魂走了兩魄:大門兩旁竟貼了白紙。家里死了人?他慌忙進屋,見屋里停著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陶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她為哪個戴孝?輕輕叫一聲:“娘子。”娘子回頭一看,驚恐萬狀,顫顫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還是鬼?”呂洞賓更覺詫異:“娘子怎出此言?我好好地回來了,如何是鬼?”娘子端詳了半天,才敢相信真是呂洞賓回來了,說:“哎呀!當(dāng)真嚇?biāo)牢伊耍∵@不會是在夢中吧。”原來,呂洞賓離家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了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幫人抬來一口棺材,說是呂洞賓在茍杳家病死了。妻子一聽,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來。今天正哭著,不想?yún)味促e竟回來了。
呂洞賓心下明白:都是茍杳玩的把戲,他操起一把利斧,狠劈棺材。“咔嚓”一聲,棺材劈開了,里面竟全是金銀財寶,還有一封信。呂洞賓展開信讀道:“茍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如夢初醒,苦笑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
從此,呂茍兩家倍加親熱。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茍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因為“茍杳”與“狗咬”同音,傳來傳去竟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狗咬呂洞賓成語故事12-10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5-31
閉月羞花的典故12-24
落鳳山的傳說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1-15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常見的中醫(yī)典故匯總-歷史典故素材12-24
畫龍點睛的典故釋義及歷史典故07-28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葉公好龍的歷史典故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