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成語故事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
意思: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干壞事。不韙(wěi):不是,錯誤,傷感文章。
春秋時期,鄭國和息國位于中原中部,兩國緊密相連,都是比較小的諸侯國。它們與周室同宗,都姓姬。息國雖然比鄭國還小,但它的國君不能與鄭國好好相處,經常發生口角。
公元前712年,息國國君因為一些小事,又與鄭國發生了矛盾,他很不冷靜,居然派兵攻打鄭國。
有人事先就知道,息國這樣干是要滅亡的。因為它犯有五大錯誤:一是沒有度量這次出兵是否正義;二是沒有權衡自己的力量;三是沒有想到與自己同姓的親戚應該親善和睦;四是沒有分清是非曲直;五是沒有審察自己的過錯。息國存在這五個致命弱點,自己全然不知,毫不醒悟。
結果,息國果然遭到了慘重損失,國君狼狽逃回。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便是歷史學家從息國作戰失敗的原因中分析演化出來的。
【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經典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精選10-11
成語故事精選09-01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7
經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