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重陽節的作文700字錦集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700字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1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在古代民間,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詩人王維更留下千古傳頌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這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已經被商業化,失去了文化底蘊。往年的重陽,都沒有放假,這個傳統節日已經漸漸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這個節日去登高應節,去緬懷故人。所以,漸漸地,重陽節演變成了老人節。我們七八十年代這一輩,除了生活的無奈,還剩下些什么?今年的重陽,同樣由于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陽,又將會怎么樣呢?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2
星期一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說:“今天九月九日哦。”我這才想起今天是重陽節,我婉兒一笑說:“對哦,今天是重陽節。”
重陽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因為《易經》中把數字“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旺逢兩個陽數相疊,所以成為“重陽。”重陽節染著菊花的香氣,披著輕含的霜露,浸著烈的美酒,載著殘陽中回味不盡的厚重心事。
放學后,我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在華燈初上的街道旁的林蔭道穿梭。夜,很靜,路邊的燈光斜斜地織下來,細碎的穿過零落的樹葉,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駁駁的閃亮。蕭瑟的秋風吹過,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秋的氣息,惟獨少了翻耕了的土地和到花的芳香。一片秋葉跳著像蝴蝶樣絕美的舞蹈,將落在我的車籃里。我從車籃里拿出這片早落的黃葉,看著它心理覺得有點凄涼,不禁回想起往年的重陽。
以前重陽的時候,我,奶奶,奶奶等一家人都會去登山,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頭上休息一下,然后再繼續未完的登山之旅。有時,我是在走不動了,就哭著要奶奶背我。即使上山的時候,我們覺得很辛苦,筋疲力盡;可當我們站在山頂飽覽壯麗的山色時,頓時所有的辛苦都被拋諸腦后,感覺神清氣爽。天上,山上,到處都是秋天的身影。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秋的氣息,我們的心情也如秋日的碧空一樣空闊明朗。
不久,我們沐浴者秋風下山了,那時的野菊花漫山遍野睜開的爛漫。我下山的時候總要采上一大把,拿回家插在花瓶里。
碎碎重陽,今又重陽。而此時的我呢,卻遠離家鄉,不能與奶奶奶奶一起登山采菊叻,一想到這里,嚴重不禁閃著晶瑩的淚花。
我把手中那片剛才飛舞的落葉夾在書中,騎自行車迎著蕭瑟的秋風回家了。
還沒進門就問道一陣陣香味,推開門一看,爸爸媽媽做了好多菜。才各式各樣,琳瑯滿目,我趕緊洗了手坐下來吃飯。吃飯的時候,媽媽還時不時幫我夾菜······從這些美味佳肴里我吃出的是親情的溫暖。
吃完飯,我趴在窗臺上,仰望夜空,仰望月亮,仰望滿天繁星,讓它們寄托我對奶奶奶奶的思念,把它傳達給家鄉的奶奶奶奶。窗外,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我再次拿出那片早落的黃葉,可我心里卻暖烘烘的。以前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返了,雖然空氣中沒有了翻耕了的土地和稻花的芳香,卻仍浸透著秋的氣息。黃葉落了,卻化作“春泥”來養護其他的綠葉。我雖沒能與奶奶一起登山采菊,卻有爸爸媽媽陪伴著我。
讓我們追慕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遙想李清照“簾卷西風時”的情懷,重讀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讓融融的詩意縈繞重陽。讓重陽寄托我們深深的思念。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3
自古以來,中國便把“九”這個數字視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聚,便把這天定為“重陽節”,又因為“重陽節”是老年人過的節日,所以,又把這天稱為“老人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家人相聚,一起登高望遠,插茱萸葉子,飲菊花酒,在歡笑聲中度過這一天,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王維的《九月九憶日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都給我們描述了的先輩過重陽節的溫暖幸福的情形。但是是,今日的重陽節,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盡管日歷上鮮紅的九月九日下面清晰地標注著“重陽節”,但是是絕大多數人家中卻沒有一點過節的氣氛的影兒。不少老人依舊呆在屋中,洗衣做飯,替兒女子孫分憂。巍峨挺拔的大山上寂靜無聲,只有偶爾傳出的幾聲風吹樹葉的聲音記錄著昔日重陽的歡聲笑語。學生父母們口中吟誦著“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卻連“茱萸”到底為何方神圣都不知道;孩子們像寶貝一樣捧在手里的東西不是獻給老人們的一杯清茶,而是一本厚厚的語文書……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告訴華夏子孫正在淡忘這個中華的傳統節日。
如今,已經邁入信息化社會的我們,是否真的不再需要傳統社會的習俗了呢?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這些為我們身邊最親近、給予了我們最多關愛的人所設立的節日,真的不需要了嗎?恰恰相反,這些節日中所包含的親情倫理道德,這是我們這些人最需要學習的。孝敬長輩,為其分憂,是我們在重陽節這天最應該做的,也是我們每天的必修課。因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值得欣慰的`是,在重陽節這天,仍有不少人還記得它——這個老人的節日。在大山里側耳細細傾聽,還能聽見腳踩在落葉上的沙沙聲;老人的耳畔,還回想著女兒的祝福之音;在一些家人的陽臺上,撒著兩三顆茱萸桿和黃中帶青的茱萸葉子;在一些孩子的日記本上,字跡中還能看見“歡度重陽,為爺爺奶奶做事”的記錄,在老人的床頭柜上,慢慢的茶杯里飄出了縷縷菊花的清香氣息……
重陽節,希望在不久之后的九月初九,會重新飄起菊花酒的氣息,響起老人們的歡笑,拾起兒女的孝心,更拾起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和悠悠的燦爛的歷史文化。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4
母親,昨夜我又夢見了您。在我的夢中,您很年輕,我很幼小。我夢見了您,也夢見了那年的春天,和春天里的那片金燦燦的油菜花農田……
陽春三月,在家鄉肥沃的土地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開得燦爛而又溫暖。您常聽村里人說起美麗的油菜花,就想讓我帶您去那片油菜花田里看一看。
那天,您手拄著竹棍,我牽著您的手,帶您向油菜花田里默默地走去。沐浴著一陣陣和煦的春風,我們還沒有走到油菜花的田邊,您就已經被那一縷縷撲面而來的清香所陶醉。一路上,您在大口大口地呼吸,嘴里還不住地說,油菜花真香,真的很香啊!
在油菜花的田邊俯下身,當您把鼻子輕輕地湊近油菜花時,我看見您在深情地嗅著、久久地品味著、舒暢地陶醉著。您好像要把所有的花香都吸進肺腑里,把春天的美麗以另一種方式收藏在自己的想象中。用手輕柔地撫摸著一串串的油菜花,您問我是什么顏色的,我告訴您油菜花是金黃色的。我知道,在您的世界里,沒有花朵,也沒有陽光,您根本就不知道金黃色是一種什么顏色。永遠的黑色厚厚地籠罩著您,您的世界比蒼茫的夜色還要沉重和黑暗。
我牽著您的手,在油菜花的田邊靜靜地走。美麗斑斕的蝴蝶,在我們的周圍翩翩起舞。蜜蜂的嗡嗡聲,在我們的耳邊忽遠忽近。我看見,您把我采擷給您的幾朵油菜花放在自己的嘴里靜靜地品咂著。我知道,面對著金黃的油菜花,您是用心在看,用手在看,用耳朵在看,用嘴巴在看啊! 您比我的眼睛更真切地看到了春天,看到了陽光和花朵。
正午時分,我把一串油菜花插在您的鬢發上,牽著您的竹棍帶您回家。蝴蝶和蜜蜂熱情地追隨著您,從您臉上流露的表情,我讀懂了您被陽光般的油菜花照亮的心。看著插在您頭上的油菜花,我感到,在我的眼里,您比所有的花朵都美麗。
現在,又到了三月,家鄉的油菜花又開了。母親,最近我常常夢見您。夢見您的時候,我就在心里一聲聲地呼喚著您。在這個季節里,您聞到的那縷油菜花的清香,就是我對您遙遠的呼喚和思念。啊!母親,您聞到油菜花的清香了嗎?我的呼喚和思念,在一陣陣的暖風中飄飛著,比鳥語圓潤,比花香更濃。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5
九九重陽,代表著天長地久,更代表著我們應該敬老愛老尊老。為同學們準備了家鄉的重陽節作文500字:家鄉的重陽節,希望能夠讓小朋友們對尊敬老人有更深刻的認識。
九月初九兩陽相會,俗稱“重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個節日,都會讓我想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
我最喜歡在家鄉過重陽節了。重陽節前一天,孩子們都會鬧著父母親或奶奶做桐葉粑吃。從山上摘來新鮮的梧桐樹葉,洗凈備用,把花生米、臘肉、香腸等各種配料炒得香噴噴的,搗碎后和上一點野菜、紅糖,裹上面粉,捏成糍粑形狀,放入桐葉中包好,捆實,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綿軟,香氣撲鼻,叫人難忘。
過去我的家鄉很窮,桐葉粑要在過節過年時才能吃上一回兩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個小孩運氣好吃到了包肉的桐葉粑,別的小孩準得羨慕死。記得有一次過重陽節,奶奶用野菜活著一點面粉做了些桐葉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個裹有雞蛋的桐葉粑留給了我。我捧在手中,盡管心里饞得要命,卻舍不得一口吃完,生怕這次吃完了,下次就沒有了,想留著慢慢品嘗。誰知就在這時,家里的狗竄出來一口就把桐葉粑叼了去。我又氣又急,追著狗打,奶奶看見了,也一邊罵狗一邊想把桐葉粑搶回來。可人哪有狗快,一會兒狗就叼著桐葉粑無影無蹤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奶奶安慰我說再給我包一個有雞蛋的桐葉粑,可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沒能再找出一個雞蛋來。那一年的重陽節,我眼淚汪汪地坐在桌邊,和大人們一起吃著粗糙而難以下咽的野菜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可現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幾年,家鄉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電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晝;修路了,家鄉不再貧窮閉塞。為通電通路這事,鄉親們可樂壞了!專門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敲鑼打鼓地慶賀了一天。現在過重陽節,桌上不但有雞鴨魚肉,連“百事可樂”等時髦的飲料也上了桌。桐葉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現在的桐葉粑不再只有難嚼的野菜,而是各種里餡,各種樣子應有盡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為了讀書求學,我已離開家鄉來到了吉首。可每當我吟到王維寫的這首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的重陽節,想到重陽節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