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清明節的作文600字錦集9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600字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1
今天是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早早地吃了飯,準備去墓地給祖先們上墳。爸爸連續打了好幾個電話,約了大伯大姑二姑他們半個小時后到墓地集合。爸爸還要把早已準備好的紙錢、元寶、年糕、酒什么的一大包東西帶到墓地去。
因為可以去鄉下透透氣,我心情特別好。走到樓下的時候才發現天空飄著蒙蒙細雨,怪不得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能夠千古流傳呢,他描寫得可真形象啊。
通往墓地的小路上,熙熙攘攘的都是來上墳的人。爸爸媽媽一路上都在和熟悉的人打招呼,平時難得見到的叔叔阿姨都碰到了。我問爸爸:“怎么會有這么多人來掃墓啊?那個柳叔叔不是在貴州嗎?他怎么也回來了?”爸爸說:“現在清明已經成為除了春節和中秋之外又一個家人團聚的節日了。不管離故鄉有多遠,人們都不會忘記給祖先的墳頭添上一杯新土的。”哦,我抬頭看見一個正拿著風箏在奔跑的小弟弟,心里想,那些漂泊在外地的游子就像那只風箏,故土就是拴線的軸子,而祖先就是連接兩端的絲線。風箏飛得再高再遠,也離不了堅韌的軸啊。
穿過摩肩接踵的人群,終于到了我們自己家的墓地。大伯和姑姑已經等在那里了。爸爸他們神色肅然地把那些元寶糕點一樣一樣擺放在墓碑前。二姑眼淚汪汪地對著墓地說:“爸爸,你喝點酒吧!這是你最愛喝的酒。媽媽,你不是喜歡吃年糕嗎?吃點年糕啊……”大姑也跟著抽泣起來。我忍不住鼻子發酸,眼淚一個勁地在眼眶里打轉,也跟著爸爸媽媽他們對著墓地虔誠地鞠躬磕頭。大伯點了火,把冥幣燒了起來。剎那間煙火裊裊,紙灰飛揚。
我環顧了一下四周,一番祭祀過后,各家的墓碑前都是一片狼藉。我問爸爸:“為什么我們不像電視上那樣帶束鮮花來祭拜呢?鮮花比香燭紙錢更衛生,電視上說這樣的祭祀方式也更文明呢!”
爸爸驚訝地看著我,目光中透露出贊許的神色,說:“好孩子!你現在能夠發現問題了,爸爸真的很高興!明年我們就帶鮮花來祭拜,也讓叔叔阿姨們帶鮮花來。無論哪種祭拜方式,只要能將這種故土情結傳承下去,能把對老祖宗的思念之情延續下去就行了。”
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清明節很快就會過去,但我想,對祖先的緬懷之情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2
放風箏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游戲。風箏,在我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春秋時期,有位公輸般,即神話中的“魯班”,會做木鳶,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時期,梁正武帝在臺城被侯景叛軍圍困,大臣羊侃曾用風箏系上詔書,招來援軍救駕。風箏最初的作用只是軍事上傳遞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玩具。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后于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起初只限于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后,才成為民間群眾喜愛的一種活動了。風箏既是一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愛到文學家的傳唱。《北京竹枝詞》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時,風箏已在扎、糊、繪、放四藝上發展到相當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扎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系在一起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妨將制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紉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3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屈原,在懷王客死于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說:“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長嘆一聲說:“世人又有誰能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于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茍活于世?唯有一死,乃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然后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后人對此不平,以為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為這忽視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身,后者卻是投機。身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奉獻,但作為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把作為“政治家”的責任放到“詩人”之上,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他悲吟著,高歌著,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為祖國,為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我們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還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活在歷史里,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為漫長浩渺。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4
清明節,天空飄起雨點。仿佛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大的小的在空中斜斜地密織著,朦朧了視野,也朦朧了人心。清明節也是個朦朧的時節吧?掃墓、踏青,落淚或欣喜,其實我們緬懷失去的,又追求新的是否矛盾呢?冒著雨,坐上車出發去掃墓。車窗也成了一片朦朧,透過它向外望去,一片綠的,一片紅的,一片黃的,模糊的顏色上加了一層灰。看到形狀卻看不到輪廓,景物正如心情一樣淡雅。
隨著一點點事物地逝去,目的地也越來越近。堵車了,是的,這一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不約而同地奔向一個目標,一種思念。下車步行,道路是泥濘的,鞋子被迎面而來的雨滴弄得潮濕,望著遠方的小土堆,土黃色的泥土,高低不平,有一個巨大的洼地,蓄積了一大潭清水,呈現著淡青色。人頭攢動,各種雨傘像是花朵,是這個朦朧的夢中唯一的鮮艷。也有沒打傘的人,頂著雨,潮濕得溶進了景物之中。
走進墓園,一塊塊墓碑林立,大理石莊嚴肅穆,鴨子在清水中雨中成群地游動,拔動人們的心弦,是不是一種前奏?打著傘,鞠躬三次,心中卻是一片空白,并不是對離去的人不想念,只是想更加堅強,因為人不能活在過去。老人落淚了,抽泣或默默地哭著,他們的追逐即將停止,可以解下那些偽裝,赤裸地表達自己的想念。我望著他們的皺紋,蒼白的臉上紅腫的雙眼,蒼老的背影,那些還沒有刻完的墓碑,等待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死后再去長相廝守,也許恍惚之間明白了清明節的諦。現實如此殘酷,它一次次擊打我們的心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倍受傷害,被迫戴上一副副假面,越來越虛偽,記不清自己原來的方向,清明一如既往不變的追尋。離去的人找到了最安靜的歸宿,緬懷他們就是回憶過去,尋找自己原來的方向與目標,也許是一種停歇整理心情后再決絕地走下去。那么還是為了更好的明天,還是為了追尋未來。
在眼淚凝聚的那一瞬間忍住并停止傷痛,過去和懷念并不是為了沉溺,還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讓這場雨撫慰你并清洗你,因為明天還有更加漫長的路要走下去。我們的目標仍舊在心中從未丟失。清明,是休息而不是停止。總有一天要比現在更加努力地走下去。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記
清明節對逝者的無比思念,思念撮成線,牽著淚到了空中;清明雨對逝者的無比思念,思念變成淚,伴著雷聲落到了地面;清明夜對逝者的無比思念,思念化成了星,伴著彎月灑在蒼穹。夜,已深了,天空中幾顆疏疏朗朗的星透著幾許思念,清涼的月光翻開我記憶的思緒。
看窗外雨淅淅瀝瀝的下,滋潤了萬物。雨不停地下,但是也是蒙蒙的,霧一樣的,再伴著風,密密的斜織著。伸出手去接,細密的雨點飄在手掌心,我還沒來得及握,它就順著手上的`紋路滑下去了,剛一落地,便被泥土和嫩草吸吮了。雨紛紛,心沉沉,忽然有個問號涌上心頭,媽媽明天還會去嗎?
紛紛路上行人
媽媽還是去了,一條小路,綿延在清晨的雨霧里。田邊小路上一道車輪印清晰可見,遠遠的路上一位母親正帶著她的女兒去給已逝的母親上墳。雨漸密了,自行車不勉有些吃不消了。媽媽下了車,脫下了自己的雨衣,罩在了給逝去的母親的燒紙上。雨中本該匆匆的我變得心事重重……
欲斷魂
終于到了姥姥的墳前。媽媽把燒紙散開。雨霧罩著潮濕的土,燒紙好不容易才點燃。我和媽媽一張張續著燒紙,不禁回想起姥姥。一件黑紅料子的上衣,一條黑色的褲子,一雙黑色的布鞋——幾乎常年不變的固定打扮,利落干凈。那時,姥姥的身體還硬朗,頭發全白倒是更顯精神,臉色也紅潤,總帶著和藹的笑容。她搖著我拍我入睡,抱著我看過年的扭秧歌,領著我串東家溜西家,直到后來追著跑著也攆不上我的自行車……我大了,姥姥老了;我來看姥姥了,姥姥走了……
“來,給姥姥念叨念叨近來的狀況……”收回了無盡的思緒,我不禁泛起了淚花,幾分愁哀不知是為了眼前的失去還是曾經的擁有。
逝者帶去了無盡的思念,不知還有什么。逝者留下了無窮的愛,不知如何計數。——后記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6
總有一個目標讓我們欣喜鼓舞就像撲向火光的飛蛾甘心做烈焰的俘虜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舞動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誰能辨得清什么是苦什么又是甜如果認準了那就義無反顧題記
一
我不是什么飛蛾,但我有我的目標,我尋求我的火焰。我只是一片葉子,但我是最優秀的葉子,我被母親捧到最高處,我被賜予最甘甜的雨露,我被寄予最厚重的希望。母親希望我能成為他的驕傲。我是被上帝寵幸的葉子,我要有個意料之外的未來。
二
終于有一天我掙脫了母親的愛撫,我要飛向遠方,飛向未來,飛向我的目標。我隨風飛揚飄揚,自由自在。
有位路人從我身邊經過,留下一句:“落葉歸根。”不,這不是什么情理之中!我從出生一直都受上帝的偏愛和寵幸怎么可能與其它普通葉子一樣再回歸土地呢?我的前途將是意料之外的。
啊!我在空中翩翩起舞了!怎么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嘛,這可是上帝在幫忙啊!
三
我擺脫了風兒無私的幫助,我不要這樣任它擺布,我有我的追求,我有我的幸福!
我落到了水里自游自在地喝著上帝的賜予。在我饑渴的時候,上帝又一次幫助了我,我注定有不平凡的命運。
水太多了,我開始窒息,我要離開水面,否則我將被淹死。天空不屬于我的世界,水也不屬于我的世界。我的根在哪里?我的幸福在哪里?誰能幫助我?……
一條仁慈的魚兒將我托到了岸邊,它深情地說:“去尋找自己的根去吧!”
四
我又被風選了幾個跟頭,水珠也晾干了,上帝又一次幫助了我和偏愛了我,我躺在柔軟的土地上。
我的一切意料之外的經歷注定我意料之外地結局是怎樣的呢?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現在躺在柔軟的草地上,樹蔭下有種熟悉的感覺,這是不是母親的懷抱?我睡在那兒,沒有太陽強烈的烘烤,也沒有水的侵潤腐蝕,這兒就是我的天堂,我的歸宿,我的幸福所在。
落葉還是歸于根,這真是我意料之外的結局!上帝一直都那么偏愛和寵幸我,我也有不平凡的經歷,本以為我會有其它葉子不一樣的結局,所以我一直都那么努力的追求,希望能找到最美好的歸宿,可最終我回到的還是土壤。“葉子的根是土壤。”這是真理。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7
今年的清明節來的真快啊!正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以前我總是以為清明節非常好,可以放假了,我就多么想要清明節快一點到,終于清明節到了,可是那個時候一開始還玩的非常好,一到了星期一就一直下大雨,下個不停,還得我們上學都成了個麻煩,從家里到學校就已經濕了全身的一半,雨一下就是2個星期半了,還記得一次去上學的時候也是清明節后的最后一天下的雨了,那一天偏偏就下大雨又冷又刮風,我最不喜歡的下大雨時鞋子進水,一進水就非常難受了。但下那么大的雨也有好處和壞處。
雨的好處。現在中國有非常多的國家都是缺水的,像我老家那樣,那里的和都已經快干枯了。那一年是過年,我回了老家一次,幾天后就非常無聊就到爺爺的田地去看看,一看就嚇一跳,那里的那條用來澆菜的河水就只能裝2個水桶那么多了,不但是這里還有被的地方也是這樣。一次我又和爺爺奶奶去他們種的新田地,我又看到了那些河都已經干渴,就只有小小的水了。水都還是黑的。
我在老家也有半個月了,也應該回廣州了,在我沒回之前就下了一場大雨,第二天就回去了,但那些河也已經裝滿水了。加上現在又是清明節下了這么多天的雨,老家那里的河水也夠種田地的人用也用不完了。
雨水的壞處。清明一到,就下去了大雨,學生們上學就出問題,雨就不停的下著,人也只好撐著雨傘去上學,盡管帶了雨傘照樣也會被雨淋濕。而且雨下了這么多天隨時隨地都會引起洪災,雨即有好處也有壞處,雨少下也不行,雨多下也不行,就像我家對面有條河,里面養著非常多魚,但河水都早被污染了,清明下雨那時,河水就漲起來了,那些魚也游上來了,那水越長越高,幸好人們及時處理了,才退出了危險。
清明雨上,我又學到不少知識。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8
回老家上祖墳,一進村門,就看見爺爺在拐彎處迎著。
座落在那小山下的一個小房子,我爸爸就出生在這里。背后的小山叫羞山,他小時侯一放學就上山找筍子和各種果子,要么吃,要么賣,賣來的錢就買書。走在山上崎嶇的紅土小路上,一陣陣清新的風拂面而來。
爸爸成年后遠離本土,到大城市奔跑,現在,對他曾經有養育之恩的父母,怎能不懷有一種感激之情?
可是-----
我生在異地,自然對這陌生的故鄉沒有太多情感,雖在電話中知道他們很愛我,但說實在的,我對他們的情感畢竟不怎么濃。
爸爸媽媽與爺爺在客廳談話,我便去廚房看奶奶。那里的灶臺十分奇怪,上面是一口大鍋,下面有一個大洞,似一個房子。洞里的火正旺,只見奶奶用鏟子在鍋中炒。我走近一看,鍋中的肉絲炒出油,“噼里吧啦”“噼里吧啦”地響。奶奶將切成丁的竹筍從熱水中撈出,一同放進鍋中。她一邊用手熟練地將白白的面條放進煮沸的泉水中,等熟又用筷子撈起,就著些許面湯一同放入盤中,用炒好的肉絲、筍丁連鹵做澆頭,上面再撒些青蔥,原本淡色無味的面,一下子被富有生機。
奶奶笑著,眼角皺紋如刀痕一般明顯。她端來剛剛煮好的面條,還有熱氣。
我問爸爸:“這面叫什么?”他邊吃邊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羞山面!”我連忙品嘗,面條十分順滑,口味與陽春面差不多,樣子也差不多,可以說是沒有什么過人之處。我又對爸爸說“這里面沒有什么讓人拍案叫絕之處啊!”爸爸看著我說:“外面的面鮮是因為放很多味精,這可是一點味精都沒放!”這樣細相,還真是味道不錯,于是我一口氣吃完連湯都沒剩下,盤子像被我洗過似的。
這碗面很真實,就像爺爺奶奶對我的愛一般。想到這兒,又牽起我對正踩著的這塊地的情感。一個人無論如何,都不能忘本啊!這片土地,湖南,頓時變得那么熟悉。
林清玄一口飲習西江水,我現在一碗食透思鄉愁啊!
后來,媽媽也學會做羞山面,味道也差不多。朋友王博申吃完后,稱贊不絕于口,可我不知怎的,就覺得奶奶的那一碗令人回味無窮。
又到一個清明,我想起《詩經唐風》中的《蟋蟀》所云“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是的,“今我不回,日月其除”----
好想再喝一口奶奶的羞山面湯,聞一下也行。
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篇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這里過節總有自己的特色。
現在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們這里過清明節吃的兩種特色食品—松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吧。臨近清明時,家家戶戶都去山上砍松枝,背回家里,用刀把粗糙的老松樹皮輕輕削去,再用手把里層新鮮的松樹皮剝下來,曬它個三五天。松樹皮曬干后,又將它放在罐子里,再放入適量的水和柴灰,把蓋子蓋上,用火將松樹皮煮熟,這時候松樹皮已經變成紅色的-煮松皮是做松皮子粑粑的一大主料。(聽外婆說,罐子里的灰要好,木匠師傅做木材時推出的刨花就不行,如果把刨花燒成的灰放到松樹皮里,既不能把松皮很快煮熟,也不能使松皮變紅,做成的粑粑也不會好吃。)松皮煮熟后,又將它從罐子里倒出來,進行清洗,直到沒有任何灰燼為止,然后把它舂細,待用。做松皮粑粑的另一大主料是糯米。將糯米提前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就去推磨,將糯米磨成粉,拿到家中將米面和舂細的松皮混合揉成一團面,混合時要加點水,這樣面粉和松皮才能融為一體,還要放適當的鹽,這樣煎出的粑粑才有鹽有味。松皮子粑粑的煎法和煎一般粑粑的方法一樣,揪出一團面,捏成一個個圓餅樣的小粑粑,油辣后放入鍋里,不一會兒,香甜美味的松皮子粑粑就煎熟。
那清香的味道,很遠就能聞著,讓人垂涎欲滴,讓人越吃越愛吃。除松皮子粑粑,我們這里有名的還有茴香粑粑。顧名思義,茴香粑粑便是以糯米面和切細的茴香為主料做成的粑粑,茴香粑粑也很好吃,但我還是喜歡松皮子粑粑那清香宜人的味道。
我們這里過清明節,其它習俗與別的地方大同小異,我就不說,只是不知道看我的文章,你是否想嘗嘗我們的松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呢?如果想吃,就來和我們過清明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