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文3000字(精選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作文3000字(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作文3000字1
福建莆田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謀生意、求發展。中國工藝品市場、民營醫院、建材工業有宏大的莆田人隊伍,僅民營業醫院莆田人開辦的占全國70%。另外,莆田人自古過年都有獨特的形式,這與莆田歷史事件密切相關并一直沿襲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備古漢語一樣,很值得我們研究和了解。
從農歷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國春運第一天)到二月初二頭牙,莆田風俗有著奇特的方式。
一、做尾牙
“做牙”,亦稱“祭牙”。這一節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才延伸成莆仙民間普遍的節俗。
相傳在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是專門經營米業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陳米牙的經營方式與眾人不同,人家賣米唯利是圖,一味賺錢;而他賣米是薄利多銷,生意不成仁義在。陳米牙做生意老少無欺,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莆仙生意人為紀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趕回家過年時,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后簡稱為“做牙”或“祭牙”,并把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定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定為“尾牙”,后來,一些生意人還把這一節俗延伸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舊時,莆仙民間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備酒席邀請同行和本店伙計們。一是聯絡商友之間的感情,二是決定所雇伙計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計吃“尾牙”后,即算結束雇約,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計若再被店主邀請“做頭牙”,則是被繼續受雇的信約,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興旺。
受商家影響,莆仙民間即使沒有經營生意的家庭在農歷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風俗。在莆仙山區和沿海一帶,民間還有為“婆姐做牙”的風俗。仙游一帶稱為“安婆媽”。“婆姐”即嬰兒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嬰兒的,每月初
二、十六日都要為“婆姐做牙”。黃昏備辦干飯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稱“菜甌飯”(小花碗盛干飯),在臥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顧嬰兒睡眠平穩,飲食正常,無病無災,快快長大。若嬰兒睡眠中臉有微笑,就認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嬰兒微笑。
二、掃巡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尾牙”(農歷12月16日)后開始,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里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干凈,再讓太陽曬干。然后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干干凈凈,這就叫“掃巡”。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并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后縛在竹竿上,用于打掃清理室內外墻壁、屋梁、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里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三、除夕辭年祭天地
莆田民間除夕子時要祭天地,方言叫“上供天地”或“辭年”。 天地崇拜在中國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中由來已久,原始社會人類面對難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認為自然界中有一個主宰者,從而產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靈”,并因而產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許多祭拜天地的儀式。而這些儀式,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祈福消災,永葆安康。
道教造神中天廷的最高統治者是玉皇,民間就一直把玉皇大帝指認為天。宋代皇帝還封一位“后土皇地祗”的神為“地母”。這樣天地就各有主神。只是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一般只認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據說每年除夕子時起,玉皇都要巡安人間,所以老百姓都在這個時候備辦祭品上供,感謝他對自己的庇佑,期望來年他再給自己帶來好運。
“辭年”的祭品十分豐富,花果茶酒齊備,“六齋”、“十味”、線面、“龜”、“團”、雞、鴨、魚鮮,還有“隔年飯”,擺滿供桌,燭火高燒,香煙繚繞。還要擺上“五果”,這是一種小米糕,印成圓形
和方形兩種,寓意天圓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燒“貢銀”、“天金”。傳說家家“辭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貢銀”,所以祭畢茶酒要“噴銀”(倒在燒“貢銀”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換個位置,這些祭品可以再用來祭祖宗。祭祖時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飯”,還要燒“紙錢”或“銀寶”、“銀紙”。
“辭年”習俗延續至今,除夕子時起,家家燈火輝煌,鞭炮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稱為過年、做歲、三十暝(夜)、圍爐等,有的年份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過年,亦稱三十暝。
莆田人過年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為使年過得熱鬧、旺意,莆仙民間,尤其是農村,各家都要備辦“紅團”“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紅柑、茶酒等,并要殺雞(鴨)、殺豬(羊)、魚等,稱為三牲,以備祭天地、神、祖先等辭年之用。
莆仙人辭年大致在臘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間的某個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為多。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開始辭年時,要在院前擺一張系著金錢繡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擺著五果、六齋、三牲和貼著福、祿、壽紅紙花的干線面,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長的領頭,
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來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燒貢銀、銀紙,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辭年結束。
莆仙人看重親情,除夕夜圍爐時,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趕回家里團聚。在圍爐時,如果有人確實無法趕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給他放上一副碗筷。莆仙民間圍爐時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鯽魚(俗名鯽母,諧音積寶)、蟹(要十腳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蝦(諧音和,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甜丸子(莆仙方音稱軟粿,意即日子過得甜甜美美的),上述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講究古例的人家,還把木炭燒紅放要烘爐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親熱團圓、興旺發達。
圍爐后,上輩人要給16歲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壓歲錢;也有子女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壓歲錢的;還有丈夫給沒職業的妻子壓歲錢的。過年分壓歲錢的意思對小孩子是已增一歲了,對上輩人是孝敬,對妻子則是夫妻恩愛。壓歲,其諧意是壓祟,即禳災驅邪之意。
五、探亡日與白額春聯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后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
春節作文3000字2
一年中的節日榆林人最注重的還是春節。這里至今仍保留著古老而濃郁的傳統習俗,無論這些年俗有多么古老、程序有多么繁雜,但這片黃土地上的老老少少還是愿意年復一年地重溫、上演。
榆林的年是用紅色染成的,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紅色音符譜成的。紅燈籠、紅窗花、紅對聯、紅鞭炮、紅被子、紅鞋墊、紅褲帶、紅內衣,鬧紅火用的紅旗、紅戰鼓、紅綢子、紅扇子、紅傘、紅腰帶、紅襖子,姑娘抹的紅口紅,嗩吶手用的紅手套,長號上、鼓槌上系的紅布條,吃的紅燒肉、喝的紅西鳳、唱的紅太陽、扭的紅五角圖案,給鬧紅火的人們賞的紅蘋果、大紅棗、紅皮雞蛋,給娃娃包壓歲錢用的紅紙包,女人圍的紅圍巾等。哪里紅色最艷麗,哪里的年氣就最濃重;哪里最紅火,哪里的人就最快樂!
送灶君上天
榆林人從過年前的一個月就開始準備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鬧秧歌、轉九曲、觀燈、放花才算基本結束。榆林人講究過富年,對于年貨的準備極為重視。臘月里踏進集市,會看到一派熱鬧非凡的紅火景象。
臘月二十三是恭送灶王爺、灶王奶奶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的日子,家家都要殺只雞(據說它將成為灶王爺的坐騎)、上供香,懇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關于祭灶糖的作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這種糖很甜,讓灶君和灶王奶奶吃了之后就不在人間搬弄是非。而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糖很粘,可以把灶君和灶王奶奶的嘴粘住,讓他們不能亂說話。臘月二十三榆林人要送灶君上天。農村有些地方吃一頓豬肉燴粉撈飯,有些地方吃一頓雜面,燃放爆竹,送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上天。
年茶飯
臨近過年了,最具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后做那些年茶飯。從早晨到傍晚,碾米磨面、做豆腐、殺豬宰羊、鹵肥肉。年茶飯種類繁多,有茶有飯。茶食簡單,將黃米碾成面方便炒熟,攪進去芝麻、花生、瓜子仁,再將杏仁泡甜炒干,碾成面攪在一起,喝時再煮熟,就著麻花當早點。黃酒,也叫米酒,或渾酒。而米酒專門為佐餐之用,做黃酒用黃米、軟米或谷米按照一定比例兌好,用開水浸泡一個時辰,放在碾子上壓成細面,然后入籠蒸熟,取出放涼,再加入酒曲,也可以倒入少許白酒,一塊攪好拌勻,放在密封的壇子里或盆子中,放置熱炕頭發酵。過一段時間,將發酵好的黃酒舀一碗,倒入鍋中,摻些水,燒開即可喝了。黃酒甘醇可口,味道鮮美,是榆林過年來人待客的最好飲料。喝黃酒時,再炒幾個小菜,邊喝邊吃,談笑風生。有的地方在黃酒內加上炒米,別有一番香味。冬天夜長,喝黃酒就涼菜,再吃油饃饃,談古論今,娛樂玩耍,其樂融融,其情濃濃。
主食有白面饃饃、軟米油糕。豆沙餡黃米饃饃,像個圓圈的油饃饃,還有切得像紙一樣薄的灌腸。真正引起榆林人極大興趣的是那些豐盛的菜肴。家家戶戶的主人會把豬、羊、雞、鴨、兔子諸種肉做成八大盤菜,一起做出來。或者,將八種菜盛于一碗,一人一碗,又稱“首頓八碗”,也有做成十三碗或十五碗的,多則能上二十四個菜。
家家做油饃饃。油饃饃也是用黃米兌上軟米浸泡一夜后,撈出來,在碾子上壓成面,發酵一夜,然后做成環狀,在油鍋上炸熟即可食用了。油饃饃講究小巧玲瓏,顏色金黃,味道甜美,醇香可口。
還要蒸黃饃饃。黃饃饃是用黃米兌上軟米,淘洗過并浸泡一夜后,撈出來,在碾子上壓成面,然后在鍋里炒一炒,發酵一夜,在籠上蒸成的。黃饃饃可以包上棗泥餡或豆沙餡,金黃金黃,又香又甜,別有風味。過年時,正是數九天,黃饃饃凍上冰渣渣了,孩子們仍吃它,味道更甜美,更好吃。
也要蒸白饃饃。白饃饃上還要點上食品紅綠點點,圖個好看吉利。
更要做米糕。米糕是過年的必吃食品,“糕”者,高也,期盼年年高、代代高。
家家還要做豆腐、生豆芽。豆芽有綠豆芽、黃豆芽之分。綠豆芽供炒熱菜用,黃豆芽供調涼菜用。還要推雜面、燒豬肉,榆林城人愛吃拼三鮮,尤其重視做燒肉、酥雞、丸子等。榆林的年茶飯是豐富的,做年茶飯的主婦是辛勞的忙碌的,但她們始終是喜滋滋、笑盈盈的。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好了,不少人不做年茶飯了,但在過年時仍要置辦黃饃饃、油饃饃、米糕、黃酒等食品,也要有燒肉、燉肉、酥雞、丸子等傳統食品,當然也增加了海鮮和洋蔥、蘑菇等時新食品。月盡
除夕在陜北叫月盡,人們在這一天貼完窗花貼對聯,大門貼,二門貼,窗上貼完路口上貼,門口、石碾子甚至連雞窩上都要貼上吉利的門貼,一般有“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等。傍晚家家門口都要掛起紅燈籠,大人和孩子都要穿上紅色的新衣服,圖個紅紅火火。緊接著,村中各家各戶都冒起了陣陣炊煙,準備除夕宴。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還得加上自家的粉湯燉羊肉和自釀的黃米酒,通常都是雙數,十大碗、八大碟,滿滿當當,意味著年年有余。除夕夜還有守夜的習慣,通常是全家人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然后再一起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度過除夕。零點過后,大人會在小孩的枕頭下放炮仗、大蒜、面花和壓歲錢。院中要掛起長明燈,家中的長輩則在自家的鍋里放些吃的東西,叫“照鍋”,象征一年不愁吃喝,在門口放把菜刀或斧子,叫“照門”,驅邪辟魔,保全家四季平安。
過年每天有不同的講究: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回娘家,初三起秧歌、鬧紅火。初三這一天,村里的秧歌隊“閃亮登場”,小伙子們白羊肚手巾扎在頭上,腰中挎著柳木鼓,神采飛揚,威武神氣,那種打扮會讓人想起在央視《星光大道》節目中走紅的民間歌手阿寶。隨著銃炮響起,秧歌隊先拜廟、敬神、娛神,然后就是“沿門子”秧歌拜年。榆林的各個集鎮、縣城每年一度的秧歌匯演是最熱鬧的,將春節推向高潮。各鄉各村選送的秧歌、腰鼓、社火,使集鎮、縣城的大街小巷被人塞得滿滿的,萬人空巷,人流如潮。文場子、武場子、劃旱船、放竹馬、扭秧歌、踩高蹺、唱道情,嗩吶聲吹得人如癡如醉,放眼望去,人山人海,從街這邊擠到街那邊,有的孩子還騎在了大人的脖子上,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元宵節
元宵節在榆林是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聲、歡笑聲連成一片。吃元宵、鬧秧歌、轉九曲、觀燈、放花是榆林特有的活動。轉九曲是元宵節的一大景觀。這一天,村頭、街頭、門前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寶塔形狀,當地人叫“火塔塔”。最大的火塔塔要用三四車優質煤炭來壘,每當明月升起,全村的人們圍著燃燒的煤塔載歌載舞,希望來年的日子也能像火塔塔燃燒般過得紅紅火火。熊熊的火焰旁,嗩吶吹手如癡如醉,牛皮鼓子鏗鏘有力,歡歌笑語回蕩在黃土高原上空。大人不時抱起小孩在火上燎一燎,這叫“燎百病”,保百病不得,平平安安。過完熱熱鬧鬧的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基本過完了。吃“年例”
近年來,榆林人喜歡吃“年例”。其實,過年吃的不僅是美食,更是一種鄉情,是每個出門在外的榆林人的一種鄉土情結。而現在的“年例”以宴請朋友的方式過年,既分享了年的喜慶,也分享了每個人的成功與喜悅;“年例”成為聯系親情、友情的一種方式,從中體現了榆林人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態度。
春節作文3000字3
老春節有哪些老過法,已是人言人殊。有的是傳說,有的是聽說,特別是對于本世紀初的一些獨特風俗趣味的老過法,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已顯得多少有些遙遠和神秘。為此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對其親歷者進行了“采訪”,并編輯整理出這樣一篇故事,以助節日閑聊之談資,抬杠之依據。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后,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以后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錢店銀號兌換壓歲金銀??小梅花海棠元寶。廿日之后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臺;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后輩謹慎花錢,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凈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并用紅棗、核桃等制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于內室,掃除爐灶,以凈泥涂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后,梨園戲館擇日封臺,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后熟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說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藥,拋棄在門外,并將所收集的藥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術、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出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撥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著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至于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肴則腌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嘩,歡樂終日,真可以說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謂之“年飯”)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熏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艷,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擺長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諸天神圣全圖。“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叫“全供”。供上簽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著燒香,到燈節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桌”。
走進家家戶戶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所吃的東西,如:百事大吉盒兒,由柿餅、荔枝、龍眼、栗子、熟棗等裝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于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門口,疾呼接貼,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數無須和主人面談。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燈一向集中于前門內的“六部”,叫:“六部燈”,以“工部”的燈最為人稱道。冰燈,飛禽走獸、世間百態,制作得非常工巧。
燈市從前集中在東、西四牌樓,后來移到廊房頭條。
琉璃廠......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云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偏笙歌,寶馬香車游士女”。也是舊京年節一景。
春節作文3000字4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每一個人的獨特情感。從小生長在北京的我,似乎也對春節有著難以言說的眷戀。每逢春節,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都會興致勃勃地述說一些過往的舊事,雖然年年如此,我卻津津有味地一遍遍聆聽,不厭其煩地沉醉在溫暖的回憶里,任時光倒退、斗轉星移。
這年復一年的春節記憶,經過歲月的組接,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過年圖景,其中的一些風物也永久地定格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難以忘懷。
“送信兒的臘八粥,要了命的關東糖。”這是北京人過年的真實寫照。臘八粥像一位使者一樣,向人們報告著過年的訊息。各式各樣的豆兒、紅棗、栗子、花生、冰糖熬在一起,發生了美妙的碰撞,誕生出一鍋香噴噴的臘八粥。當然,泡臘八蒜也是這一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一顆顆大蒜跳入香醋中,經過數十天的沐浴,換上了綠外衣,等待著人們口腔的檢驗。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開啟了四季更替的華美序幕。“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從這一天起,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切都踏著春天的節拍,走近欣欣向榮。根據歷史記載,“立春”節氣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到了東漢逐漸有了迎春的習俗,直至清代,皇帝都會選擇良辰吉時,率領眾臣舉行春耕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的2月4日,我家都保留著“咬春”和吃春餅的民俗習慣,提前備好蘿卜和其他食材,準時了卻春困,迎接春姑娘的到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朗朗上口的過年民謠像清脆的鈴聲,提醒著忙碌了一年的人們趕快行動起來,為過年做好充分的準備。琳瑯滿目的糖果、巧克力穿著五彩繽紛的衣裳呈現在眼前,人們盡情地挑選著喜愛的口味,挑選著自己向往的甜蜜生活。高高懸掛的紅燈籠,是春節的眼睛,注視著萬家團圓的美好北京。可愛的生肖卡通圖案、代表吉慶的年畫兒,五顏六色地張貼在大街小巷,張貼出人們對新生活的完美暢想。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全家人在一起包餃子、煮餃子。餃子形狀本身很像古時的元寶,因此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當熱氣騰騰的餃子從鍋里出來時,這一年的最后晚餐正式開始,大家其樂融融地品嘗著過年的滋味。爆竹辭舊歲,一聲聲具有穿透力的鞭炮聲和絢麗的焰火,為節日的夜空增添了燦爛的風景,同時攪動了人們歡樂的心情。春晚的播出像一道視覺盛宴,豐富著人們的娛樂生活。不管是幽默的小品相聲,還是炫目的唱歌舞蹈,每個人都通過它收獲了不同的心情,體味了不同的感受,懷揣了不同的夢想,都用自己的方式等待著新年的到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拜年的方式也趨向于多元化。從最早親自作揖,到后來的送賀卡,再到現在通過電話、短信、網絡進行“虛擬”祝福,傳遞友誼和表示感情的橋梁越架越高,我們依舊擁有祝福,但缺少了人與人面對面的溫暖和感動。
小時候,我總喜歡把所有的快樂像押寶似的押在除夕這一天。這一天,我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豬肉白菜餡餃子;這一天,我可以穿著新衣服在院子中嬉戲;更重要的是,這一天,父母可以放下繁重的工作,帶我出去逛廟會、串親戚。因此,除夕是一年中最快樂的一天。后來漸漸長大,發現除夕并不是那樣甜,似乎有些酸、有些澀。除夕中蘊藏著一個個回家的故事。每一個主人公便是遠在他鄉的游子,他們講述著不同的遠行故事,卻有著相同的人生感悟——過年回家。那一年,姑姑插隊回家,爸爸和爺爺、奶奶的除夕夜充滿了淚水,晶瑩的淚光代替了所有的語言。那一年,我們拆遷,拆掉的是我們擁有童年、青春、回憶的“家”。除夕,我忘記了怎樣度過,只是依稀記得雪花紛飛,我們穿行在北京的各個街道,望著萬家燈火的北京城,看著別人過年。現在想想,那一年,的確很艱難。時光荏苒,爺爺、奶奶漸漸地老去。淚水的咸味、堅忍的苦味圍繞了他們一輩子,除夕卻使他們的苦難、辛酸凝結成金黃的透明琥珀,在流光的照耀下,熠熠發光。堆成小山的禮品并不是他們最想要的,他們只求兒女平安,能夠常回家看看。他們愿意在除夕那天,把自己的寶貝拿出來。一張張過期的糧票,一雙雙嶄新的鞋墊。每一樣東西都是那樣珍貴。他們愿意活著,愿意和兒女過除夕,愿意享受愛的味道。
北京對于過年的食俗是十分講究的。年夜飯在每一個家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許是“糕”與“高”諧音,又有喜慶和吉祥的好彩頭,因此年糕是我家必備的。蒸一屜的時間總是那樣漫長,好像過了一個世紀。在揭蓋的一瞬間,一團雪白的蒸汽撲面而來,香味也彌漫了整個廚房。“肉皮凍兒”做法簡單,價廉物美,深受大家的愛戴。黃豆(要泡過)、胡蘿卜、花生、肉皮,和白肉湯同煮,加上少許醬油和鹽,煮熟后盛入容器中,涼了以后自然凝結成塊。食用時,再蘸一些臘八醋,味道真是美極了。“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習俗,初一不必說,初二吃面是為了挑壽,祈愿可以長命百歲,初三則因為合子是圓形的,可以“轉”,意思是往家里多賺錢,取財源滾滾的意思。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捏緊餃子就代表著捏住了小人的嘴,不讓他們撥弄是非。
廟會的熱鬧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帶著喜氣,各自逛的不亦樂乎,精細地挑選著適合的年貨,摩肩接踵的人流,滿載而歸的收獲,透出了過年的氣氛。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匯聚成一首首歡快的交響曲在人們耳邊回蕩,抱著玩具、提著燈籠,大人、小孩,老人、青年,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月圓人團圓,各家各戶圍坐在一起,吃著元宵,談論著關于歷史的傳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就把元宵節那種喜悅表現的淋漓盡致。據說,舊時北京為了慶祝元宵節,夜晚燈市口街道的兩旁會點燃彩燈,照耀得北京城如白晝一般明亮。人們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地觀賞著造型奇特的燈籠,爭相猜燈謎,那種熱鬧感覺從不亞于過除夕。
二月二,龍抬頭。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卻與龍息息相關。所有普通的食物都加上“龍”的頭銜,水餃是“龍耳”、餛飩是“龍眼”、面條是“龍須”。吃春餅即是“吃龍鱗”這樣的比喻是很形象的,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圓圓的龍鱗,在上面抹些甜面醬,夾些豆芽、黃瓜、粉絲、菠菜,輕輕一卷,鮮香爽口,美味至極。中國人之所以對龍如此敬畏,是因為龍作為中國的圖騰,一直庇護著整個民族、庇護著每一個龍的傳人。
隨著時間的變遷面對春節,有人會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從前的那種渴望過年的感覺漸漸模糊了。其實,年并沒有變,改變的是社會。相比以前,我們現在的物質、精神生活都有了極大的提高,每天都像是在過年,豐盛的菜肴時時刻刻都停留在餐桌上,等待過年的心情也隨之消失的無影無蹤。
臘月里,腳步變得匆匆忙忙。為了采購年貨,要在超市一遍遍地轉,要把所有需要的東西都搬回家。臘月里,心情變得歡欣雀躍。看著家人平安健康,看著窗明幾凈的房間,才明白家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港灣。臘月里,電話變得忙忙碌碌。聽到遠方的囑咐,聽到親戚的問候,一種貼心的溫暖油然而生。臘月里,思緒變得無比復雜。望著爸爸臉上增加的皺紋,望著長高的小外甥,忽然覺得自己身上要承擔起沉甸甸的責任。臘月里,事情變得異常煩瑣。探親訪友、參加活動,時間總是很短,相聚總是很短。臘月里,一路奔跑,一路幸福。
有時民俗固然很多、很煩瑣,但是它蘊涵的意義卻很深遠。年年歲歲,歲歲年年,聽的、看的、想的、說的、做的、吃的、喝的、玩的、樂的,無不充滿著過年的味道,有點神圣,卻充滿了喜悅和期盼。從我們睜開雙眼打量世界,就開始擁有春節。經歷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才明白順境不洋洋得意,逆境不垂頭喪氣。
春節作文3000字5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勃興,馬年春節最大的亮點是網上搶紅包。
非常巧合,最大的贏家屬于一個姓馬的人。
他叫馬化騰。在他榮膺中國首富稱號不久,便雙喜臨門。春節期間,他執掌的騰訊市值首破萬億港元成為行業頭條。
馬化騰似乎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
他的成功背后是日漸式微的傳統年俗:春晚借助馮小剛也不過最終慘淡收官,爆竹更是在公眾環保意識上升的今天跌入低谷。公眾亟需一個新年俗來填補空白。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六億一千八百萬,其中,手機網民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規模達到五億,年增長率為19.1%,手機繼續保持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
網上搶紅包以其快速、新鮮、刺激的玩法吸引了萬千公眾的瘋狂加入。
據騰訊提供的最新數據,從除夕開始,截至大年初一16時,參與搶微信紅包的用戶超過五百萬,總計搶紅包七千五百萬次以上。領取到的紅包總計超過兩千萬個,平均每分鐘領取的紅包達到九千四百一十二個。
除了移動互聯網商業巨頭的掘金暗戰,如此眾多的國人瘋狂卷入耐人尋味。
網絡搶紅包更多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熟人互相發,交情之上,更有金錢。數額雖說沒有硬性規定,但多多益善,且往往秉承禮尚往來的規則,比如你只忙著搶而不發,則會淪為眾矢之的,會落下阿巴貢、葛朗臺、波留希金之類的外號,多數情況下,一片哄搶之中,彼此聯絡了感情,從陌生走向熟悉,從熟悉走向親近。
也不乏唯利是圖者。在節前網上瘋傳中國首善陳光標除夕要在微信上派發兩千萬元紅包后,便有人冒充標哥被很多群邀請加入,狂搶紅包就是不發,結果被舉報到公安,被定性為詐騙。
當下中國貧富分化嚴重,微信群宛如小社會,紅包發放數目往往與社會中的地位尤其是財富擁有量成正比,土豪反哺窮人之舉頻頻上演,但如果較勁,便有互相攀比炫富之嫌,不乏除夕夜一擲千金、事后懊悔之人。
春節的前奏,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人口遷徙,三十六億人次的舟車勞頓,相當于整個歐洲人民搬七次家。多么艱辛,多么不易。
可嘆一些年輕人,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卻無暇與老人交流,整日抱著個手機瘋搶紅包,真是相見不如懷念。
所謂團圓,是彼此有體溫有表情地在一起,而不是繼續沉湎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忘記咫尺之外有老人盼了一年才相聚的殷切眼神。
如果非要給親朋發一個紅包,也當是親情的紅包,友愛的紅包。
如果非要給生人發一個紅包,也當是真誠的紅包,祝福的紅包。
從本質上說,網絡紅包是金錢遇到移動互聯網的熱戀,是一場物質主義的節日狂歡,無人勝出,除了微信。
搶紅包,搶出了“年味”還是“醋味”?
正方
李冰潔:“搶紅包”是不可阻擋的“時代年味”
今年春節過年最大的娛樂項目是什么?也許有的人回應說“搶紅包”。是的,“搶紅包”是今年春節的一景,這也是今年春節的新氣象。
“搶紅包”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刷新、升級,乃至顛覆了傳統的“紅包文化”,身在兩地的人,即使遠隔千里,也可以互發“紅包”。在“搶紅包大戰”中,大家就是圖一樂。
然而,關于“搶紅包”的質疑聲音也一直未斷,比如有人說“搶紅包”冷了親情,有人說“搶紅包”玩物喪志,有人說“搶紅包”者已經“走火入魔”。
種種質疑聲音的出現或許不可避免,但我們不必彷徨和焦慮,應該以積極樂觀的眼光看待這種新氣象。時代在發展,當然年俗文化也在發展。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數字時代”中開辟和尋求過年樂子,或者有意無意地加入了對“數字年味”的創意和發展行列。他們都給過年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
新的時代,過年文化也需要發展變化,要與時俱進,而“搶紅包”正是過年的新載體,是新的年味。
反方
斯涵涵:莫讓紅包搶走了我們的時間和親情
搶紅包的火熱,以致很多人成了專職的“搶手”,一個個都搶得手發酸。但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因忙于搶紅包而忽略身邊親人時,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變成了“我看著你,你卻在搶紅包”。
春節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溫馨時刻被紅包搶走,讓有的人不能容忍。比如某男子看不慣妻子瘋狂搶紅包,“你到底要搶多少錢,我一次性付給你。”
更多的人還是顯得無可奈何,最終選擇“妥協”。
微信紅包是互聯網應用技術和傳統習俗的巧妙結合,強化了網絡空間的交往,增進了感情交流的互動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微信紅包也不例外。若不分場合不分地點搶紅包,搶紅包從閑暇消遣的“好玩”“雅趣“,演變為春節假期的“家庭大戰”,甚至因此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冷落家人,疏遠情感,實在是舍本逐末。
癡迷于某種事物而不能自持,異變為成癮的思維與行為定式,無異于一種心理疾病。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科技正在不斷改變人類的生活,但人類有著強烈的社會屬性,當我們對搶紅包趨之若鶩,難得的春節長假里,只見網絡紅包不見身邊親人,不妨捫心自問,到底是我們在搶紅包,還是紅包在搶我們?
我們向來注重禮節,人情來往、待人接物中關注對方,應答得體是一種禮節,也是一種親近感情的別樣表達,而一門心思就想搶紅包,心不在焉,由此怠慢了別人,也顯得非常不禮貌,不文明。
為搶紅包夫妻反目雖是一個個案,但這個特殊的事例,向人們發出警示:為搶紅包冷落家人、淡薄親情是買櫝還珠。正確對待數字通訊化時代的網絡新事物,珍惜親人相聚時的美好時光,用親切的交談和笑容維系美好的情感,當真誠交流和微信紅包相輔相成,人間的親情日漸緊密而不被紅包稀釋,主次分明而不是本末倒置,才能消弭親情的距離,感受新春的溫暖和力量。
莫讓搶紅包蓋過親情"主題歌"這個春節長假,手機上搶紅包的火爆程度令很多人開了眼界。家人團圓、親友聚會等場合,總有人低著頭緊握手機、緊盯屏幕,頻頻滑動指尖搶紅包。毫不夸張地說,搶紅包著實成為羊年新春的一道全新風景。
新春佳節是家人團聚、共敘親情的時刻,向親友派發紅包是傳遞祝福與關愛的民俗傳統。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讓搶紅包從線下走到線上,一些遠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時空為彼此送達一份心意,一些電商巨頭也借機為觀眾奉上“紅包大禮”,給人們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歡樂。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不少人發現,搶紅包正從消遣的“伴奏曲”演變為春節長假的“主題歌”。游子千里歸家,依舊沒有跳出方寸屏幕,抱著手機搶得不亦樂乎,把滿懷期待的父母晾在一邊;老同學的微信群里,舊友說話無人應答,丟個紅包立刻“炸鍋”;有的微信群玩紅包接龍,“你方發罷我登場”,不分晝夜搶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飯、開車等紅燈時都有人緊盯屏幕,生怕錯過紅包。
難怪有人驚呼,搶紅包正在毀掉春節。無論多么搶眼的“紅包”,也難以換來親人溫馨的笑臉。試想這個假期,一些人為搶紅包甚至沒有看上完整的節目,沒有和親人說上幾句稱心的話語,沒有來得及和爸媽嘮嘮知心嗑。這樣的春節過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搶紅包、刷微信不應成為生活的主題。春節長假過半,不少人又得準備踏上歸程。趁著長假的尾巴,請放下手機,給父母妻兒一個微笑和擁抱,重新唱響親情的春節“主題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