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論文2500字
工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勞動要素供、需關系的產物。是站在工人一方,通過對勞動要素的價格議價來調節供給與需求關系的。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經濟學基礎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摘要: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工會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本論文通過介紹經濟全球化對工會影響的兩個主要方面,即全球化對工會的挑戰和戰略的調整,從而導出面對經濟全球化工會的應對策略,為中國工會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工會、挑戰、調整與戰略、對策
工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勞動要素供、需關系的產物。是站在工人一方,通過對勞動要素的價格議價來調節供給與需求關系的。經濟全球化削弱了工會的調節能力。削弱了工會在雙邊壟斷中對勞動供給的控制能力。企業跨國經濟是資本對付工會的現代手段。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工會在更高層次上凸現了各國工會的競爭。加入WTO,推動中國市場經濟更快地發展,也給中國工會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沒有市場經濟,工會的基本職能就會退化,離開市場經濟,工會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礎。
經濟全球化對工會的挑戰
1.工會是調節勞動要素供、需關系的產物。按傳統的觀點,工會是階段斗爭的產物,是工人運行的產物;這是從政治學角度的看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現在比較流行地說法是:工會是勞動關系矛盾的產物;一般的說,這是對的。但是,這還沒有說在根上,沒有說明什么樣的勞動關系;因而,在談到工會的調節作用時,只說“工會在經濟關系方面的調節作用,主要是對勞動關系的調節”,沒有說清楚工會是靠什么來進行調節的。
從根上說,一切經濟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供給與需求的問題。工會是勞動關系的產物,是什么樣的勞動關系呢?是勞動要素的供給與需求關系。是站在工人一方,通過對勞動要素的價格議價來調節供給與需求關系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任何市場都可以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兩類市場。在一個需求、供給平衡的完全競爭市場,勞動力價格是一個供需雙方都不能對它施加影響的均衡價格。在一個現實市場上,勞動要素需求的資本所有者一方,總是希望把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變成一個不宣傳競爭的壟斷市場。這樣就可能打破要素市場的均衡價格。為了打破需求方的價格壟斷,工人們認識到團結起來的重要性。工會便是工人們組織起來打破資產所有者壟斷勞動要素價格的最好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會越來越成為平衡勞動要素市場價格的抗衡力量。
工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主要是以集體議價取代個人議價。在一個不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中,資產所有者有一條明確的行動原則即利潤最大化。但是,工會在經濟上的戰略目標卻不止一個。例如,工會可以以擴大會員的就業為目標;或者以爭取會員總收入的最優化為目標;還可以選擇只為其中的一個特殊集團的利益服務為目標,例如為掌權的集團利益服務,并利用罷工為要挾手段,將這個集團的工資定在更高的點上。然而,工會的每一種選擇,都會受到相應的限制。
要提高工資率,就必須限制就業量。工會不是限制工人參加該工會,就是限制非會員得到工作崗位。在西方一些國家,手工業工會曾經規定很長的學徒期,一般不增加會員,老會員死后才進行補缺,會籍一般由父輩傳給子輩。 如果工會選擇增加會員工資為其戰略目標,并且不直接限制勞動就業量,工會可以采取兩種策略,一是對于富裕的勞動量,工會也不予過問,是讓雇主自行處理;二是設法阻攔那些為本行業高工資所吸引前來尋求職業的其他工人。在西方,這是一種最普通的工會要求增加工資的方式,如美國汽車聯合工會和礦工聯合工會就曾經采取這種方式的。如工會選擇以“擴大就業量”為目的,則工資率又會上升,工資率的`增加,必然要帶來產量的增加。工會怎么辦?工會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協助雇主替其產品作廣告,使其產品有競爭力,以促進銷售量;二是或者說服國會通過立法提高關稅以保護工會所在行業不受或少受進口貨的沖擊。1999年底世貿組織的西雅圖“千年回合”談判期間,美國勞聯—產聯組織的示威活動就是如此。現在不少西方國家的工會也采取這種戰略,阻止中國入世,阻止中國產品進入。
很顯然,工會既然是調整勞動要素供需關系的產物,那么,工會的一切活動就必須受到市場經濟規律的束縛。工會無論對其戰略目標做何種選擇,都要受制于市場供給、需求的限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工會的這種局限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2.經濟全球化削弱了工會的調節能力。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改變了世界要素資源的格局,尤其影響了勞動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需求和供給關系。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削弱了工會在雙邊壟斷中對勞動供給的控制能力。使跨國公司有了規避工會壟斷勞動賣方市場的法子。跨國公司的大規模擴張,直接削弱了工會對傳統勞動市場的控制,他們可以繞開本國工會控制的勞動供給市場,到勞動力更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去辦廠。如果說,保持勞動要素買方壟斷優勢是跨國公司經營的內在動因,打破工會控制的賣方市場則是西方企業選擇跨國經營的外在動因。換句話說,跨國公司是資本對付工會的現代手段之一。
3.經濟全球化凸現了各國工會的競爭。伴隨工人階段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工人、工會經歷了競爭、聯合的過程。它使工人們認識到,只有組織起來、聯合起來,才能增強與資產經營者在勞動議價中的地位,增強本組織在勞動議價中的競爭力。分散——競爭——聯合,反映了傳統工業社會工會發展的歷程。
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使工會在更高層次上又遇到這個問題。歷史在重演,不過是在更高基礎上的重演。資本通過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來調節勞動要素的供需關系,從而也在世界范圍內挑起了各國工會圍繞勞動供需之間的價格競爭。發達國家工人的高工資、高福利,使他們在世界范圍內勞動要素的價格競爭中失去了部分優勢,尤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因而提出國際勞工標準與貿易“掛鉤”。當前,并存的三大世界工會組織(世界工會聯合會、世界勞工聯合會、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還不足以協調和消除這種競爭。
4. 中國工會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加入WTO后,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更快地發展,也為中國工會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會,工會是在市場經濟中建立發展的,工會也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發展。離開市場經濟,工會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礎。
經濟調整與工會戰略
1.產業結構調整與結構性失業。80、90年代以來,為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趨勢、調整、重組已成為歐美企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調整就不能發展的時候。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分為在個系統: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而產業結構調整是整個“十五“經濟發展的關鍵。
產業結構調整與結構性失業,不僅包括農業產業、工業產業及服務產業之間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包括各產業內部行業間資源要素的重新協調。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首要就涉及到勞動要素的重新配置。這意味著過去勞動要素的供需平衡將被打破,新的供需關系將要建立。打破舊有勞動要素的供需平衡,伴隨大批勞動力將隨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轉移,同時,也將出現大批勞動力的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磨擦失業、結構性失業)。產業結構調整必然伴隨結構性失業。
2.為此,政府必須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成本分為機會成本與會計成本。會計成本是會計師在帳薄上記錄下來的成本。會計成本不能用于決策:一是因為它屬于歷史成本,而決策總是面向未來的;二是會計成本只反映使用資源的實際貨幣支出,沒有反映為使用這些資源而付出的總代價。所謂機會成本,也稱為經濟成本,機會成本指因為使用這一資源而不得不放棄的其它利用場所可能帶來的最高的價值。投入品的歷史成本則是購置這一投入品時支付的費用,比如,如果一項資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其他用途,如果用于甲用途,就必須放棄其它用途。那么資源用于甲用作的機會成本,就是被放棄的其他用途本來可以得到的最高價值。
3.產業調整工會付出的機會成本。中國工會付出的是什么呢?是工人失業、下崗?會員的流失?的確,90年代中期以來,工人失業、下崗加劇,會員流失嚴重。
工會入會率的降低,一方面由于大批工人的失業、下崗造成。從1993年到2000年的8年中,我國下崗職工累計達5713萬人。如以50%的再就業率計算,截止2000年底未就業的職工仍有2856.5萬;由于再就業職工一般都是從建有工會的國有企業還沒組建工會的民營、私營企業,或從事個體、社區服務業等等,加3.1%的登記失業率,可以說,8年間,中國大陸工會會員至少流失3500萬人左右。
入會率降低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大批新生職工涌向了非公有制企業,它已經占到現在全國新的正式的提法,即“著力建立延伸到鄉、街道一級的工會組織領導體制”。因而,從統計的角度講,符合進入工會的職工人員數量一下子就從1981年的'0.818億升到2000年的2.032 億。往寬了算入會率只有51%。當然與西方國家比,這個數字不算低的。但是,它起碼說明,有近半數職工的全法權益得不到工會的保護。
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工會的現實狀況。工會要在“上級工會和同級黨委領導下,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工會能做到的應該充分利用后一句話,“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象大慶工會那樣,把這句話體現的政策用好,用足。
如果說,政府改革、調整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使中國經濟從將要瀕臨崩潰的邊緣沖出來,使國有企業解脫困境,融入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的代價;那么在這個進程中,工會付出的成本則是使工會完全從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下,掙脫出來,使工會走上真正發展的道路。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中,工會付出的機會成本遠遠小于得到的。
4.工會的戰略調整。經濟全球化削弱了工會的調節能力,政府的干預作用不斷加強,已經呈現出世界性趨勢。中國工會在從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變時期,應該認清世界各國工會普遍發展趨勢,抓住這個時機,以一步到位的眼光,調整工會戰略。中國工會與政府、企業行政有一種天然的親密性,這是中國工會的特點,但也是它的短處所在,這種親密性容易淹沒工會“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的獨立性。現實很有趣,無論中國工會或是西方工會,都面臨一種“圍城效應”:西方工會正在探索與政府、企業建立伙伴關系的機制;而中國工會則需在改進與政府、企業行政傳統合作關系同時,更需要探索建立“依法獨立地開展工作”的保證機制。不然,維護工人的利益就將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會領導的個人素質。
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工會的對策
一是切實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大力發展會員。這是工會組織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亦是職工政治權利的重要體現,在經濟全球化中,職工可能產生的變化和工會組織面臨的問題,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把發展會員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任務,尤其是要針對近幾年來工會基層組織受到改制沖擊、工會會員大量流失的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扭轉工會組建率和會員組織率下滑局面。在鞏固、重建國有、集體企業工會組織的同時,尤其要重視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工會的組建,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大力發展會員時,必須注重會員意識的提高,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廣大會員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使工會組織真正建立在會員支持和認可的基礎上。
二是要進一步突出和履行工會的維護職能,努力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工會要積極協助政府,做好落實下崗職工和離退休職工兩個確保的工作。參與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制度并軌的政策制定和實施;幫助政府和企業妥善處理好下崗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時的利益矛盾調整,做好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后社會保險關系的接續工作,督促企業參加各種社會保險,推動政府對低收入群體實施必要的保障政策,使符合低保的職工盡量做到“應保盡保”;大力推動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積極擴大就業。還要繼續深入實施“送溫暖工程”,進一步做好幫扶特困職工“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擴大和完善職工解困基金規模和網絡,積極推動企業建立職工互助補充保險制度。
三是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努力完善職代會制度,加大協調勞動關系的力度。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實行的一項重要制度,對于維護勞動者權益、協調勞動關系作用十分重要;要在多年成效的基礎上,總結經驗,著重抓好平等協商機制的建立健全和集體合同制度,同時積極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保障職工的收入隨經濟增長不斷提高。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是維護職工民主權利的一項重要制度,要針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加強職代會制度建設,在落實職權、講求效益上下功夫。繼續搞好廠務公開,推行職工董事、監事制度。當前,尤其要注重非公有制企業的職工民主管理工作,保障職工民主權利的落實,還要積極促進國家和地方建立不同層次的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定期就勞動關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協商,制定相關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勞動關系的宏觀協調機制。
四是加大職工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職工素質。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市場競爭加劇,結構性失業突出,對職工素質要求更高的情況,工會要把強化職工職業技能培訓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一方面積極推動政府和企業重視和搞好職工培訓工作,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建立培訓制度,落實《勞動法》規定的職工受教育權利,不斷增強職工的就業能力。還要充分發揮工會文化技術教育陣地的作用,幫助職工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加強職工業務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職工的自身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
五是要加快工會自身改革和建設,推進工會工作群眾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工會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地方很多,許多問題都突出起來。必須根據“精簡、效能”的原則,從突出維護職能的要求出發,適應新的.形勢任務,加快各級工會領導機關的改革,對現行工作機構和職能進行必要調整、改革,完善現行組織體制、工作機制和活動方式,克服行政化傾向,堅持以會員和職工的意愿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加快工會干部制度改革,盡快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文化專業知識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同時完善工會工作民主決策制度。工會要通過嚴格依法辦事、堅持依法維護、強化依法監督來實現依法治會。
總結: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國的產業及企業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工會必將受到重大影響,因而我國工會必須采取正確對策,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待各種問題,完善和發展新形勢下的工會工作思路,維護我們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正當權益,獲得在國際多邊組織中的發言權和參與權,在區域性和全球化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經濟學基礎論文】相關文章:
經濟學基礎論文范文2500字01-19
大學生經濟學基礎論文2500字08-23
音樂論文的寫作基礎09-29
議論文寫作基礎08-13
醫學論文基礎寫作09-10
音樂專業論文寫作基礎08-16
論文寫作基礎:怎么選題07-03
SCI論文寫作基礎結構07-10
論文寫作的基礎和指導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