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3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1、潮式月餅
潮汕地區有自己獨有的傳統月餅,潮式月餅屬酥皮類餅食,主要品種有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等。潮式月餅身較扁,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
潮式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在潮汕地區,傳統潮式月餅早已不僅僅只是一種食物,它更寄托了人們對親人的祝福以及美好愿望。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
2、蕩秋千
潮汕地區還有著一個獨特的習俗——蕩秋千。中秋之夜的蕩秋千,要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彩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蕩秋千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伙子們了,他們爭著蕩秋千,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秋千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
3、吃芋頭
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4、拜月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就在女人“拜月娘”時,男人們便約上幾位好友,到陽臺上或登上高處,擺上工夫茶具,煮水沖茶,一邊品茗,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
5、吃糕仔
在潮汕地區,過去每逢中秋佳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一些糕點供奉月娘,當地人叫糕仔。糕仔多用加工熟的糯米粉或綠豆粉為原料,以糯米粉為原料的叫米糕,以綠豆粉為原料的叫綠豆糕。
其做法一般是先用白糖加適量的水及豬油煮至粘稠放涼,將糯米粉或綠豆粉配上準備好的糖漿拌勻,再用制作糕點的模具將糕粉擠壓成形。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視個人喜好添加諸如剁碎的花生仁或芝麻等餡料。
6、燒塔
燒塔,部分地方又稱之為燒塔仔,是潮汕地區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據傳燒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并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通過燒塔表達收獲的喜悅,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
瓦塔形狀有“圓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圓形塔寓意為“中秋月圓人也圓”,一般有親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設圓形塔、方形塔狀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達;多角形塔寓意生財多道,生意興隆。
7、水果節
柚子也是中秋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柚子外形渾圓,象征團圓,剖開之后,滿屋彌漫著清香,而且每人分食一塊,和吃月餅一樣,有全家分享的幸福感。同時,“柚”與“佑”諧音,有希望月亮護佑的意思。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瑯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8、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游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于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游月娘”、“落阿姑”等習俗。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年年中秋,歲歲中秋,又逢中秋。人生易老,中秋不完,赤子之心念家園,游子之心看圓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家家吃餅賞月,喜看中秋圓月。我陷入了沉思??
“云遮中秋月,雨答上元燈。”
這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總結出來的氣象經驗,從中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約145天左右的時間,中秋這天的天氣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今后145天的天氣變化和規律,中秋若不能見到月亮,元宵節下雨的機率就很大,影響著春節后第一個重大節日的歡慶氣氛。至少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是這樣的氣象規律,因此,人人都盼望著中秋圓月。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是沒有眼福來看今天的月亮的,當然就不知道今天的人的所作所為。可我們卻知道今天的月亮曾經照過古人,并從今天的月亮上看到了古人給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偉大成就。四大發明、唐詩宋詞??
中華五千年的燦爛都是今天的月亮照過的,我們看著這個曾經照過古人的月亮,看著我們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我們沾沾自喜,引以為民族的驕傲??
多少年以后;當我們也成為古人的時候,多少年以后;當我們的后人也在那時的月亮上看到我們時,我們也能讓我們的后人為我們去驕傲嗎?我們又為他們都做了些什么呢? 中秋節感想三
又是一年中秋時,幾家歡聚幾身單。不知有多少載此刻都是游子的身份,也不知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盡頭。
只身在外,總是身不由己;孤單想念,卻又思緒難盡。總是想著多與家人團聚,可身為學子的我們此刻也只能是空對一輪明月。每一年算下來,與家人相聚的時間屈指可數。做學子的我們尚且如此,工作后,成家后,那不是更力不從心。
有一個親戚前兩天打來電話,知道我國慶節準備回家,叫我到她那兒玩玩。總是認為見面機會多著呢的我突然想到,上次與她見面卻隔了整整一年。嘆流年似水,更嘆這似水流年中,我們成了匆匆過客,道一聲相逢卻相距甚遠。有些時候,我們走過,只因太匆忙,忘記了應做的事情。而此刻,在這特殊的時刻,我們也該對著這中秋明月,從繁忙的世界中走出。
去年十一,我沒有回家,而中秋卻在此間劃過;今年十一,我打算回家,而中秋已在今宵逝去。總是那么的不巧合,但也只能是無奈。其實,我不太看重節日本身。節日,這一早已被釘在日歷某處的特殊日子,不隨個人的意愿而發生改變;節日,這一眾人歡慶的日子,只不過是營造一個不凡的氛圍,讓眾人覺得這一天非一般罷了。在這樣的日子里做應有的習俗,確實是在過節,自己過,與眾人一起過。
每一個節日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如這中秋,求的是與家人團聚。月半中秋,團團圓圓。但這樣一個被釘在某處的日子,卻難以都盡人意。遠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身在外,只能孤身過節,此刻的心聲,也許是怨這日子怎出現在今宵,也許是怨這生活將家人拆散??其實,我們每一次與家人相聚的日子,其本身就非同一般,這本身就可以算作一個節日,雖然過節的只有一家人。過了端午照樣可以吃粽子,中秋過后同樣可以吃月餅,因為有靈性的我們又何必只關注那一年中難得的,且又難今盡人意的日子。喜歡度日如年,每一天如過年一般度過。
但,中秋終歸是中秋,看著別人團聚,自己不免有些孤單。思念??孤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這時候有一個或一些人住進了你的心里,而卻又無法擺脫孤單這一狀態。我這是想家了嗎?也許是吧!空對一輪明月,總希望能在此中看見某些人的身影,然而,余輝之下,只有自己的影子伴已左右。
寫著寫著,中秋已過,但還是要將這份祝福送給遠方的家人,以及與我同為游子的你,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里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后一家人都會品嘗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