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復蘇的作文1200字
中國將春季稱為“萬物復蘇”的季節。北半球的春天意味著受到越來越多的太陽光直射,氣溫開始升高。隨著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漲。春季植物開始發芽生長,鮮花開放。冬眠的動物蘇醒,以卵過冬的動物孵化,候鳥從南方飛回北方。
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有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易經》中有“天雷無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釋意為順合天時才能養育萬物。現代科學證實,電閃雷鳴既是給大地活筋通絡,又是在給大地施肥。春雷既是新生的號角,又是新生的肥料。當天下雷動之時,萬物也就隨之發展自己。雷聲在天邊傳遍,萬物的精神似乎為之一震,像做好了某種準備,花朵、小草也生機勃勃。人類和自然的自處相處之道在于成己成物,管理者的責任或志向在于給當代后世提供好的環境。現代人曾經任意妄為,給生息棲居的城鎮鋼筋水泥土化,讓自己的身心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終于意識到錯誤,而有了改正。今天,中國很多地方的城鎮都有了綠地、濕地公園建設。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一個社會或區域共同體的發展,如果忽視綠地、濕地建設,就失去了春意,失去了生機。
春季氣溫和生物界的變化對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影響。中國古人把“歷史”叫做“春秋”,因為莊稼春生秋熟,春生相當于歷史之因,秋熟相當于歷史之果,春來秋去的`循環就是時間,而時間的循環就是歷史。古人把五天稱為微,把十五天稱為著,五天又稱為一候,十五天則是一節氣,24節氣72候,見微知著,跟觀候知節一樣,是先民立身處世的生活,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參照。因此,節氣不僅與農民、農業有關,與養生有關,也與我們每個人對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認知有關。只有了解節氣的諸多含義,我們才能理解天人關系,才能提示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
冬去春來,這不僅是天地間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人們愛尋覓春的消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關于迎春,中國人有許多習俗。除前述的打春之外,還有報春、咬春一類的活動。在立春之日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謂之“咬春”。杜甫寫過一首《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至于春游,人人心向往之,中國人更不陌生,人們稱之為踏青。春游是詩人必詠的主題。張衡《東京賦》:“既春游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戶。”陸機《日出東南隅行》:“冶容不足詠,春游良可嘆!”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還有孔子贊同的夢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春天來了,全世界都對春天有一言難盡的情感。記得那首《春之聲》嗎?“小鳥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閃耀著光彩,谷音在回響。啊,春天穿著魅力的衣裳,同我們在一起,我們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忘掉了恐懼和悲傷。在這晴朗的日子里,我們奔跑,歡笑,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