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縣委的決定,我的工作職責是:分管農業工作,主抓農業產業化建設、扶貧、綠色農產品開發,聯系喜陽食品工業集團、水銀鄉。一年中,通過參加政府常務會、縣委常委會和書記會,我不僅對農業和農村工作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而且對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政府其他部門的工作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開闊了視野,在考慮和處理問題的寬度上、深度上有所增強,積累了一些經驗。一是,真誠和真情是搞好扶貧工作的關鍵。我深知我扶貧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鍛煉,到怡始,我就把當地的各級領導和農口各部門的同志當作老師,與他們真心交朋友,不擺架子、不打官腔,對事、對人始終保持謙虛、隨和的態度。不到一個月我就基本融入當地干部和群眾中,既解決了剛到時的寂寞和孤獨,又能從多個層面了解當地農業和農村的基本情況,特別是農口各部門情況。工作上不論我到哪個部門交代什么事,都能有一個圓滿的結果。一年來,我個人出錢資助當地的扶貧事業的經費達到4000多元。
二是,擺正位置是搞好掛職鍛煉的前提。本著“到位不越位、參與不干預、指導不領導”的原則,主要是當好四個員:黨的方針政策和農村實際情況的調研員、扶貧工作的聯絡員、農業生產的指導員、部援項目的督查員。在涉及縣委、縣政府日常工作中,多聽、多看,多了解決策程序,尤其是學習“一把手”在駕馭全局、發揚民主集中制方面的具體做法。注重提建議,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在討論重大事項,作出重大決策,決定人事任免時不輕率發表意見。
三是,積極爭取上級各部門的支持是完成扶貧任務的保障。是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農口各部門基本沒有運轉經費,如果不千方百計替他們從上級部門申報一些專項經費,不僅不能完成一些必要的下鄉調研和外出考察任務,而且還會大幅度地增加他們的接待費用,增加他們的負擔。一年來,我從各個渠道爭取了60多萬元的專項事業經費,保障了我扶貧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一點建議
(一)加強對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不同地區(沿海、中西部)、不同區域(平原、山區)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的差異,決定著不能用一個尺度、一種模式去衡量他們的小康標準。建議部里加強這方面的調研工作,爭取出臺一些政策建議,既可以探索一些不同類型的小康模式,又可以調動或規范其他方面的資金投向小康村的建設(修路、通電、通電視和電話、改自來水、合作醫療)。
(二)加快部援立項、批復和資金到位進度。一是爭取將扶貧項目在每年的6月份以前基本確定,10月份資金能夠到位(去年的扶貧資金到我縣的時間已經是今年的3月中旬),有利于扶貧掛職干部的工作安排。二是項目安排上,在大力扶持縣域內農業的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適當向農口各部門的基礎設施傾斜。就而言,農口各部門辦公和服務的基礎設施大多是80年代修建的,縣經管局至今還沒有自己的辦公場所,借用一處私人的房屋辦公。我認為農業部對口支援縣,首先要把農口各部門扶持起來,使農口各部門在縣直部門有一個比較好的形象。
(三)加大對科技扶貧和智力扶貧支持力度。一是建立農業部扶貧專家咨詢的平臺,提供專家名單和聯系渠道,由各縣根據不同產業聘請各自需要的專家,并自主確定合作的形式。二是繼續加大“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扶持力度,由短期的、非證書的培訓,轉向長期、發證書的培訓,與其他部門合作由農業領域拓展到其他行業,農業部門負責搞好組織工作、提供場所、聘請師資,由無償轉為有償,國家下撥的經費僅用于開展這項工作的公益事業部分(租賃場地、辦公經費、聘請老師),學員只需交納教材費用、必須的生活費用。三是對現有農業技術干部技能的培訓,部里統一組織在有關科研院所,開辦若干專業培訓班,時間三個月到半年,培訓經費由部里解決,派人單位負責學員差旅費和生活補助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