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人事司和州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和精心組織下,我于XX年5月底到縣開展扶貧工作。一年來,根據部里扶貧工作的總體要求,在縣委、縣政府領導和部扶貧聯絡組胡司長的關心、支持、領導下,以及部內有關司局幫助和指導下。我積極投身到的扶貧工作中,與當地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動真情,扶真貧,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鍛煉,F將一年來的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認真學習理論,為搞好扶貧工作打好基礎
一是認真學習中央領導在新世紀中央扶貧工作會上的講話,深刻領會中央關于作好新世紀、新階段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了搞好扶貧工作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是盡快掌握和熟悉了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減輕農民負擔、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和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等方面的方針、政策。由于工作上的關系,到扶貧以前,對上述方面的政策了解不透徹,為了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在參加部里統一組織學習的基礎上,我仔細閱讀有關文件,將重要的內容抄錄在記事本上,以備工作所需。
三是積極用黨的廉正紀律要求和約束自己。積極參加縣里組織的“改進作風、拒腐防變”主題思想教育活動,認真學習省里統一編印必讀教材,并做好學習筆記;積極收看汪洋湖、龍清秀等優秀干部的專題教育片和《廈門走私案》、《“賭”向深淵》、《責任的呼喚》等典型案例教育片。進一步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時刻牢記自己所擔負的扶貧職責,在的工作、生活中注意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拒腐防變的警惕性。
(二)深入調查研究,為農業和農村工作進言獻策
到伊始,在縣委和縣政府領導的分別陪同下,我利用了2周多時間對全縣的25個鄉鎮進行了走訪,全面聽取了各鄉鎮的工作匯報,對縣農業和農村的基本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據我在調研中了解的情況,向縣委、縣政府提交了書面的匯報材料,提出了“打綠色牌、念山水經、唱特色戲、走產業路”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圍繞這個思路要“走出去,上臺階,抓質量,增效益”,實施四大戰略,即:外向型發展戰略、區域化發展戰略、綠色食品發展戰略、品牌和龍頭帶動戰略。這些意見得到了縣里主要領導同志的肯定。
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基礎上,一年來,我又有選擇性地到38個村252戶農民家中走訪,掌握第一手資料。根據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分別撰寫了《充分利用山地草場資源發展我縣草食畜牧業生產的探索與實踐》、《對當前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查與思考》、《發展產業化經營中遇到的有關問題的思考》、《對打工經濟的調研與思考》《調優農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等五篇調研報告。此外我撰寫的《努力實現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的文章,分別被《老區建設》、《農業論壇》等雜志刊登,并被人民日報新聞信息中心收錄到《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學習與實踐〉》一書中。
(三)積極爭取項目,為農業和農村設施添磚加瓦
一是帶領縣領導到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隸屬財政部)匯報,積極爭取把我縣列為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示范縣;二是通過多方努力,農業部等九部委將我縣的喜陽食品工業集團列為了國家級產業化示范龍頭企業;三是千方百計爭取我部和省農業廳在XX年項目的安排中,對我縣給予適當傾斜。XX年農業部對支持的項目有:天然草原恢復和建設項目500萬元、生態家園富民項目188萬元、白云山農場公路項目180萬元、反季節蔬菜基地90萬元、優良牧草草種擴繁基地64萬元、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設60萬元、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項目40萬元、植物病蟲害測報站30萬元(以上是中央財政資金,不包括省州財政配套資金),省農業廳的柑橘品改項目7萬元,累計投入的中央無償資金達到1200萬元。另外,還爭取部里和農業廳各方面的專項事業經費60多萬元,以及價值20多萬元的書籍和音像資料。目前正在積極申報我部的節水旱作、德國的外援項目、鄉鎮農業綜合示范場等項目。
(四)引進技術人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強動力
一是搞好科技扶貧。針對我縣已確立的蔬菜、柑橘、種草養畜等三個方面優勢產業,我分別邀請中國農科院柑橘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省農業廳經作局、湖南省園藝示范場等單位的柑橘、蔬菜專家到縣里傳授技術,幫助引進品種,分析產品銷售的國內外市場。帶領農口有關部門到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所、省果茶良種場參觀考察,并引進適合氣候條件的柑橘、桃、梨等水果的優良品種。還帶領縣畜牧局到內蒙古考察畜牧業生產;帶領縣農業局、喜陽集團到包頭的華資股份實業公司考察其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經驗,學習和借鑒該企業在調動各級農業部門的支持、發展定單農業具體做法;還帶領縣農業局到黑龍江考察蔬菜的出口市場。
二是抓好培訓工作。抓住我縣被農業部等三部委列為“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示范縣”的契機,及時向縣政府主要領導匯報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并與分管農業的縣領導一道在較短的時間里就成立了領導小組,組織農業局、財政局、團縣委等單位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培訓場所、聘請培訓師資、確定培訓內容。在縣中心班的開班儀式上講了第一課。
三是創辦示范基地。根據新世紀農業發展的需要,各級農業部門主要是通過創辦樣榜引導農民搞好結構調整的思路,組織縣農業局、蔬菜辦、扶貧開發辦創辦了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蔬菜設施栽培示范村、旱作節水農業示范村。目前示范園按照部里“三圃一園”的思路,建有收集50多份柑橘品種資源的資源保存圃、提供優質苗木的采穗圃和苗圃,占地20畝的新品種引進示范園,引進了25個水果新品種,其中柑橘類8個、油桃5個、梨4個、其他小水果9個;新建占地XX平米現代化連棟溫室一座,主要用于展示蔬菜、花卉的新品種。蔬菜設施栽培示范村分別在大妥鄉的踏梯村建成了50多畝大棚,昂洞鄉的押馬村建成了150畝的大棚。旱作節水農業示范村建在復興鎮的茶甫村,投資30萬元,建成集雨節水窖180口,可供300多畝經濟作物生產的發展,促進了該村的種植業結構調整。
(四)加強指導管理,為部援項目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是作好項目規劃。根據部里在扶貧會上確立的我縣優先發展的幾個支柱產業,在資源狀況與開發潛力、產品市場需求及定位、產業技術基礎、環境容量等方面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制訂出了柑橘、蔬菜、種草養畜等三個專題發展規劃,并拿出了三個專題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
目前,這三個專題發展規劃已上報給我縣扶貧聯系單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請他們把關。
二是加強項目管理。為了使部里有限的扶貧資金能夠真正在當地的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確保資金不被挪作他用,經與州農業局商定,部里扶貧項目資金由州里代管,項目的資金管理上采取報帳制,州農業局根據項目進度分階段撥付資金,縣里報帳時必須有我的簽字。為了保證項目實施的工程質量,我盡可能的抽出時間,到項目實施現場進行實地檢查,及時與農業局和施工方交換意見。
三、收獲和體會
(一)增強了黨性,凈化了心靈
是一個山區小縣,全縣28萬多人中土家族和苗族的人口比例達到81%以上,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農民的素質不高,思想意識封閉。經過改革開發十多年的發展和國家對縣經濟長期的扶持,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和兄弟地市的對口扶貧,縣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到XX年底,全縣除625元以下的1.82萬原生貧困人口外,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全縣100%行政村實現了通電、87.7%的村通了路、61%的村用上了自來水、有線電視覆蓋率達50%、通電話的村達到64.5%;每年國家和省對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以及其他扶貧累計達到7000多萬元。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只有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才可能解決廣大農民溫飽問題,也惟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利益。這些事實充分證明我們黨的光榮與偉大,更堅定我的理想和信念,感到自己肩上擔子更重了。
在下鄉中,看到的鄉鎮干部無論是工作條件還是生活條件實在是太差了,鄉政府基本沒有一座象樣的辦公樓,許多鄉鎮的各站所沒有獨立辦公場所,都擠在政府的院子辦公。從縣城到各鄉鎮基本是砂石路,干部進城開會、辦事全部是坐班車,而到村里工作則更難,有的邊遠村光來回要走上一天。大部分鄉鎮沒有可以自主支配的財力,干部只能拿到“光身”工資(工齡、基本、職務、級別)。而其從事工作壓力又非常大,許多矛盾都交織到鄉鎮。通過親眼所見,真實地體驗到基層干部的艱辛,我們黨的事業的發展得益于這樣一大批默默無聞的基層干部。和他們相比,我們在北京工作的環境、條件和待遇實在太好了,沒有理由不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二)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才干
在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無論是飲食習慣、氣候條件、工作條件都對我是個考驗,進一步培養了我吃苦耐勞的意志和甘于寂寞、自覺學習的毅力,下鄉調研中能做到沉得下、蹲得住。在決策能力、綜合協調能力、組織活動能力、交際能力等多方面均得到鍛煉。
(三)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