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9-29 17:44:15 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集錦(15篇)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那么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集錦(1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熱力環流

  (一)熱力環流的形成

  1.熱力環流是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2.形成過程: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導致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熱力環流。

  3.兩個方向:垂直方向(與冷熱有關,熱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與氣壓差異有關,從高壓流向低壓)。

  4.等壓面的凹凸關系:在同一高度上,氣壓高,等壓面向上凸;氣壓低,等壓面向下凹。

  (二)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

  1.海陸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前提和關鍵。白天陸地增溫快,氣壓低,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夜晚,陸地降溫快,氣壓高,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

  2.山谷風:山坡的熱力變化是關鍵。白天山頂升溫快,氣流上升,形成谷風;夜晚,山頂降溫快,氣流下沉,形成山風。

  3.城市風:城市熱島效應是關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水循環: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

  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

  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

  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

  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共同決定的。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億人口日”(/10/31);

  3、中國13億人口(/1/6)。[記憶]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大小共同影響。

  6、人口增長模式由、(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

  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口訣:歐(北)美摩登全“現代”,亞非拉發展忙“過渡”,發展中國家占多數,世界只好先“過渡”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

  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世界人口遷移口訣:二戰前,舊到新,一去不返鄉二戰后,發展到發達,打工掙錢回故鄉

  3、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4、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于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5、中國古代和近幾十年來人口遷移的因素:[理解記憶]古代:主要是戰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其次為開疆拓土、流放、戍邊等。近幾十年:主要是國家政策、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個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系[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形態的概念:城市占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2、中心商務區的主要特征:

  ①經濟活動最為繁忙;

  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很大;

  ④內部分區明顯;

  3、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4、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6、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2)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3)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

  8、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理解]

  城市等級低,數目多,服務種類少,服務范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數目少,服務種類多,服務范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1)上海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3)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布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姐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6、門檻人口與商業服務等級

  (1)把維持一家企業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數稱為門檻人口

  服務人口>門檻人口(贏利)服務人口=門檻人口(保本)服務人口<門檻人口(虧本)

  (2)商業等級與門檻人口的關系

  根據門檻人口的小,可劃分出商品或服務的等級。

  價格低,門檻人口小,為低級商品;價格相對較高,門檻人口相對較大,為高級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

  鄉村變為城市的過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動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志:[記憶]

  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4、城市化的意義: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5、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理解記憶]

  逆城市化

  后期階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市化水平變化大)郊區城市化初期階段:兩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城市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組成區位特點

  中心商務區大商場、公司、大銀行(例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樓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發達

  ③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

  ④內部存在明顯分區

  商業區商業街、百貨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側

  ③街道兩側

  ①交通便捷,多層大廈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晝夜差異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約

  工業區同類工廠:

  ①城市邊緣

  ②交通干線兩側

  ①廠房巨大,煙囪高聳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區成片住宅樓和配套服務設施:

  ①企業單位職工住宅

  ②市政統一規劃住宅

  ①環境不好

  ②商品房,環境好

  行政中心區行政機構:

  ①單獨區域

  ②與其他功能區混雜人口晝夜差異大

  文化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圖書館距工業區遠,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自然環境好

  郊區衛星城、農業區、住宅城市外圍為城市服務:

  ①占有空間的是住宅區

  ②最主要的'三種是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③城市功能區沒有明顯界線,某一功能區內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種功能為主。

  ④住宅區分類:高級住宅區:面積大,獨立庭院,位于城市邊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低級住宅區:面積。

  小,擁擠,與低地、工業區聯系,擁擠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2、形成原因

  (1)歷史因素,功能延續:東京江戶高級住宅區(武士住宅的延續)

  功能改變:北京故宮,原為行政中心,現為文化游覽區。

  (2)經濟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經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遠近,通達性高低。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社會地位:高級、低級住宅區

  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唐人街、山東村

  宗教信仰:濟南回民小區

  (4)行政因素:行政規劃,例北京方莊住宅小區

  3、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中心地理論:

  ①高級中心位于正六邊形中心,六個低一級中心地分布在六個角上(服務范圍為正六邊形)

  ②嵌套包圍

  ③同級服務范圍相互獨立,不重疊

  ④低級中心地服務功能小,數目多

  ⑤高級中心地是低級中心地面積的3倍

  ⑥假設狀態,現實不存在,但可以指導商業網點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但不能說:城市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強,其服務區域可達全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水循環

  1、環節:蒸發(包括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

  2、類型:海陸間大循環、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

  3、意義:塑造地表形態;促進物質遷移、能量交換;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促進陸地淡水資源的更新和補充。

  4、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①人類影響最顯著的.環節是地表徑流,如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

  ②植樹造林、保護濕地: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使下滲增多,地表徑流減少,減少洪澇災害;

  同時使蒸發增加,降水增多,調節氣候。

  ③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減弱湖泊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

  ④城市路面硬化:下滲減少,減少地下徑流,增加地表徑流,造成城市內澇。

  ⑤用水不當:河流上游地區過度飲水灌溉,會導致下游水量減少,甚至出現斷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白晝的長短等,獲得太陽輻射的多少。

  緯度低,氣溫高;緯度高,氣溫低。

  (2)地形(高度、地勢):

  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陽坡溫度高,陰坡氣溫低。

  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溫度高。高大山地對冬季風的阻擋,溫度高。

  背風坡,焚風效應,溫度高。

  (3)海陸位置:

  距海近,海洋性越強,與同緯度陸地相比,夏季涼爽,冬季溫和,氣溫年較差小;

  深居內陸,距海遠,大陸性強,與同緯度海洋相比,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年較差大。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溫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云的陰天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是因為云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熱力環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溫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溫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8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4、影響雪

  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

  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9

  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

  氣壓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氣候分為兩種: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產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溫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制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

  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后,經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巖漿。

  2。山地的形成

  (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a)褶皺山褶皺:巖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b)斷塊山斷層:巖層斷裂后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巖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c)火山巖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巖高原;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b)線路分布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c)線路延伸方向:迂回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于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以河谷為例)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沖積平原為例)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a)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b)便捷的對外聯系和運輸c)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性的大氣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

  2.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釋放熱紅外輻射的氣體成分。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類活動排放:氯氟甲烷(HFCs)、氫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氣候變暖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大氣環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毀林

  技巧1:全球變暖帶來問題: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

  (1)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巧2: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4)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4.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

  人為原因: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

  5.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技巧3: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

  (2)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

  (3)積極研制新的制冷系統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產生原因:燃燒礦物燃料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增多

  技巧4:我國酸雨類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分布:《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4年我國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趨勢。酸雨區域分布范圍基本穩定,城市主要分布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酸雨區污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酸雨最嚴重的。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我國的重酸雨區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3)腐蝕建筑物和文化古跡

  (4)危及人體健康。

  【鹽度和洋流】

  (1)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2)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3)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4)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復習:氣候與自然帶

  (1)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于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干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原因: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為什么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3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征):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游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托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獲,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高一下地理知識點:熱帶草原氣候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緯23.5之間

  海陸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亞的北部和東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氣候特點(特征):全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干濕季。

  4、氣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濕季)和信風帶(干季)交替控制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草原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草原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長頸鹿,羚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紅土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亞的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蘇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喀爾、馬里首都巴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亞,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約翰內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港口城市里約熱內盧,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畜牧業發達,耕作業以小麥為主,濕季播種,干季收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4

  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地域分異

  1、水平地域分異

  (1)由赤道到兩極

  影響因素:太陽輻射

  形成基礎:熱量

  分布規律:大致與緯線平行,沿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方向延伸

  影響因素:降水

  形成基礎:水分

  分布規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異

  規律: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隨海拔的增加,水分條件、熱量狀況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3、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識點筆記09-0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2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26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4-2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1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09-20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08-29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2-19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03-05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