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熱門】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于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6月22日出現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值;回歸線之間地區,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3、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晝長最長的季節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ǘ┑胤綍r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俚胤綍r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谕粭l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劢浂让扛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
、偈街屑訙p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艜兓。喝我痪暰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喝我痪暰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
、贂冮L=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ㄈ﹨^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贂r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數。
、跁r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奂訙p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ㄋ模┕庹請D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疟睒O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浅炕杈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诨杈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燮椒謺儼肭虻慕浘地方時為12;
、芷椒忠拱肭虻慕浘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埔罁浂认嗖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庞扇掌诙ㄖ鄙潼c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铺栔鄙潼c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環境
天體系統:天體之間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結構層次(略)
可見宇宙:也稱為“已知宇宙”,是指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內部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5億千米)——適宜的溫度
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1.3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基本特征
公轉自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看順時針)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時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1月初)一最快遠日點(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緯度相同,線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兩極為0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
(2)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于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大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最大值;回歸線之間地區,最大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3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最高、晝長最長的季節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
五: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數遞增(或西經度數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直射點的經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決定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為18點。
(4)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5)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900-該緯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緯距)。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區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計算兩地區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T1一T2=N1一N2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T為區時,N為時區序號。(
3地方時與區時的關系:區時=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亂而人為劃定,有三處不與1800經線重合;在日期的換算上,從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從西向東經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1.4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外部結構
地殼以外可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個外部圈層。
二、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地震波的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
圈層范圍特點地殼莫霍面以上固態: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為6千米)。地勢越高,地殼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縱波和橫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地幔莫霍與古登堡面間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鐵、鎂含量由上至下逐漸增加。古登堡面(距離地表2900千米深處,縱波減速,橫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可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物質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核呈固態。
巖石圈的范圍: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地殼物質的循環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邊界類型地區交界處板塊生長邊界(板塊張裂)東非大裂谷非洲板塊內部紅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亞歐、非洲-美洲冰島(屬大西洋海嶺)亞歐-美洲消亡邊界(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亞歐阿爾卑斯山脈、地中海非洲-亞歐西太平洋海溝-島弧鏈太平洋-亞歐落基山脈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脈南極洲-美洲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巖層形態未侵蝕的地表形態(一般狀況)地形倒置現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與人類生產關系背斜巖層向上拱起中心老,兩翼新成為山嶺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儲油氣構造建隧道向斜巖層向下彎曲中心新,兩翼老成為谷地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儲存地下水斷層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地壘:華山、廬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塹: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東非大裂谷等。工程建設遇斷層須加固或避開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沉積流水作用沖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寬,形成溝谷縱橫的流水侵蝕地貌泥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風力作用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蘑菇、雅丹地貌等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等
2.3大氣環境
一、大氣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2000-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運動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對流層低緯厚: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運動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塵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強。例多云的白天溫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等。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增溫,產生地面長波輻射②大氣中的CO2和水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溫③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3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導致地面受熱面積和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路程長短,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它的大小受下墊面因素(反射率)和氣象因素等的影響。
三、全球大氣環流
(一)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
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由于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分布,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后,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五)季風環流(亞洲東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區東亞(東亞季風)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南亞季風)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主要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風冬季向夏季西北季風(源地:蒙古、西伯利亞)東北季風(源地:亞洲大陸)東南季風(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風(源地:印度洋)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冷鋒暖鋒概念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天氣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過境時陰天、雨雪、大風、降溫連續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好氣溫上升,氣壓下降,雨過天晴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后降水只出現在鋒前天氣舉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塵暴
(二)低氣壓(氣旋)、高氣壓(反氣旋)系統與天氣(以北半球為例)
氣旋反氣旋氣壓低氣壓(氣壓中心低,四周高)高氣壓(氣壓中心高,四周低)水平運動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垂直運動上升下沉天氣多陰雨天氣多晴朗、干燥天氣舉例臺風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三)鋒面總是出現在低壓槽處。對于鋒面氣旋而言,東側一般為暖鋒,西側一般為冷鋒。
2.4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緯度海區,副熱帶環流:
北半球: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暖流
南半球:逆時針旋轉大陸西岸為寒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副極地環流: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寒流
大陸西岸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自西向東流,順時針;冬季自東向西流,逆時針
西風漂流:自西向東環繞南極洲一周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溫度比較高,降水較多。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
氣候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溫度比較低,降水較少。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形成的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漁場:秘魯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的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體性: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包括對其他地區的影響)。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溫帶半濕潤環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環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條帶狀區域。地域分異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自然帶的分布: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3分布規律
分異規律主要分異因素地理位置分布規律表現明顯的地區緯度地帶分異熱量。根本原因:太陽輻射緯度位置東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經度地帶分異水分海陸位置南北延伸,東西更替中緯度地區垂直地帶分異熱量、水分隨高度變化。海拔高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與緯度地帶分異類似海拔較高的山地。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帶越豐富。
地方性分異: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地帶性分布規律和非地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影響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氣候、巖性和土質的差異等。表現規律:有序性和重復性。
自然環境對人活動的影響
4.1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1聚落:人類從事生產和生活而聚居的場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體,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相關的各種設施。聚落分為城市和鄉村兩大類型。
4.2分布特點:
我國北方平原,村落的規模一般比較大,多呈團聚型、棋盤式的格局,聚居人數比較多;
南方丘陵地區,村落規模一般比較小,空間分布相對分散,聚居人數少;河網密度大的平原地區,村落多呈帶狀。
二、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布局形態走向平原密度高網狀限制少,造價低山區密度低線狀(山區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進步使地形對交通線路布局的限制不斷降低。
總之:選擇有利地形,避開不利地形,盡量降低工程造價,少占好地,注意保護生態。
4.3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
1自然資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及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必須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
自然資源的特征: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2分類: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除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外,其余均為可再生資源。
3自然資源利用的歷史進程—以煤炭為例
前煤炭時期煤炭時期后煤炭時期能源時代木柴時代煤炭時代石油時代時間18世紀中期以前20世紀初到60年代初期20世紀60年代以后主體能源木柴、水力為主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為主,能源結構多樣化
4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業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布。
工業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布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后工業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后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范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4.4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
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分類:按成因和過程,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澇、干旱、暴雨、寒潮、臺風等)、生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性、多因性、群發性、潛在性
2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有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進入雨季;
六月(D),長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華北、東北多雨;
九月,雨帶迅速南移;
十月,大陸雨季結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植被分布(森林覆蓋率)
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還湖;非工程措施:建設分洪蓄洪工程、加強洪泛區管理、建立災情預警系統、實行防洪保險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地理是地理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地理學科有著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點總體是豐富多彩的,如、高中地理第一輪復習中的“十二五”期間“高中地理第二輪復習”、“十二五期間地理第三輪復習”、“十二五期間地理第四輪復習”和“十二五期間地理第五輪復習”。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注重對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注重教材內容的復習,并且在課堂上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時,能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識,F將本期的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地理知識的教學要求高中地理知識點繁雜,如果不及時補充,就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甚至會對整個教學工作產生負責任的情況。所以,我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以個別輔導和小組幫助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差生形成知識網絡,掌握地理思維方法,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并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
、僦v究“抓兩頭,促中間”。
我班的差生面積比較大,上進心缺乏,學習上沒勁而且沒勁。因此我針對這些特點,開展了“抓兩頭,促中間”的工作,從抓兩頭,促中間,爭取較上進。具體措施是、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多督促,對學習差的及時幫助。對學習態度認真,書寫不認真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重點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課后多找他交談,幫助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問題。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經常找他們談心,使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學習的勇氣,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和劃分學習小組,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②抓兩頭,促中間,爭取較上進。
對中間生的幫助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在課后,在課前,在課堂中對這部分同學,課堂熱情,課后多進行思想補差工作,及時消化吸收,讓這部分有潛力,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在學習方面有更大進步。
、鄄扇〈胧,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進步。對待中等生,要多關心,多輔導,把他們帶進知識的殿堂,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增長他們的知識見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本事。
、懿扇「鞣N方法訓練,培養學習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我注重抓好培優輔差工作,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訓練。如在訓練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智力的開發,如培養學生的思維本事,指導學生掌握地圖知識,利用圖表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如在學習《地球運動》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一些趣味的問卷,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去感悟、理解、掌握地理思維方法。
總之,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必須的成績,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不強,學習習慣不太好,學習成績還不夠理想。但是,我相信經過一個學期的不斷的鍛煉,我會進一步的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爭取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1、對流層的特點:
、匐S高度增加氣溫降低;
、诖髿鈱α鬟\動(12km)顯著;
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
、匐S高度增加溫度升高;
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
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
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
、倬暥确植迹壕暥仍礁撸瑲鉁卦降停覈鵁崃孔钬S富的地區:海南島?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蹥鉁馗叩牡胤,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
、儆绊懸蛩兀汉j憻崃π再|;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谧兓幝桑簝汝>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
。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并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劢孛媸苣ゲ亮Γǚ较蚺c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并相遇)
、倮滗h過境雨區在鋒后,出現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谂h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贇庑ǖ蜌鈮海┐怪睔饬魃仙,天氣陰雨。
、诜礆庑ǜ邭鈮海┐怪睔饬飨鲁,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偃Νh流(垂直分布)
、跉鈮簬、風帶(水準分布)
、坶L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儆陰У囊苿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準靜止鋒)?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诒狈接昙鹃_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酆禎碁暮Ω备弑币扑俣绕欤ㄏ募撅L強),造成北澇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3、氣候形成因數: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4、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倥袛嗄媳卑肭
②判斷熱量帶
、叟袛嘤晷。
25:氣候類型
、贌釒У乃姆N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蹨貛夂蝾愋停撼Q笮詺夂蛲,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俅罅咳紵V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跒E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鄞髿饽孑椛湓鰪姟獪厥倚獨鉁厣摺驘崃繋Х植及l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軜O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偻ㄟ^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高中地理是地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是初中地理知識的重點。高中地理的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地理知識的概念、定理、公式、地形圖的分析和綜合;地形、地形的基本知識;人文、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生態平衡原理等。
1、地理地理特點
高中地理內容多,高中知識的難度大,高中教材內容多,地理信息的知識面廣,高中教材中的地圖、圖例、地形圖與空間形成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地理教師而言不僅僅是重點,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變化的背后還包括著教師自身。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把握高中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需要、原理以及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有針對、因材施教,使地理知識更好地適應教學需要,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是指通過知識的傳授來掌握教學活動所需的地理事實和地理知識,包括教師本身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學生學習的水平。教學過程的設計目標就是通過教學任務和教學對象的生理機能,把地理知識和實踐、地理信息技術和地理思維結合起來,使地理知識和實踐、地理技術、地理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教學方法
教學的方法是指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驗和認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掌握有關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突出知識的發展性、系統性、綜合性,突出過程性,強調過程性;要突出思考型、探究型和實踐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改變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教學方法
教學的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不斷地探索并逐漸形成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的總結和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的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和幫助,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自信的滿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注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和體驗數學知識。這些教學內容,通過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地理知識。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8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谕饬ψ饔茫L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倭魉治g——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诹魉练e——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凵降氐拇怪钡赜蚍之悾ㄋ趾蜔崃浚----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谏降氐暮0危
、坳柶、陰坡;
、苡L、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ㄓL、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柴R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水環境
1、水回圈:
、侔雌浒l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回圈和海上內回圈。
、谒厝Φ闹饕h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
、谝员┭a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酆恿魉叵滤g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倥袛嗄媳卑肭颍ㄔ奖痹嚼涫潜卑肭颍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
、僦械途暥妊罅魅Ρ卑肭虺薯槙r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勰习肭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鼙庇《妊笮纬杉撅L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塾绊懞胶
、苡绊懞Q笪廴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龠@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谌牒:恿鲙碡S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9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地殼物質的循環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星光閃爍——恒星;恒星衛士——行星;行星衛士——衛星;輪廓模糊——星云;一閃即逝——流星;拖著長尾——彗星;氣體和塵埃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
?晝夜長短的分布:
?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
球,
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
球
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內部圈層
?
?
? ? ?
?
地震波: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的沖擊會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即地震波。
特性:縱波: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能量大,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而某些地區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種波速發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巖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和地震的發源地。巖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巖石組成。包含地殼。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核為固態。
?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
一、重點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恒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征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類型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恒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恒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并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么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大氣環境
一、重點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氣壓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帶氣候分為兩種:
—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產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溫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制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知識摘要
1.天體和天體系統
2.天體類型及特征
3.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4.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5.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擁有生命的條件
知識結構
一、 宇宙
1、天體:概念和類型
2、天體系統:概念和級別
二、太陽
1、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
(1)太陽大氣的分層及活動
A光球層:太陽黑子
B色球層:耀斑和日餌
C日冕層:太陽風
(2) 對地球的影響
A 干擾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極光
C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特征
(2)按結構分類,屬于類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知識摘要
1.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差、地轉偏向力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日界線
知識結構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方向:自西向東,自北極上空向下看呈逆時針方向,南極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04秒
(3)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規律
2、意義
(1)產生晝夜交替
(2)產生時差:
A地方時: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
B時區的劃分:全球每隔15度劃分成一個時區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
C區時的計算: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D國際日期變更線:大致與180度經線重合,西比東日期多一天
(3)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識摘要
1.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特征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 方向:自西向東
(2)速度:1月初在近日點附近,速度較快;7月初在遠日點附近,速度較慢
(3)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2、黃赤交角
(1)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
(2)度數:目前是23°26′
(3)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2)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3)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氣候四季;我國傳統四季;候溫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知識摘要
1.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 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 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 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 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識摘要
1.水圈的組成,水圈中水體的組成及作用。
2.水循環、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及其意義,不同類型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
3.洋流、洋流的類型、分布規律,洋流的成因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 水圈的組成
1、海洋水
2、陸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澤、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環的類型
1、海陸間循環
2、海上內循環
3、陸上內循環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做大規模運動
2、洋流的分布規律
(1)中低緯海區以副熱帶高壓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2)北半球中高緯海區以副極地低壓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3)西風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義
(1)對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形成大漁場
(3)對航運事業的影響:順洋流快,逆洋流慢
(4)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 地球內部
1、 地殼
(1) 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 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知識摘要
1.了解陸地環境整體性的概念及表現。
2.理解陸地環境整體性的成因。
3.關于陸地環境整體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單元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層之間,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地殼物質循環及生物循環進行著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從而各個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并結合教材及相關事例加以鞏固。
知識結構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概念: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同地域之間相互影響。
第二節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知識摘要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記憶各個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對應的氣候類型。
2.理解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
3.學習過程中要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身邊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識結構
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地域差異
2、地域分異規律
(1)水平地域分異
A概念
B分類
C原因 基礎 表現
(2)非地帶性地域分異:垂直地域分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3
海蝕地貌:由海蝕作用對沿岸陸地知所形成的地貌。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
1海蝕地貌的形成過程:由于波浪對巖岸岸坡進行機械性的撞擊和沖刷,巖縫中的空氣被海浪壓縮而對巖石產生巨大的壓力,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對巖岸進行研磨,以及海水對道巖石的溶蝕作用等,統稱海蝕作用。海蝕多發生在基巖海岸,海蝕的程度與當地波浪的強度、海岸原始地形有關,組成海版岸的巖性及地質構造特征,亦有重要影響。
2海蝕地貌的類型1.海蝕崖:
海蝕崖是海岸受海浪沖蝕及伴隨產生的崩塌而成的一種向海的懸崖陡壁主要見于基巖海灘。
2.海蝕平臺:
海岸受海浪沖蝕,海蝕崖不斷地沖刷、后退,就會殘留下海蝕平臺。海蝕平臺的寬度隨海蝕崖的后退而加大。從位置上講,由于岬角處浪高流急,能量聚集,因而海蝕崖高大,海蝕平臺也很寬廣。
海蝕平臺往往會形成各種礁石洞穴、海蝕溝槽以及海蝕柱、海蝕拱橋等。
3.海蝕柱:
海蝕柱的產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海灘受蝕后退后,較堅硬的蝕余巖體殘留在海蝕平臺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另一種是海蝕拱橋受蝕,拱頂下塌而形成海蝕柱。海蝕柱在中國沿海?梢姷健
4.海蝕洞:
深度較大的被波浪及挾帶巖屑的沖擊、掏蝕后所形成的面向大海的凹穴,被稱為海蝕洞。
5.海蝕拱橋:
常見于岬角處,形狀似拱橋。
6.海蝕窗:
一種從海蝕崖上部地面穿通巖層、直抵海水的一種近乎垂直的洞穴,被稱作海蝕窗,簡稱海窗。
海蝕窗的形成與海蝕洞的發育息息相關。海蝕洞形成以后,洞中被波浪繼續沖擊,洞內的空氣被壓縮,進而導致洞頂的裂隙擴張,最終洞頂被擊穿,形成了一個與海蝕崖上部地面溝通的“天窗”。所以,“海蝕窗”這一名稱非常形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4
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基本為種植業和畜牧業,同時經營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稱為混合農業
粗放農業:投入生產資料或勞動力較少,擴大土地面積成為增加產出的主要手段,分布在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地區
密集農業:投入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較多,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方法來
增加農業的產出,現代世界的農業主要是密集型的。
自給農業:產品大多數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商品農業:以銷售為目的來進行生產,分布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地區,普遍實行專業化生產,一個農場一般只種植一種農作物或飼養一種畜和禽
1.主要大氣環境問題:
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溫室效應(全球保暖)影響: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與低平島國被淹沒;
、趯r業的`影響:低緯度地區減產,高緯度地區增產;
、塾绊懰h:增加降水極端異常天氣事件,地表徑流改變(南方降水最多,北方減少)。
應對措施:
、倏刂茰厥覛怏w排放: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發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減少消費減少廢棄物排放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災。
、谠黾訙厥覛怏w吸收:植樹造林,保護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術。
、圻m應氣候變化措施: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設水利設施,防止降水突發事件和海水入侵。
3.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
(結合第一章復習學案合作探究5)
1.晨昏線性質:(1)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2)晨昏圈與太陽光線相垂直,平分赤道,(3)自東向西運動。速度15°每小時(4)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及經過該點的經線)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及經過該點的經線)為18時。晝半球中央經線12點,夜半球中央經線24點。(5)晨昏線只有在兩分日才和經線重合;(6)晨昏線在二至日與極圈相切。
夏至日光照圖冬至日光照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結合以上圖形分析落實)
(1)某一天隨緯度變化: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值,南半球達最小值。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值,北半球達最小值
(2)某一緯度隨時間變化:從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一直在變小,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一直在變大,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先變大(直射時90°)后變小。
3.晝夜長短變化規律:(結合以上圖形分析落實)
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夜。
冬至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晝。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夜。
4.晝長的計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時間。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可以是地方時也可以是標準
時間)=(日落時間-12)—2(時間為地方時)=(12-日出時間)—2(時間為地方時) ②晝弧所跨經度數,除以15°每小時③某緯度的晝長等于與之緯度數相同的另一緯線的夜長
5.時間計算:不跨過日界線,已知東邊時刻A,求西邊時刻B=A-經度差/15°
一直西邊時刻A,求東邊時刻B=A+經度差/15°
第二章:
1.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課本30頁圖2.3):如赤道低氣壓帶的形成是該地近地面大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極地高氣壓帶是該地大氣冷卻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
2.高低氣壓中心名稱位置(右圖)、
東亞季風、南亞冬季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南亞夏季風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具體表述
為: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向
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
3.
(3)冷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過境前: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過境時,大風、降溫、陰雨天氣,過境后,氣溫降低,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暖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過境前: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過境時,出現連續性降水天氣,過境后,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第三章
1.表層洋流的分布、名稱(課本57頁圖3.5、58頁圖3.6):根據模式圖記憶洋流性質(寒暖流),根據地名記憶洋流名稱(如東澳大利亞暖流、巴西暖流等)
2.漁場的成因;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紐芬蘭漁場: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灣暖流)與拉不拉多寒流交匯;秘魯漁場: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補償流)帶來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眾多,魚類餌料豐富。
第四章
1.巖石圈物質循環(判讀類型、內外力作用,)
關鍵點:(1)巖漿巖只有一種來源(巖漿)(2)巖漿只有一種去向(巖漿巖)
(3)如果一幅圖中,巖漿只有一種來源,一般是變質巖
2.板塊構造學說: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造成的,阿爾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脈是由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所形成。
3.地質構造(向斜、背斜、斷層)、地貌類型(山地、山嶺、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讀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
背斜成嶺:巖層受擠壓作用,向上彎曲隆起,形成山嶺。
向斜成嶺: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侵蝕,形成山嶺;
向斜成谷:巖層受擠壓作用,向下彎曲,形成谷地。
4.河流堆積地貌(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
山麓沖積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扇狀堆積地貌。稱為沖積扇。
河口三角洲:當攜帶大量泥沙的河流進入海洋時,如果河流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河路所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
1.三種地域分異的比較2.自然帶的分布
地帶性:注意圖形中字母對應的氣候類型和自然帶(課本91頁圖5.6)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俪炕杈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鄢炕杈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第二單元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2000-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運動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
對流層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運動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僭诘乇硇纬闪似邆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東亞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風向冬季西北風(亞洲大陸)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東南風(太平洋)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暖鋒
概念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征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過境時陰天、雨雪、刮風、降溫連續性降水
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后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反氣旋
氣壓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垂直運動上升下沉
天氣多陰雨天氣多晴朗、干燥天氣
舉例臺風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俨煌瑲夂蝾愋偷臍鉁靥攸c
l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同一緯度地帶內,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氣溫月最低氣溫月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诓煌瑲夂蝾愋偷慕邓疇顩r
l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l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l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或最低)氣溫月份6.7.8三個月氣溫北半球12.1.2三個月氣溫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最冷月均溫最冷月均溫>15℃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溫帶氣候
最熱月<>5℃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年雨型熱帶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熱帶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亞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熱帶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诟淖兏鞯亟邓疇顩r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谂訌妵H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制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采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第三單元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于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巖層形態未侵蝕的地表形態侵蝕后的地表形態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儲油構造
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儲存地下水斷層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巖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搬運堆積
流水作用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搬運侵蝕后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風蝕溝谷、風蝕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區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俑拍睿簡挝毁|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影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入海徑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分布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海洋生物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補給時間補給特點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夏秋季節水量變化大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西北地區
湖泊水全年有調節性,水量穩定東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第13 / 17頁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巖石風化過程低等植物著生過程高等植物著生過程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形成基礎影響因素分布規律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熱量太陽輻射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水分海陸分布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熱量,水分海拔高度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征,變率大
(2)開發利用
第14 / 17頁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氣候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資源與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建筑風向與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于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云、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鉆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第15 / 17頁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臺風
形成: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后,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并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俚刭|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第16 / 17頁
、谟梢环N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廴祟惢顒蛹捌鋵ψ匀画h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防御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御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第五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俎r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坜r業的分類: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苻r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蒉r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區位因素農業發展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15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2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31
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23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篇)11-05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篇)02-2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選6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