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是增長才干的一種好辦法,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點總結1
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了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引導 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對中國歷史發展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 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點總結2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 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這種制度 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科舉制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最高掌權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重要知識點
(1)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
②漢武帝用布衣為相;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為尚書令,形成中朝;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稱外朝。
③東漢光武帝擴大尚書臺的權力,形成決策的中樞機構。
④魏晉南北朝時,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
⑤隋唐時期,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⑥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后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
⑦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地區。
(2)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初郡國二制并行。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州,作為監察區,并設刺史。
②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由郡縣兩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
③隋初形成洲縣兩級制。
④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后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⑤宋朝地方行政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
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過程,從未中斷,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②以君權為中心,高度集中權力。在人神關系上,鼓吹君權神授,君權至上,以神權服務于君權。在君臣關系上,宣揚君令臣從,下級依附上司,全國依附君主。在權力配置原則上,君主一人全面壟斷了全國的一切大權,國家所有政治制度內容的設置,無一不是為了確保這種權力的集中,確保君主意旨的暢通無阻。
③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實質是權治、官治,是獨裁統治。
④完備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國古代政治機構的設置是相當完備的,從君主到臣僚,從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連,統治網絡嚴密周全。
⑤宗法關系的殘余嚴重影響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設,父權觀念滲入到國家政治制度中。
⑥在漫長的政治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儒家經典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歷代各項制度與政策的依據。
⑦自始至終:充斥著皇帝與丞相,中央與地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