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

時間:2024-05-21 22:50:01 佩瑩 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學史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 1

  一、力學中的物理學史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并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654年,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3、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17世紀,伽利略通過構思的理想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5、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對物理學的貢獻:胡克定律;經典題目:胡克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彈力才與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

  6、1638年,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運用觀察-假設-數學推理的方法,詳細研究了拋體運動。

  17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7、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大膽反駁地心說。

  8、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9、牛頓于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勒維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并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級火箭和慣性導航的概念。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我國已成為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三個國家。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帶著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1、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于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12、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于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體現放大和轉換的思想);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并觀測到海王星。

  二、電、磁學中的物理學史

  1、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并測出了靜電力常量k的值。

  2、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放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并發明避雷針。

  3、1837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電場概念,并提出用電場線表示電場。

  4、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5、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6、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或昂納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7、19世紀,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8、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磁效應。

  9、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同時提出了安培分子電流假說;并總結出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判斷電流與磁場的相互關系和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磁場力的方向。

  10、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11、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并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12、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13、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動能僅取決于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但當粒子動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時,根據狹義相對論,粒子質量隨速率顯著增大,粒子在磁場中的回旋周期發生變化,進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難。

  14、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定律。

  15、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16、183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雙繞線法制精密電阻為消除其影響應用之一。

  三、波動學、光學、相對論

  1、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

  2.1690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機械波的波動現象規律--惠更斯原理。

  3、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遠離,f減少)。

  4、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電磁波是一種橫波。

  5、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

  6、1894年,意大利馬可尼和俄國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揭開無線電通信的新篇章。

  7、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歇耳發現紅外線。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里特發現紫外線。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并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8、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9.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10、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并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11、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1887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種電磁波2015年高考物理學史總結5篇2015年高考物理學史總結5篇。

  12、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13、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E=mc2

  14、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15、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許多科學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棱鏡法。(注意其測量方法)

  16、關于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17、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云:

  ①邁克遜-莫雷實驗一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一一量子論(微觀世界)。

  18、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同位素的發現。

  19、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20、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

  21、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四、動量、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

  1、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時適用于微觀粒子)

  3、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5、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6、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里克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陰極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7、1906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8、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9、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并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10、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m~15m。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并發現了質子。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被其學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11、1885年,瑞士的中學數學教師巴耳末總結了氫原子光譜的波長規律——巴耳末系。

  12、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

  13、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后新核處于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14、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鐳(Ra)。

  15、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并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16、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7、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8、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

  19.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中子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熱交換器等組成)。

  20、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激光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五、熱學中的物理學史

  1、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2、19世紀中葉,由德國醫生邁爾。英國物理學家焦爾。德國學者亥姆霍茲最后確定能量守恒定律。

  3、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克勞修斯表述。

  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開爾文表述。

  4、1848年,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273.15℃)是溫度的下限。熱力學溫標與攝氏溫度轉換關系為T=t+273.15K。

  熱力學第三定律:熱力學零度不可達到。

  六、常見光現象

  光的折射:觀察水中物體變淺,門上貓眼,蜃景,炎熱夏天馬路上的“水面”光的色散:雨后彩虹,三棱鏡

  光的全反射:光纖通訊,晶瑩水珠,奪目水晶,玻璃中的明亮裂痕

  光的干涉:七彩肥皂泡,增透膜,表面平直檢測,馬路積水的油膜,全息照相

  光的衍射:圓孔衍射,泊松亮斑,通過狹縫看到日光燈的彩色條紋,剃須刀旁邊的模糊影子光的偏振:立體電影,照相機鏡頭的偏振濾光片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 2

  一、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的條件: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的特點:在曲線運動中,運動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就是通過這一點的曲線的切線方向。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這是因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做曲線運動的質點,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線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線上,且一定指向曲線的凹側。

  二、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深刻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物體的實際運動往往是由幾個獨立的分運動合成的`,由已知的分運動求跟它們等效的合運動叫做運動的合成;由已知的合運動求跟它等效的分運動叫做運動的分解。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基本關系:

  1、分運動的獨立性;

  2、運動的等效性(合運動和分運動是等效替代關系,不能并存);

  3、運動的等時性;

  4、運動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互成角度的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的判斷

  合運動的情況取決于兩分運動的速度的合速度與兩分運動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兩者是否在同一直線上,在同一直線上作直線運動,不在同一直線上將作曲線運動。

  ①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仍然是勻速直線運動。

  ②一個勻速直線運動和一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曲線運動。

  ③兩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仍然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④兩個初速度不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能是直線運動也可能是曲線運動。當兩個分運動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與這兩個分運動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合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否則是曲線運動。

  2、怎樣確定合運動和分運動

  ①合運動一定是物體的實際運動

  ②如果選擇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則參照物的運動和物體相對參照物的運動是分運動,物體相對地面的運動是合運動。

  ③進行運動的分解時,在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前提下,類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實際效果進行分解。

  3、繩端速度的分解

  此類有繩索的問題,對速度分解通常有兩個原則

  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體運動的實際速度

  ②沿繩方向一個分量,另一個分量垂直于繩。(效果:沿繩方向的收縮速度,垂直于繩方向的轉動速度)

  4、小船渡河問題

  (1)L、Vc一定時,t隨sinθ增大而減小;當θ=900時,sinθ=1,所以,當船頭與河岸垂直時,渡河時間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寬度。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須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與河岸垂直。這是船頭應指向河的上游,并與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據三角函數關系有:Vccosθ─Vs=0。所以θ=arccosVs/Vc,因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時,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橫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靜水中的航行速度,則不論船的航向如何,總是被水沖向下游。怎樣才能使漂下的距離最短呢?設船頭Vc與河岸成θ角,合速度V與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離x越短,那么,在什么條件下α角呢?以Vs的矢尖為圓心,以Vc為半徑畫圓,當V與圓相切時,α角,根據cosθ=Vc/Vs,船頭與河岸的夾角應為:θ=arccosVc/Vs。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 3

  一、力學中的物理學史

  1、亞里士多德:在對待“力與運動的關系”問題上,錯誤的認為“維持物體運動需要力”。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勻加速直線運動”;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物理學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實驗”得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即維持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的結論;發明了空氣溫度計;理論上驗證了落體運動、拋體運動的規律;還制成了第一架觀察天體的望遠鏡;第一次把“實驗”引入對物理的研究,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打開了人們的新思路;發現了“擺的等時性”等。

  3、1683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三大運動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頓還發現了光的色散原理;創立了微積分、發明了二項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

  4、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G=6.67×11Nm/kg(微小形變放大思想)。

  二、電、磁學中的物理學史

  1、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借助卡文迪許扭秤裝置并類比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2、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通過實驗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它的電阻成反比即歐姆定律。

  3、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4、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

  5、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并從理論上得出光速等于電磁波的速度,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7、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萊頓瓶所做的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并率先發現“光電效應現象”。

  三、光學中的物理學史

  1、歷史上關于光的本質有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

  2、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通過“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證實了光的波動性。

  3、1818年,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證實了光的波動性。

  4、1905年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首先發現“光電效應”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

  5、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

  6、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預言了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質子、和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

  7、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謝爾發現紅外線。紅外線具有明顯的熱效應。應用:紅外遙感和紅外高空攝影。

  8、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里特發現紫外線。紫外線具有明顯的化學作用、熒光效應。應用:殺菌、消毒、黑光燈滅害蟲。

  9、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比紫外線頻率還要高的電磁波X射線(倫琴射線)。具有很強的穿透本領,能使熒光物質發出熒光,還能使照相底片感光。高速電子流射到任何固體上都能產生這種射線。

  四、原子物理中的物理學史

  1、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并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2、190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為了驗證湯姆生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并提出了核式結構學說。

  3、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即原子核也是可分的。之后居里夫人于1898年7月發現放射性元素釙(Po)同年12月又發現了鐳(Ra)。

  5、1909年-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并發現了質子。

  6、1932年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的組成。

  7、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粒子轟擊鋁箔時觀察到正電子。反映方程。可見,正電子是由磷30衰變發射出來的。像磷30這種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稱之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機械探傷、消菌殺毒、作為示蹤原子等。

  8、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出元電荷的電量,即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實驗”。

  9、1971年國際計量大會規定的7個基本單位:長度:米(m),質量:千克(Kg),時間:秒(s),電流:安[培](A),熱力學溫度:開[爾文](K),物質的量:摩[爾](mol),發光強度:坎[德拉](cd)。

  五、相對論

  1、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云:

  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2、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時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

  3、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經典力學不適用于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4、狹義相對論的其他結論:

  ①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長度收縮和動鐘變慢(或時間膨脹)

  ②相對論速度疊加:光速不變,與光源速度無關;一切運動物體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即光速是物質運動速度的極限。

  ③相對論質量:物體運動時的質量大于靜止時的質量。

  5、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E=mc2。

  六、熱學中的物理學史

  1、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

  2、1661年英國物理學家玻意耳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即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國物理學家查理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體積不變時,它的壓強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即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國物理學家蓋呂薩克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壓強不變時,它的體積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即為蓋呂薩克定律。

  七、常見光現象

  光的折射:觀察水中物體變淺,門上貓眼,蜃景,炎熱夏天馬路上的“水面”光的色散:雨后彩虹,三棱鏡

  光的全反射:光纖通訊,晶瑩水珠,奪目水晶,玻璃中的明亮裂痕,

  光的干涉:七彩肥皂泡,增透膜,表面平直檢測,馬路積水的油膜,全息照相,

  光的衍射:圓孔衍射,泊松亮斑,透過狹縫看到日光燈的彩色條紋,剃須刀旁邊的模糊影子光的偏振:立體電影,照相機鏡頭的偏振濾光片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 4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

  ①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

  ②伽利略的通過斜面理想實驗和牛頓邏輯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得出自由落體運動位移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③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周期只與擺的長度有關),惠更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歷史上第一座擺鐘

  2、英國科學家牛頓

  1683年,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1687年,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3、17世紀,伽利略理想實驗法指出:

  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

  4、20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

  經典力學不適用于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5、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

  提出開普勒三定律;

  6、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

  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7、1752年,富蘭克林

  (1)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并發明避雷針。

  (2)命名正負電荷

  (3)1751年富蘭克林發現萊頓瓶放電可使縫衣針磁化

  8、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

  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9、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

  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10、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稱為焦耳——楞次定律。

  11、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

  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12、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

  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13、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

  (1)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

  (2)提出電荷周圍有電場,并用簡潔方法描述了電場—電場線。

  14、1834年,楞次

  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

  15、1832年,亨利

  發現自感現象。

  1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

  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17、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

  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

  18、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

  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19、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

  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20、關于光的本質有兩種學說:

  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

  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

  21、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

  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22、1818年,法國科學家泊松

  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23、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

  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

  24、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

  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

  25、1905年愛因斯坦

  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

  26、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

  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

  2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

  預言了實物粒子的波動性;

  28、1897年,湯姆生

  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并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29、1909年-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30、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

  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高考物理學史總結】相關文章:

物理學史培育學生科學態度與價值認知的譯文09-24

物理學科高考祝福語(精選420句)05-31

物理學期總結02-25

讀史讀經典活動總結08-13

物理學習經驗總結03-06

高中物理學習總結11-29

高二物理學科總結11-10

物理學習方法總結05-09

物理學史的讀后感(通用9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