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
總結是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況,包括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加以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1
1、李白,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現(xiàn)存詩歌九百多首,人稱(詩仙)。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彩瑰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之后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稱贊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大約作于742年。詩歌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形勢,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對蜀中軍閥可能割據(jù)叛亂的隱憂,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險要之處應當好好地用人防守。詩歌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稱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戰(zhàn)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后世稱(“詩史”),代表了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其詩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他被后人稱為(“詩圣”)。
4、《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的秋景的描寫,引發(fā)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感嘆,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思鄉(xiāng)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
《詠懷古跡》(其三):《詠懷古跡》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遺跡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為材料,發(fā)掘古人的情愫,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本詩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書寫自己的情懷。
《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遠望,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詩中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此詩被后人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專門“刺美見事”,“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樂府》50首全都列入“諷喻詩”,這些詩歌廣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的種.種罪行,反對窮兵黷武,為婦女鳴不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樂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敘事詩。詩歌借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fā)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寫作上,雖為敘事詩,但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致生動的藝術語言,描寫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過“急雨”、“絲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音響,寫出音樂的復雜變化,寫出聲音的疾徐輕重,更從這音響節(jié)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的杰出才華。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對琵琶聲的側面描寫,渲染了當時的環(huán)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情境、氛圍、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7、李商隱,晚唐時期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詩歌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唐代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嚴謹、深沉、雄渾的語言特點,同時又融合了齊梁詩歌綺麗濃艷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流派。與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齊名“溫李”。
8、《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回、凄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于環(huán)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詩歌主要是運用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多用典故。
《馬嵬(其二)》: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用倒敘的手法來記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敘事中又采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詩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同時也隱含了人生無常,富貴難安之意,啟發(fā)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9、孟子: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亞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諸侯間的兼并戰(zhàn)爭。《孟子》是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它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而且善于雄辯,氣勢磅礴。
10、《寡人之于國也》:文章記述梁惠王向孟子請教自己盡心于民,但民并沒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戰(zhàn)爭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對他進行駁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農民不要違農時,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寫作特色:結構嚴謹:每部分結尾的一句話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善用比喻:全文從設喻開始,又以設喻結束,前后呼應,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的范圍內,手法高超。氣勢宏偉,節(jié)奏感很強: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和對偶,文章讀起來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瑯瑯上口。
11、荀子:戰(zhàn)國時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尊稱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與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主張“性惡論”、“明禮義而化之”,強調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點是長于說理,論證嚴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凝練。《勸學》為代表作。
12、《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論證藝術。
文中一共有20個形式多樣的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啟人思考。(1)設喻方式多樣:正面設喻:“青出于藍”、“輮以為輪”等;正反設喻:“鍥而不舍”與“鍥而舍之”等;反復設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的?(1)從學習的意義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2)從學習的作用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并得出結論:君子天賦與他人沒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3)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論證,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的要專心致志。
13、賈誼,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14、《過秦論》:“論”是一種文體,是論斷事理,包括論政、論史等內容,重在說理。這篇文章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王朝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作者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樣來論證的?作者認為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用舉事實、作比較的方式證明其論點的正確。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較,另一方面是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從而得出論點。
15、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死后謚號文,后世又稱韓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學上主要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艷麗浮夸的文風,主張“唯陳言之務去”。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他又開了“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影響頗大。
16、《師說》:“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師說”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韓愈送給學生的,但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當時“恥于相師”的社會風氣而寫的,其目的是針砭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應采取的態(tài)度,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2
詞類活用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
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
5、而恥學于師(介賓短語后置)
難句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所以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不分年紀大還是年齡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不知道文章的停頓,有的人就去求師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人卻不求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象這樣罷了。
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3
1、表官職的
(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
(6)尚書:六部行政長官。
(7)太尉:軍事首腦。
(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jiān)。
(10)侍郎侍中:官庚侍衛(wèi)。
(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13)太史:記史,管文收。
(14)國子監(jiān):中央教育機構。
(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16)總督:清代地方行政長官。
(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20)主簿:秘書。
2、表官職變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③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⑤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⑥表恢復的:復、還
⑦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3、表人物個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埂、鯁、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jié)、清(廉)、淫(靡)、貪(濁)
5、與科考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xiāng)試
6、與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
9、表社會狀態(tài)的:治、亂、興、盛、衰
10、表少數(shù)民族的:蠻、夷、戎、狄
11、表人物地位的:貴、顯、卑、官紳、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與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
14、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
15、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
16、表食物的:糗、饌、肴、膳、羞(饈)、蔬、果、脂膏
17、表飽饑的`:飽、饑、餓、餒、饉
18、表俸祿的:俸、祿、秩、餉
19、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絳、縞、縑、繒、蠶、桑
20、表穿戴的:紈绔、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
21、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
22、表桌床的:案、幾、床、榻
23、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
24、表揭發(fā)的:劾、訐、揭
25、表害怕的:畏、懼、憚、駭、患
26、表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
27、表暗中的:陰、間、密
28、表誣陷的:中、譖、誣
29、表朝見的:朝、覲
30、與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
31、與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
32、表說話的:曰、云、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
33、表勸說的:說、勸、規(guī)、諷、譏、謗、諫
34、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
35、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36、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
38、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39、表監(jiān)獄的:囹圄、獄
40、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
41、表告別的:辭、別、謝
42、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經
44、與馬匹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
45、表行動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
46、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
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4
文言虛詞
1.而
⑴連詞,表修飾: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⑵連詞,表轉折: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⑶連詞,表并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連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連詞,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于
(1)介詞,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詞:青,取之于藍(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助詞,的: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⑷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
4.焉
⑴兼詞,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⑵句末語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5
簡介: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fā)了內心的痛苦,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jié)”之士,體現(xiàn)出一種進步的生死觀。行文大量運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氣呵成,對偶、引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穿插其中,氣勢宏偉。這篇文章對后世了解司馬遷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背景:
關于寫作時間,近代學者王國維、鄭鶴聲等人認為《報書》作于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自王國維說法提出之后,司馬遷的《年譜》信從這種說法,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文選》、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山西大學等21所院校合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也都采用王國維的《報書》作于太始四年說法。此外,張惟驤認為《報書》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
字詞:
通假字
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
其次剔毛發(fā)。剔,通“剃”,動詞。
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關,同“貫”,套上。箠,同“棰”,杖。
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撞擊。
及以至是。以,通“已”
及罪至罔加。罔,通“網(wǎng)”,法網(wǎng)。
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9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失,通“佚”
放失舊聞。失,通“佚”,散亂的文獻。
則仆償前辱之責。責,通“債”,債務。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
權傾五伯。伯,通“霸”。
具于五刑。具,通“俱”。
曷足貴乎。曷,通“何”。
幽于圜墻之中。圜,通“圓”。
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紀,通“記”,歷史記錄。
詞類活用
孫子臏腳:名詞作動詞,古代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以污辱先人: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受辱
倡優(yōu)所畜: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yōu)伶一樣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名詞作狀語,用朱砂
故述往事,思來者:動詞作使動用法,使.……思考
請略陳固陋:形容詞作名詞,固執(zhí)鄙陋的意見
衣赭衣:名詞作動詞,穿上
流俗之所輕也: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幸勿為過:名詞作動詞,責怪,責備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言: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
曩者辱賜書:使動用法,使……蒙受恥辱
百獸震恐:使動用法,使……害怕
【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分享04-23
初三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分享06-16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答題技巧分享08-04
高考語文滕王閣序知識點11-13
高考數(shù)學知識點總結05-18
高中語文知識點總結01-15
語文《背影》知識點總結歸納12-07
語文背影的知識點總結12-07
語文知識點總結之離騷11-08
高考語文常備知識點:古代文學常識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