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通用6篇)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并改正,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你所見過的總結應該是什么樣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1
一、知識要點總括
基本知識要點
1、《秋夜》,作者魯迅,現當代最的小說家、散文家之一。這是一篇寫人散文,其總體特點是通過秋夜在后園和室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抒情寫人、還多次運用象征手法。
2、《哭小弟》,作者宗法,當代女作家。文章開頭所用的敘述方式是倒敘。文章的總體特點是抒情、敘事、寫人相融合。
3、《都江堰》,作者余秋雨,當代藝術理論家,散文家。這是一篇游記,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文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
4、《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當代作家。這是一篇記事散文,通過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和側面烘托三種方式來表現母愛。文章寫母愛,卻落筆地壇,這實質上是一種象征性類比。
5、《毛伶傳》,作者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的文人。這是一篇人物傳記,采用倒敘方式,使文章富于戲劇性的起落變化。
二、單元內容概要
記敘文是一種記載和敘述事件由來,描繪事物和人物情景狀態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游記、小說、童話、寓言及記敘性的散文等文體。
學習記敘文單元,應當熟識四種敘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寫的五種具體方法,了解環境描寫的兩個方面,掌握記敘文的兩種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敘述方式有以下五種:
1、敘事
記敘文的敘事要用敘述這種表達方式。敘述應具備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并用一定的人稱、以一定的線索,采取某一種敘述方式。
(1)敘述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如《哭小弟》、《我與地壇》等文章。
(2)有的以“題眼”為線索,如《哭小弟》,全文圍繞“哭”字著筆。
(3)敘述方式。有順敘、倒敘(如《哭小弟》)、插敘、分敘(也叫平敘)。
2、寫人
寫人主要有五種描寫方法:外貌描寫(即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即對話描寫)、行動描寫(即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3、寫景
景物描寫,是對于人物活動或事件展開的特定背景的描寫。景物描寫可分為兩種: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前者為時代特征的背景描寫,后者則側重于自然界各種景物的描寫。
4、抒情
記敘文有兩種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記人寄情、敘事述情、寫景寓情、狀物抒情、說理言情等多種方式。
5、議論
記敘文中的議論,與議論文中的議論有較大的不同。它與敘述相結合,并在敘述的基礎上進行的,一般表現為先敘后議、先議后敘和夾敘夾議三種形態。敘事、記人、寫景、抒情、議論幾種方式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三、知識要點歸類
1、關于作者
《秋夜》:魯迅,現當代最的小說家、散文家之一。
《哭小弟》:宗噗,當代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當代藝術理論家、散文家。
《我與地壇》:史鐵生,當代作家。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點是:
余秋雨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對比手法的地方,簡要說明這些對比的意義;劃分文中描繪都江堰水流壯觀景象部分的層次,認知各層次的描寫著眼點;識別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擬修辭手法,說明它們的比喻意義或比擬作用;認知本文較強的思辨色彩。其中重點掌握:
1、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游記。
本文通過對都江堰壯觀的水利工程的描繪,高度評價和贊揚了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行為和舉措。
2、劃分和解析段落層次
本文可以分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對水流壯觀景象的描寫是重點。
第一部分,即第一節,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論。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即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國歷最激動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觀點。
第二層,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長城更偉大的原因。先說明“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接著在將兩者進行對比,指出都江堰雖然在規模上空間上比不上長城的宏大與遼闊,但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馳,而都江堰卻“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接著歷數都江堰在從三國到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期間所起的偉大作用,再次印證都江堰的偉大。然后將兩者對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并把它比擬為一位用愛心細細浸潤兒女,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比起長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來,它確實要偉大得多。
第三層,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話再次對都江堰的偉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斷。
第二部分,即第二節,描繪都江堰水流的壯觀。這一部分為純記敘的語言,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兩層:
第一層,即第1自然段,寫自己開始以為都江堰只是一處水利工程,不會有大大的游觀價值。此為欲揚先抑之法,為下文盛贊它的壯觀作反襯。
第二層,包括第2—3自然段,對都江堰的水流壯觀進行具體而生動的描繪。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個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來寫水流的聲音,極為形象、生動,這是正面描寫;然后再寫作者的感覺,“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于趨附”,這是側面描寫。第3自然段極寫江水翻卷咆哮的壯觀。開始從側面將江水與海水進行對比,突出它的喧囂的生命力。接著用汪洋恣肆的文筆對江水進行正面描寫:它的運動“極有規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為二”,遇到堅壩后,“又根據筑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突然又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這一段大量運作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表現了江水的巨大聲勢。
第三部分,即第三節,贊頌和評價李冰父子的偉大功績,夾敘夾議,具有思辯色彩。它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即第1自然段,承上啟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應歸功于李冰。
第二層,包括2至12自然段,運用記敘、議論、抒情、對比等手法,展現李冰的光輝形象。
第三層,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寫李冰對后世的影響。由于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鑒,所以李冰父子的事業能夠延續到后世,他們父子已成為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堅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節,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寫橫江索橋和二王廟。可劃分為兩層:
第一層,即第1自然段,寫橫江索橋的高、險及江流由凌厲銳進到馴服的情景,進一步稱贊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績。
第二層,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廟祭掃李冰父子展開議論,希望人民永遠紀念李冰父子,從而進一步贊頌李冰精神的偉大。
大學語文學習方法
注重預習,質疑問難。所謂預習,就是在老師講課之前自己預先學習,預習分近期預習和遠期預習,遠期預習是指提前一個月,幾個月的預習。比如假期中自學整冊語文課本;近期預習指課前預習和章節前的一兩個星期的預習。
預習最大的好處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發現自己知識的缺陷,以利改正,同時有利于認真聽課。語文課文的預習可分如下步驟進行,可稱作“四遍八步讀書法”。
第一遍,跳讀。
完成兩步任務:
①識記作者及文章梗概
②識記主要人、事、物或觀點。應達到每分鐘一千五百字的速度。第二遍,速讀。
完成三、四步任務
③復述內容
④理清結構層次,每分鐘一千字。第三遍、細讀。
完成五、六步任務:
⑤理解字詞句;不理解的查查工具書。
⑥圈點摘要重要部分
⑦歸納中心思想。讀的速度,一般跟朗讀相同,每分鐘二百字。第四遍,精讀,
完成八步任務
⑧分析文章寫作特色的任務。根據需要確定讀的速度,或一帶而過非重點部分,或仔細推敲品味重點段落關鍵詞語。
這種預習法,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靈活掌握,對有的文章可省去某一步或某幾步。預習時要在課本上圈點勾畫,標出重點、難點、疑問點。
預習的關鍵是思考,思考文章背后的東西,不要只留于表面,留于淺層次的理解。如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內容可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討論,也可向老師請教,千萬不要擔心問題的質量,真正做到“不恥下問”。
大學語文學習技巧
大量閱讀,背誦經典,反復練習寫作,多觀察生活寫日記,記下內心感受。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準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2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竺可楨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識記本文所說明的重點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樓”和“鳴沙”現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異現象,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解釋的;認知本文將說理與敘事結合起來的特點,讀來引人人勝,簡要說明開頭的敘事有什么作用;識別本文主要運用的詮釋說明方法。
這是一篇運用科學原理解釋沙漠里奇怪現象的說明文。文章著重說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樓”和“鳴沙”現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異現象,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解釋的。所以,在學習時,應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點內容:
1、寫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一個特色是:說理與敘事相結合。這樣寫的好處是生動活潑,引人人勝。所以這篇科學小品行文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作者把說理同敘事結合起來,在解釋沙漠里奇怪現象的成因時,將古今中外人們的耳聞目睹以及經歷、感受等穿插在說理過程中,形成近似于敘事性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介紹“現象”,在解釋“現象”的同時不時插入科學道理的講述,讀來引人人勝。
2、說明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了詮釋說明方法。這種說明方法使因果條件充分,事理邏輯周密,易于被人理解與接受。而且行文較自由,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釋,從而將事理詮釋提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本文的說明中心是解釋“海市蜃樓”與“鳴沙”兩大怪異見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運用了詮釋說明方法,將形成這些現象的特定條件逐一解釋清楚。
《橋的運動》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茅以升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識記文章說明的中心和要點,以及作者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識別文中所運用的義、列舉兩種說明方法;識別文中運用比喻說明和引用說明法的地方,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練、析理精深的科學小品,是闡述橋的運動的說明文。作者運用辨證唯物觀點和物理學知識,剖析了橋的運動的種.種形式及原因,說明橋無時無刻不在運動,橋的運動就是橋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學習本文時,要意識到本課的說明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因為本文不僅綜合運用了定義、列舉、比喻等多種說明方法,還使用了引用。其中定義和列舉是本文寫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定義說明法:如說“橋的運動是橋的存在形式”、“所謂固定就是不在空間有走動”等。
列舉說明法:如說“一座橋不論是在有重車疾馳、狂風猛撲、巨浪急沖或氣溫驟變的時候,或是在風平浪靜、無車無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過橋的影響的時候”,都有內部分子的運動,則是列舉說明方法。
比喻說明法:這種說明方法,可以將抽象的道理化為具體生動,通過通俗易懂的形象描述,增強文章的可讀性、趣味性。如用人坐板凳時力的傳遞,來比喻車在橋上過時的重量傳遞,就是運用了比喻說明方法。
引用說明法:這種說明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性和說服力。文章開頭用尾生守約的故事來說明橋的固定性,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文末用恩格斯的話來總括橋的運動的實質,大大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兩者均運用了引用這一說明方法。
《統籌方法平話引子》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華羅庚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據課文,概括統籌方法的性質、應用要點和作用;認知本文通過簡單生活事例來說明復雜科學道理的總體特點;認知本文的圖表說明法,簡要說明文中三個圖表的不同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紹統籌方法的說明文。文章主要是說明統籌方法的性質、應用要點和作用。本文的特點是通過簡單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來說明復雜的科學道理,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難懂為淺顯易懂。運用這種事例說明的方法,在學習中,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1、統籌方法的性質、應用要點和作用
統籌方法是一種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范圍極為廣泛。
運用統籌方法來縮短工時,提高工作效率,是應用統籌方法的目的。而合理安排工序,則是關鍵所在,此為統籌方法的要點。
最后一個自然段,指出統籌方法“主要是有關時間的問題”,科學地利用時間,一定大有補益,這段點明了統籌方法的作用。
2、寫作特色
本文的特點是通過簡單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來說明復雜的科學道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例如文中所舉的泡茶喝的例子,就是一種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普遍性即是所舉事例必須是眾所周知、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即是所舉事例必須是具有代表性、能說明問題的。
3、說明方法
本文運用了圖表說明方法,本文所制的三個圖表的依次展開,體現了文章層次內容的不斷深化,它們不僅揭示了統籌方法的運用過程,而且收到了使整個說明化繁為簡、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一個圖表的作用是:標明泡茶喝的全過程、各部分的關系以及其它要素。
第二個圖表的作用是:簡化工作程序,看出縮短工時的關鍵。
第三個圖表的作用是:用數字代替文字,顯示統籌方法的“數字方法”實質。
《菊花》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楊憲益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劃分有關段落層次,概括層次大意;認知本文的并列式總體結構和按時間順序展開的說明方式;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引用”說明法,結合課文,簡要說明有關引用材料的作用。
這是一篇介紹菊花的說明文。在學習時需要掌握
1、楊憲益(1925一)是現代翻譯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說明文,既是一篇實體事物說明文,又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同時還要注意把握本文文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說明方法是引用說明法。引述典籍、資料,大量運用掌故,是這類說明方法的特征。
2、熟知課文的內容:
比如: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問題:
陶淵明是一個有骨氣的詩人,他又很喜歡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種到了秋天才開的花,也像很有骨氣,因此后來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氣的文人,無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價。
(1)從這里可以看出,自陶淵明時開始,人們對菊花的觀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從這段文字看,陶淵明為什么能與菊花聯系起來?
(3)從這里看,人的骨氣為什么能與菊花聯系起來?
參考答案:
(1)從延年益壽觀念到人格氣節象征觀念。
(2)一是由于陶淵明非常愛菊,
(2)是陶淵明與菊花都有骨氣
。(3)人的骨氣是在與惡勢力的抗爭中顯現出來,菊花的骨氣是在與肅殺秋霜的抗爭中顯現出來,兩者異質而同構,故可用秋菊象征人的高風亮節。
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3
《科學的春天》
這篇講話稿中,郭沫若除了應用論證方法之外,還應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這是本文的重點,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對論證方法的掌握及修辭手法的運用是難點,需要深刻領會。
1、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種論證方法:歸納論證法、類比論證法、演繹論證法。
(1)歸納論證法。如第2自然段從歷史過程和個人經歷中歸納出“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這一論點,從媳娥奔月、龍宮探寶、《封神演義》上的許多幻想都變為現實來論證科學需要異想天開。
(2)類比論證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與我們的時代進行類比,得出我們的時代和科學需要巨人的結論。
(3)演繹論證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繹論證法的運用。演繹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運用了演繹論證方法論證了我國科學家需要探索精神,具體表現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職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國人民歷來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國科學家是人,是我國人民的一分子。
結論:我國科學家需要打破陳規、披荊斬棘和開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辭手法
本文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1)比喻。例如“科學的春天”、“初升的太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等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殘它,北洋軍閥摧殘它,摧殘它”,“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等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論辯力度和感染力。
(3)擬人。例如“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增強了講話的感召力。
《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王蒙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王蒙在歷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論點;簡要說明作者所理解的“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兩層意思;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演繹論證法和歸納論證法;識別本文修辭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潔、設問的特點。
1、中心論點
本文從半個世紀前魯迅提出的“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一命題出發,反其意而用之,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在目前情況下,“費厄潑賴”應該實行。
2、修辭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強語言氣勢,使觀點的內涵細致、豐富。為使本文有一種毋庸置疑的氣勢,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許多排比句。例如:“‘費厄潑賴’意味著和對手的平等的競賽,意味著一種文明精神,一種道德節制,一種倫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種民主的態度,一種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寬宏大度的氣概,意味著‘三不’主義和‘雙百’方針。”
(2)反詰,其作用是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量和論辯色彩。例如:“這難道還有什么可懷疑的嗎?”、“不是許多戰犯都釋放,有的還當了政協委員嗎?這豈不是化不能‘費厄”為彼此’費厄‘嗎?“等等。
(3)設問,其作用是使論點清晰、突出。例如:“‘費厄潑賴’到底要不要實行?”、“那么要到什么時候呢?”、“什么時候這種可能才變為現實性呢?”
3、論證方法
具體到演繹的方法,主要表現在作者以魯迅原意中的“費厄潑賴”應該實行,但條件尚不成熟為大前提,以今天實行的條件已經具備與其必要性、可行性為小前提,從而得到了得出了“費厄潑賴”應該實行的結論。這是運用了演繹法。
《論氣節》
本文闡述了“氣”與“節”的概念及兩者之間關系的歷史演變,論證了氣是敢作敢為、積極,節是有所不為、消極的這一中心論點,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識分子應該持有以“氣”為主的具有“正義感”和“行動”的新的氣節觀,表達了他對知識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對本文的重點內容進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觀點之后,還應該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1、本文創作的歷史背景
本文寫于1947年,是一篇講演稿,當時全國還沒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饑荒,但他毅然拒絕了美國的糧食,寧愿餓死,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實踐了他的“言”。
2、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對應詞語的應用
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歸納法,但作者在進行論證時,又應用了大量的對應詞語,從而體現了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的統一,體現了作者注意判斷與分析的寫作特點,這是本文的難點內容,需要掌握。
(1)論證方法。本文主要運用了歸納論證方法。文章首先從“氣”與“節”這兩個獨立概念的歷史演變中歸納出“氣”是戰斗的、“節”是消極的論點。接著通過列舉歷的“士”與今日知識分子在氣節問題上的種.種表現,歸納出“氣是敢作敢為、積極的和節是有所不為、消極的”這一結論。從而從氣節的理論和節氣的實踐這兩個方面闡明了論點。
(2)對應詞語的應用。本文中使用了較多具有對應關系的詞語,使中心論點更加鮮明。例如:“氣”是敢做敢為的、積極的、動的、變化的,“節”是有所不為的、消極的、靜的、不變的:“禮”的精神是“節”,跟“和”配合著,“樂”的精神是“和”,跟“節”配合著:“忠節”表現在犯顏直諫,甚至犧牲殉國,造就的是失敗的英雄,“高節”表現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現實,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漢和虛無主義者:“氣重于節”是說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集團參加了維新運動或革命運動,“節重于氣”是說“五四”以后的知識分子獲得獨立地位,成為自由職業者。
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4
《麥琪的禮物》
歐·亨利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歐·亨利是19世紀美國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作品主要以“含淚的微笑”的獨特藝術風格描寫城市里市民和小人物的悲歡和他們真摯的友情與愛情。其中,《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后一片藤葉》都是膾炙人口的短篇佳作。
2.“麥琪的禮物”的含義
傳說中,麥琪是指耶穌基督初生時來送禮的三位賢人。一說是東方的三王:梅爾基奧爾(光明之神)贈送黃金以示尊貴;加斯帕(潔白者)贈送乳香象征神圣;巴爾撒澤贈送沒藥預示基督后來遭受迫害而死。正是這三位麥琪首創了西方圣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小說以“麥琪的禮物’’
為題,其含義主要是通過一對年輕的窮夫妻為了給對方買圣誕禮物而犧牲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的故事表現和贊頌了這對年輕的夫婦之間真摯而美好的愛情。這里,“麥琪的禮物”主要指兩位主人公的真情和他們善良、真誠和美好的心靈。
3.主題思想
小說通過這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互贈圣誕節禮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國城市下層小人物生活的艱難和他們悲慘的處境,贊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純真愛情。
4.人物性格
小說主人公德拉和吉姆是一對貧窮而又彼此相愛的小夫妻。他們是19世紀后期美國下層社會的小人物。他們生活窘迫,租住的公寓和貧民窟差不多。男主人公吉姆連一件大衣和手套也沒有,的祖傳金表雖然華貴,但只用一條舊皮帶來代替表鏈。女主人公德拉有一頭漂亮的金發,但沒有合適的發梳相配。與許多平凡的小人物一樣,他們生活困頓,但天良都不曾泯滅。
女主人公德拉因丈夫收入微薄,平常不得不為節省錢而掂斤播兩,但事后不免臉紅和自責。吉姆一直承受家庭的重擔,但從無怨言,仍十分達觀和幽默。掙錢多的時候,他便在自己的姓名前加個名號,來顯示一下身份。兩個人雖然生活在貧困中,但卻能怡然自樂,用自己的愛心和善良去創造幸福。彼此相親相愛,體貼人微,在關鍵時刻,能自我犧牲,以滿足對方的愿望。他們對待愛情彼此忠誠、無私:為了在圣誕節互贈禮物,表達真摯的情感,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金發,換錢給吉姆買了一條表鏈,而吉姆則賣掉了祖傳的金表,為妻子買了一套精致的發梳。小說的結局是彼此都忍痛割愛所換得的禮物最終派不上用場,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卻揭示了兩位主人公純真、善良、質樸的本性和無私、忠于愛情的品質。
5.虛實結合的線索
首先作者在小說中安排了兩條情節線索。一條是寫女主人公德拉賣金發為丈夫買圣誕節禮物——金表的表鏈。另一條是寫男主人公吉姆為給妻子買一套精致的玳瑁梳子,賣掉了自己的家傳金表。在情節構思上,作者運用了“一明一暗、一虛一實,虛實結合”的結構方法。在小說中,作者先明寫女主人公德拉賣金發為丈夫買圣誕節禮物——金表的表鏈。在這一情節線索中,作者詳寫女主人公德拉整個心理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行為過程。第二條情節線:吉姆賣掉了自己的家傳金表為妻子買梳子則是暗寫。作者沒有詳細敘述吉姆賣金表、買梳子的全過程,只是用一句話:“我是賣掉了金表,換了錢去買你的發梳的”交代了整個事件的大致情況。采用這種結構方式,其目的一是避免重復和情節冗長不緊湊,二是也為后面的情節作鋪墊,更為結尾情節的突轉和出乎讀者的意料之外制造懸念,以追求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6.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手法
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外部動作和表情的描寫來揭示德拉下決心賣金發的心理活動。讓讀者從小說主人公的神情和動作這些動態的畫面去仔細品味其中的含義,透視人物的心靈。
《苦惱》
契訶夫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契訶夫是19世紀后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小說和戲劇方面的成就而著稱。契訶夫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齊名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2.主題思想
這部小說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鰥居多年,又剛剛失去愛子的馬車夫姚納,想找人訴說一下喪子的悲痛,但卻屢次遭到周圍人的冷眼、蔑視和辱罵,后因找不到傾訴的對象,只得向自己的老馬訴說內心的哀痛與苦惱。小說一方面揭示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和不幸的處境,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沙俄社會里人情冷漠、人甚至不如動物通人性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并對黑暗的現實作了深刻的揭露。
3.苦惱的主要原因
小說中主人公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是:姚納的老伴早已不在人世,的兒子又死了。他想找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結果偌大一個彼得堡城里競沒有一個人愿意聽他傾訴衷腸,最后姚納只得跟自己的小母馬傾訴。姚納的苦惱主要是心中的苦惱和痛苦無處訴說。作者寫的是小人物的苦惱。姚納的苦惱主要折射出整個社會殘酷無情的現實,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情的冷漠,人甚至不如動物通人性,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小人物得不到關心和尊重的悲劇。整部作品彌漫的是一種悲劇性的氣氛:在沙皇等級制度的壓迫下,社會底層人民從物質上被剝奪到精神上被摧殘,他們處處受壓抑,甚至連訴說心聲的最低愿望都無法實現,這是時代的悲哀。正如作品中作者寫姚納的一段獨白:“連買燕麥的錢都還沒掙到呢……這就是我會這么苦惱的緣故了。一個人要是會料理自己的事……讓自己吃得飽飽的,自己的馬也吃得飽飽的,那他就會永遠心平氣和。”姚納的這段獨自是小人物的心聲,也是對沙皇社會的有力控訴。
4.心理描寫
作品中的心理描寫十分出色。作者在小說中采用內外結合的方式,既通過環境景物來襯托
人物心理,通過刻畫神情、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心理,又以第一人稱的內心獨白和第三人稱對人物夾敘夾議的心理勾畫來揭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小說開頭部分首先描寫充滿冷寂與孤獨感的都市夜景,在暮色晦暗中濕雪飄飛的圖景主要襯托馬車夫姚納因喪子而抑郁的心情。小說中有多處刻畫人物神情、語言和動作的細節。如馬車夫姚納在風雪之夜,“孤獨一人時,在街頭發呆,他傴下腰,坐在趕車的座位上一動也不動,周身被落下的雪花覆蓋,遠遠看上去像個幽靈。”這樣的描寫主要表現人物痛苦到了極致、已近乎麻木的心情。此外,作品中有一情節寫姚納內心郁悶痛苦到了極點,不吐露出來就會憋死,這時來了三位年輕人,只愿付20戈比的不公道價錢讓姚納送他們去很遠的地方。而姚納不僅沒有為不公道的價錢抱屈,也沒有為他們的粗野辱罵和動手打他而感到痛苦,反倒是:“看到這幾個人,孤單的感覺就逐漸從他的胸中消散了。”在這里,無法排遣孤獨痛苦感的姚納連元賴式的羞辱人的話都能接受,這一反常舉動從側面表現他內心渴望與人交流、傾訴心聲的迫切的心理狀態。最后,作者還以第一人稱的內心獨白和第三人稱對人物夾敘夾議的心理勾畫來揭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如姚納在寒冷的風雪之夜特別想找人傾訴衷腸,結果接二連三遭到冷眼和辱罵,這時他佇立在街頭,打量著街道兩旁川流不息的人群。作者在此處以第三人稱對姚納的心理活動進行夾敘夾議的勾畫。在這成千上萬的人群中竟然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姚納、愿意聽他傾訴衷曲。作者用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此時姚納在面對奔走不停的人群時的內心感受和他所體驗到的極度孤獨的悲哀,即這時的姚納因痛苦胸膛快要裂開,他的苦惱已變得無邊無際,恰似一江流水,要沖溢出來,一瀉千里,淹沒全世界。作者的議論和形象的比喻表現出了人物內心苦惱之深,以及無處訴說的極度悲哀感。這為結束部分姚納向馬傾訴衷腸,以第一人稱內心獨自形式展示人物心理埋下了伏筆。
5.細節描寫
小說中,馬車夫姚納想對人傾訴兒子怎樣死亡的細節,反反復復多次出現,尤其是結束部分對馬傾訴衷腸的細節描寫十分感人。通過這些細節描寫,作者主要揭示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貧窮和得不到關心又無處訴說的悲慘處境。這些細節描寫把馬車夫姚納為自己因貧窮而無力挽救兒子的生命所感到的那種萬般無奈的無助感細膩地表現了出來,同時也把馬車夫姚納因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而未能如愿以償、只得對馬傾訴衷腸的孤苦伶仃的心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6.對比手法
這部小說出色地運用對比手法,將“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馬”的關系加以對照、對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人情冷漠的批判主題。
專升本大學語文學習方法
1.線索法
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明確課文的內在邏輯關系,把結構層次作為記憶線索,形成記憶網絡。如《醉翁亭記》第三段的線索為: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狼》的線索為: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論。利用這條線索,同學們就能正確而快捷地背誦。
2.串連法
(1)層次串連法: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與段落,可將其分成幾個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記,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連起來。如背誦《春》這篇課文:可先背熟春草圖;再背熟春花圖;接著把春風圖背熟;再背熟春雨圖;最后背熟迎春圖。然后再把這幾幅圖畫串連起來,一氣呵成。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內容層次:先歷數艱難情狀;次說艱難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結。然后再把三個層次串連成誦。
(2)詞語串連法:如背《回憶我的母親》后面兩段,我們可以找出關聯詞語:母親現在……
我將……母親是……只是……但是,正是……報答……盡忠……使……這是……一定……愿……。根據關聯詞語,串連成誦。
3.支點法
即把課文中或段落中的重點詞、句作為記憶支點,利用這些支點檢索貯存腦中的文字,毫無差錯地背出有關的文段。如背《岳陽樓記》:先抓住警句,作為記憶支點,理清文脈,有助于快速記誦。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負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銘》: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為全文支點,再從三個層次理解記誦:
(1)開頭以類比方式點題——“陋室德馨”;
(2)隱居生活:A.環境:苔痕……草色……;B.交往:談笑……往來……;C.生活情趣:……調……閱……,無……無……;
(3)類比作結:何陋之有?可見,支點法與層次串連法結合,會收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4.欣賞法
有些課文的段落薈萃了許多好詞好句,我們常常為之陶醉。欣賞法則是在熟讀課文后在字里行間尋覓優美詞句,說出理由,感情朗讀,相互交流,自賞共賞。如《愛蓮說》、《春》、《聽潮》等,分別圈畫出有關好詞佳句,通過聽錄音或看錄像,及多次有聲有色的朗讀,形成記憶。
專升本大學語文學習技巧
1、注重日常積累:語文考驗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沒有一定知識累積的話,語文成績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語文成績,平時更應該注重詩詞好句的積累。
2、學會理解文章:通過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明確課文的內在邏輯,把結構層級作為記憶線索,形成知識網絡,更能方便記憶。
3、學會觀察周圍:寫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動人的往往是細節之處。所以平時要多觀察生活,寫作時多做細節描寫,才能真正為作文進行潤色,讓老師能眼前一亮。
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5
一、課程內容概要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介紹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文章體裁。它有兩個顯著特點:知識的科學性,表達的客觀性。
學習說明文這一單元,應掌握說明文的分類、說明順序與結構及常見的說明方法。
1、說明文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對說明文進行以下幾種分類:
(1)按說明對象劃分,可分為兩類:實體事物說明文,抽象事理說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絲翎羽丹砂頂》、《蘇州園林》以及《我們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和《統籌方法平話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達的語體劃分,可分為兩類:文藝性說明文,非文藝性說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菊花》、《白絲翎羽丹砂頂》和《我們肚子里的食客》《統籌方法平話引子》、《蘇州園林》(均為科學小品)。后者如《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
2、說明文的說明順序與結構
A.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概括起來有三種:
(1)時間順序,如《菊花》。
(2)空間順序,如《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3)邏輯順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B.最常見的說明文結構方式有兩種:
(1)總分關系。“總一分”方式,如《蘇州園林》:“總一分一總”方式,如《橋的運動》:“分一總”方式,如《白絲翎羽丹砂頂》。
(2)并列關系。如《菊花》。
3、常用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法。其公式為:被定義概念=屬十種類。如(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中對“物理”的說明。
(2)詮釋法(解釋法),如《蘇州園林》說明花草樹木講究映襯的特點和《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說明“海市蜃樓”的成因。
(3)比較法,如《蘇州園林》說明蘇州園林建筑布局不講究對村的特點,就與古代宮殿和近代住房比較。
(4)比喻法,如《橋的運動》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變形,比喻說明車過橋上引起“變形”的力學原理。
(5)圖表法,如《統籌方法平話引子》運用箭頭圖表示工序。
(6)數據說明法。
(7)例證法,如《統籌方法平話引子》用燒水泡茶喝的生活事例說明統等方法如何應用的道理。又如《橋的運動》舉出車行、風雨、氣溫、浪打、地震等引起橋變形的例子說明在外因作用下橋的運動。
(8)引用說明法,如《白絲翎羽丹砂頂》介紹丹頂鶴的形態、生活特征時,即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和詩詞;《菊花》說明菊花的悠久歷史,也引用了大量文獻資料及詩詞、小說等。
二、說明文單元考核的知識要點
1、基本知識要點
1、《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作者錢學森,當代核物理學家。按說明對象分,這是將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分,屬科技說明文。全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運用了“層層推導、條分縷析”的寫法,并綜合運用了下定義、舉例說明方法。
2、《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作者竺可幀,現代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又屬于科學小品。本文的說明順序為邏輯順序。本文將說理與敘事相結合,主要運用了詮釋的說明方法。
3、《橋的運動》,作者茅以升,現代橋梁專家。按說明對象分,這是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來看,屬科技說明文。本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綜合運用了下定義、舉例、比喻、引用等說明方法。
4、《統籌方法平話引子》,作者華羅庚,現當代數學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本文屬非文藝性說明文。本文通過簡單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來說明復雜的科學道理,運用了舉例、圖表等說明方法。
5、《蘇州園林》,作者葉圣陶,作家、教育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屬文藝性說明文。全文采取先總后分的結構方式。運用比較、比喻等說明方法。
6、《白絲翎羽丹砂頂》,作者賈祖灣,科普作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分,屬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全文采用“分一總”的結構方式,大量采用“引用”說明方法,增強了文章的知識性。
7、《菊花》,作者楊憲益,現代翻譯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分,屬文藝性說明文。全文總體上采用并列關系的結構方式。每一部分又采取“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本文按照時間順序逐層展開說明內容。文中多用引用說明法,大量運用掌故,引述典籍、資料。
8、《我們肚子里的食客》,作者高士其,現當代科普作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屬文藝性說明文。全文按空間順序說明細菌在人體內寄食的情況。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文學表現手法,把說明對象形象化、人格化。
三、基本知識要點歸類
1、關于作者
《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錢學森,核物理學家。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竺可恢,氣象學家,地理學家。
《橋的運動》:茅以升,橋梁專家。
《統籌方法平話引子》:華羅庚,數學家。
《蘇州園林》:葉圣陶,作家,教育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
《白絲翎羽丹砂頂》:賈祖灣,科普作家。
《菊花》:楊憲益,翻譯家。
《我們肚子里的食客》:高士其,科普作家。
2、體裁歸類
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的有:《菊花》、《白絲翎羽丹砂頂》、《蘇州園林》、《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的有:《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統籌方法平話引子》。
屬于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是:《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菊花》。《白絲翎丹砂頂》、《我們肚子里的食客》、《蘇州園林》。
屬于科技說明文的是:《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
既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又屬于科學小品的有:《菊花》、《蘇州園林》。《白絲翎羽丹砂頂》、《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既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又屬于科技說明文的有:《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
3、結構方式歸類
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結構方式說明的文章是:《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統籌方法平話引子》、《橋的運動》。
采用了“總一分”結構方式說明的文章是:《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蘇州園林》、《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了“分一總”結構方式的說明文是《白絲翎羽丹砂頂》。采用了“并列”結構方式的說明文是《菊花》(各部分中又采取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4、主要說明方法
主要的說明方法的采用,各課文如下:
《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定義、舉例。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詮釋。
《橋的運動》:定義、列舉、比喻、引用。
《統籌方法平話引子》:定義、舉例、圖表。
《蘇州園林》:比較、比喻。
《白絲翎羽丹砂頂》:引用。
《菊花》:引用。
《我們肚子里的食客》:比喻、擬人。
四、課文重點與難點
《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錢學森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錢學森自赴美留學后的社會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據課文內容,列表說明現代自然學科體系;識記本文著重說明了基礎學科與根本的基礎學科的關系,強調了基礎學科特別是根本的基礎學科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認知本文“總一分一總”的整體結構方式;識別本文綜合運用了定義、詮釋、舉例三種說明方法的含義。
這是一篇介紹現代自然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作者在宏觀介紹現代自然科學的體系構成和現代自然科學的重要特點后,著重說明了基礎科學與根本的基礎學科的關系,強調了基礎學科與根本的基礎學科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故此,在學習本文時,要注意對以下重點內容進行把握:
1、說明的中心
作者在宏觀介紹自然科學的重要特點與基本體系之后,著重說明了基礎學科與根本的基礎學科之間的關系,并一再強調基礎學科尤其是根本的基礎學科(即物理與數學)在現代自然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2、文章結構
本文的文章結構是“總一分一總”整體結構方式。首先概說自然科學的重要特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再由基礎學科推進到“最基礎”的學科。進而,作者又展開分述,對一般基礎學科分門別類地逐一解說,突出基礎學科與根本的基礎學科的關系;最后,在條分縷析的基礎上,作者又用歸納法勾畫出以根本的基礎學科為支柱的現代科學體系的總體構成。全文綱目清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邏輯嚴密。
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6
《大學語文》共分為五部分: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詩詞和附錄。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列舉事實材料和運用邏輯推理,表明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闡發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們為了接受和表達思想,都需要經常閱讀與寫作這種文體。教材選錄了15篇議論文,其中現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對于這些議論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所用論據的類別;應能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論證方法或駁論方法;應能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擬人或擬物)、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反語、層遞等修辭手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說明文是一種常用文體。它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說明文已成為人們傳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交流介紹工作、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經驗、方法的重要文章體裁。教材選錄了8篇說明文,通過閱讀這些說明文,我們能對說明文這種文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于這8篇說明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所說明的中心和要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總體結構方式和說明順序;應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應能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修辭手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記敘文是一種記載和敘述事件由來,描繪事物和人物情景狀態的文體。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游記、小說、童話、寓言以及記敘性的散文等文體,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教材選錄了13篇記敘文,其中現代文8篇,文言文5篇。對于這些記敘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記敘方式;應能識別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環境描寫的類別,并能簡要說明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所運用的對比、鋪墊、側面烘托、整體比擬、夾敘夾議、語意雙關、象征、暗示、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作用。
我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成就輝煌。從先秦至清,歷代留存至今的詩歌(包括詞曲)數以萬計,且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教材選錄了20首詩詞(以古代詩詞為主),就是為了讓考生了解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切實理會詩歌的情感內容、抒情方式及藝術特點。對于詩詞部分,考生應能熟讀或背誦;應能概括并記憶20首詩詞的情感內容;應能認知20首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
總之,以上四部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以進一步提高考生的語文水平,以適應社會實際工作的需要:通過分析一般議論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通過范文學習和作文訓練,提高常用文體的寫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識、語言知識和文體知識,提高文化素養;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和現當代優秀作品,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大學語文知識點總結(通用6篇)】相關文章:
大學語文學期總結02-15
大學語文教學總結8篇11-18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15篇01-27
大學語文作文寫作要點11-07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通用5篇)01-14
《觀潮》知識點總結11-17
大學語文長恨歌教案09-03
高考化學知識點總結02-08
《化石吟》知識點總結11-11
大學語文文學常識35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