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通用8篇)
活動已經告一段落了,我們一定都增加了不少生閱歷,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活動總結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活動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1
本次課型研討,我們一年級進行了計算課課型的探索。通過參加此次活動,對計算課中每個程序結構的理解頗有感觸,對計算課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計算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
1、復習引入舊知鋪墊
小學數學知識大多是螺旋式上升,反復呈現。所以,除了新的運算起始課外,大多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知識遷移,通過學生嘗試和自主探索獲得。復習舊知一是喚起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經驗經歷。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和情感準備;二是為新知學習鋪橋引路,打下伏筆,做好鋪墊。我認為復習應抓住新知與舊知聯系點進行;二是有利于為新知理解作好鋪墊。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們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而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別是低年級計算知識更是枯燥無味,這與低年級學生心理特征形成很大的反差,這一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使學生厭煩數學,致使學生出現偏科現象,不能全面發展。鑒于此,教師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特殊感情,由厭學變為樂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探索,發展能力。
3、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明算理,會算法,懂優化。是計算課的重點,這一知識的獲取,可利用知識的遷移,進行嘗試、啟發、設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通過操作,在豐富感性認識基礎上建立表象,理解算理,會算法。老師的指導只是盡量少走彎路,或不走進死胡同,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主動求知。
4、鞏固強化內化新知
鞏固練習是數學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是檢查學生掌握掌握情況的有力措施,使學生及時了解練習的結果,品嘗成功的喜悅,提高練習的興趣,并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提高練習的效果。計算課相對比較枯燥,所以練習的設計既要顧及知識的積淀,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如獨立算、對口令、開火車、搶答、改錯等。
5、歸納總結自我評價
總結是學生對全課知識進行一次整理,進一步明確知識重點、關鍵,同時又將所學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網絡,形成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發展。自我評價,正確對待自己,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總結“你今天學到什么?”“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難?”“你今天表現如果?”。對知識回憶的過程,也是知識內化的過程,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價值觀提升的過程。
在平時的教學中,最麻煩的就是計算教學,因為我們老師都知道不管怎樣努力的去教學,去提高教學藝術,學生還是照錯不誤。因此從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就將研究重點著眼在計算教學。平時就注意對學生進行計算的教學,并且自認為做的很扎實,很努力。在上課之前都會固定的加入口算的訓練。可是當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發現照樣出現了我們所擔心的事情。是我們的教學有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如何將理解算理與正確計算進行整合?應該如何上好一年級的計算課?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數學老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一起就一節計算課進行了研究,每個人都認真備課,并以研究課的形式初步展示。研究課后,我們一起進一步進行了研討,分析了各自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各自的長處進行了教學設計的優化,還針對每個人的具體問題確定了反思內容。
反思主題如下:
(1)怎樣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突破難點?
(2)數學課上如何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
(3)怎樣培養孩子回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4)數學課上對于運用數學的思考?
在思考和碰撞后,進一步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再處理再研究,到底怎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會計算,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計算問題。
一、引導學生,讓思維靈活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能再讓學生圍著標準答案打轉轉,要重會學,輕學會。課堂中的學習活動要多交給學生去做,教師不要包辦代替。由“牽”到“放”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改變,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體現。
二.親近學生,樹立信心
教師要親近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平等意識。小學生年齡小,邏輯思維能力弱,計算方法憑直覺,再加上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有時往往容易說錯,說得不清楚。教師不管學生發表的見解是對的還是錯的,都要認真傾聽,都要給予贊揚和支持,不要橫加指責。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要“蹲下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其消除顧慮。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索
《課標》提出:“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這兩段話,都強調了數學教學讓學生動手實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好玩的天性,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數一數,使學生主動發現、掌握算法。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也可以開發學生智力的潛能。
四、聯系生活、養成習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能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取觀察和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真正存在,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多樣。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不同地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2
12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在xx市實驗小學舉辦xx省首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優化”課題暨歷屆xx獲獎教師現場教學觀摩研討活動。
幾日來,“教學過程優化”六個字一直在我腦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記。到底怎樣做才能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呢?
在網絡幫助下,我終于了解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原來是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教學過程最優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教學過程最優化不僅要求科學地組織教師的勞動,還要求科學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若單單把“最優化”理解為教師的工作,是片面的。
在上午的來自xx本土的陳xx老師執教的《復式條形統計圖》和福州的鄢曉欽老師執教的《集合》兩課像冬日里的一抹陽光給入會老師以自在舒適的感覺。兩位老師從教學環節的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安排、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評價語的運用,尤其是課件的制作,無不體現出了新時代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極其過硬的基本功。
此外,重視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還要善于把課堂教學創造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攻玉可借他山之石”,鄢老師的呼啦圈就生動形象的闡釋了集合的含義。我很贊同“在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觀點。這樣才能真正實施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社會化、個性化的發展。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3
20xx年9月29日到9月30日我有幸去射陽參加了20xx年鹽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短短的兩天時間里,聆聽了各縣12位老師的課,感覺受益匪淺。他們現代的新課標理念、新穎的設計、清晰的思路、靈活的教法、愉悅的情感、親切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次活動中,我深深感覺到:“走出去,總會有收獲”。作為一名教師,任何一次聽課或參加其它教研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機會,可以取得不少教學經驗。12位老師的課充分展示了他們不同的課堂教學思路。
29日上午第一節課是射陽明達雙語小學的z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這節課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簡潔、精煉。但是這樣簡潔精練的課堂與其他老師的相比卻顯得有些平淡,亮點突出不明顯,沒把學生吸引住。盡善盡美的課堂可望而不可即,曾流行這樣一句話: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如此,有時一堂課中教師口若懸河,卻被認為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學生口若懸河,往往又被認為忽略老師的引導作用,浮燥而缺乏深度。因此,每一堂課后,教者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
第二節到下午的第二節分別時敬賢路實驗小學的z,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的z,建湖縣第二實驗小學的z,大豐市人民路小學的z,響水縣第一小學的z上的課題是二年級數學的《角的初步認識》,雖然這五位老師上的是一樣的課題,不過聽完一位位老師的課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位老師都有自己執教的特點,比如第一位的丁紅琴老師,她的思路非常清晰,語言大方有親和力,最佩服丁老師的是,能把這節課上的這么輕松,學生學得也很輕松,這樣的課堂是我所向往的,我也要努力去實踐,爭取這樣的氛圍能體現在我的課堂上。
下午第三是阜寧縣實驗小學的z上的《表內乘法和除法》,這與第一位老師上的課題雖然是一樣的,但是這位老師獨有的氣質,駕馭課堂的能力令人敬佩,學生真的動了起來,練習題的設計也形式多樣。整節課深深的吸引著學生,一節課結束讓聽者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后面兩位是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小學部的薛筠和東臺市第一小學的薛曉偉上的三年級的《軸對稱圖形》,聽了這兩節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源于生活,體現于生活。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活動的舞臺,調整學習的方向,是關鍵時刻予以適當的點拔的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在課堂學習中,學習的材料來源不再是單一的教材,更多的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編材。與生活貼近的知識,學生聽起來親近,求知欲就強,要突破的愿望就強,做起題來積極性高,也體現出教學面向學生,面向生活,反映現實生活,而這些正是這群聽課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使學生感到數學問題新穎親近變得摸得著,看得見,易于接受,從而激發了學生內在的認知要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更好的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較高的培養,也實現了“生活經驗數學化。”
9月30日的最后的三節課分別是射陽外國語學校的谷文燕、濱海縣第二實驗小學的嚴海華、鹽城市第一小學聚亨路校區的杭慧娟上的三年級數學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讓我明白了光有理解,學生的印象是不深刻的,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分數的含義,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見結果而忽視過程。每半天都有專家點評,能直接點出這些教師的優缺點。
不同的老師,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扎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在我看來,不同的教師演繹不同的風采,卻展現同樣的精彩。課堂上,學生不僅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及想法,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相互接納和欣賞,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斷地對自己和別人的想法進行批判和反思,通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學生間的多向交流探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解決各類問題的策略,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就是這樣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文氣息,充滿了師生的靈性和個性。聽完這些課,我對解決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短短的課堂四十分鐘,真正是教學“無痕”,精彩“有痕”!
我將借這次活動的東風,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我會以此次觀摩課為契機,繼續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學,組織教學,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數學課,讓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里快樂的學習成長。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4
6月11日下午,xx市藝術小學舉行了“小學數學導學稿的設計與運用實踐研究”試點項目研討活動。本項目自年初立項以來,數學教研組已經多次開展圍繞項目研究的教研活動,本次活動請來了區教研員胡老師蒞臨指導。
首先,全體參與活動的人員集中于303班教室,聽取了王書記的研討課“認識小數”。本節課采用課中導學形式開展教學,課堂教學中分四次穿插使用了導學稿,導學稿設計適時科學、任務要求清晰明確,不光關注了知識的“導”,更關注方法的“導”,以導促學,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王書記在整節課中都使用白板軟件來輔助教學,互動性強,即使是下午第二節,學生依舊興趣濃厚。
課后,全體老師集中會議室進行研討活動。首先由王書記介紹自己對本節課設計的一些想法,再由胡老師進行點評,胡老師首先肯定了王書記試水的邊學邊教課堂模式,再針對課堂中的一些細節做了打磨式的點評。
本次活動是我校中段年級基于導學稿的邊學邊教模式的首次下水,王書記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下學期我們將全面鋪開、全員參與。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5
11月26-30日,我有幸參加華東六省一市第十五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千課萬人”場面壯觀、名師薈萃、百家爭鳴,今天終于身臨其境了!讓我見證了一次小學數學教研的花開盛觀。
活動的布置大氣精致,使枯燥的數學充滿了人文氣息。以書香對聯彰顯底蘊,以倒計時鐘勻開序幕,以經典音樂貫穿課間等等,使人一步入會場就會被濃濃的教學幸福與數學理性所包圍,不禁感嘆組織者的精心、精細、精巧、精密!再次見證了“千課萬人”會務組的團隊智慧。
課堂以學定教,彰顯教師的智慧。大會交流的15節課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等不同版本,梳理成“數的認識”、“乘法計算”、“幾何概念”、“面積教學”、“綜合應用”五個板塊。盡管課的領域不盡相同,但每節課的設計無不體現“以學定教”的核心理念循學施教、因學設教、先學后教。
情境為“施教”所用。浙江省江萍老師的《千以內數的認識》通過大任務布置、分層次反饋的方式,利用0、1、4這三張卡片,把讀數、寫數、數數、數的組成等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實現了新知與經驗的無痕對接,知識與觀念的相互融合,學生從“有所知”變為“知所知”;山東省楊永麗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算理,創設了編織的教學情境,不僅僅直觀上接近“網格”,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轉譯部分為單位“1”如何轉譯為整體為單位“1”;江蘇省陳敏老師的《體積與容積》則是根據石子取出后水面下降的觀察,就把無形的東西通過有形的載體加以直觀,感受到物體是占一定空間的。
素材為“設教”所需。江西省的劉才軍老師和福建省的阮寧寧老師選取了“金牌”等素材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福建省的鄭汛老師選擇了分別為面積有明顯差距、差距不大、同形狀差距不大的三組素材,來說明面積比較的不同方法,并順勢引出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上海市的張連珍老師為了組合圖形計算方法的多樣性,選取了一個極富生命力的主題素材貫穿整課。
經驗為“后教”所備。只有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會為活動經驗的積累奠定基礎。上海市陳華老師的《折線統計圖》讓孩子們經歷條形統計圖變為折線統計圖的過程,初步了解兩種統計圖都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而后對新知進行深入探索;江蘇省陸麗老師把小螞蟻抽象為“點”,從“點的平移”類推到“線與面”的平移,使學生對于從原有的物化理解上升為本質理解;浙江省的金奎老師課一開始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表征-2可以表示什么,并把創造的表征穿針引線于整課;安徽的謝光玲老師和楊眉老師則讓學生積累編碼與推理的活動經驗,為“后教”所備。
專家引領思課辯課,讓會場散發出濃濃的學術味。本次活動的專家大會互動點評。針對課的類型每半天圍繞一個主題設置五個問題,先由上課的教師選擇并回答,同時為會場的聽課代表也留了問題,于是,會場上上課教師、與會代表和引領專家之間的對話和碰撞,使問題的研討更加深入。特級教師劉永寬的“直線式的問答”、朱樂平老師的“慢教育和活著的理論”、范新林老師和陳慶憲老師“半裝糊涂式的引領”、葉柱老師的“巡回作答的方式”等對還留余溫的課再一次加熱,給了與會者的思維不斷的激蕩與澎湃。
特級教師現場同課異構,讓復雜的課堂變得簡潔明了。本次活動每天有一位特級教師從一天的觀摩課中,選擇一節課進行現場同課異構,特級教師袁曉萍根據學生的導學案,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使《年、月、日》一課氣勢磅礴;特級教師俞正強借“主角”的虛像,為理解條形統計圖的“離散”和折線統計圖的“聯結”埋下伏筆,逼問著學生去理解折線統計圖的價值和意義;特級教師朱國榮則讓孩子們干脆自己編學號,在不斷的矛盾沖突中使課漸進,思路明晰。由于課堂的開放和對孩子的信任,課堂上頻頻呈現孩子們精彩而真實的回答。
歷經千辛萬苦,只為花開一時。三尺講臺,道不盡酸甜苦辣,一方黑板,寫不完人生風景。幾天的學習旅程很快結束了,幾天來的學習收獲我難以言語表達,也深知自己的教學能力還需要不斷地磨練與提高。名師們超棒的教學設計也深深震撼了我,每一節課堂,都是學生和教師的一次美麗邂逅。老師精彩的課堂設計引著孩子們在數學的花海里綻放自己,鮮花就開放在我們的課堂中。雖然時值秋天,但我卻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原來數學可以那么的有趣。經過學習,我們也許達不到大師們的那種至善至美的教學境界,但只要你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超越自我,就一定能讓孩子們更喜歡我們的課堂,讓我們的課堂見證朵朵花開!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6
“先學后教,精講多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實踐近一年了,從起初的懵懂到理論上初淺認識,從曾經的質疑到之后的認同,從片面的實踐再到大膽的應用,其中的困惑曾經如迷霧般籠罩于腦海中。是啊,新事物往往就是這樣,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在實踐中逐漸感受它的魅力!
本學期,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我們組三位教師在精心地研討之后,向全校數學教師呈現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將較大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三角形的特性》三節概念課,旨在挑戰概念教學,嘗試在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發現和探究更多的問題,讓概念教學在“模式”中更為生動,更有內涵,更為高效!
下面我將結合研討的三節課,談一談在“情境的引入”、“自學的設計”、“后教的引導”中,一些粗淺的做法和思考,希望更多教師參與研究概念教學,共同分享研究的成果。
一、引入適當簡捷的情境,讓數學更為有趣。
在以前的模式課教學中,存在一種現象:所有講課教師的第一句話(像臺詞一樣)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目標是×××”,雖然簡捷明快、直入主題,在形式上直接將學生從課外拉回到課內,但如果天天如此一般,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興趣在哪里,學習的欲望又會有多少?為什么要教學這些內容?學生的心中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畢竟是小學生,他們所需的更多的是興趣。因此,這三節課的導入都設計了相關的、簡捷的情境。
例如:《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中課始的談話,“豆豆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說得那么精確,只說大約0。98米或1米。哪個是準確數?哪個是近似數?那么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較大數的改寫》的導入環節,出示了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各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讓學生讀一讀,感受到由于這些數都比較大,在讀、寫起來都不太方便,如果我們把這些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就能把這些大數簡單化,由此引出要學習的內容。《三角形特性》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并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是基于生活的,是基于學生的需要的,自然簡捷而貼近學生生活的,因此,我們認為在運用“模式”時,應多方考慮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喜愛的、有趣味的數學,才能達到真正的高效。
二、引入活動加入重點,讓自學更為有效。
“自學指導”是橋梁,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拐杖,它引導著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著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自學指導的設計應盡量在言語上簡單化,在內容上重點化,在操作上可行化。
例如,《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自學指導:
①求小數的近似數時,根據需要用()的方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②0.984保留兩位小數、一位小數、整數分別要看哪一位?怎樣取近似數?
《較大數的改寫》自學指導:
①將一個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小數,可以在()位的右邊點上(),在數的后面加上()字。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呢?
②保留一位小數是在哪個數的基礎上進行保留?看的是哪一位?如果保留兩位小數呢?這樣設計,用簡短的提問,用填空的形式,指導學生在自學時更多的關注方法、引發學生的思考,更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再如,《三角形特性》一課,自學指導中“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采用了“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并利用之后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另外,自學指導還應在教學的一定時機實現必要的回歸,不能把指導做為一種形式,而應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自學的效果,回扣本課的重點所在。
三、適機引導拓寬視野,使后教更為生動。
在“模式”運用的初始階段,由于經驗所限,我們總感覺課堂上缺少了什么。老師的嘴巴好像被什么束縛了,“讓學生去講、讓學生發現、讓學生感悟”,在這樣的理念下,課堂似乎“空洞”了許多,尤其是這樣的模式研討課,有時感覺不到老師的作用在哪里?這是不是運用“模式”的必然結果?實則不然,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師的作用應該說是更重要了,不僅要在課前認真的研讀教材,預設可能發生的情況,更要在課中學生講解時認真傾聽,抓住時機引導發現,對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因此,在設計“后教環節”時,思考得更多了。
例如:《三角形特性》一課“三角形的定義”教學中,在先學環節的“畫中感悟和反例辨析”后,教師運用提問:“你認為在畫三角形時要注意什么?”引發學生思考,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補充,逐漸加深了對三角形的認識,完善了對概念的理解,之后又通過對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的理解,使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實例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于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銳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于優生來說,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在“先學”時,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并在“后教”環節,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錯誤中辨析明理,在不同的高中感受“對應”,這樣的“異中求同”,這樣的引導,不僅讓學生理解了三角形“高”的真正含義,明白了“底高對應”,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高不僅僅是教材所呈現的一條),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再如:《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后教環節中,教師利用兩條數軸,引導學生理解“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度越高”這個書本未提及的知識。《較大數的改寫》當檢測更正學生初步掌握改寫的方法后,教師引導學生概括的四步“分一分、點一點、寫一寫、讀一讀”。這些引導或是告知,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中更多的是需要教師有這樣的教學智慧。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里面所蘊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7
20xx年5月20日,xx市小學數學學科“數學思考”主題研討活動在xx小學開展,本次活動由xx小學謝老師老師為老師們執教展示五年級下冊“數學好玩”《包裝的學問》一課,以及xx小學柯老師開題為展“培養集合直觀,發展數學思想”的講座,為我的教學數學及其課題研究都打開了一面窗。
一、簡約的課,逐漸滑向思維的深處。
聽謝老師的課,我深深的感受到數學的簡約美,以及教師對數學課堂的深深思索。
1.從研究包裝1個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包裝2個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包裝3個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裝紙,逐層深入,而且正如進修校林培育老師所說,謝老師三次探究活動的著力點也不同,活動的指向性非常明確。
2.“問題串”教學方式展露無遺。怎樣包裝更節約?——節約在哪里?——重疊的面和包裝面有什么關系?每一個問題都直抵學生思維的深處,牽引學生定睛于問題,陷入深深的思考里,冷靜的課堂,沉靜的思考美。
3.想象、操作、畫圖助力于數學思考。學生的幾何直觀意識在本堂課中充分體現。三個長、寬、高分別為20厘米、8厘米、4厘米的糖果盒要包裝,怎樣包裝最節約?這一問題處,學生充分獨立思考,大部分學生都相處三種方法:重疊上下面、重疊左右面、重疊前后面,并根據之前的學習遷移發現第一種重疊上下面的方法最節約,在這個思維的關節處,教師充分留白:真的只有這三種方法嗎?拿出實物實際操作一下,我一直覺得這個地方教師這樣處理真的很棒,在學生最想不明白的地方動手實踐,所有的疑惑因動手操作豁然開朗。
二、深刻的研究,積淀策略、服務教學。
從柯老師的講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線教師踏踏實實的研究,以及深刻的思考。兩年的課題研究,柯老師和她的團隊們就積累了這么多有代表性的課例和經驗。從滲透幾何直觀意識——培養畫圖習慣——多媒體的運用——發展幾何直觀的策略。給我深深的啟發。
三、精準的點評,引人思考
之后聽課的老師們對本堂課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引入的時間可以減少一些;課件的運用可以更深入一些……
最后,進修校林培育老師和蔡福山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點評,高度贊揚老師們的精彩演繹,也鼓勵老師們多參與教研,指引老師們課題研究方向等。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8
今天參加了小學數學總復習研討會,聽了兩節課,參加了交流與點評活動,感觸很深。復習課難上,這是所有與會老師的共識,能夠集中地聽復習課,自然能夠讓正在進行復習的老師獲益良多,特別是兩位老師的課后反思和王老師傳達的復習建議,讓人茅塞頓開。復習課,作為小學數學課的一種基本類型,它不同于新授課的探索發現,也有別于練習課的鞏固運用,它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一環。那么,小學數學復習課如何體現新的理念,適應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的實效性?賈老師的《比和比例》給了我很大啟發。
1、知識整理是“簡單再現”還是“溝通聯系”?
在上畢業班復習課時往往把基本概念、定律、性質、法則、公式等停留在簡單再現的層面,即知識回憶階段。實際上,當我們進入總復習階段時,正好是把它們進行溝通的大好時機,一定要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系,進一步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把過去零散、不同時段學習的知識從縱橫兩個方面溝通起來,使之結構化、系統化。這種更加關注子“溝通聯系、內化建構”的復習定位,能深化學生對知識內在關系的理解,從而促進原有認知結構的優化。
2、知識建構是“強硬灌輸”還是”喚醒生長”?
要想做到知識的有意義建構,不應是教師強硬灌輸,而應在學生主體意識充分喚醒狀態下的積極主動的建構。在學生自主整理了關于比和比例的知識后,賈老師問:這些只是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整理,小組合作去發現探索聯系。這樣有思維含量的問題,給了學生較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間。課中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啟發,較好地揭示了知識內在的規律,挖掘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更好地將知識進行疏理,促進了認知模塊的建構,讓知識“生長”起來,更有利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識記與內化,讓復習的效果更上一個臺階。
可見,知識的“溝通”是復習課的鮮明特質,知識的“生長”是復習課的目的所在。我們的復習課需要引導學生把各知識點分類整理,將所學知識前后貫通、溝通起來,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
【小學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通用8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說課活動總結01-19
小學示范課活動總結01-19
小學課改研討會心得體會01-19
小學課改公開課活動總結12-10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通用6篇)01-22
小學開學第一課活動總結范文(通用14篇)08-30
網上曬課活動總結12-02
聽評課活動總結08-23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01-22
《將進酒》評課研討及自我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