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數學總結作文4篇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總結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總結作文 篇1
今天上午,經過一場“奮戰”數學考試終于完了,下課鈴聲也隨之響起,這時,我感到特別輕松,心情也高興到了極點,我現在只想問問王老師我昨天語文測試的成績如何。
于是,我走到了講臺前,輕聲地問:“王老師,昨天的語文測試我考了多少分呀?”王老師也溫和地回答:“嗯,你考了99分。”她邊說邊拿出了我的卷紙。當我聽到“99”這個數字時,原本高興的心情似乎一下子跌入了萬丈深淵。
我幾乎每次考試都能考100分,考100分也一直是我的追求和目標,可這次卻馬失前蹄。我覺得自己的心似乎都在哭泣。
這時,王老師也把卷紙擺在了我的面前,我一看,原來只有最后一題看圖寫話中“抓住”的“抓”寫錯了,右邊的“爪”被我寫成了“瓜”,一字之差害得我慘丟一分。看著這無情的卷紙,我久久說不出話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這時,王老師看出了我的傷心與失落,忙安慰我說:“王彥喆,不要難過,重不在于成績,而在于你掌握了沒有,雖然這次你沒有完全掌握‘抓’字的寫法,但是只要下次你牢牢地掌握住,并且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行了。”
“重不在于成績,而在于掌握”這句話我記住了。我一定要汲取每次丟分的教訓,做錯的題絕不再錯第二次,爭取在這次期末考試中考出優異的成績!
數學總結作文 篇2
早在寒假就有這個打算,六年級下冊在數學這方面我要學會總結,每天都總結。開學后,這個計劃沒有遺忘,無論每天多忙,都會撥出一點時間回憶今天所學的知識,然后用自己的話總結下來。
今天,就來曬曬我的數學總結本吧!
2.17.第一講;總結:
為了表示兩種意義相反的量,出現了一種新的數——負數。
先說說正數,一到六年級學過的所有數,除了0之外,都是正數。這一單元里有的正數前加了“﹢”正號,這是為了強調它是負數,因為這一單元主要講的是負數。其實“﹢”可加可不加。如:﹢3/5、3/5其實并無區別。
再說說負數,負數在生活中用途也不小。例如:冬天有比較冷的時候,這時的溫度往往會用負數來表示。寫作:-××℃;讀作:零下××攝氏度。還有電梯有地下一層或二層:-1層讀作負一層。負號不可省略。
PS.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18.第二講;總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新知識:用數軸表示數和比較數的大小。
用數軸表示數:數軸首先要有基本的三條:原點、正方向與單位長。原點就相當于一個標準量。正方向是自己規定的,若說東是正方向,那么向西走20米就要記作-20米。單位長也是自己設置的,一段,你說它多長它就是多長,數軸的每一段畫的時候要基本相等。
用數軸表示數可以更清楚明了了解題意,幫助做題。
比較負數的大小:比較負數的大小,有幾種方法。負數與負數比較,先不看負號,負號后面的數越小這個負數就越大;若是正數與負數比較,那一定是正數>負數,因為負數都<0,而正數>0.
比較大小可以利用數軸幫助比較,數軸上越靠左的數越大。
數學總結作文 篇3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對話的師生關系。在數學教學中,通過不同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不斷完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從中認識到學習的樂趣。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么,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1、傳統數學教學的反思
傳統數學教學實踐中,由于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偏差,往往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重教而不重學生,如講細講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學表演,往往就被認為是一節好課;(2)重管教而不重自覺,如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的自我調控、獨立判斷;(3)重統一而不重多樣,如學生幾乎沒有可能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或自行規劃、安排學習進程,教學要求強求一律,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得不到承認;(4)重傳授而不重探索,如將學生視為承受知識的容器,教學中一味填鴨灌輸、包辦代替;(5)重繼承而不重創新;(6)重結果而不重過程;(7)重考試成績而不重全面發展這一切不僅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業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主體性發展,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也必將影響到社會發展。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接受”、“適應”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們具有改造和發展現存社會及現存自我的能力。弘揚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民主,強調自我激勵,強調學會學習,將使學生獲益終身。
2、數學學習中的“思”與“問”
很多學生認為數學抽象,難學,但又一時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有的同學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仔細看書,平時多做些題就能把數學學好,他們也試著這樣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為什么呢?我想忽視了“思”與“問”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辨證關系。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才會有收獲。數學課程并不是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數學內容來源于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題型靈活多變,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等。
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正確的處理好“思”與“問”的關系。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沒有問題就沒有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地思考,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思”中進步,在“問”中升華。
數學總結作文 篇4
本學期學習生活,已經過了一大半時間。數學課上,老師教了我們許多知識。從正數到負數,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從比例的意義到比例的應用,從點、線段到組成的角、方、圓。以及由眾知識引出的各種有關數學的知識,我想用文字將我所學的這些數學知識,簡單的總結一下。
以0為界,左邊的數成為負數,右邊的數稱為正數。正、負數的存在,是為了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由兩個點可以畫出線段,由點和線段就可以畫出角、方、圓等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它們在數學和實際應用中,各自發揮著自己的強項。同時,相互幫襯著緊密相連在一起,組成了數學中的幾何圖形。例如,圓柱面積的組成,就是有兩個相同的圓形地面和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側面卷起來共同組成的,而它的體積,也是根據與他等地等高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加以引深推算出來的。計算圓錐的體積,是先計算出圓柱體的體積,則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在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中,就引發出了我們所學的“比例”。比例分正比例和反比例,它們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也有相同之處,但在比例的實際運用中,概念和應用卻完全不相同。
從我學到的數學知識中,我認為一切的“數學”不僅僅是數字的計算和圖形的組成等簡單的概念問題,還有很多更加深奧的數學知識,等待著我們繼續學習研究。更重要的是,今后如何學好數學,如何牢固的掌握所學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正確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通過這次總結,我發現這些知識在概念上看似截然不同,但是它們卻有著緊密的聯系。寫完這篇階段總結以后,我越發的對“數學”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