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范文(通用5篇)
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經過這段時間努力,我們也有了一定的收獲,不如來個總結以對過去教學工作做個分析和借鑒。相信寫教學總結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范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
光陰飛逝,四年級的第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我校一至六年級全體品社老師同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采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絡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了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于課改實踐。教研組采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著集體的力量,體現著團隊的精神。盡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于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著團結互助,群策群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后,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于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嬿老師的指導下,楊旋華老師執教了《身邊的公共設施》一課。
由于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過、使用過公共設施,但對這些設施的作用以及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的認識是膚淺的,殘缺的,因此在引入課題時,楊老師采用了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明“公共設施”這一概念后,通過播放學校周邊的公共設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實際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內容更具有說服力,生動的錄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這些設施就在我們身邊,分布廣泛,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回歸生活。
對于專用的公共設施和不易看見的公共設施這一難點,楊老師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加上旁白的介紹,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于學生親近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同時也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整堂課的教學,楊老師都貫穿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三、加強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本學期,我們每位教研組成員都能備好符合班級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組內上好實踐課。教師在校、區級教研活動中認真聽課,且能作好詳細的聽課記錄和評課反饋,學期結束交教導處檢查。
2、組內教師能根據教材特點自行制作教學課件,對現行教材進行補充何拓展,在教學使用中效果良好。這學期,我們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身邊的公共設施》,在區課件評比中獲得優秀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礎,科研又是教研的發展,下學期,我們的教師要以“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思考去研究,帶著研究去工作”為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科研活動,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構建一道品社學科教學的亮麗風景線。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2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杜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F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白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系。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了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4、了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貢仟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了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并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
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3
本學期,我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制定的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F將一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采取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與各項活動相結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縱觀得失,覺得社會學科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學,并著眼于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4
在這一學期中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本學期四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后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環境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 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6。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孩子,通過我在課后耐心的指導與交流,學業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5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在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2)班有54名學生,其中男生35人,女生19人。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們的求知欲十分強烈,這是完成品德與社會教學任務的有利因素。 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于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沖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通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四年級的學生對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是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也相應出現了許多的煩惱,一些不良傾向不僅使學生們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五個單元:有困難,我不怕、我們的快樂大本營、做聰明的消費者、公共生活講道德、大自然發怒的時候,在個人學習、集體生活、社區生活多個場景中,對學生進行了挫折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本冊教材的內容也變得更豐富,形式更多樣。教材內容充分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五個單元主題都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指導行為,并使知識意義化、價值化。例:做聰明的消費者。教材形式則活潑多樣,版式新穎富于流動感,采用了各種圖畫、照片、學生作品,既富于變化又從多角度豐富學生的感知,對話式的兒童語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親切感。例:我們的快樂大本營。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教學重難點:
1、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2、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五、教學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1、定期做好家訪,及進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狀況,努力形成學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進的進步。
2、教師要全面滲透激勵教育,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指責。對后進生增加感情投資,用愛心哺育,用耐心教育,用恒心轉化。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03-24
《品德與社會》教學隨筆07-14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通用15篇)01-20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范文03-21
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總結01-21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03-14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9篇04-08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4-09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4-07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15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