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育人環境創建安全文明校園總結范文
學校緊緊圍繞“創建安全文明校園、構建和諧育人環境”的目標,把創建安全文明校園已列入我校整體工作規劃之中。在創建安全文明校園工作中,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健全網絡,強化落實,管理到位,責任到人。堅持“安全,預防為主”,“源頭遏制,過程監管”,致力于創設和諧育人環境、不斷豐富校園文化,深化生涯發展指導,提升學校文化品位,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努力營造一個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環境,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近年來,學校先后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范示范(銅牌)校、上海市綠色學校、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學校、長寧區健康校園,長寧區愛國衛生健康先進單位,周家橋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示范單位等,已經連續五輪被評為上海市安全文明(和諧校園)校園。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合格率始終保持100%,學校連續九年本科達線率保持在90%以上,位居區同類學校榜首,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突出責任意識。我校把創建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議事日程,并按照區教育局對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專項整治行動的工作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通知精神,加強安全、文明、衛生管理。在統一認識的前提下,為加強學校對安全工作的領導,學校成立了校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安全教育領導班子,校容校貌管理領導小組,消防安全工作網絡,切實做到校長、書記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全體教師共同抓,使創建工作有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完善行政干部、青保老師、班主任教師值勤制度,用餐管理制度,衛生打掃制度,檢查評比制度,保安門衛值班制度,節假日教師值班制度,大型集體活動安全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同時加強了對學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定期召開相關教師會議,學習傳達上級相關指示精神,了解、分析情況,及時采取措施,有效落實各項工作。結合各級安全檢查,督促有關方面及時整改,確保學校各方面工作的有秩開展。
落實安全責任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領導到位,責任到人,高度重視安全防范工作,加大日常安全規范管理力度,行政領導輪流執勤,消除隱患,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督促及時整改,全面落實安全責任制。校長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處室領導是職能領域的直接責任人;德育室負責安全工作的宣傳教育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導處負責教學安全和課業負擔;總務處負責設施設備安全以及與安全有關的后勤保障服務工作等;各年級組長、青保老師、班主任負責學校具體安全工作的落實工作,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本著“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原則,學校實施安全工作責任追究制和師德一票否決制,使每位教職工都成為安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增強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學校還通過《告家長書》、家長會、社區聯動等形式,提高家長的安全意識,使家長成為學生安全的.示范者、教育者和監督者。
二、加強硬件建設和安全衛生管理工作,確保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的全面落實。
加強硬件建設,采用人防技防相結合。學校的重點部位:化學實驗;饭翊娣攀摇⒇攧帐摇n案室、電腦房、電子閱覽室、網管中心等都安裝了110報警探頭。樓舍每個層面的教室、辦公室、樓梯口安裝了二級紅外線入侵報警系統。校園圍墻上安裝了周界電子圍欄,確保學校師生人身安全和學校財產的安全。
加強門衛保安管理,規范保安員護校工作。白天由區校園保安服務社的專職保安值崗,夜間由區教育局統一聘請的上海彤鑫保安服務公司派入固定的專職保安員值崗。加強巡邏,并作記錄。學校保衛干部加強與保安人員溝通聯系,強調值崗制度,督促規范操作,嚴格要求門衛人員照章辦事,外來人員有事要進校,先由門衛值崗人員用內線電話與被訪人聯系,同意接待,再根據是聯系工作要填交會客單,是在校學生的家長找老師要登記等手續方能進校。雖然給來訪者帶來了一些應有的麻煩,但嚴把了學校大門這第一關。
加強學生管理工作,有效落實學生安全信息通報制度。建立通報制度,各班主任對班內學生嚴格管理,嚴格執行進出校門管理制度,們制定了學生請假制度,明確了學生請假的程序和手續,要求學生無論什么理由離開學校,必須寫請假條,班主任要規范填寫有關內容并妥善保存;學生請假后立即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聯系并留有記錄。為落實學生考勤管理,要求各班記錄《點名冊》,明確上課教師為安全第一責任人,檢查落實上課人數,對學生請假原因及時登記,對未請假沒到校的學生,及時通知班主任查明原因。
【構建和諧育人環境創建安全文明校園總結】相關文章:
校園安全創建文明和諧校園演講稿07-14
構建文明和諧校園演講稿11-20
構建文明和諧校園倡議書12-12
構建和諧校園03-26
如何構建和諧校園總結02-09
構建校園安全文化創建平安和諧校園演講稿01-09
創建和諧文明校園演講稿01-05
創建文明和諧校園演講稿06-03
創建文明和諧校園的演講稿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