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大家平時學習有沒有積累呢?下面是高2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歡迎參考!
篇一:高2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反應人口增長的快慢,正值(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增加,負值(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在減少;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②傳統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③現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3. 世界人口增長
①發達國家:現代型(人口出現老齡化) ②發展中國家:傳統型(人口增長迅速) ③世界平均:過渡型 ④中國:現代型(未富先老)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1. 世界人口遷移
①二戰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②二戰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經濟收入差異) 2. 我國人口遷移
①改革開放以前:國家有組織有計劃遷移,從中部地區向東北、新疆等邊疆地區遷移; ②改革開放以后:中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遷移農村→城市 3.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①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②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經濟發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第三節 人口合理容量
1. 環境人口容量:最小環境承載力,區域最多能養活的人口(最大值)
2.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首要因素,成正相關)、科技發展水平(成正相關)、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負相關)。
3. 人口的合理容量:合理值
4. 對于同一區域,環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①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②決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是各類經濟活動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③影響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和交通通達度。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 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范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三節 城市與城市化
1. 城市化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2. 世界城市化進程:
①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于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②中期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③后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3.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差異:
①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因素是 市場 因素。
2.農業主導區位因素舉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②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④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4.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征:
【生產結構】 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 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 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 較高 【發展措施】 東水西調 5.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①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②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社會經濟條件】③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人多地少,飲食習慣導致對稻米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
6.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①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②單產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較低 ④科技水平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7.商品谷物農業的主要特點: ①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②面向市場,商品率高;③生產規模大;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8.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①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②交通運輸便利 ③市場廣闊 ④地廣人稀 ⑤機械化程度高 ⑥農業科技先進
9.大牧場放牧業特點:①面向市場,②生產規模大,③專業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積的干旱、半干旱氣候區 ⑤植被稀疏,不適宜經營種植業,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0.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區位優勢,促進了牧場的商品性經營。
11.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鐵路的貫通) ②海上冷凍船的發明 ③圍欄放牧、劃區輪牧 ④種植飼料 ⑤開辟水源(打機井) ⑥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12.乳畜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城市市場,商品率高;②機械化程度高;③集約化程度高;④生產對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緊鄰消費市場)。13.西歐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自然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②地形平坦,利于種植牧草和飼料。
【社會經濟條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們有飲用牛奶的習慣,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根據工業主要區位因素的不同,把工業分為五種類型:
課本P61圖4.6
2.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廣闊的市場3. 魯爾區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產結構單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⑤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
4.魯爾區綜合整治措施:①調整工業結構 ②調整工業布局 ③發展第三產業 ④優化環境 5. 新興工業與傳統工業比較
:
6. 高技術工業的特點有: ①科技人員比例高②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③投入中 的研究開發費用多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7. 影響電子工業布局的條件有: ① 知識、技術密集(主導因素)② 空氣潔凈,環境優美 ③ 有現代化的高速交通運輸條件。
8. “硅谷”迅速崛起的有利條件有: 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 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知識和技術密集) ⑤市場穩定(軍事訂貨) ⑥優越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2.在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
篇二:高2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共同決定的。[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億人口日”(2010/10/31);中國13億人口(2005/1/6)。[記憶]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
7、人口增長模式由、(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
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口訣:歐(北)美摩登全“現代”,亞非拉發展忙“過渡”,發展中國家占多數,世界只好先“過渡”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
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世界人口遷移口訣:二戰前,舊到新,一去不返鄉 二戰后,發展到發達,打工掙錢回故鄉
5、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于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國古代和近幾十年來人口遷移的因素:[理解記憶] 古代:主要是戰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其次為開疆拓土、流放、戍邊等。 近幾十年:主要是國家政策、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個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系[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形態的概念: 城市占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2、中心商務區的主要特征:
①經濟活動最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很大;④內部分區明顯;
3、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4、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6、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 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2)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3)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 8、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 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 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理解]
城市等級低,數目多,服務種類少,服務范圍比較小; 城市等級高,數目少,服務種類多,服務范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1)上海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3)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布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姐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6、門檻人口與商業服務等級
(1)把維持一家企業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數稱為門檻人口
服務人口>門檻人口(贏利) 服務人口=門檻人口(保本)服務人口<門檻人口(虧本) (2)商業等級與門檻人口的關系
根據門檻人口的小,可劃分出商品或服務的等級。
價格低,門檻人口小,為低級商品;價格相對較高,門檻人口相對較大,為高級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
鄉村變為城市的過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動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志:[記憶]
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4、城市化的意義: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5、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理解記憶]
逆城市化
后期階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市化水平變化大) 郊區城市化 初期階段:兩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高2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常考知識點11-12
必修2《采薇》說課稿08-26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復習資料12-07
中學地理教師教學總結2篇04-08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30
高一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09
高中數學必修四知識點總結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