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寧波冬至習俗
冬至標志著陰陽交替,陽氣回升,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冬至這一天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特別是在南方更加流行。說到吃湯圓,不得不提寧波湯圓。寧波人很重視冬至,在他們眼里“冬至大如年”。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寧波冬至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一、大頭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寧波人一般不出門,冬至節一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大頭菜香成了寧波冬至節風味獨特的鄉間美食,讓人食之難忘。冬至節前夜,家家烤大頭菜,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將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東西,放入鑊中,塊要切得稍厚一點,否則容易煮散導致筷夾不起。大頭菜先放入,后放大塊年糕,翻一下,放點醬油,然后把呼呼燃燒的柴爿蓋上草灰,柴爿徹夜暗燃,用文火煮,大頭菜在鑊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將燒干時,放入糖和鹽,再澆入一層菜油起鑊,香氣四溢的大頭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大頭菜經久耐煮而不變形,一鑊方方正正的大頭菜,在醬油、菜油的潤澤下,紋理清晰,看似有紅燒肉的質感。夾一筷入口,菜香撲鼻,嚼之肉質軟嫩,鮮咸中帶著大頭菜天生的甜味,沒有太多調味品的摻和,吃的就是大頭菜的原汁原味。
冬至大頭菜烤年糕的關鍵是冬至那晚灶火不滅,家家都要燒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傳,日子紅火是老百姓最實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則寓示“年年高”。
二、拜冬至
寧波老話“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倌要謝年”,寧波冬至流行祭奠祖先,焚香燃燭,稱“拜冬至”。舊時冬至日有宗祠的大族則在宗祠內用三牲福利祭祀祖先,令人興“孝思不匱,永錫爾類”之思。是日,當地望族凡男性,由族長率領,在宗祠內舉行族祭禮儀。將整雞、整魚放在紅木盤上,恭恭敬敬地端放到祖先靈位前,先由族長太公上香叩頭,然后各子孫按輩份循序一一跪拜祖先,行三叩首之禮后,由主持人念祭祖辭,再焚燒紙錢、寒衣供死者享用和御寒,俗稱“送寒衣”。
冬至前,預先剪好紙做男女衣服,以備冬至日在先祖像前焚化,叫“做寒衣”。祭典之后,按常規,祭祀當值者依靠祠堂公田的收入,備辦“冬至酒”,也叫“亞歲宴”,所有“拜冬至”者均入席,既懷念亡者,又彼此聯絡久別生疏的鄉情,稱之為“食祖”。還請戲班子在宗祠處演戲。族祭的“冬至酒”每戶僅限一人參加。若附近住有孤獨或無力做羹飯者,亦邀來共餐。囿于禮俗,謝絕女性參加冬至酒。
“冬至酒”散席后,同姓宗族祠堂還要按人丁分發“胙肉”。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有諸多獎勵規矩,清朝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級,民國有高小、中學、大學、留學四級,以學歷區別高低,高者多得,以示鼓勵;老人優先,在50、60、70、80、90年齡段,數量依次遞增,以示敬重。冬至“胙肉”是用祠堂公田所產或富家捐款購置的,族長主理其事,“胙肉”在當時被視作一份厚禮。
氏族內每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續修一次族譜,續譜在冬至日舉行開筆典禮。冬至也是游子尋根認祖之日。
三、冬至湯團
寧波民間有“吃了湯團大一歲”之說,吃湯團一直是寧波盛行的冬至習俗,冬至吃的湯團又叫“冬至團”。寧波老話“冬節團子年節糕”之說,意思是冬至節吃湯團,過年吃年糕。冬至吃湯團象征團圓、圓滿、和諧、吉祥。
“冬至團”以糯米粉為外皮,“冬至團”之,以豬肉、薺菜、蘿卜絲、豇豆沙、赤豆沙等蒸好作餡子。“冬至團”分甜咸兩種,甜團做法:里邊不放糖,待團煮熟,外表用炒熟的黃豆磨成粉加上白糖或紅糖“擂一擂”,所以又叫“擂團”,香甜爽口。有的人家裹好的團,放在晚稻米里“擂一擂”,在羹架上蒸熟,叫做“雪團”。
冬至前幾天,用糯米水磨,干后揉粉備用。冬至前一日晚間,全家大小一起來搓湯團,主婦們將搓好的湯團盛于盤中,冬節早晨,燒煮甜湯團,先在堂前敬供神明與祖先。祭拜結束后,會將湯團黏一二個在門戶獸頭鋪首之上,視為辟邪。然后家人圍坐而食,取其團團圓圓之意。“冬至團”好煮,吃起來細膩、黏軟、滋潤。“冬至團”煮做好后主要用以作祭祖供品,也可用于親朋互贈,鄰里相饋,小輩送長輩,或者待客,冬至團是“亞歲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四、冬至羹飯
舊時,在寧波,每戶人家,無論貧困富裕,冬至日有祀神之舉,叫做“供金紫”;各家多備辦酒肴,在家祭祀祖先,稱為“冬至羹飯”。“供金紫”其實就是“家祭”,焚香點燭祀祖所用的蠟燭須為綠色。在冬至前數日,將祖先遺像從箱中取出,逐一開啟檢視,如被鼠咬蟲傷,立刻送裱畫店整修。至冬至夜,循例將本支系歷代祖先遺像取出,按輩份依序掛起,懸掛堂前間,陳設供桌擱幾,燃點香燭,供奉祭品,藉以表“孝思不匱”之意。
祖先遺像格式甚多,有夫妻合繪于同一幅者;有男女各繪一幅者;還有的生前不愿預先繪遺像,到了壽終正寢,移靈于中堂之際,才召來畫師面對死者臨摹。
冬至夜闔家相聚宴飲,一般人家都備“十碗頭”,取其十全十美之意。其中又以“六葷四素”居多,葷的有雞、肉、魚、蛋等,素的有千層結、粉絲、青菜、烤麩等,都是家常菜肴。有的還包括“四京果”:胡桃、桂圓、蓮心、黑棗之類;“四水果”:橘子、蘋果、生梨、金柑之類:“四茶食”:黑洋酥、白麻片、麻酥、桃酥之類。滿滿一大桌,邊吃邊聊,于推杯論盞間加深親情友情。一年間的疑慮隔閡不知不覺煙消云散,一年疏遠了的親情和淡漠了的友情再度續上。
五、冬至圓夢
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老寧波人有“困困冬至夜”的說法。在睡前要洗熱水腳,意思是養成晚上熱水洗腳的好習慣,天冷不開裂,也祈求來年走得順利。寧波民諺“冬至前夜夢最靈”。冬至前一天晚上,備好香燭向灶神祈求好夢,亦有趕往慈城鎮清道觀(今已毀)求夢者,謂“冬至前夜夢最靈”。寧波民間總認為冬至夜的夢最美好,以此夜夢兆占卜一年吉兇,那一夜要比平常要睡得早些,以求好夢。
冬至當天早晨,大家會相互傳夢,長輩還會為小輩們“圓夢”,跟西方圣誕節孩子放襪筒等圣誕老人爬煙囪來送禮物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冬至節與西方圣誕節雖時間相近,但兩者體現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西方人過節喜歡以狂歡來慶祝,而我們寧波因獨特的農耕文化,更傾向于以溫馨祥和的方式過節。
六、冬至老話頭
寧波有關冬至的民諺還真不少。“過了冬(指冬至),日長一顆蔥”、“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喝了冬至酒,一天長一手。”意思是說,冬至這天白天最短,過了冬至日,白晝就一天比一天白天長、夜晚漸短,道出了冬至日的氣象特點。“冬至有霜,年有雪”是說冬至有霜,過年就會下雪。
“冬至多風,寒冷年豐”、“冬至前頭七日霜,明年有米沒礱糠。”“冬至青云從北來,定主年豐大發財”,這是討口彩。
“冬至西北風,明年燥松松”、“爛冬油菜燥冬麥”指冬季多雨油菜長勢好,干燥麥子長勢好。“冬至長長節,做到除夕歇”意思是:只要你有時間,有心去做,在這一時段內活計很多,什么都可以做,做到除夕方可歇息。
但假如真的從冬至做到除夕,那么,寧波人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做:“兒孫不還債,冬至連除夜。”寧波話“還債”的意思是不孝順或沒教養,此話謂兒孫不孝順,那末只有一年做到頭了。
七、冬至進補
冬至進補在寧波歷史悠久,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古人認為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更好地發揮食材、藥材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寧波人冬至進補必服中藥。因此,冬至一到,中醫師、中藥鋪,門庭若市,其盛況要到立春為止。
王詩瑯所編的《艋胛歲時記》中有關“補冬”的記載:“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福建產龍眼干)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此日食補品,于身體特別有益。”
寧波舊俗,冬至正時辰,拋擲蘿卜至屋瓦上,經雨淋日曬成干后,收集掛于墻壁之上,俗稱“冬至蘿卜”,謂是治痢疾的良藥。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冬至日的各種習俗也慢慢消失了。但作為一種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現在的寧波人還是應該了解一些。
寧波冬至的習俗
1.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說到寧波人冬至吃什么,那就一定得提到寧波湯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2.大頭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寧波人一般不出門,冬至節一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大頭菜香成了寧波冬至節風味獨特的鄉間美食,讓人食之難忘。冬至節前夜,家家烤大頭菜,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將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東西,放入鑊中,塊要切得稍厚一點,否則容易煮散導致筷夾不起。大頭菜先放入,后放大塊年糕,翻一下,放點醬油,然后把呼呼燃燒的柴爿蓋上草灰,柴爿徹夜暗燃,用文火煮,大頭菜在鑊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將燒干時,放入糖和鹽,再澆入一層菜油起鑊,香氣四溢的大頭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大頭菜經久耐煮而不變形,一鑊方方正正的大頭菜,在醬油、菜油的潤澤下,紋理清晰,看似有紅燒肉的質感。夾一筷入口,菜香撲鼻,嚼之肉質軟嫩,鮮咸中帶著大頭菜天生的甜味,沒有太多調味品的摻和,吃的就是大頭菜的原汁原味。
冬至大頭菜烤年糕的關鍵是冬至那晚灶火不滅,家家都要燒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傳,日子紅火是老百姓最實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則寓示“年年高”。
3.湯果
“吃了湯果大一歲。”,寧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寧波的習俗,要做冬至羹飯。冬至日早上還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湯果,寓意把之前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寧波湯圓聲名在外,然而對寧波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一種叫“湯果”的無餡的糯米食品。湯果也用糯米揉制,形狀可以大的跟湯圓一般,小的可以像珠子球或者更小。寧波人冬至要吃“酒釀圓子”,就是用小粒的湯果煮晚稻米釀出來的酒糟,散點淀粉,放上點紅絲綠絲,或打上蛋花,有的還可以切些蘋果,做法大同小異,只是湯果不可少。
4.赤豆粥
寧波:“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張家老伯伯,問儂討只小貓小黃狗。”聽過這童謠的寧波人應該不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糖粥”就是赤豆粥。這種赤豆粥格外精細,因為赤豆和粥是分開做的。赤豆磨成豆沙澆在白粥之上,好似紅云覆蓋白雪,色香味俱佳。過去寧波有一種賣糖粥的器具叫“駱駝擔”,可把灶具、碗盤、食物全放在擔子上。小販一邊挑著擔一邊敲著竹梆,發出“篤篤篤”的聲響,孩子們聽見聲音就知道“賣糖粥”的來了。
吃赤豆粥甜而不黏,稀而不薄,極為爽口。在寧波,冬至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粥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圓夢
冬至當天早晨,大家會相互傳夢,長輩還會為小輩們“圓夢”,跟西方孩子放襪筒等圣誕老人爬煙囪來送禮物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冬至節與西方圣誕節雖時間相近,但兩者體現了東西方的差異:西方人過節喜歡以狂歡來慶祝,而我們寧波因獨特的農耕文化,更傾向于以溫馨祥和的方式過節。
施粥敲更
早先,寧波一些慈善機構,每年自冬至日起到,在各地的城隍廟等地每日施粥兩餐,救濟貧民。雖然佐粥小菜僅為咸菜、乳腐,然當朔風凜冽,冰天雪地之際,稠粥沸湯,香氣四溢,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寧波不少地方上的熱心人土,自冬至日起到除夕止,每晚晚餐之后到午夜,雇人敲更,被雇用的人往返大街小巷,口中高喊:“小心火燭!”喊一遍,敲一下。
宗祠祭祖
過去,寧波人在冬至日到宗祠祭祖的習俗世代相傳,同姓同宗者紛紛相約參加盛典,經商在外的游子也不例外。是日,全族子孫齊集祠內,祠中擺起“全堂羹飯”,點燃粗如手臂的蠟燭,燭為綠色,祭品中高包上面的方戳子,也用綠色。祭祀陳設忌用紅色的原因是:冬至一到,天寒地凍,應加倍小心火燭,舍紅取綠,意謂“壓火”保安。整個祭祖儀式莊嚴肅穆、隆重恭敬。
祭典之后,按常規,祭祀當值者要用祠堂公田的收入,備辦“冬至酒”,招待所有前來祭祖的宗親。大族的宗祠,還要請戲班子在宗祠戲臺演戲一天。席散,按每戶人口多寡分發麻餅或高包,故有“拜冬至饅頭”之說,但女性一般不計在內。之后,風氣漸開,男女平等,女性也享受同等待遇,分得麻餅或高包。
供金紫
冬至日早起,家人按長幼次序,向列祖列宗像跪拜,這種在家祭祀活動,稱“供金紫”。族祭的“冬至酒”每戶僅限一人參加,同日,每戶人家都會舉辦家祭。經濟能力再不濟,賒賒借借也要“供金紫”,在冬至前數日,將祖先遺像從箱中取出,逐一開啟檢視,若有鼠咬蟲蛀,立刻送裱畫店修補。到了冬至夜,循例將本支系歷代祖先遺像取出,按輩份依序掛起,懸于堂前間,陳設供桌,燃點香燭,供奉祭品。
為什么叫“供金紫”呢?古時無照相,大戶人家的祖先遺像全是請人精工細繪,皆以真金白銀丹砂作丹青,所繪祖先遺像皆紫袍玉帶,熠熠生輝;加之古代官服稱“金冠紫衣”,故稱“供金紫”,也稱“供神像”。每幅像要費數月工夫,始能繪成,工價昂貴。人物服裝頂戴,皆按生前身份規定,不得僭越。
供奉祖先遺像,多數至高曾祖為止,再上代很罕見。這大概是因年代久遠、遺像散失,或下代支派繁衍,分居各地,無從聯系,情況不明之故。有許多家庭,干脆繪一幅神主總牌位,囊括歷代祖先,一應俱全,倒也合理,十分省事。冬至次日早晚,點燃香燭,供奉清茶各一次。祖像收下,拂拭一番,卷好放入箱內,置于干凈高燥處,表示恭敬,準備除夕大年祭祀時再用。
如今,“供金紫”的古風早已不再,而這種古代的祖宗神像反倒成了海外的熱門品。
【寧波冬至習俗】相關文章:
寧波立秋的習俗08-09
寧波立夏習俗吃什么05-08
寧波立夏習俗有哪些01-18
寧波冬至吃什么過節12-23
冬至的習俗01-27
冬至習俗教案12-18
民間冬至的習俗12-16
古代冬至習俗12-23
蘇州冬至習俗12-21
客家冬至習俗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