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二月二有哪些習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二月二有哪些習俗
二月二習俗,二月二稱為龍頭節,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二月二有哪些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二月二有哪些習俗
理發
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
傳統民間有種說法,曰:正月剃頭(理發)死舅舅。因此,在春節前無論多忙,人們都要抽出空來理一次發,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龍抬頭”的日子了。
二月二理發,俗稱“剃龍頭”,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引錢龍
我國山東等地區過節會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
在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在晉西北地區,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后,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吃龍鱗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吃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吃龍須面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相傳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一種非常時尚的點心。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二月二北方習俗
吃炒黃豆
我國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民間有吃于炒黃豆的習俗。
其實,多吃干炒黃豆對身體健康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為黃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尿酶、血球凝集素等因子。干炒、爆黃豆時,這些因子在干熱條件下并不被分解。因此,吃了干炒豆后,這些抑制素會引起副作用,如肚子發脹,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如果貪香吃得多了,或炒得外焦內生,吃了還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現象,這多半由于大豆中含有的另一種皂素(是一種配糖體)引起,它對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引起局部充血、腫脹及出血。這種皂素只有加熱到100℃并維持數分鐘,才能被破壞。
吃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
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吃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
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
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
“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
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后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
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么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民俗來歷
二月二祭龍神,民間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陜西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里有個小伙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頭村,聽一
位老伯講了這樣的話:“關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曉。曾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可這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到龍河里,把播雨大事給忘了。”水生問:“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過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降龍木,制服了小龍。只見小龍抬頭騰空而起,直沖九霄,霎時烏云翻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歷二月二為“春龍節”。
龍抬頭這天,漢族民間和宮廷里也有許多風俗。明人沈榜《蜒署雜記》中有“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稱為‘引龍回’”的記載。清讓廉《春明歲時瑣記》中說:“二月二日為土地真君生辰,城內外土地神廟,香火不絕,游人亦眾,又有放花盒燈、香供獻以酬神者,俗謂此日為‘龍抬頭’。”在我國北方,還有人習慣在二月二日這天理發,稱為“剃龍頭”。
“二月二,剃龍頭”,留了一個正月的頭發終于可以剪掉了,而且還能得到好彩頭。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頭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發店,從早到晚,門庭若市。大人孩子排著候著,剪去冰冷厚重的嚴冬,迎向清爽明媚的春天。
“二月二,剃龍頭”,留了一個正月的頭發在飲食上,北方還有“二月二,啃豬頭”的傳統。年前備好的豬蹄兒豬頭,要在此時拿出來收拾一番,用火燎掉豬毛,用刀刮去污穢,把碩大的豬頭分開,和豬蹄兒一起放在大盆里泡上兩天,只等二月二放在大鐵鍋中烀好,大快朵頤。
在彌漫的香氣中,曾經的我們用粘滿豬油的手,尋找豬頭中那對像燕子一樣輕巧好看的骨頭,以及豬蹄兒里面帶給我們無限歡笑的玩具――嘎拉哈。
二月二還有一種習俗是屬于小孩子的,叫“穿龍尾”,如今已難得一見。但當年奶奶給我穿龍尾的畫面依舊歷歷在目。
到了二月二,奶奶就會拿出平日積攢的花花綠綠的布,剪成一個個硬幣大小的圓兒,再用切成段兒的高粱稍兒將五彩的布片兒連起來,末端還要系上彩色布條兒。做好的龍尾拴在我們肩上,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早春清冽的空氣中奔逐,五彩流蘇隨風飄蕩,神采飛揚的我們宛若游龍。
農歷二月二,是一年中我們與龍走得最近的一天,在豐富多彩的習俗中,人們延續著龍的血脈傳承著龍的精神,同時,我們用這種方式感念大自然的無私饋贈,并冀求能有美好的未來。
帶著敬畏與感恩,走到這里,冰消雪解,蟄蟲萌動,新的一年便隨著蘇醒的春天款款而來。
二月二的禁忌有哪些
1、二月二的禁忌有不能動刀動剪動針線
否則會傷到“龍目”,戳到“龍眼”。早晨擔水時,禁忌水桶碰到井幫,否則會碰傷龍頭。這一天忌推磨,以免壓住龍頭。還忌諱吃稀飯喝疙瘩湯。以免糊住龍眼,天將降冰雹。
2、二月二的禁忌有不吃面條
因為面條細長,像龍須。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諱吃面條,說是吃面條就是吃龍須,惹了龍王,當年會鬧澇災。不能喝粥、吃米飯,人們認為粥是龍血,米飯是龍子。
3、二月二的禁忌有不能紡花
因為“二月二紡花,胭了龍毛龍抓”。龍抓就是雷電擊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傷了龍皮。武城一帶忌太陽沒升起前出屋門,否則會“踢囤尖”,砸了一年豐收的希望。
二月二龍抬頭要吃什么
1、二月二龍抬頭要吃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2、二月二龍抬頭要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3、二月二龍抬頭要吃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二月二的習俗
一、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二月二龍抬頭,俗稱青龍節,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
二、龍抬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三、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理發
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或“剃喜頭”。長輩們希望借龍抬頭這一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頭,是因為俗信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而一個月不理發又很難受,故大家都在正月過完后的二月初紛紛理發。而且不理發,頭太重了抬不起來,不能“龍抬頭”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諧音,表示人們對過去一年的懷念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除了上面傳說中講的人們在這一天會吃爆玉米花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地方“吃”俗:
1、“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么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干活過日子了。
2、攪團: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
3、“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
關于二月二習俗
春雷驚 龍抬頭
傳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二月二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民間也流傳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民俗專家介紹,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二月二”龍抬頭之日,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叫“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吃面條、蒸糕,吃的最多的是炒豆和面棋子。
吃炒豆 地豐收
民諺有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據說關于二月二吃炒豆有一段故事:相傳武則天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他傳諭東海龍王三年內不準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龍王壓于泰山之下,并貼符子:“若想重登靈霄殿,金豆開花方可歸。”太白金星非常同情龍王的遭遇,便托夢給人間說:“只須在二月二日這天,將黃豆炒開花即可!”于是人們便相約著在這一天炒黃豆,秉香祭拜天地。玉帝聞訊金豆開花了,只好將龍王釋放,于是龍王又抬起頭來耕云播雨,滋潤禾苗,造福農人。
二月二 踏青春耕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農歷二月初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據了解,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二月二這一天我國民間習俗眾多,如剃頭、敬文昌神、祭祀、婦女不縫紉等。“從科學角度看,農歷二月初二是在‘驚蟄’前后,此時節,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所以,古人把‘二月二’又叫‘春耕節’‘青龍節’‘踏青節’‘迎富日’”。王來華說。
剃龍頭 求好運
在民間,傳統說法是在整個正月里都不能剪發,因為“正月里剃頭死舅舅”。因而老百姓都選擇在正月過后的二月二剪發。喻意理個龍頭,期待來年鰲頭獨占。
其實所謂的“死舅”實為“思舊”或“思舅”的誤傳。泰山學院漢語言文學院民俗專家李建表示,正月不能理發在民間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清軍入關后漢人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明朝的思念,意為“思舊”;有的說是一個理發匠貧窮買不起禮品,每年正月都為舅舅剃發,舅舅死后他很思念舅舅,民間就有了“剃發思舅”的說法。民俗文化一個主要特征是口耳相傳,在傳習過程中產生變異,會與原意相差甚遠,“死舅”沒有一點科學依據。
穿龍尾 撒木灰
民俗專家介紹,民間過二月二還有“穿龍尾”的習俗。要將曬干的麥秸剪成一厘米長的小段,將花布剪成小圓片,用線將麥秸和花布穿成長串,并且逐一間隔,然后飾以花布條做穗頭,就做成了“龍尾”,將穿好的龍尾給孩子們縫在衣服上,或戴在帽子后面,擺動起來像活脫脫的小龍。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農村二月二這天,家中的女主人要用草木燒成的灰圍著宅子的墻根撒一圈,一邊撒,一邊念叨“一把灰,兩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墻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被傷到了。撒完灰,女主人還要把木灰鏟起來,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畫圈兒,然后在圈中心抓放一把五谷雜糧,蓋上谷草。民俗專家表示,灰圈代表糧囤子,圈中心的雜糧寓意是五谷豐登,蓋谷草則表示“糧囤尖上蓋谷草,家里米糧吃不了”。老百姓以撒灰的形式祈望豐收。
【二月二有哪些習俗】相關文章:
二月二的習俗有哪些08-13
農歷二月二有哪些習俗11-22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有哪些08-13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03-16
二月二習俗08-11
二月二龍抬頭有什么習俗12-09
大年初二的習俗有哪些12-10
大年初二有哪些習俗02-11
二月二習俗作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