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必吃的食物
冬至,俗稱“冬節(jié)”,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這一天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從冬至開始,我們就要進入一年最冷的“數(shù)九寒天”時節(jié)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必吃的食物,希望有所幫助!
【冬至簡介】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jié)、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nèi)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祭祖節(jié)日。冬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jié)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必吃的食物】
北京餛飩
老北京人歷來重視冬至這個節(jié)日,冬至賽過年,民謠說道:“肥過冬至瘦過年,冬至餛飩夏至面。”北京在冬至吃餛飩的習俗由來已久,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稱:“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至餛飩年之萌始之說。”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飲食·餛飩》對這種冬至節(jié)令食品解釋得更加具體:”餛飩,點心也,漢代已有之。以薄面為皮,有襞積,人呼之曰縐紗餛飩,取其形似也。中裹以餡,咸甜均有之。其熟之之法,則為蒸,為煮,為煎。
老北京的餛飩頗有講究,一是吃餛飩不能叫“吃”,而是叫“喝餛飩”。因為餛飩要就著湯吃,才更有味道,餛飩湯里的作料有香油、醬油、醋、香菜、紫菜、冬菜、蝦皮、蔥絲等一應俱全,特別是入冬后喝餛飩,在湯中再加上點兒胡椒面,喝入口中后不久便會渾身發(fā)熱,又解餓,又生暖,別有滋味兒。所以“喝碗餛飩去”是老北京的習慣說法。二是包餛飩的食材及方式也比較講究。元代倪瓚《云林堂飲食制度集·煮餛飩》曰:“細切肉臊子,入筍米,或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醬少許和勻,裹之。皮子略方,再以真粉末搟薄用。下湯煮時,用極沸湯打轉(zhuǎn)下之,不要蓋。待浮便起,不可再攪。”
上海湯圓
“有得吃,冬至夜,嘸得吃,凍一夜”,吃湯團是上海人祖輩流傳下來的習俗,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因此在上海一直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說法。在冬至這天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互贈親朋。而且冬至吃湯團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是一種圓滿的象征。
上海桂圓紅棗蹄膀
桂圓紅棗蹄膀也是上海人冬至必吃的一頓美味。幾十年前,大多數(shù)人家還不那么富裕,但冬至這天,人們還是會買上一塊上好的蹄膀,加新疆大棗與桂圓,入溏瓦大鍋,酥火慢煮四個小時以上,期間望爐聞味數(shù)次以卡肉質(zhì)入味火候,孩子們圍在爐邊靜靜度過這冬天最長的一天。那股肉香味在石庫門或木質(zhì)結構的老房子里吸引了全樓鄰居的羨慕與口水嘖嘖。無論到哪里,這一鍋冰糖蹄髈已不僅僅是上海人心中的一道飯店中從不賣的家常菜,更是家人在冬夜團聚的一種心意之菜。慢火酥燉的蹄髈混合著冰糖的光澤,桂圓紅棗的香氣甜甜的糖水溫暖著家人的身體,家常美味,就是簡單的別人無法理解,而家人卻知道你在那里等著他回去品嘗。
杭州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老杭州人在冬至這天,家家都是要吃年糕的,而且要一日三餐、一餐不落,變著法的吃出花樣。淘米、軋粉、出蒸、敲打、抹平,當雪白的軟糯蒸上灶頭,糯香早已飄出千里。一早,芝麻粉拌白糖年糕在唇齒間留下細膩的黑白;晌午,油墩兒菜、冬筍、肉絲已在炒鍋中與年糕散出“嗞嗞”的香味;到了晚上,盛一碗湯年糕,雪里蕻、筍絲摻著肉汁,在寒冷的冬日里,帶來了嫩、柔、細、滑、韌、香的溫暖口感,更寓意著新的一年,會更加吉祥、美滿。
寧波番薯湯果
從古至今,寧波人對“冬至日”,是極為重視的。入冬之后,要“冬藏容平”,過涼、過冷的食物不能再吃了。在老寧波的習俗里,湯果可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冬至早上,每家每戶都會早起煮上一鍋“番薯湯果”,“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甜甜糯糯地吃上一碗番薯湯果,微醺的酒釀氣讓來年的希望都沉醉在冬日的暖陽里。
其實番薯湯果的做法并不復雜,將糯米粉搓成實心的小圓球,番薯清洗后切丁。鍋中水沸后,先下入番薯丁煮至熟透,然后置入糯米圓子,待湯果浮起后,再投入漿板、冰糖、糖桂花等,若要湯羹稠漓些,可摻入藕粉起一層薄漿,加鍋蓋燜片刻后,香甜可口的番薯湯果就能出鍋了。
寧波大頭菜年糕
用寧波話講:明朝夜到,要烤大頭菜,一定要強人,要早眼困挨告。所以寧波的冬至節(jié),早有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慣。早年間,一般人家都會在冬至節(jié)的前一夜,家家烤大頭菜,將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好用來烤大頭菜。
制作時要把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放入鑊中。先放大頭菜,后放大塊的年糕,翻弄幾下,再放點醬油、料酒和其它的佐料等,然后再將呼呼燃燒的柴爿上蓋上草灰,柴爿徹夜暗燃,用文火把大頭菜在鑊里焐一夜,等到第二天一早在把水將燒干時,再放入糖和鹽,澆入一層菜油起鑊,“大頭菜烤年糕”這道菜基本做成了。
年糕本身就有“年年高”的意思,燒一鍋大頭菜,追求的是家家戶戶燒得“烘烘響”的熱鬧勁,關健是要在冬至夜晚灶火不滅,寓意著薪火相傳、紅紅火火,“家中氣象烘烘響、年年拔高年年高”的喜慶景象。
臺州冬至圓
臺州的冬至標配,是冬至圓,有甜、咸之分。甜的“冬至圓”有的地方叫“擂圓”、“硬擂圓”、翻糙圓”,取“團圓”、“圓滿”之意。用糯米粉做成乒乓球大小的實心圓,放入沸水煮熟撈起,放在炒熟的豆黃粉上滾,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芝麻、桂花等。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的細膩軟糯,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除了經(jīng)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庭喜歡咸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干、冬筍、香菇、紅蘿卜、白蘿卜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嘉興桂圓燒蛋
嘉興重冬至,據(jù)《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嘉興土生土長的人,大多選擇吃桂圓燒蛋過冬至夜,“把買來的桂圓剝好,然后放在水里煮,把桂圓的汁水煮出來,再打入雞蛋,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加糖……”一位嘉興老人說:“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大好,冬至夜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桂圓燒蛋,自個兒心里就感覺整個冬天都不冷了。”
蘇州冬釀酒
冬釀酒是蘇州人家過冬至的必備,蘇州老話說,“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后陽氣上升而得名。這是一種米酒,用糯米做原料,歷經(jīng)浸泡、蒸米、冷卻、發(fā)酵、二次發(fā)酵,之后再經(jīng)過壓榨、冷卻、過濾,最后加入糖桂花,芳香四溢帶著濃濃的桂花味和微微的甜,這冬釀酒就大功告成了。
冬釀酒每年的出現(xiàn)日期極為短暫,只在冬至前的十來天才上市,過了冬至,就再也難覓其蹤。每年冬釀酒上市時,蘇州的老字號“元大昌”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許多人凌晨3點就趕來排隊。雖然說店里也有包裝講究的瓶裝冬釀酒,但蘇州人是不會去買的——“我們蘇州人一定要喝缸里拷出來的冬陽酒,味道正,我們嘗得出來。”
正宗的冬釀酒,必須是“零拷”的,因為沒有經(jīng)過高溫處理,保存時間較短,但味道更醇厚。這酒不叫酒,度數(shù)只有3度,色澤呈金黃色,酒中還漂浮著細細的小桂花,味道甜淡,清香撲鼻。倒一杯出來,就聞酒香漸漸泛起,然后擴散,最后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冬至那天,一家老小齊至,誰都能喝上兩杯,喝到脫掉身上的外套、喝到寒冷的屋子熱了起來、喝到窗戶上的霧氣變成小水珠一滴滴滑落,就終于明白了團圓的意思。
蘇州醬方
在老饕們看來,蘇州人一年四季要吃四塊肉,春天吃醬汁肉,夏天吃荷葉粉蒸肉,秋天吃梅菜扣肉,冬天吃醬方,這才算得上是美食家。每年冬至前后,正是吃醬方的時候,一大塊醬方端上餐桌,看著肥瘦相間紅潤可人,叫人欲罷不能,夾上一塊放進嘴里,肥肉爽滑不膩,瘦肉香而滋潤,肉皮入口即化,濃郁的肉香和醬香味驅(qū)散了冬日的嚴寒。
“以前生活并不富裕,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有機會大塊吃肉。冬至晚宴上,一大塊醬方端上餐桌,厚篤篤、福得得,用‘濃油赤醬’來形容是最合適不過了,特別是醬方上面那層皮尤其好吃。飯桌前全家人一起動筷子分享美食,其樂融融享受天倫之樂,這就是我記憶中小時候過節(jié)的味道。”老蘇州對醬方有種獨特的感情,逢年過節(jié)乃至辦喜事,有了醬方才稱得上完美。
廣州臘味糯米飯
廣東人一直都有“冬大過年”“肥冬瘦年”的說法,臘味糯米飯是廣州冬至的應景美食。最傳統(tǒng)的做法是生炒糯米飯,糯米粒落鑊不停翻炒,直至飯香軟糯,這沒有三四小時可搞不定,考驗掌勺人的臂力、耐性以及對火候的掌握。糯米鋪平大蒸鍋,架上層層疊疊的臘肉、臘腸、潤腸,油汁滋滋往下滴,香氣騰騰往上升,妥妥地呈現(xiàn)了廣州人追求“蒸蒸日上”的好意頭。上桌前再撒點蔥花,淋上熟油豉油,一碗怎么吃得夠。
潮汕冬節(jié)丸
潮汕有“冬節(jié)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潮汕地區(qū)的冬節(jié)丸,其實就是湯圓,但沒有餡。待到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就會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里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后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參差不齊的湯丸,這叫“父仔公孫”丸,象征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如果此時有家人外出未歸,那么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
順德打邊爐
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一說。明萬歷《順德縣志》載:“冬至祀祖,燕宗族,風寒召客,則以魚、肉、蜆、菜雜烹,環(huán)鼎而食,謂之邊爐。”清代《廣東通志》中則有“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的記載。冬至一家人團聚,“打邊爐”取暖必不可少。
順德打邊爐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清水打邊爐。完全不需要用重口味的麻、辣、酸等湯底調(diào)味,一鍋清水、少許姜蔥,幾片陳皮足矣,因為順德人相信,只要食材足夠新鮮,即使是清水也能變成鮮甜的湯底。
現(xiàn)點現(xiàn)殺的鯇魚,取脊背肉,切成不到1毫米的薄片,形狀要像展開雙翅的蝴蝶。魚片汆燙,只需幾秒,爽滑清鮮。鄉(xiāng)村散養(yǎng)的土雞,兩年不超過1.5千克,肉質(zhì)鮮嫩爽滑而口感香醇,亦是打邊爐的首選。此外還有牛肉、魚滑、豬雜……種種刁鉆食材在清水鍋中一涮,都直接現(xiàn)出其本身最原始的鮮味,這是清水打邊爐的“過人之處”,也是粵菜的精髓和真諦。
成都羊肉湯
冬至適合吃什么?問100個成都人,可能有90個都會說:羊肉湯啊。每逢冬至,夜色初定,蓉城街巷深處白霧升騰,爐中紅光跳躍,鍋內(nèi)白湯翻滾,一筷羊肉裹著青椒辣子,一口濃香暖了整個寒冬。
成都人為什么會在冬至吃羊肉湯呢?據(jù)說在老成都,羊肉湯只在冬至前后售賣,每到這時,開有羊肉湯鋪的街道滿街飄香。老成都人還有一句耳熟能詳?shù)乃渍Z“吃了羊腸不穿衣裳,吃了狗肺,不蓋棉絮”。
雪白的湯頭,論斤賣的羊肉和羊雜,一股腦地全倒進湯里,隨著咕嘟嘟上升的熱氣,仿佛每個人都有了對抗寒冷的勇氣。僅成都地區(qū),冬至前后一周,便能吃下上百萬頭羊。
東北餃子
在東北,幾乎每個節(jié)日都會演變成吃餃子的盛宴,冬至也不例外。你要問為啥?東北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眾口一詞:好吃不過餃子。冬至當天,寒風凜冽,坐熱炕頭,吃大餃子,蘸老陳醋,熱二兩小酒,熱騰騰美味入心,粉艷艷霞光上臉。這番愜意愿景,非東北人難以領略。
東北人吃餃子,絕對不要超市那種速凍的,他們堅定的認為,只有自己家包的才最好吃。面皮是手搟的,餃子餡是現(xiàn)剁的,包出來一個個皮薄餡大,甭提多好吃了!鲅魚餡餃子、蝦爬子餡餃子、白菜豬肉餡餃子……最有特色的是酸菜餡的,酸咸鮮香,一咬一口油,那味道讓在外的游子們每每想起便口水直流。
沈陽的老邊餃子代表了整個東北做餃子餡的思路,講究「湯煸餡」,就是先將肉餡煸炒,后用雞湯或骨湯煨,使湯汁浸入餡里,令肉餡入口更加軟嫩,原本粗獷的東北餃子也隨之變得水靈起來。
合肥冬至面
在安徽合肥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jié)氣、氣候、農(nóng)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shù)九寒天,每隔九天數(shù)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閩南姜母鴨
閩南地區(qū)冬至習慣吃姜母鴨,姜母鴨不僅好吃,還可以滋養(yǎng)身體,養(yǎng)胃健脾,舒筋活血。傳統(tǒng)砂鍋、正番鴨、老姜、小火漫長燜煮,濃得化不開的香氣徘徊鼻尖。咬上一口,油而不膩,滿口留香,肉質(zhì)滑潤有嚼勁。
姜母鴨起源于何時呢?據(jù)《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我國古代君王為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讓御醫(yī)專門研究滋養(yǎng)之道。到了商朝,一個名叫吳仲的御醫(yī)研究出一道菜,用麻仁油炒紅面番鴨肉,再加老姜、燒酒燉煮,味道鮮美,食用后人精神非常好,好像全身經(jīng)脈都舒暢了,因而大受君王贊賞,被奉為滋養(yǎng)進補圣品。
閩南語“姜母”也就是老姜,俗話說,人老精,姜老辣。鴨子則必須要用3斤左右,沒有下過蛋的母鴨,這樣鴨肉才嫩。姜能驅(qū)寒去濕、行氣活血,而鴨子藥性偏涼,營養(yǎng)豐富。二者結合不僅滋補,而且降火,可謂滋而不膩,溫而不燥。
夾起一塊鴨肉細細咀嚼,感覺皮脆肉嫩多汁,咸中帶微甜,很是下飯。吃姜母鴨吃不膩的秘籍一定是“吃姜片”。這和鴨子一同在砂鍋里歷練了幾番的姜片,表面早已泛起焦香,入口辛香不嗆辣,飽飽吸收了肉香、麻香和酒香,嚼著吃別提有多帶勁兒。在清寒冷冽的冬至吃姜母鴨,實為一大享受,讓人在大快朵頤之余,真切地感受到與家人團聚時的深厚親情。
【冬至節(jié)氣養(yǎng)生】
冬至后,中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人們要根據(jù)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室內(nèi)要通風換氣,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等;保持暢達樂觀,適當進行鍛煉。
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氣寒冷,體內(nèi)陽氣剛剛生發(fā),比較弱小,養(yǎng)生要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平衡、順應自然。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適當運動、多多休息、心情平穩(wěn),養(yǎng)護自身內(nèi)剛剛生發(fā)的弱小陽氣,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長繁盛。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過了冬至后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此時人體內(nèi)陽氣蓬勃生發(fā),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yǎng)而發(fā)揮其滋補功效。也就是說,冬至前后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但是,并非隨意亂補就能達到效果,冬季進補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體質(zhì)虛弱和患有關節(jié)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jié),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zhì)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zhì)和致癌物質(zhì),就會因在腸內(nèi)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范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三忌慕名進補
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yǎng)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zhì)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于飽和脂肪酸。
四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fā)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至必吃的食物】相關文章:
秋分必吃的10種食物09-23
九種小雪養(yǎng)生必吃的食物11-22
立春必吃十種食物02-03
冬至北方吃哪些傳統(tǒng)食物12-22
大暑必吃的美食07-24
北戴河必吃美食06-18
大暑必吃美食07-22
冬至吃什么食物10-27
適合夏季吃的食物05-26
廣東冬至吃什么食物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