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總愛發脾氣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為什么孩子總愛發脾氣,希望有所幫助!
1、為滿足欲望
看到別的小朋友戴著電話手表,媽媽不給買,孩子生氣地砸東西;整天不好好吃飯,就想吃肯德基,爸媽說了幾句孩子就撒潑;同學出國旅游,孩子也吵著要去不成,立馬變臉對著父母大吼大叫......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比比皆是。許多孩子正是因為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大哭大鬧。不難發現,他們發脾氣的理由大多是為了食物、玩具、旅游或是自由等等。
很多孩子之所以一次次這樣做,是因為之前有過成功的先例。他們知道,當自己想要某樣東西時,只要發脾氣,父母就會答應。
所以,在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堅決制止,絕不心軟。如果孩子已經多次這樣做形成了習慣,對于說教置之不理,父母不妨試試“有意忽視”的辦法——任其哭鬧。相信在孩子有過幾次失敗后,便會慢慢改變這種發脾氣的方式。
2、為吸引注意
在很多家庭,爸爸媽媽都是比較忙碌的,一天下來,他們陪孩子的時間是少之又少。有時候即使有空陪陪孩子,也多半是心不在焉。
于是,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孩子看到爸爸在玩手機卻對自己提出一起玩的要求置之不理時選擇大發脾氣砸玩具?為什么有些孩子在看到媽媽忙著聊微信卻全程不理自己時急的破口大罵?
其實,這樣的孩子發脾氣純粹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當他們的要求、情感不被重視時,就會從心底覺得缺乏安全感。因為在他們看來,爸媽一心只顧玩別的完全是在忽視自己。
因而,面對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就需要增強與孩子的溝通,多多陪伴孩子。并且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做到專心致志,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3、渴望被理解
在不少家長看來,孩子正處于無憂無慮的年紀,不用為生計發愁,不用為人情世故埋單,哪里會有什么煩惱?正是這種想法,阻斷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良好交流。
于是,你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不愿總是被父母催促而撕掉作業本;有的孩子想學習音樂卻被父母嘲諷而把自己禁閉了幾天;有的孩子看到父母隨意把玩具送給了親戚家小女孩而氣的不吃不喝......
事實上,在這種情形下孩子發脾氣,多半是因為他們內心的情感或需求不被理解。在孩子看來,父母根本沒有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什么。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緒,跟孩子好好談談心,了解孩子的喜好,在做決定前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僅被父母尊重,更會被父母理解。
4、受父母影響
俗話說,情緒是會傳染的。一個家庭里,爸爸媽媽溫和有禮,孩子多半也開朗溫柔;反之,爸爸媽媽經常發脾氣,孩子肯定也暴躁不安。
不難發現,許多愛發脾氣的孩子背后往往站著一對同樣暴躁易怒的父母。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就習慣性地數落;孩子考試不及格,二話不說一頓打罵;伴侶說錯一句話,馬上暴跳如雷叫你滾......
可想而知,長期呆在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身邊,孩子的心理該有多么恐懼。見慣了父母發脾氣的方式,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深受父母的.影響,他們甚至會覺得發脾氣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如此,想要孩子少發脾氣,父母就需要以身作則,改變自己不好的言行。同時,引導孩子知道發脾氣帶來的壞處,和孩子一起改變,一起進步。
5、為逃避責任
不少孩子對著父母大發脾氣,往往是因為他們犯了錯,卻害怕父母的責罰,于是選擇以哭鬧的形式來轉移別人的注意力。
比如,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不小心把同學打傷了,回家后卻害怕父母的打罵,于是干脆對著父母發火;或是,孩子把鄰居家的玻璃砸碎了,看到爸爸要發脾氣了,馬上嚎啕大哭。
在這種情形下,孩子發脾氣需要區別對待:
如果孩子只是無意中犯了錯,那么父母不必嚴厲責怪,只要告訴孩子下次注意不再犯就行了;但是如果孩子是故意犯錯,父母就需要耐心的教導,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讓孩子認識到哭鬧并不能解決問題,更不能逃避責任。
其實,面對孩子發脾氣,我們首先需要尊重孩子發脾氣的權利,讓孩子盡情地宣泄出來,不要悶著,并讓自己保持冷靜淡定。畢竟,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能自已的時候。
之后,認真傾聽孩子的苦惱,及時判斷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再施以對策。
最后,耐心教導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幫助孩子走出陰霾。
【為什么孩子總愛發脾氣】相關文章:
李清照為什么沒有懷上孩子11-21
楊玉環為什么沒有生孩子10-31
孩子為什么喜歡電腦游戲_700字02-14
當女兒發脾氣英語手抄報07-18
西方感恩節為什么為什么要吃火雞10-16
劉備為什么成功02-22
大班音樂為什么教案03-31
為什么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禮儀知識01-18
我們為什么學習英語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