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對策
近年來關于學齡期兒童由攻擊性行為引起的暴力事件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中開始閃現,學齡期兒童的這種行為讓我們感到驚訝與擔心。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兒童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對策,希望有所幫助!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嚴重地危害了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啟蒙性與終生性的家庭教育該怎樣來預防與制止這種行為發生,最終實現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攻擊性行為的定義及其特點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阻礙了兒童個體的健康成長,那么什么是兒童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有意通過攻擊、威脅、辱罵等行為傷害他人的心理、肌體,引起他人痛苦、厭惡等反應的任何行為。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打、抓、撞、罵、責備、威脅等。
其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其獨特的特點。
第一,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嬰兒時期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間爭奪引起。進入學齡期,由具有社會意義的事件(如游戲規則、行為方式等)引起兒童間的攻擊逐漸增多。從攻擊的表現形式來看,兒童傾向于使用身體上的攻擊,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更多的使用言語攻擊而非身體上的攻擊。
第二,攻擊性行為存在穩定性。在童年時期被同伴評定為攻擊性的孩子,到成年期更傾向于有更多的犯罪記錄。
第三,攻擊性行為還存在性別差異。與女孩相比,男孩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二、攻擊性行為對兒童成長的危害
攻擊性行為對個體的健康發展很不利,不僅阻礙兒童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展,而且對他人或集體造成危害。每一個人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必須學會掌握和遵守社會規范,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被社會所接納。
有西方學者指出,對于兒童來講,大部分知識和交往技能,都源于同伴。同伴關系不僅促進了兒童認知的發展,同時也使他們在同伴關系中獲得相應的社會角色和性別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
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同伴關系較差,不能融入到正常的兒童生活中并導致人格倒退。在一定的條件下容易發生反社會行為,這嚴重阻礙一個人的健康發展。據資料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當中,很多的暴力少年犯在其早年的兒童期被認定為有攻擊性行為。
三、針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家庭教育對策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過“教育,我們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在一個人的教育中人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在家庭中兒童的教育主要來自于其父母親,父母在兒童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且這種角色是多重的。家庭教育該怎么來預防和制止兒童攻擊性行為發生呢?
1、成人的榜樣作用
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最基本動因,對兒童早期的行為塑造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對兒童是如何獲得社會行為的問題很感興趣,并由班杜拉提出一套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為而習得社會行為。有專家認為,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如果兒童長期生長在暴力專制的家庭,其發生攻擊性行為的幾率很高。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對兒童實施暴力,無形中是在教兒童使用暴力,讓孩子覺得“暴力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兒童在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采用簡單的反射形式——攻擊性行為來對付。常靠體罰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家庭外往往也是強侵犯性的,而且這樣的孩子認為打斗是合法化的。
中國的教育受儒家文化、傳統禮教的影響,中國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在一些家庭教育理念中許多的父母總是站在統治者的位置,一貫用壓制、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他們向兒童提供了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其后果,不但達不到教育兒童的目的,反而變相的暗示了孩子——“當別人讓你不滿意時你就這樣對待他”。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將人與人的關系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將對方視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個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將另外一個人當成了自己實現的目標和對象或工具。無論目標是多么偉大,當一個人將另外一個人視為工具時,這種關系都是“我與它”的關系。教育的基本準則就是尊重兒童,將他置于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2、提高兒童道德水平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與其自我控制水平有關,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又與自我控制水平息息相關,所以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與其行為方式有密切的聯系。
有研究表明,個人的道德水平越低,就越傾向于忽視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而道德水平越高,兒童就越容易從他人利益的立場感受和思考問題,行為也就越趨近于正好與攻擊性相反的親社會方向。
由此看來,提高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人與生命、幸福與人際和諧的可貴,能有效的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兒童的道德培養可通過其特殊的方式,如游戲和故事來完成。皮亞杰的游戲理論闡明了游戲之德性養成功能。他認為游戲是兒童認知機能、解決情感沖突、補償未滿足需要、最終發展社會性、形成優良個性品質的重要途徑。在游戲中兒童被要求遵守游戲規則,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才是能享受游戲快樂的人。在游戲中兒童懂得了,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通過游戲兒童也明白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學習了判斷善惡、美丑、是非、好壞等道德行為規則,提高道德的認知水平。
故事也是提高兒童道德水平的另一種方式。故事以象征和隱喻的方式把人類生活中的寶貴價值告訴兒童,兒童在聽故事或讀故事時會在無意識層面獲得這些教益,這些教益將深深地埋藏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這些無意識層面的教益很可能是在意識層面上產生自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認識的前提。
兒童總是無比熱情的重復體驗這些故事,將他們自己的愿望投射和融合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故事幫助他們宣泄情感,幫助他們習得美德,也幫助他們看到希望。
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家長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壓制這種行為,正確認識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并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才能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兒童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對策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經對中國4萬名父母和孩子做過一項調查,這個調查在中國的4個省進行,最后發布了結果,在《中國教育報》上連載,大概有十個主要結論:
1、中國父母最關心孩子什么?
中國的父母親大部分關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他們關注的是當下比較多。但是對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幾個關鍵性問題關注不夠,比如興趣愛好。其實人的興趣愛好,是他認識這個社會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僅僅關注學習成績,是不利于孩子好奇心、興趣的養成的。孩子的情緒、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性格、人格特征,事實上比家長最關注的這些問題要重要得多。
2、學前班對孩子來說是否很重要?
調查結果發現,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里面,上過學前班比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多10.89%,這個結果顛覆了很多人過去的觀念。我們很多父母希望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贏在起跑線上,所以要比別人早一點學,比別人多學一點。事實上,兒童是需要童年的,兒童是需要游戲、快樂的,需要自主去發現的,你逼著他學習的東西他不會感興趣。過早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的情緒,讓他還沒有進學校就恐懼學習了。
3、擇校的意義和效果如何?
大家都需要擇校,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去。大數據分析發現最優秀的學生里面擇校生和非擇校生沒有什么區別,比例分別是29.95%和28.48%。當然并不是說選擇好學校對學生發展沒有意義,坦率地說,因為學校是有文化的,學校之間孩子是相互影響的。孩子之間彼此的影響,比學校對孩子的影響還要大。關鍵是為什么有的擇校效果不好,對于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孩子,在別的學校他可能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到最好的學校反而讓他覺得在那么多學霸面前自己沒有希望了,學習成績會下降。
4、學生上課外班能否有效提高成績?
中國孩子大概90%都是上課外班的,上課外班以后,孩子的時間、空間就被填滿了,自主學習的可能性就不夠了。這樣學習能力就會萎縮,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課外班相對來說依然是學校生活的延續,依然是課本的延續,課堂的延續,學生沒有一個開拓視野的機會。一個孩子沒有大量課外閱讀的時間,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5、物質刺激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很多家庭用獎金,用各種各樣的誘惑鼓勵孩子學習。這個調查發現其結果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大,作用更大的是什么?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協調性,這更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比如,在父母親之間教育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他們能夠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而是私下里交流、分享、協商。物質刺激遠遠不如父母對孩子正面的影響。
6、父母的閑暇時間都在干什么?
調查發現,父母在學習、讀書看報的,其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了31.31%,;父母也會看電視、玩電腦以及看手機,他們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就少得多,為27.43%;還有特別喜歡朋友聚會的家長的孩子成績優秀的只有24.90%。相信這些數據在現實生活中差距還大一點,但并不像想象那么大。
7、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對學習影響有多大?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所有的事情都給他準備好了,所有活都不讓他去干。結果,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可以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的只有3.17%。而認為應該做家務的,應該自己管理自己事情的,優秀的孩子占了86.92%。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事情,最后會幫助他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學習是一個自我管理的過程,這個結論對很多父母是有很重要的啟示的。
8、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作用?
在中國很多家庭,父親是看不見的,所謂“影子父親”。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真正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調查發現,在中國90%的家庭,父親沒有承擔起教育的職責。大部分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是媽媽在承擔,而我們知道,缺失父親的教育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明顯的局限:如,性別認同會弱化,容易被母親過分地呵護,過度地保護,缺少獨立鍛煉的機會,缺少男子漢氣概。
9、中國的父母了解孩子嗎?
通過對父母做的調查發現,父母首先知道孩子有幾個好朋友,其次是孩子喜歡哪位老師,孩子喜歡什么課。父母沒有走進孩子內心,不了解孩子到底有什么愿望,不了解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說的事,孩子到底崇拜誰?沒有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狀況。
10、學生學習成績與教養方式是否有關?
凡是父母采取積極的養育方式,孩子的學習成績都是比較高的;而父母養育方式比較消極的,孩子學習成績相對來說是比較差的。說明孩子的學習成績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兒童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對策
1、陪伴
孩子來到家庭和你成為一個共同體,這就是人生的緣分,怎么樣能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事實上我們知道,當孩子真正離開你的時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難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這一點我覺得是很關鍵的,為什么呢?
因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說話,無時無刻不是在進行著交流和學習,西方心理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發現孩子的詞匯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匯量直接正相關。
你在談論政治,這個孩子可能今后對政治感興趣;你在抱怨,這個孩子可能就會充滿抱怨的情緒。你在家庭發生的一切,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為什么我們說要有親子共讀,要有親子之間充分的交流?我們很多父母都以為不要跟孩子多說話,沒有什么意義,實際上你說的所有東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也都會成為構成他大腦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這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我們提出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基調就是陪伴,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2、閱讀
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里面播種下來的。《朗讀手冊》里面引入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對兒童來說,兒童時期的閱讀和教育相關,一個沒有閱讀的家庭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
兒童通過這些書的閱讀之后,開始喜歡閱讀。兒童早期的閱讀為什么很重要?我一直認為,那些童書,的確和成年人讀的書有差別,童書會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蘊藏于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之中,構建的是你的價值觀。
3、習慣
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想想也對,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他怎么對人,怎么處事?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實際上體育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果體育成績優秀,大吃大喝不鍛煉,身體也很糟糕,這不叫體育成功。
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的訓練,無論是運動還是閱讀,怎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覺得這都應在家庭里面培養。比如早睡早起,就是一個好習慣。對一個孩子來說,一個好習慣可以影響其一生。
【兒童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對策】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所應采取的對策12-15
解決部分現代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07-05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精選10篇)06-08
兒童家庭教育心得體會06-01
兒童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范文05-15
兒童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12-09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心得體會12-05
兒童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