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家庭教育的七大心理規律

時間:2020-12-08 10:17:17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的七大心理規律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各種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的七大心理規律,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的七大心理規律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兩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測試,A組竟然真的比B組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找到食物。這一實驗在人身上也有效。

  這正是“暗示”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各種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長期消極不良的心理暗示,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孩子就會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自省:賞識教育是米媽接觸最早的教育理論。但在孩子上學后,卻常忘記這一切,遇到孩子答題慢就忍不住說出“蠢、笨”的字眼,奶奶則經常嘮叨孩子“懶散”,天哪!)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演講很讓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次、兩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批評,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自省:經常聽到奶奶嘮叨訓斥:“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當孩子自己已經意識到犯錯并且很恐懼地看著你時,就不要再批評了。)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其實,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常因為孩子的成績進行物質獎勵,但沒有想到,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消減了。

  (自省:為了保護視力,我們不讓多米長時間看書、畫畫,但她恰恰利用大人午休時間瘋狂做這兩件事。)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先來使勁地吹,結果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行人覺得春暖上身,開始脫掉大衣,南風勝利。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自省:孩子早晨起床洗漱吃飯等等動作很慢,經常聽到奶奶厲聲道:“快!快給我穿上!把這個給我吃了!”孩子吃飯時也寸步不離,坐旁邊盯著,孩子反而吃得很少很慢。有一次米爸給她做了番茄牛肉面后就離開了,讓孩子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餐廳里邊聽音頻邊吃,結果孩子竟然吃得干干凈凈!孩子自發自覺的狀態是最好的。)

  心理規律五: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們仍然很不滿,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后來,心理學專家專門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兩年時間,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在談話過程中,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母親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孩子在“說”過之后,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自省:多米幼兒園階段,不喜歡和媽媽講幼兒園的事,什么也問不出來。但上學后卻特別喜歡說,經常在上學路上,回家學習的中間,滔滔不絕地說,可以說一睜眼嘴巴就沒停過,最喜歡自己編故事給媽媽聽,但經常被不勝其煩的媽媽打斷,媽媽甚至總讓她拿個錄音筆去自己說去,孩子很失望。是不是孩子編的故事里,也隱喻著她的學校生活呢?看來應該更耐心地聽完。)

  心理規律六: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總是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自省:每次參加活動,米媽都發現孩子的諸多毛病,動手能力差、情緒自控能力差、畏難急躁、規則意識差等等,但孩子也有很多優點和進步,例如學會了謙讓、學會了自己剪紙和掃地等等,在小木屋活動中,就可以先重點說缺點,最后結論定在每一次都有提高!)

  心理規律七: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于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自省:可以讓孩子多看一些低于目前閱讀水平的書,讓她享受閱讀的放松。)

  猶如蓋樓,如果地基不扎實,那么就會破壞大樓的穩定性。地基不扎實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地基用料,另外一個是地基的建設技術。同樣,培養優秀孩子的地基也有兩個:一個是孩子自身的條件,另外一個是方法。雖然并不是每一個孩子自身的條件都是優秀的,但可以假設每一個孩子都是優秀的,那么不足的地方就要用方法來彌補。

【家庭教育的七大心理規律】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應遵循的心理規律01-22

家庭教育中必知的心理規律01-22

家庭教育中不得不遵循的心理規律01-22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影響01-20

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影響的測評分析01-18

內經的生命規律11-23

家庭教育與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01-24

商的變化規律教案04-06

規律的近義詞是什么10-12

圖形覆蓋的規律說課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