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時間:2024-06-08 11:43:33 雪桃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精選10篇)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希望有所幫助!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精選10篇)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1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候開始,外出打工慢慢成為潮流,“留守兒童”自然而然就隨著父母的外出而“誕生”。因戶籍、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適齡兒童不能跟隨父母外出上學,留在家鄉(xiāng)與監(jiān)管人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就成了社會、家長之困。要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涉及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多個層面,但今天我淺談下家庭父母的作用。

  常說“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自始至終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為了生計,背井離鄉(xiāng)獨自打拼的父母與孩子分割兩地情況下如何積極教育管理孩子呢?

  三方溝通,親密無間。

  一是與孩子溝通。父母長期在外,親情應該是留守兒童最缺失的一部分,因此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愛,認同父母的愛,溝通是必要的。父母每天一個電話或者視頻,聊聊孩子們交的朋友,聊聊學校發(fā)生的各種趣事,慢慢靠近孩子們的內心,我想未必不是件可以多多嘗試的事情。

  二是與學校溝通。父母在外,反而需要更加注重學校老師的交流與溝通。定期與學校老師溝通必不可少,了解孩子日常表現,行為品德表現,特別需要注意孩子反常、異常表現,進而聯合學校、老師加強對孩子的正確引導與教育,及時糾正錯誤思想與行為。

  三是與監(jiān)管人溝通。父母親與監(jiān)管人溝通聯系隨時了解其生活動態(tài),注重心理的變化,引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言傳身教,做榜樣。

  一是營造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友好、積極向上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對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是適當體驗生活。寒暑假的機會可以帶孩子了解感受下父母工作艱辛與不易,教育孩子吃苦耐勞、積極奮斗精神。

  三是在團聚時,父母需要更加注重關注孩子的'思想情況,不因團聚的不易而驕容、溺愛孩子。

  四是父母需要時時注意自己言行,突出樂觀、積極、奮斗、拼搏的精神,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鏡子,健康的思想行為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靈活管理,平等教育。

  父母親與子女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對話,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父母親一味命令式、說教式教育,往往適得其反,激發(fā)孩子逆反心理。相反,時時換位思考,多角度考慮孩子的問題,多傾聽,多鼓勵,平等溝通、靈活管理或者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父母伴隨孩子成長,或許因為生計問題,生活照顧有所缺失,但成長教育父母不僅不應缺失,而且需發(fā)揮家庭最優(yōu)作用,引導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2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分析

  (一)家庭結構的事實殘缺,使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諸多的心理問題與教育問題

  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結構分為“完全型家庭”和“殘破型家庭”。而留守兒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卻沒有發(fā)揮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們的家庭結構處于一種事實殘缺的狀態(tài),雖然父母雙全,但卻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使很多的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心理失衡、學業(yè)失教、行為失范等問題。

  1.親情缺失。一個人的心理發(fā)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現實環(huán)境中逐漸發(fā)展的。兒童心理發(fā)展是在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潛移默化的一個過程。農村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使他們常處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強調:“人格形成與兒童早期經驗有關,與父母對兒童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有關。”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兒童出現了自卑、自閉、膽小、個性敏感、性格孤僻壓抑等問題;內心的失落以至產生對人冷漠、不敢與人交往等心理問題。

  2.教育監(jiān)管缺位。兒童是發(fā)展中的人,是處于不斷變化學習過程中的人,他們年齡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需要家長的監(jiān)管。然而,本來應該承擔起教育監(jiān)管責任的父母卻成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與發(fā)展的“旁觀者”。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處于隔代養(yǎng)護的狀態(tài),農村的老人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在輔導孩子功課方面顯得無能為力,教育方法更是簡單粗暴,他們僅僅限定自己為監(jiān)護人,對兒童的教育基本停滯。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幫助與監(jiān)管,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自由散漫,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同時,由于他們年齡尚小,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與影響,在無人監(jiān)管的狀態(tài)下,逐漸染上了不良的行為習慣。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家庭教育時空片段化,難以保證留守兒童教育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

  相對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家庭成員之間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教育,使家庭教育處于一種連續(xù)的狀態(tài)。家庭教育的連續(xù)性有利于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卻因為父母外出,拆分了家庭教育的空間。父母與子女空間上的分離,使得以父母和家庭為核心和主導的農村家庭教育體系趨于崩潰。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告訴我們,“父母本身不僅是兒童的社會刺激來源,也是物理環(huán)境的中介物,是兒童物理環(huán)境的提供者和組織者,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有極大部分是通過物理環(huán)境作用于兒童的間接影響”。由于子女和父母沒有生活在一起,父母難以通過家庭環(huán)境來影響教育孩子。同時,監(jiān)護時間的動蕩,拆分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時間。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由于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使得本來就不多的家庭教育時間被拆分得支離破碎而片段化。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fā)育、性格養(yǎng)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卻使得眾多留守兒童錯失了父母幫助其成長發(fā)展的良好時機。

  (三)年輕父母缺乏責任感,導致親子關系疏離,家庭教育功能退化

  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多是青壯年,他們大部分已經為人父母。由于文化層次不高,許多年輕父母意識不到自己對孩子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性,對孩子只生不養(yǎng)不教育。甚至有些年輕父母把孩子當作累贅和負擔,直接把育兒壓力轉嫁給老人,自己則采取外出打工的方式逃避為人父母的責任。在父母轉嫁育兒壓力的同時,也造成了親子關系的疏離,削弱了父母教育的權威。筆者在調查中還發(fā)現,一些年輕父母由于長期在城市打工,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他們不愿回農村,尤其是女性,更向往城市生活。他們?yōu)榱俗非笪镔|生活,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認為教育子女是最大負擔,甚至對留守在家的子女表現出不耐心、不關心的態(tài)度。但大部分家長還是愛孩子的,他們以“愛”的名義外出打工,的確提高了家庭的經濟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物質生活狀況,但這卻是以犧牲孩子的未來發(fā)展為代價的。親子溝通的缺乏與親子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產生感情隔閡,在累積效應的作用下,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教育產生了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農村家長教育觀念存在偏差,阻滯留守兒童更好地發(fā)展

  1.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受小農意識的影響,很多農村家長教育意識淡薄,在增加經濟收入與教育子女方面他們更傾向于前者。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也不需要什么教育,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得病,身體健康就行。他們認為出去打工掙些錢,就能為孩子打下好的物質基礎,給孩子將來創(chuàng)造更好的發(fā)展條件。同時,由于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獲得長輩的指導較少,他們把自己獲得的教育經驗復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很少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國教育家伯頓L.懷特在對幼兒早年教育和追蹤研究中指出:“家庭給予兒童的非正規(guī)教育,比之后正規(guī)教育制度對兒童總的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還要大。如果一個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礎穩(wěn)固的啟蒙教育,那么他將可能從以后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家庭教育意識的淡薄,使很多留守兒童失去了發(fā)展的最佳時機。

  2.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存在偏差。由于大部分農村家長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較低,他們對教育的理解比較狹隘和片面,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會出現兩種偏差:期望過高或者過低。家長如果是因為自己學歷太低而失去了在城市發(fā)展的`機會,就會對子女的學習期望要求高,希望他們能通過學習改變現狀,獲得更好的未來。另一種情況則是自己學歷雖然很低,但由于自己吃苦耐勞,再加上有好的機遇,經濟收入相對較高,這類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期望不高,甚至會錯誤地認為讀書就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不如讓孩子早一點去打工,認為孩子讀到初中或技校畢業(yè)就可以了。家長的低期望導致部分孩子表現出一種“反學校文化”的傾向,他們反對學校權威,蔑視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和教師的教育,崇尚享樂主義和體力勞動,自動放棄自我發(fā)展的資格與權利。在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在悄悄蔓延。

  3.物質溺愛,缺乏精神關懷。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之所以陷入物質溺愛的怪圈,一方面是因為內心愧疚,希望通過物質補償來彌補自己對孩子日常教育與關愛的缺失,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農村家長的虛榮心,自己外出打工,一定要衣錦還鄉(xiāng),以為給孩子買禮物的多少、昂貴與否體現了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其實,物質補償的形式并不能滿足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對孩子的發(fā)展也不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有時還甚至是有害的。過度的物質滿足和經濟供給,會讓孩子花錢大手大腳,養(yǎng)成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慣。同時,一些留守兒童把握了家長的這種心理,常常以“愛”的名義對父母施以道德綁架,向父母索要金錢。另外,家長的物質補償,讓孩子從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感不足可以拿物質來填補,這就讓孩子把物質和愛聯系在了一起,逐漸滋生物欲化的價值傾向。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策略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已經超出了家庭范疇,這是由社會發(fā)展、經濟轉型等引發(fā)的社會公共問題。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集聚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體系。

  (一)以政府為主導,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和提供保障

  “在人類的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是一個基礎性系統(tǒng),它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起點和水平,也決定著社會教育的整體面貌,家庭教育與國家、民族、社會利益緊密相連。家庭教育已經從私有空間走向公共空間。”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已不再單純是家長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如果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處理不好,他們對社會的報復將會在未來的10—20年間顯現出來。政府要采取措施,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和提供保障。

  1.建立和完善相關法規(guī)政策,實現家庭教育的法律授權介入。首先,國家要制定政策,保障外出務工的家長有一定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和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時間。時間保證是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進行家庭教育的基礎。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或條例,規(guī)定使用外來務工人員的單位,必須保證有子女的外來務工人員有一定的時間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并將此作為對用工單位的考核內容。其次,建議出臺《家庭教育法》,強制父母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

  2.大力發(fā)展地方經濟,為農民工就近就業(yè)創(chuàng)造條件。農民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在沒有更多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只好選擇外出打工。因此,要變留守兒童為非留守兒童的有效辦法就是大力發(fā)展農村地方經濟,提高農民本地就業(yè)率,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yè),讓他們白天可以打工掙錢,晚上又能回家照顧孩子,保障兒童家庭教育的完整性。

  3.重視家長教育,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認識到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還是他們成長的終身導師,強化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責任和家庭教育觀念。同時,政府可以通過相關組織機構為務工的家長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改善父母的教育行為與教育方式,讓他們能更好地承擔起對留守子女的撫養(yǎng)和教育責任。

  (二)以學校為基礎,搭建家庭教育平臺

  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學校要承擔起責任,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1.學校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家校合作。學校要利用自己的特點與優(yōu)勢,采取系列措施,搭建家庭教育的平臺以幫助家長。如可以舉辦家長學校,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時間,以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可以規(guī)定家校聯系日,要求家長必須給孩子打電話;可以利用家長返鄉(xiāng)時間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并為家長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可以舉行親子互動活動,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讓家長真心體會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要求班主任老師為每一位留守兒童建立成長記錄袋,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狀況。同時,學校還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親情教育,讓他們體會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學會感恩父母,避免孩子把自己所有的問題都歸罪于父母,造成親子關系疏離。

  2.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多一些關愛。在以考試成績?yōu)樵u價標準的壓力下,學校教育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難以有更多的精力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甚至有時還會因為他們學習成績差而放棄了對他們的教育。因此,學校要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的整體素養(yǎng),讓教師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是在二元經濟體制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正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要對留守兒童存在偏見,更不要對他們貼標簽,要意識到他們是處境不利的弱勢群體,對他們多一份關心與關愛,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位。

  3.教師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內容,提升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水平。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總習慣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甚至把更多的家庭教育責任推給了教師。當他們遇到教育孩子的困惑時,他們希望能從教師那兒獲得更多幫助。但是,許多年輕的教師還未成家,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家庭教育,更難以給家長有效的指導。建議高等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課程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內容,并把家庭教育課程列為師范生的必修課程,讓師范生在職前教育中對家庭教育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法,以便在入職時能夠很好地應對兒童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對教師的職后培訓也要增加家庭教育的培訓內容,讓教師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識,不僅可以提升教師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師對家長教育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

  (三)以家長為主體,切實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功能

  1.家長要敢于作為,履行教育子女之職責。農村留守兒童家長要樹立“子女不教,父母之過”的責任意識。不要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為借口,推卸對子女教育的義務和責任。因為,家長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無論是法律上還是道義上,父母都有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等對父母對孩子的監(jiān)護責任和教育義務都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既然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要負責任地讓孩子健康地成長與發(fā)展。

  2.家長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整體教育素養(yǎng)。要對孩子實施教育,家長首先要完善自己。因此,外出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家長要有學習意識,主動參加打工地所舉辦的家庭教育講座,利用閑暇時間與其他家長多交流,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教育素養(yǎng)。家長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性,逐漸改變“重養(yǎng)輕教”的教育觀念,學習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對子女進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

  3.家長盡量改變外出時間與外出方式。農村年輕父母要盡量改變外出的時間,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父母最好不要外出。因為“孩子在幼年時期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撫養(yǎng)和親情,他的性格、個性會受到影響,除了遺傳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會使他們的人格發(fā)展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對兒童的社會化過程產生不良影響,因為這些影響是潛在的,人們一般不易察覺,從而造成很多無形的損失”。另一方面,在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中發(fā)現,“不同的支持源對不同的留守兒童群體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功能存在差異。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從母親那里獲得肯定支持,從朋友那里獲得陪伴支持與親密支持。在各主要支持源中,母親對留守兒童的支持作用更為重要。”

  4.加強親子溝通,全面關心孩子的發(fā)展。家庭對兒童的社會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感受親情是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必備條件之一,留守兒童只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懷,接受父母的愛,才懂得關懷他人和付出愛。因此,家長要全面關心孩子的發(fā)展,在給予物質關懷的同時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發(fā)展。外出務工父母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親子溝通與交流,要多給孩子打電話,打電話的內容不能只局限于噓寒問暖和學習,要鼓勵孩子堅強面對現實生活。家長最好是多抽空回家或利用寒暑假時間讓留守兒童到城市與父母團聚,感受到父母的愛,避免兒童因“親情饑渴”出現心理危機。

  (四)以社會為載體,形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合力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動員起來,齊心協(xié)力,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一方面,要大力發(fā)揮各級社會組織的作用,承擔起對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服務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媒體的作用,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大眾傳媒開展家庭教育咨詢,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解決實際困難。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共青團、婦聯、村委會等組織的作用,開展“代理媽媽”“代理爸爸”等志愿者活動,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3

  四川民族地區(qū)農民工與留守兒童的語言交際能力總體上較弱。美國語言學家海姆斯認為,語言的交際能力是從語言的外部考慮的,是指說話人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或社會關系下,如何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

  調研發(fā)現,四川民族地區(qū)農民工與留守兒童的語言交際能力較弱。第一,農民工往往通過命令式和叮囑式語氣來開展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并未適時地考慮這種語氣對方是否愿意接受和理解,這種方式很可能一開始就會讓對方產生反感,不利于雙方的持續(xù)交流。第二,農民工父母在溝通中較少介紹自己的狀況,而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學習、健康等等固定話題,他們認為孩子不需要知道父母在外面干什么,有沒有遇到生活的困難、需不需要關心。顯然,溝通的內容是單一的、重復性的。留守兒童會由于不知道父母的任何情況,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在外面的艱難,也很難真正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第三,雙方對話題的深入和持續(xù)能力較弱。調研發(fā)現,農民工與留守兒童每次通話的平均時間在5分鐘以下的占31.8%,每次10分鐘以下的占65%,這種短暫的交流時間很難保證話題的深入。另外,農民工與留守子女的語言溝通除了通常進行的固化的語言交際模式外,很少會遠離這種模式進入另外的話題。比如,農民工很少主動了解留守子女近段時間的心情怎么樣,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對父母有沒有期待和看法。這些話題對留守子女來說,是他們更為喜歡、更容易深入進行的語言交際內容。由此可見,遠在異地的農民工為了生存,為了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忍受著異地對他們的排斥,這種心情并沒有在雙方交流中被留守子女理解和同情。同樣,遠離了父母,缺少內心關懷與愛護的留守子女,心理的孤獨也很難被父母所切身體會。

  四川民族地區(qū)農民工與留守兒童交流時往往忽視語境化的要求。交際語言學中的語境化理論認為,言語內容及言語行為除了受到語言表述方法的內部規(guī)則影響以外,還受到外部規(guī)則的影響,這種外部規(guī)則包括社會背景、家庭環(huán)境、社會結構等因素,即語境化的環(huán)境⑥。語境化理論是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分析交際行為的語言現象,既從宏觀的社會背景因素審視具體的語言現象,又從微觀的人際交流中探析具體的語言現象。這樣,便于將具體的言語內容放在一個整體中進行分析,找出話語交際出現的問題及原因。根據這一理論,農民工父母經常和留守子女進行語言交際,從話語表面看似乎是關心孩子想關心的、談論孩子想談論的。但是,從語境化要求看,不僅要考慮到在什么樣的情景下該跟孩子進行哪方面的語言溝通,還要考慮孩子所生活的背景、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父母應該了解孩子最想了解什么,最不想了解什么。本調查發(fā)現,過半的四川民族地區(qū)農民工父母與留守兒童交流時,對家庭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孩子的學習、考試、在家是否聽話等話題是每次都一定要涉及的;而對留守兒童的心情狀況、人際交往狀況、青春期問題交流很少。從交流內容頻率的極高值和極低值的比較來看,農民工父母對留守子女的學習成績最為關心,對孩子的心情狀況最不關心。與此相對應,50.2%的留守兒童對父母詢問自己的學習和成績表現產生反感情緒,37.2%的留守兒童厭煩父母經常詢問自己“是否聽大人的話”,而這兩個話題是農民工與孩子通話時最喜歡詢問的。事實上,頻繁的交流某些固定話題,明顯違反了語境化要求,這種固定化的模式通常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心理,既期望接到父母的`電話,又心存害怕,因為父母經常重復性地詢問自己的學習、考試情況,這容易使留守兒童心存的一點期待被打破而顯得失落,甚至對父母談論的內容產生反感情緒。

  以上調查研究發(fā)現,四川民族地區(qū)農民工與留守兒童在語言使用上欠缺一定的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得體原則,以致會話古板、簡單,很難達到家庭教育的交際效果;雙方的語言交際能力較弱,導致溝通內容單一、溝通深度和持續(xù)性欠缺;農民工父母不太注意語境化的要求和相應的會話策略,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反感情緒。以上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雙方交流的效果,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溝通頻率與方式上,四川民族地區(qū)農民工父母應該增加同留守兒童的溝通頻率,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以奠定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基礎。也就是說,父母要積極主動地騰出時間與留守子女進行語言溝通,不能因為工作忙或是沒空作為理由減少對留守子女語言溝通的次數。只有在保證一定溝通次數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證溝通的效果。在此基礎上,農民工與留守子女需要提升各自的溝通策略和技巧。在一個互動的人際關系中,語言交際雙方需要共同提升自己的交際策略,掌握和使用一定的交際技巧,使得整個語言交際順利完成,并達到預期的語言交際的效果⑦。農民工父母與留守子女進行語言溝通時需要注意自身的語氣,盡量以平和、尊重的語氣和對方通話;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溝通時,應該避免采取回避或拒絕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使得父母能夠多談論一些自己感興趣或是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才能讓溝通持續(xù)下去,并達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當然,雙方運用電話進行語言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可以嘗試使用寫信等方式,以增加溝通的親情因素。

  在溝通內容上,農民工父母應該適當突破當前的路徑依賴,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方法、心情狀態(tài)等,并適當向孩子介紹自身的工作及生活情況。調研發(fā)現,四川民族地區(qū)農民工與留守子女在語言溝通中較多地涉及學習成績、是否聽話等方面,這些話題是雙方溝通中幾乎每次必談的內容,久而久之便形成語言交流的一種固定路徑,雙方每次都依賴這種路徑將談話內容進行下去。留守子女對這些內容在心理上存有反感情緒,也就是說,這種固定的路徑依賴不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開展。所以,雙方需要突破日常交流中的這種依賴路徑。調查發(fā)現,留守子女期望與農民工父母溝通的內容涉及心情狀況、學習方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及時的表揚和鼓勵等等方面。由此,農民工在與留守子女進行日常語言交流時,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多關注孩子的心情,幫助解決孩子感覺困惑的問題,多與孩子討論關于學習的方法,以自身的經驗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留守子女和自己的父母進行日常的語言溝通時,主動積極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況、生活情況,感知父母在外務工的艱辛;積極地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狀況,當自己在學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難時,主動向父母求助,聽取積極的建議,從而實現高質量的溝通。

  農民工父母應重視溝通情景,盡量多使用贊賞、表揚和鼓勵的態(tài)度,針對不同話題和情境,使用不同語言和語氣與子女交流。在與子女交流時,農民工父母應弱化原有的高低差距,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談心,避免給彼此一種壓抑感。農民工父母應該以一種平等友好的姿態(tài)與留守子女談心,讓整個交流的氛圍顯得愉快而和諧。不能否認的是,農民工和留守子女是兩種不同的個體,什么樣的語境下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和語言,在溝通之前需要雙方考慮妥當。在兩個不同的角色扮演中,雙方應該回避固有的高低差距。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直接照料,所以在日常溝通中更應該多使用積極的語氣,對留守子女做的正確的事情給以一定的表揚和鼓勵,讓留守子女的內心有一種滿足感;哪怕是針對留守兒童的錯誤,也盡量要使用委婉的、引導式的教育語言。

  協(xié)助留守兒童強化日常生活中的“聯結點”,以促進家庭教育質量的提升。聯結就是聯系渠道的多維結點,是圍繞在社會個體的微觀生活環(huán)境中的支撐點。具體到留守兒童而言,其聯結的對象主要是生活照料者。調查顯示,爺爺、奶奶、未外出打工的母親以及兄弟姐妹,與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一起,這些人員可視為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聯結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產生影響。調查也發(fā)現,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和照料者,除了給孩子提供基礎的生活照料之外,很少能夠對其教育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所以,農民工父母在與留守兒童保持溝通的同時,要多與留守兒童的共同生活者保持聯系,經常從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中獲取關于留守子女的具體信息;也要多與這些家庭成員談論關于采取何種方式照料、教育留守子女,并與之探討如何和留守子女保持良好的關系。

  政府部門應該鼓勵并資助相關教育培訓組織,利用農民工返鄉(xiāng)等機會,開展農民工交流技巧和教育能力培訓,以避免因溝通不足、溝通能力較弱等因素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時,各級學校應該多關注留守兒童,指導其采取恰當的方法與父母交流。教師應主動向在外務工的農民工父母反饋留守兒童的在校表現,選擇合適的時機,通過家訪等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情況進行了解。由此,發(fā)揮留守子女與進城務工父母溝通的“黏合劑”的作用,促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開展。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4

  為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連云港市灌南縣婦聯歷時兩個多月時間,深入新安鎮(zhèn)、新集鎮(zhèn)、三口鎮(zhèn)、李集鎮(zhèn)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fā)放調查問卷250余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6%的受訪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2%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yǎng),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為趨于理性。8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5%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1%的家長熱衷于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系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占96%,雖然長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夠保證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系,56%的留守兒童愿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2%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5%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占76.6%,母親占65.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40%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0%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60%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于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70%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成績“優(yōu)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為“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并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系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著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xié)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guī)辦事。二是充分發(fā)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群眾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愿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為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xù)深化以家庭為載體的各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qū)”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jiān)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為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里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職責”。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愿者、婦女干部、退休干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托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yǎng)”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5

  曾歡,是一個剛轉入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平時上課愛發(fā)呆,上課讀課文時不張嘴,下課一個人到處亂跑,經常不寫作業(yè),偶爾寫作業(yè)卻書寫潦草,學習用品經常不見。看到他才二年級就有這樣不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我決定去一次家訪。去了家訪后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他會這樣。原來他出生后一個月父母就出外打工了,一直和爺爺奶奶留在農村。爺爺奶奶沒文化,而且特別疼他,事事順著他。所以在農村他整天就是在外面玩,上了學后也是特別愛玩,整天不寫作業(yè)。父母在外打工深知沒有文化的日子不好過,所以決定把小孩接出來留在自己身邊培養(yǎng)。但是小孩不習慣和父母住,所以在他們面前總是沉默寡言,膽小怕事,從不和他們溝通。如果不是老師的家訪他們永遠不會知道曾歡在校的表現。為此他們決定多和孩子溝通,多和老師溝通,一起幫助曾歡改正。現在的曾歡已經會寫作業(yè)了,而且還愿意當小老師領著同學們讀書了。

  曾歡是幸運的,因為他現在不是留守兒童了。

  可是我國農村卻還有許許多多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特別不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上:

  (一)監(jiān)護人沒有盡到監(jiān)護的職責,多數低年級留守兒童是由祖輩監(jiān)護,沒有文化,他們很少,甚至沒有時間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他們認為只要一日三餐讓孩子吃飽,有個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不讓孩子挨凍受餓就算盡到了監(jiān)護的責任,至于孩子的學習那是老師的事情。這種錯誤的想法在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中占到了大多數。其實教育孩子不只是某個人或某部分的事情,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一件重大事情。

  (二)有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家長認為現在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認為讀書花了幾千幾萬,畢業(yè)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們一起早點出來打工賺錢,至于上學則是義務性的混完,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任其發(fā)展。

  (三)家長無力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過分依賴學校。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似乎責任不清,一方面教師承擔著學校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農村的家長們又將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推脫給學校。家長們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教育孩子,而對孩子的教育,臨時負責管教的長輩們的教育理念又無法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因此,學校就成了他們的“救護站”、“110 服務臺”.當孩子犯錯誤后大多數家長選擇了立即向老師尋求幫助,而不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與己無關,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學校和老師,一味感嘆孩子沒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農村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并能較好地擔當起這一責任的農村家庭只占少數,大多數的農村家庭認為只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有的家長和代理監(jiān)護人甚至說“:孩子在學校,家長出錢學校管,自己還操什心?”這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大增加了學校對這樣的學生的教育難度。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的習慣中,由于學校單方面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小學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農村留守兒童這個全社會關注的的.群體,我們必須從低段就要抓好他們的學習習慣,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師傾注愛心,促進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尤其是對“問題生”和“學困生”要有足夠的寬容耐心和引導。

  (二)社會各職能部門要協(xié)調配合,發(fā)揮合力,大力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營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會氛圍。下鄉(xiāng),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廣播、有線電視、宣傳專欄、印發(fā)家教知識小冊子、舉辦形式各異的家庭互動實踐類活動。使家庭教育實現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教育性的統(tǒng)一。注重家庭教育組織網絡的建設,形成鄉(xiāng)鎮(zhèn)、街道、學校的三級家教組織網絡,建立家教領導小組、社區(qū)(村)家長學校、家教指導服務站、“母親課堂”等家教組織,為深入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證。

  (三) 辦好家長學校,大力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家長學校的領導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長學校建設,通過對這些示范家長學校的重點指導,總結經驗,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廣,使家長和學校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動家長學校的興辦和發(fā)展,提高家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同時要加大對家長學校等家庭教育培訓的投入,保障家長學校的培訓經費,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從而保證家長接受家庭教育知識,引導教育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

  總之,農村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家庭教育關系到農村下一輩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也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與經濟的發(fā)展,所以我們應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要從小學低段開始抓起,為留守兒童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6

  一、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方式不科學,或嬌慣溺愛或簡單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學者指出,現代兒童家庭教育中錯誤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靈施暴式、過分溺愛式、物質刺激式、放縱式、愁眉苦臉式五種。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常常與家長聚少離多,親子互動較少,孩子和家長之間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動。因為家長常年在外務工,對孩子的關心、溝通和教育較少,因此,他們會在內心深處對子女產生愧疚心理。對孩子提的要求,家長都會盡可能給予滿足。又因為孩子平時大多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對孩子更是十分寵愛,會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這種情況下,容易養(yǎng)成兒童的驕縱個性。另一種情況是,有的家長平時較少與孩子溝通,較少關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或是自己工作不順心,就會對孩子大聲呵斥,嚴重時會責打孩子。不管是驕縱溺愛還是簡單粗暴,都是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會對兒童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投入較少,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負擔的教育方面的費用。一般所說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費、食宿費、園服費、保教費和文具費等,這是必需投入。家庭擴展投入是家庭為使子女享受額外的教育或優(yōu)質教育而特別支付的費用,主要包括家教費、課外輔導費和其他費用等。農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較少,主要是孩子在園的各項學習費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學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參加幼兒園學習的費用,幾乎沒有其他費用。有一些留守兒童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甚至無法入園。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遠遠大于農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而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時間外出務工,家庭成員不完整,家庭內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長輩只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忽視孩子情感的培養(yǎng);家庭互動中教育的成分較少,家庭文化環(huán)境中教育文化氛圍也不良。部分農村家庭忽視家庭環(huán)境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學前留守兒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快樂成長。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問題眾多

  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雙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極的影響。因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數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為祖父母年齡較大且文化水平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據《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這些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9.2歲,并且他們受教育程度很低,絕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報告同時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撫養(yǎng)和教育留守兒童時面臨許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可見,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較多的弊端。

  二、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低

  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低是農村父母進城務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城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遠遠超過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加上農村的經濟收入滿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農村許多年輕人、中年人選擇離開孩子,進城務工,努力掙錢。離開家庭,也就暫時放棄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職責。因此,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所導致的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低。

  (二)農村家庭的傳統(tǒng)觀念重視提升家庭物質生活水平,忽視家庭教育

  農村家庭受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束縛,認為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質生活質量。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一些父母遠離家鄉(xiāng),離開自己的孩子。其實,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一些農村家長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關注孩子身體的生長,忽略對孩子生命價值、品質習慣的養(yǎng)成。這些傳統(tǒng)的觀念限制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農村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觀念落后

  家長的文化程度對孩子的教育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是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靠祖父母撫養(yǎng)和教育。而大多數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給予兒童最新的知識,對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和成長規(guī)律也不了解。同時,文化水平低導致教育觀念也比較落后,他們容易忽視家庭教育對學前留守兒童的教育意義,導致家庭教育在學前留守兒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進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經濟投入,發(fā)展地方產業(yè),讓外出務工的農村父母回流

  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低是農村家長進城務工的根本原因。在農村,農業(yè)生產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已經不能夠保證農村家庭的日常生活開支。農村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離開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長期遠離,導致農村一些學前留守兒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幾近空白。為促進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政府應該采取相關措施加快發(fā)展農村經濟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鎮(zhèn)化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縮小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差距,吸引進城務工人員留在本地,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另一方面,政府應著力發(fā)展地方產業(yè),或支持農民自主創(chuàng)業(yè),提供相關經濟資助和政策幫助,讓他們不用遠離家鄉(xiāng)和孩子外出務工。

  (二)社區(qū):優(yōu)化農村幼兒園師資和設施,建立家長咨詢站,彌補家庭教育不足

  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數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學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因為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限制,農村的學前教育機構缺乏,且其師資和設施并不完善。為了彌補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機構需負起留守兒童早期教育的責任。優(yōu)化師資,注重對農村幼兒教師素質的提升,提高農村幼兒園的辦學質量,同時,還可以依附幼兒園建立家長咨詢站,關注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給予農村家長特別是隔代家長咨詢兒童教育問題的機會,并提供相關的幫助。

  (三)社會:開辦家長學校,提高隔代教育質量

  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隔代教育產生許多問題:祖父母溺愛孩子、祖孫關系不平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隔代教育無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以提高學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質量迫在眉睫。開辦家長學校,提升隔代家長的文化素質,利用教育講座、影片宣傳等方式,傳授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并對他們進行教育指導。同時,定期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加強孩子與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彌補家庭情感關懷的缺失。總之,社會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只有這樣,學前留守兒童才能健康成長。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農村父母應該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將教育誤認為只是幼兒園和學校的任務。父母和其他家長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他們的言談舉止和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要重視言傳身教,嚴格要求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同時,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體驗到積極的情感關懷,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保持心理健康;還要摒棄傳統(tǒng)的“智育為先”的理念,重視對孩子道德品質的積極引導;并且重視孩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通過各種努力,促進孩子健康地成長。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7

  當今社會,經濟建設飛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加快調整,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紛紛崛起,這就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與此同時,開放的城市拉大了城鄉(xiāng)之間的發(fā)展差距,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后,使得年輕的勞動力難以在農村生存,因此誘發(fā)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熱潮。

  但這些農民工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付出的卻是遠離子女的代價。在農民工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基本屬于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料并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據此,啟東市婦聯以匯龍鎮(zhèn)愛新村為例,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調研,情況如下;

  一、概況

  擁有3000多人口的愛新村,兒童約占總人口的30%左右,留守兒童約占兒童總數的20%,約有180人左右。在這些留守兒童中,與母親住一起的25.6%,與父親住一起的有15.8%,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一起的有35.6%,與叔伯嬸姨住一起的有12.9%,其余寄托在其他人那的有10.1%;在這些留守兒童中,一年之內見過父母1-2次的占56%,見過3次以上的占15%,一年內未見父母的'有29%,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呈繼續(xù)增長趨勢。

  二、存在問題

  以上數據說明了農村親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現真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健康與成長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兒童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成長的最好階段容易形成不良習慣,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缺乏營養(yǎng),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體體質偏低等問題。

  2.學習與認知方面: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社會上的各種誘惑逐漸增多,網吧等娛樂場所對留守兒童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們上課不專心,下課沉溺于網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心理與品行方面: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坐標,留守兒童常年遠離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又缺少正確的是非觀念,極易養(yǎng)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習慣。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fā)展的轉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適當的約束和引導,他們極其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影響,遇到突發(fā)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三、建議對策

  留守兒童群體是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時期的特殊產物,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有著密切的關系。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針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zhàn)略性工作,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建議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著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個選擇,家長要正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慎重選擇外出務工,要把家庭教育擺在當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長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而不是金錢;引導外出父母切實負起養(yǎng)育責任,盡量改善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積極引導家長處理好外出務工和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關系,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溝通方式擔負責任,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要認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實轉變教育方式方法,增加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2.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給留守兒童和家長更全面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積極融入團體中,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開展教師幫扶留守學生活動,定期家訪,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發(fā)現留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閃光點,了解家庭生活環(huán)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詢,幫助家長和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學校應開展留守學生普查登記,建立留守學生個人檔案,針對個人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會。政府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加大對農村娛樂場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學校周邊環(huán)境,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制定方便入學政策,為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學提供方便。在城市農民工集中地開辦農民工子女學校,提供優(yōu)質的入學條件,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jiān)督、照顧和關愛;村婦女兒童之家要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勞動知識培訓,讓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各界多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隊伍,成立留守兒童義務輔導站,從生活、學習、思想、安全上關心留守兒童。村干部實行包片負責,組織老教師做好代理家長工作。

  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我們當前的一項艱巨任務,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希望各級組織、社會各界都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共同努力,讓祖國的花朵更加燦爛,讓祖國的未來更加強大。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8

  一、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1.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獨立性提高。

  相對受盡長輩寵愛的獨生子女來說,留守兒童的獨立性更高。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需要獨自面對社會生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由于家庭困難,留守兒童的空余時間都用來幫忙做家務、干農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關愛導致產生孤獨感,影響交際。

  由于缺失父母陪伴與關愛,留守兒童會產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愿意甚至不敢與他人交流,長此以往,缺乏溝通使留守兒童不合群,出現交流障礙,嚴重者出現自閉癥。大量負面情緒襲來使留守兒童對社會產生厭煩心理,情緒波動嚴重,性格上出現不良特質。孩子因為長期與父母得不到溝通,親子之間產生隔閡,兒童就會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親子關系融洽,父母支持、鼓勵、引導行為有助于兒童形成健康的社會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3.缺乏正確引導,價值觀扭曲。

  外出務工的農村父母出于對孩子的關愛,陪伴的虧欠,會在物質上對孩子進行補償,出現孩子想要什么就買什么的現象。這樣一種補償方式無疑會對孩子價值觀樹立造成不良影響,使孩子產生虛榮心、攀比心,容易拜金。精神虧欠用以物質補償,還未形成正確價值判斷的孩子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享樂主義人生觀,出現好逸惡勞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未來發(fā)展。由于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因此孩子沒有是非判別能力,分不清好人壞人界線,孩子的價值觀會和社會發(fā)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識過強會引發(fā)獨斷主義,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4.缺乏溝通,心理發(fā)展不健康。

  蘇北農村地區(qū)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在家基本由爺爺奶奶照看,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文化素質都跟不上社會時代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更缺少科學性管理。臨時監(jiān)護人不能完全明白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產生的影響,甚至想不到自己一個小舉動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部分留守兒童在學校或生活中遇到問題、煩惱得不到傾訴,只能埋在心里,長此以往對留守兒童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易產生內向、膽怯、多疑、自卑的性格特點,亦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緒,有的采取上網、偷盜等不良行為發(fā)泄情緒,更有甚者出現攻擊性行為和反社會傾向。

  5.缺少父母監(jiān)管,留守兒童學習發(fā)展不全面。

  由于父母在外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科學性與合理性規(guī)劃。有的留守兒童具備某些天賦,卻因得不到重視培養(yǎng),而被埋沒荒廢;有的留守兒童由于沒有人管教輔導,成績始終上不去,變得不務正業(yè),整天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甚至產生厭學心理,走上輟學之路;有的家長意識到這個問題,會對孩子施加壓力,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反而使問題變得更嚴重;而有的父母進城務工看到當代大學生“畢業(yè)則失業(yè)”的現象,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他們將消極、錯誤的思想灌輸給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子女厭學情緒。

  6.農村安全隱患的威脅。

  父母不在身邊,臨時監(jiān)護人不盡職,導致留守兒童得不到保護,安全隱患堪憂。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太弱,被拐賣、被侵害的事件屢見不鮮,他們的人身權益得不到保障,對留守兒童是一種極大威脅,對留守兒童教育造成不良影響,對蘇北農村基礎教育體系產生強烈沖擊。

  二、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 政府發(fā)揮宏觀指導作用。

  (1)蘇北農村落后地區(qū)的勞動力缺失現象歸根究底還是國家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的,政府在其中要發(fā)揮積極的宏觀指導作用,積極促進落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對農村經濟發(fā)展制定相關優(yōu)惠政策,縮小城鄉(xiāng)經濟差距,減小農村勞動人口的流動幅度,使農民不出家鄉(xiāng)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途徑,也是減少留守家庭的關鍵所在。

  (2)政府應從戶籍制度限制著手,在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建立農民工子弟學校,降低入學門檻,免除一定的學雜費用。各地政府應在一定能力范圍內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實施優(yōu)惠,使子女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得到家庭教育。

  2.學校教育應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學校不是單純地對孩子進行科學知識教育,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應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不僅對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而且有助于穩(wěn)定社會、團結民族。

  (2)舉辦留守兒童心理咨詢會。由于缺失父母關愛,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心理不良現象,因此,學校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咨詢,了解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解決,既有助于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更有助于學校形成良好的風氣。

  (3)定期安排家長教師交流會。學校應加強教師與留守兒童家長間的聯系,及時反饋孩子在校情況,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學校應展開“手拉手”活動,讓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平等相處,使之快速融入學校這個大集體之中,感受學校生活的樂趣和溫暖。

  3.社會應營造良好氛圍。

  (1)社會相對于學校和家庭來講是一個大家庭、大環(huán)境,對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有耳濡目染的影響。整治社區(qū)環(huán)境,營造良好互助和諧氛圍,讓缺少家庭溫暖的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生理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

  (2)鄰里之間應對留守兒童輪流進行照看、關愛、教育,讓獨孤的留守兒童感受到正常的關愛,受到公平對待。

  (3)社會成員可自發(fā)組織以幫助蘇北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題的支教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科學知識輔導和心理輔導,為留守兒童送關愛、送溫暖。

  4.家長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關鍵場所,家庭教育直接關系孩子未來的成長。

  (1)家長可就近務工,既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減少孩子對自己的思念,又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學校近況,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更直觀。

  (2)家長的教育觀念應轉變。不少家長以物質彌補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絕對不可取的,這會使孩子產生畸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糧與精神關愛是任何形式都彌補不了的,父母應轉變觀念,盡量擠出與孩子交流相處的時間,滿足孩子心理、情感等內心需要。

  5.留守兒童自身應轉換觀念。

  (1)親情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感到孤獨、自卑。留守兒童應學會排遣不良情緒,如學會向他人求助,向家長、老師、同學、臨時監(jiān)護人或者鄰居傾訴,尋求幫助,以緩解心理壓力。

  (2)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計,也是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及美好未來,留守兒童應理解父母,而不應該一味地埋怨父母冷落自己。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9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我縣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對全縣所有行政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基礎數據

  縣位于省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總面積為8339.15平方公里,全縣轄有25個鄉(xiāng)鎮(zhèn),143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qū),總人口7.6萬人,其中留守兒童143人,困境兒童589人(其中孤兒6人。重病重殘兒童兒童38人,建卡貧困戶低保家庭兒童555人)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重合數是22人。

  (二)、現狀及問題

  在全縣143名留守兒童中,68名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困難,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8%,困境兒童589人中,建卡貧困戶就占555人,占困境兒童的95%,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困境兒童的家庭生活普遍都比較困難,主要靠親人資助、社會捐助和政府補貼,只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且居住環(huán)境比較差,衛(wèi)生條件堪憂,使得困境兒童的身體健康方面受到很大影響。此外,殘疾兒童或重病兒童家庭需要支付大筆醫(yī)療費或康復保健費,且持續(xù)時間長,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后續(xù)的治療往往得不到保障。

  二、工作開展情況

  縣政府一直把留守和困境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fā)展問題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并充分發(fā)揮各級組織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和困境兒童行動”為重點,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使留守和困境兒童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關愛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

  我縣各級政府部門對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問題都很重視,并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組織開展各種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1、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利用“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家庭道德教育宣傳實踐月”等契機,動員各部門組織采取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宣傳《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等文件、法規(guī);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yōu)先”等理念,動員社會力量維護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宣傳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jiān)護人的法律職責;宣傳農村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先進事跡。通過宣傳形成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引起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廣泛關注。

  2、加強管理,健全檔案。全縣各部門要切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維權工作。以“留守兒童活動之家”作為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活動的主要場所,建立一個家長及托管人家教能力培訓的基地,使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顧和關愛,幫助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保護,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自尊、自立和自強精神,提高素質,健康成長。完善全縣留守兒童檔案,利用學校、鄉(xiāng)鎮(zhèn)村、家庭留守兒童活動情況反饋表健全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聯系,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

  3、開展形式多樣關愛活動,救助貧困留守和困境兒童。我們把救助貧困留守和困境兒童與開展的各種關愛行動結合起來,把解決貧困留守和困境兒童入學問題、生活問題作為救助工作的重點。在“六一”兒童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深入到貧困留守兒童家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為他們送上生活和學習用品。對建卡貧困戶低保家庭困境兒童納入精準扶貧政策兜底低保戶,提高孤兒的生活救助標準。

  (二)從事兒童工作的隊伍情況

  1、系統(tǒng)內

  (1)在縣民政部門社會福利事務科兼職人員從事兒童工作1人。

  (2)我縣集中供養(yǎng)的孤兒都是送到州兒童福利院,我縣無兒童福利院,散居孤兒由其親屬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監(jiān)護。

  2、系統(tǒng)外

  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村(社區(qū))從事兒童工作兼職人員172人。

  三、取得的成績

  適應救助管理新形勢的要求,新建縣流浪救助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總投資20萬元,購置了適合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實際需要的設施設備,充分發(fā)揮救助保護設施的各項功能。利用社會救助福利服務中心閑置的房產,設立包括居室、觀察區(qū)、教育設施、醫(yī)療設施、康復設施、心理輔導及室外活動場地、后勤保障設施和管理人員辦公用房等功能建設,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生活保障、安全保護、心理康復和法律援助,讓他們能夠回歸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xx年核定孤兒6人,每人每月補助900元,發(fā)放孤兒生活補助6.48萬元。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10

  為準確掌握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市婦聯歷時3個月在炎陵縣、蘆淞區(qū)深入農村開展調查研究,發(fā)放調查問卷500余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200余戶。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8%的受訪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78%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6%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8%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yǎng),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為趨于理性。79%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6%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2%的家長熱衷于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系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占95%,雖然長年在外,但75%的父母能夠保證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系,57%的留守兒童愿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5%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3%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7%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1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占79.6%,母親占67.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38%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1%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58%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于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68%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成績“優(yōu)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為“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并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系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市婦聯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情況

  1、開展送“家教下鄉(xiāng)”活動。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依托“親子教育”講座和“愛〃家”大講壇,先后在株洲縣、醴陵市、蘆淞

  區(qū)、云龍區(qū)舉辦家教講座30余次,受益家長達2萬余人次。

  2、組織城鄉(xiāng)家庭結對幫扶。為讓農村留守兒童能感受到家庭溫暖和社會關愛,啟動了“愛心父母”大招募,促成千余名社會愛心人士與農村留守兒童結對,向他們捐贈書籍等學習用品和衣物等生活用品,有些愛心家長與結對兒童保持經常聯系,緩解留守兒童對親情的渴望。

  3、情系留守兒童送溫暖。通過“春蕾助學”行動資助700余名農村貧困兒童、留守流動兒童完成學業(yè)。聯合恒源祥開展“情系留守兒童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兒童捐贈冬衣冬靴,編織愛心織毛衣。投入20萬元創(chuàng)辦了10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配備了兒童圖書和體育器材;投入40余萬元創(chuàng)辦了3個城區(qū)“春蕾愛心屋”,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免費的藝術特長培訓。

  四、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著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xié)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guī)辦事。二是充分發(fā)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群眾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愿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為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xù)深化以家庭為載體的各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qū)、進廠礦、進企業(yè)、進機關”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jiān)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為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里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職責”。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愿者、婦女干部、退休干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托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yǎng)”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的生日02-20

留守兒童 散文02-20

留守兒童總結05-29

留守兒童作文08-17

小學留守兒童征文11-03

關愛留守兒童文案10-19

留守兒童幫扶計劃05-26

對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2-11

關愛留守兒童方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