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5篇(通用)
在我們上學期間,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寓意:愛慕虛榮、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別人重視。
《蚊子和獅子》寓意:驕兵必敗,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謙虛謹慎。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聽途說,要通過調查研究,自己判斷事情的真偽,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
《列子》,相傳戰國鄭國人列御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列子》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兒童辯日》、《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
《杞人憂天》寓意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的瞎擔心。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為什么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
那個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么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消除了疑慮,很高興。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2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
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
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后退、退卻。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
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后置句和狀語后置句。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3
一、《世說新語》二則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2)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君與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
驟:急
(2)撒鹽空中差可擬
差:大體
擬:相比
(3)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棄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含義。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詞對用時,表示否定)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泛指小輩
今義:兒子女兒
(2)與友期行
古義:約定
今義: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與“來”相對
(4)相委而去
古義:舍棄
今義:委托
(5)下車引之
古義:拉,牽拉
今義:領
(6)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看
今義:顧忌;理睬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輩談論文章的義理。
(2)白雪紛紛何所似?
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風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
(4)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時分。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6)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感到慚愧,下車來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就進門了。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4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
2.多背誦。通過背誦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
3.勤做練習。掌握常用文言詞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譯書是必備工具書。
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會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重點掌握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例如: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一詞多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應(回答)《愚公移山》
②殺之以應陳涉(接應、響應)《陳涉世家》
③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該)《口技》
古今異義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于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
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詞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詞用作動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盡:吃盡,吃完
2.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走完
C、形容詞用作名詞
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2.造化鐘神秀(《望岳》)神秀:“奇麗的景色”的意思。
D、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一般來說,其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就是動詞活用為名詞了。
1.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射:意為射箭的本領。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出、入:這里都活用作名詞,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E、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用船。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裝運土石。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表示行為的.憑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糝之(《核舟記》)石青:用石青。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如:日扳促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G、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賓客。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常見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加以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常見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 ……也。(主語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今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是”意思是“這”,復指前面的主語。
②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里,是針炙能夠治療的。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今譯:南陽的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則”“即”“為”“則”等幫助判斷。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今譯: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色。
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今譯:該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斷的,這是較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西湖游記二則》)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病)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醫)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是針炙能夠治療的;病在腸胃,是火劑湯能夠治療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轄的,當醫生的就沒有辦法了。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①投(之)以骨。(《狼》)
今譯:把骨頭扔給(狼)。
②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今譯:你和他一起來。
4.省略介詞
林盡(于)水源。(《桃花源記》)
今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
(三)倒裝句
我們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語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子叫倒裝句。主要包括:
1.謂語前置(主語后說)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②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宋何罪之有?(《公輸》)
⑤唯利是圖(成語)
3.介賓短語后置
①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介賓短語“于富者”置于謂語“語”之后)
②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四)被動句
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語不是動作的發出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樣的句子我們叫被動句。
1.用“為”“為……所”“見”“于”“被”等標志詞表示被動。如:梅花為寒所勒(《西湖游記二則》)“為……所”表被動。今譯: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動詞,概念上表示被動。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此句雖無表被動的介詞和結構,但主語“帝“是被動者。這是一種意念上的被動。今譯:天帝被愚公的誠意所打動。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a.變單音詞為雙音詞;b.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5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那么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學習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識大意。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時,我們要先粗讀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會的字詞跳過去,直接閱讀下文。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培養學生對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當遇到不會時,學生會糾結在那里,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那么,當我們大致讀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還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詞。第一遍粗讀之后,不會的字詞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樣,把我們的雙腳咯的生疼,在這一步中,我們要掃除這些限制我們的障礙,徹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這一步中,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并積累這些字詞,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們閱讀文言文是為了讀懂它,并且明確它告訴我們的關于人生的道理。我們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這種智慧往往通過文言文和漢字傳遞給我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應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學習文言文的實用方法
1、重視課前的預習工作
預習是一項多重要的工作呢當老師讓大家集體讀一遍的時候,不預習的后果是咦,這個字是啥玩意啊!怎么讀啊然后其它同學讀完一段了,你才剛找到這個字的讀音。別急,這還只是開始,老師接著問,在上一段中,文章交待了這些事項123而你還在一臉茫然,這篇文章說了個甚
所以,在課前預習的環節中,我們要自己借助注釋逐字逐句地翻譯文本,對重點字詞進行歸類整理,有很多文言文實詞都是一詞多用、一詞多義的。
在遇到疑難字句的時候,拿不準它的確切含義,做好標注課堂上向老師請教。
總之,文言文一定要搶先學!
2、字不離句
其實,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與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積累文言文字詞要學會多去揣摩作者的意圖。
語文與文言文關注日常的積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從文章中,要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積累常用的文言文字詞,識別通假字和詞類活用現象。
3、牢記主要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有不同的形式,熟練了這幾種形式,文言文的理解便簡單了。
就像為所常見被動句句式。倒裝句分很多種情況,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以及句子中的省略成份,把握好了省略的內容,對于把握句子整體的意思大有裨益。
4、朗讀與背誦
通過多次的朗讀與背誦,既掌握了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大意,還可以培養我們對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語言形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在大量的反復誦讀過后,一方面是古漢語的語感養成,另一方面是了解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傳承,在現代與傳統的迭代過程中,領悟中華傳統文明之美。
如何朗讀呢首先是粗讀文章,熟悉文章的大意,知道這篇文章介紹了哪些人和事。其次是對每段細讀,推敲個別字詞的意思,換個其它的詞或句是不是更好。最后是在領悟文章的精髓后,進行總體全局性的評價鑒賞。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6
中學生平時學習用時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頭腦發漲的是文言文,可考試時出錯最多的仍是文言文,應用起來最難的是文言文,足見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試越來越重要,分值也越來越大。在實習期間,我發現有些學生面對文言文的學習,有點望而卻步,搖頭嘆息,不知如何是好。
《語文課程標準》中談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我在教學實踐中,以《課程》為藍本,以考試為綱,以自主學習為經線,以誦讀拓展激趣為緯線,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誦讀瑯瑯上口,提高記憶效率
誦讀即有聲之讀,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手段,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言不是靜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誦讀。讀文言文方法多種多樣: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還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時候,我和學生都陶醉在書聲中,忘記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那優美旋律的朗讀聲,構成校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嘗試斷句分段,學習其樂無窮
文言文離我們現在的環境相去甚遠,古人當時又未斷句分段。這幾年考試,對文言文的標點又相當重視,我在課堂上加大了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在學生初讀幾遍的基礎上,就把無標點、無分段標志的原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試著標點、分段,然后與課文的標點分段比較異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給《桃花源記》標點時,有學生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斷句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課文的斷句比較,這位學生的斷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見學生在用腦思考,自己在琢磨,讀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學生的思考獨立性,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方法避免了老師的全堂硬灌,學生的死記硬背,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自主閱讀交流,加強鑒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讀書的主人,才能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交流是學生的思維在碰撞、發散,在交流中問題越辯越明,學習積極性也高漲。老師的條分屢析應該由學生的自主閱讀所代替。讓學生具備整體感知、體會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確并有創見的解讀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學習尤其需要學生的自主閱讀,我教給學生學習的步驟:結合資料的解說,逐字逐句弄懂語句,勾畫出不能理解的詞和句,在課上留出時間讓學生交流,互相解決問題,然后提出疑難點,在課堂上公開提出,學生可以回答的盡量讓學生表現,確實不能解決的,我加以點撥和指導,學生的收獲特大,改變了過去由老師一人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師生都覺得枯燥無味的單向活動的教學局面。老師傳授的是學生想獲得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轉化為為自己而學,在學習中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交流中也鍛煉了膽識,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7
初二語文文言文閱讀的學習方法
1、文言實詞題詞性法
解答此題,我們可以析字形,明字義;可以將給出的詞義代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辨別實詞的詞性來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擾項。眾所周知,漢字的詞性不一樣,字義也就不相同,我們可以運用這一特點來幫助解題。
2、文言虛詞題代入法
課外知識是課內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課內知識點,特別是掌握了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虛詞這一小題時自如地運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虛詞的題型絕大部分是將每個虛詞都放在兩個句子中加以比較來考查其異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學課本。答題時,可以先從課內的那一句入手,把這句中該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解釋,看是否通順,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則不相同。
3、信息篩選題排除法
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在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選文中出現的人名不止一個,而我們在答題時需要熟悉的僅是題干中的這個人(也可能是兩個人)的行為舉止,此時我們可以根據主人公來做初步的篩選:把羅列的句子中不是這個人所說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應的,包含這個句子的選項也就可以排除了。
4、分析概括題對照法
此類題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可能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所以,對句意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先通過對照,找準選項中與原文的不同點,之后,把難以區分的地方向原文詞語上靠,找到對應的詞匯,看看人物事跡的敘述注意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是否準確等,同時,主旨性的選項要結合全文,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要總體把握文意。
文言文閱讀學習方法:翻譯題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
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
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
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
變,就是變通。
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語文初中課外文言文復習
全文解釋的把握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統覽全文,掌握大意
■其次直譯為主
如對“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的解釋在理解每個字的詞義的基礎上作這樣的解釋: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直譯可借用組詞的方法解釋。如解釋“椎鼓徑進”中“徑”解釋“徑直”,“進”解釋“前進”。
■第三,人名、地名、專有名不解釋
如“秦西巴”、“南陽”、“菱”等。
■第四,注意特殊句式
如省略句,應根據文章前后聯系補足省略部分。如“遂以為盡操舟之術”句省略了主語,應解釋為“楚人于是就認為已經完全掌握了駕船方法(技術)”。還如判斷句,應根據判斷句的特點,解釋時不可漏寫判斷詞“是”。如“陳勝者,陽城人也”應解釋為“陳勝是陽城人”。另外注意倒裝句、被動句等。如“惟讀書為務”“惟命是聽”,“今子欲安之”、“書生感其義”、“異哉,人之頸也”、“甚矣,汝之不惠”等。
理解短文所蘊含的道理,要善于提取文章重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情感傾向。如“秦西巴縱麑”片斷中,短文題目暗示我們將重點關注秦巴西,作者的情感觀點在“弗忍”、“取以為子傅”、“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人乎?”已經有體現了。把握準確,回答“啟示”類的題目不難了。
最后,要善于設計一些不同類型的開放題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思維靈活起來。
近年來每年中考的題目類型設計略有不同。如“從孟孫對秦西巴前后態度的變化中,你得到的啟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平時訓練注意靈活多角度提問,如作者對待人物的態度、文中人物性格特點、用一個成語或諺語概括短文、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等等。
中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專項指導
一、中考語文文言文考試需要注重課內字詞的積累。
初中階段的課內文言文沒有生澀難懂的文章,大部分詞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意思相同或相近,一般采用組詞、換詞的方式,學生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掌握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就成了重點和難點,其中包括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從中考走看,20xx年之前,課內的字詞意義的考查側重于一詞多義、虛詞的考查。從20xx年中考開始,考查到重點實詞,解詞語一題考查的是通假字,所以同學們在平常的學習中一定要養成整理和積累的好習慣,準備專門的記錄筆記:要注重平常的整理和積累,而不要等到中考復習時再一點點去整理,那樣時間也不允許。
例如,《核舟記》中的“高可二黍許”;《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五柳先生傳》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隆中對》中“時人莫之許也”,這四篇文章中的“許”,意思各不相同。學生就應該把它們整理在一起,一點點積累下來,不斷填補,到中考復習時必然省下來很多力氣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沖刺階段,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取舍,篩選重點詞來復習。而課外文言文的詞語解釋,也不外乎課內的重點詞和常見詞的遷移。“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只要做好課內的功夫,課外自然水到渠成。
二、中考語文文言文考試需要翻譯需把握特殊句式。
中考語文課內外文言文還有對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考查,文言文語句的翻譯要把握“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講求抓住關鍵詞,字字落實,不漏字詞,不出現錯字,同時還要顧及全句的意思,使語句通順連貫。
從近幾年中考看,翻譯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所以除了用留、換、補、增、刪、調、擴等方法外,學習中要格外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中考雖不考查古漢語特殊句式的專業術語,但要學會靈活運用,所以對老師強調的重點特殊句式也要經常整理記錄,經常復習,把握規律,才能學以致用。
三、中考語文文言文考試還需要通過閱讀來理解、記憶。
近幾年,特別從20xx年中考來看,簡答題只在課外文言文中考查,但是沒有根基不會平地起高樓,平時課內的文章就不解意,到做課外時必然不會分析,所以平時對課內文言文的思想內容的重視,是備考的第一步。
對思想內容的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得到提升,這中間除了理解字詞得以疏通外,“讀”也是很好的方法,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如果能熟讀,內容就更容易把握。也好盡快地在讀熟的基礎上,抓住關鍵的句子,從中篩選到題目要找的信息。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而且讀可以培養語感,然后熟練斷句,斷句正確,意思才能理解。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8
一、以規律解文
這里的規律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材料和規則,也包括言語運用的具體規律。文言詩文特殊的語法規范、修辭手法,遣詞用語、煉句煉意方面的獨特規律,都是我們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實有效的工具,準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從規律出發來解讀作品,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辭賦一類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語言結構,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來推斷詞意,可以避免望文生義的錯誤。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一個對句:“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對“游泳”二字,教材沒有注解,而譯文多是“游來游去”“穿來穿去”之類。其實這是不確切的。上句“翔集”既為兩個不同的動作,下句的“游泳”與之相對,也應是兩個不同的動作。原來“游”和“泳”是有區別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潛行水底。這樣,上句譯為“沙灘上的鷗鳥一會兒展翅飛翔,一會兒棲止聚集”;下句譯為“五色的魚兒一會兒浮上水面,一會兒潛入水底”,正好對應。這不僅涉及到一個詞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領悟到作者所描繪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簡潔,省略很多。從成分上說有省主語、省謂語、省定語、省賓語、省兼語、省介詞等;從省略方式上說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閱讀時要根據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中有這樣一題,“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中的“貨”“市”詞意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都是“賣出”B、都是“買入”C、賣出、買入D、買入、賣出。
要答好此題,關鍵是弄清“輒貨市粟麥”是一個省略句,應是“月俸得白米,輒貨(之)市粟麥”,這樣一來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賣出白米,買入粟麥,應選C。
文言文中經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對這一特點有所認識并形成閱讀意識,解讀時就會時時提醒自己,少犯錯誤。如《漢書李廣蘇建傳》中關于蘇武的一節,其中有一句“單于招會武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為“以前因為”,翻譯過來就成了“以前因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識強一點,判斷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譯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順。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據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對詞句作出分析判斷。一個詞,一個句子只有聯系它所處的語境才能產生實際的意義,如果將它們從中孤立起來,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發生誤解。因此,結合語境理解詞句的意義就成了古詩文解讀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誰,他們與琵琶女是什么關系?對此教材并沒有作出注解,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句與上下文的連貫情況來推斷其在文中的所指對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時,只說了自己的籍貫和住處,沒有涉及家世,所述內容全是教坊里的歡樂奢華和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看不出同家人有何來往。從“十三學得琵琶成,名數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來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聯系,可見“弟”和“阿姨”是她的親屬的可能性極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譯成“弟弟”和“姨媽”。查唐代《教坊記》中的記載:“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應當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氣類相似的諸姐妹。從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實可知,“阿姨”所指應當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養母(即鴇母)。據此,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們,前去從軍服役(充當營妓),教坊的鴇母也離開了人世,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無以為生了。迫于生計,不得不嫁給商人。這樣的解釋,與琵琶女年輕時歡樂奢華的生活敘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敘述恰好一脈相承。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用于習慣不假思索將“弟”和“阿姨”解釋為“弟弟”和“姨媽”,就會造成前后內容難以貫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據相關的種種事實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與詩文有關的事實、作者的經歷、創作的動機和目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風俗、習慣等,也包括可以作為參照的相關文章。作者寫詩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關的事都說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蘊含在相關的事實之中的。讀者從作品中能解讀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遠和這相伴隨的事實有關。
《木蘭辭》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對于詩中的“思”“憶”一般都作“想”“考慮”來理解。我們知道木蘭在織布時是懷著滿腹的心事的,下文木蘭也向母親說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可她為什么還要向母親表白自己“無所思,無所憶”呢?這不是前后矛盾了嗎?其實這里的“思”“憶”并不能當泛指的“想”“考慮”來講,而是有著特定的意義和內涵的。與《木蘭辭》同時代的樂府民歌《折楊柳枝歌》中有這樣幾句詩“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這里的“何所思”、“何所憶”分明的道出一個多情的女子,希望與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因母親的阻撓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悶。同樣《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漢樂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憶”都是表達女子的愛情之思,相思之憶的。根據民歌的這一傳統再來看《木蘭辭》中的詩句,原來是母親聽到女兒的嘆息聲,便敏感到已長大成人的木蘭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蘭的回答是對母親猜想的否定。母親問中含有關切,木蘭答中帶著斬截。這樣一個不為兒女情長所困,勇敢地站出來為父分憂,報效國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而不了解這些背景,則解讀不出這些詩句中的豐富內涵,對木蘭形象的認識也會受到局限。
四、以理解文
所謂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據事實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來創作詩文的,這就給我們解讀詩文提供一種參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義有悖于常理,不合邏輯,就需要回過頭來再作仔細的推敲。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但教材對其中“借書滿架”的“借”字向來不注,而譯文則是“借來的……”。有人著文說:“所謂借書滿架,也是散人閑趣;未必都是借來的。”看到“未必都是借來的”,說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對“借”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但所謂的“散人閑趣”之論,卻未免牽強附會。歸有光當時所讀何書?那又是怎樣的家庭?為什么要“借書”?何況,即使真需要“借”,哪有“滿架”之理?這樣以理推究,問題就來了,。因此就需要查閱,《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積義同。原來“借”就是“積”,即使堆疊,碼放。于是文意便豁然貫通。在“借書滿架”之后,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嘯歌”。教材注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嘯歌: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里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借”來滿架的書,這個歸有光還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還不算,還要顯示什么“豪放自若”。如果真如此,他的滿腹經綸從哪里來的?他真的那么懶散或者豪放嗎?特別是為什么要在“借書滿架”之后緊接“偃仰嘯歌”一句?這些事“理”、文“理”,使我們對上述注釋大惑不解。其實,偃仰者,頭之低昂也;嘯歌者,吟誦詩文也。原來這是在描寫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讀書的情景。真是讀書不講理,相差十萬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以情解文的情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詩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緒和情感,另一方面則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和藝術情景。只有從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藝術境界出發,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追尋詩文的準確含義。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決定了詩文語句的意義歸屬。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有一首七律詩“慣于長夜過春時”,該詩的頷聯“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淚”,一般都認為是和文中“不幾天,即聽到外面紛紛傳我被捕,或是被殺了”“連母親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應。如果單從這兩句來印證理解的話,“慈母淚”顯然是指作者的母親因擔憂作者當時的險惡處境而落淚,這樣的理解固然有道理,但如果僅限于此,就失之浮淺了。這首詩在課文的第四部分,是魯迅得知柔石等人遇害,在極度壓抑悲憤中所作的。魯迅在與朋友的信中也明確指明了這是一首“悼念柔石的詩”。詩的其它幾聯盡管都曲折的表達了對柔石的悼念,但顯然都不及“夢里依稀慈母淚”更恰切更深刻的濃縮了對柔石的深深懷念。文章在引了這首詩后,緊接著有一段對柔石母親的敘述,這段文字實際上就是對“慈母淚”的照應和具體解釋。文中說,“我知道這失明母親的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作者想寫一點關于柔石的紀念文章而不能,只得選了一幅一個母親悲哀的獻出自己的兒子取得名曰《犧牲》的木刻,算是只有作者一個人心里知道的關于柔石的紀念。木刻中這位悲哀的母親不正是現實中柔石母親的形象化身嗎?作者知道柔石失明的母親眷眷的心,是因為自己也有一位摯愛著自己的母親;作者知道柔石那拳拳的心,是因為自己也和柔石一樣一往情深的關愛著老母親。這是基于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心靈才會產生強烈的震顫:自己的老母親在異地聽到自己被捕的傳言時已經是“飲泣”而至于生病了,那么由己推人,柔石雙目失明的老母親呢?如果他得知自己摯愛的兒子被殺害的消息后將會怎么樣呢?“夢里依稀慈母淚”正是這種假想情景的藝術概括,“慈母淚”也就成了巧妙融會作者悲與憤兩種情感的鮮明意象。它既是對柔石的最深沉的紀念,又是對反動派暴行的無聲勝有聲的血淚控訴。照此說來,“慈母淚”除了寫自己的母親外,更重要的是寫柔石的母親,因為作者寫自己是為了更好的寫柔石,寫自己的母親,恰恰是為了襯托寫柔石的母親。把握住了詩中作者情感的脈絡,才會對詩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寫作用意有更深刻的領會。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9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讀、多背、多練。
古人學習文言文,講究爛熟于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但其重視誦讀的習慣無疑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我們所說的“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有機會的話,還應當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如“四書”、“五經”、《資治通鑒》等,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視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誦,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寫下來,連標點符號也不要弄錯!你千萬別以為這只是“死記硬背”,倘若你能堅持到底,那么,在潛移默化當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你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養起來了。
“多練”是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后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復習。
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注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復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搜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復誦讀課文,要盡可能讀出作者的語氣、輕重和感情,要流利通暢、聲情并茂。
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制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
上課時帶著問題專心聽講,認真做好筆記,并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尤其是自己尚未弄懂而老師又忽略了的地方,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切忌淺嘗輒止,不懂裝懂!課后復習尤為重要,通過復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
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像“猴子掰包谷”一樣──丟了包谷摘桃子,丟了桃子搬西瓜,丟了西瓜追兔子,丟了兔子空手回──到頭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第三,學習文言文,要學會學習。
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文言文不外乎翻譯課文,因此,上課時抱著參考書不放,就像落水的.人抱著一根救命的稻草,視若寶貝,敬若神明,一切唯參考書是聽!殊不知,這些人誤把拐杖當雙腿,丟了拐杖則寸步難行!他們上課時一般不怎么愛聽老師的講解,更不會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滿以為參考書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著操這份閑心。
哪知長此以往,對參考書形成的依賴就像一顆定時的xx,隨時都有可能要了自己學習的生命!──他們一翻開參考書,就什么都懂,可謂一目了然;但是,一旦關上參考書,他們就像一個失去拐杖而又不會走路的孩子,收獲的是一臉的茫然!因此,我們要科學的使用參考書,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借用一下,因為,它至多是一根備用的拐杖,千萬別把它當成“雙腳”,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機取巧都只能是徒勞和枉然!
第四,學習文言文,關鍵是要重視歸納和積累。
一般說來,初學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課一歸納,單元一小結”。
歸納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注音、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典故、重點語句以及文化常識等個方面來進行,每個單項都可以自行規定一種特殊的符號,以提高學習效益。
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詞多義;用“※”表示名詞作狀語;用“#”表示使動用法;用“⊙”表示意動用法;用“≠”表示古今異義;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語典故;用“★”特殊句式……當然,無論做什么整理,都必須積累相應的例句,否則,你的知識點就成了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
文言文學習方法
方法一:“三多”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
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后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方法二:預習和復習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復習。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注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復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 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搜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復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 的地方制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后復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
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譯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與現代漢語有所區別。
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語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
了解并掌握這些文言知識,我們首先應從各種特殊句式,基本結構入手。
方法四:推斷句子成分
與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也有一定的語法結構,除個別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與現代漢語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
基于此,同學們就可 以從語法結構入手來推斷詞語意思。
通過語法知識我們知道,主語、賓語往往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動詞、形容詞,而定語則多是形容詞、名詞、代詞,狀 語往往是副詞。
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意思。
方法五:要學會學習
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文言文不外乎翻譯課文,因此,上課時一般不怎么愛聽老師的講解,更不會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滿以為參考書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著操這份閑心,抱著參考書不放,一切唯參考書是聽。
一旦關上參考書,他們就像一個失去拐杖而又不會走路的孩子,收獲的是一臉的茫然,因此,我們要科學的使 用參考書,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機取巧都只能是徒勞和枉然。
方法六:重視歸納和積累
一般說來,初學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課一歸納,單元一小結”。
歸納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注音、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 式、成語典故、重點語句以及文化常識等個方面來進行,每個單項都可以自行規定一種特殊的符號,以提高學習效益。
當然,無論做什么整理,都必須積累相應的例 句,否則,你的知識點就成了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0
1.研讀考綱。《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大家復習備考的依據。大家解讀考試大綱時,除要關注考試范圍、新增內容外,更應該關注題型示例及樣卷。它們不但讓我們對高考試卷的長度、題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訴我們本年高考題目的命題走向。
2.回歸課本。高考題目年年都有變化,但考查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一直都沒有變化。學過的.知識究竟有哪些?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課本中的知識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誦默寫部分。
3.背誦名篇名句整理高考在即,熟練掌握以上高三語文的復習計劃要求和方面,經常對照高三語文的復習計劃做好高考語文復習工作的總結,是你考成優異的高考成績的必備因素。
4.做真題。最后階段,大家應該選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題,以便進一步明確高考題目的命題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在審題、解題的能力方面是否還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復習鞏固。
5.看糾錯本。把糾錯本中的錯誤按基礎、文言、閱讀、語言運用等分別歸類,把錯誤集中的點作為訓練重點,有目的的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高考中重現。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1
積累運用考“準確”?
對于初三學生來說,一年一度的中考,是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個轉折點。如何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策略”。制定策略,要在“巧”在上下功夫。其實語文中考并非是高深莫測,而是有規律可循的。抓住規律,就好像綱舉目張,就能“以巧破千斤”,不愁中考拿不到高分。從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來看,我以為中考語文的四個部分可以這樣歸納。積累運用考“準確”,文章閱讀考“原文”,文言閱讀考“課本”,作文寫作靠“立意”。
一、積累運用考“準確”。
積累運用是語文學習中最為基礎的部分,這部分的試題大多為容易題,要盡量保證答題的準確率。要想準確,光靠死記、死背、下死功夫是不行的,要講究方法,善于總結歸納,使知識系統化。語文的知識點多,面廣。我們要自覺地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構成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比如古詩文默寫的考查,這部分復習的重點和難點是熟練地背誦、靈活地運用和準確地默寫。背誦貴在堅持,不斷反復以加深記憶。名句背誦要聯系原篇,對背誦的原句要加深理解,理解后,還要善于創設情境加以運用,還可以對古詩文經典名句所表現的物象、意境和旨趣進行整合歸類,按類記憶。比如把古詩名句分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有關“愛國、壯志、惜時,思鄉”等等。每類記憶的詩句不要求多,只求典型。光會背誦還不行,還必須落實到筆頭上,默寫要正確。要注意易錯易混的字詞,在不斷檢測、反饋中加以矯正、記憶,從而達到準確無誤。
二、文章閱讀考“原文”
現代文閱讀是中考的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許多同學認為基礎知識多下功夫可以保證準確,而閱讀千變萬化,實在難以應付。尤其是到了臨近中考的今天,靠多讀書,多做練習是不現實的。如何能使現代文閱讀由“沒把握”轉變到“有把握”上來,建議同學們在平時進行閱讀練習時,堅持一篇閱讀材料讀三遍的方法。表面看讀三遍費時間,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第一遍——整體把握全文——確定答題的'大方向。如果大方向都錯了,那么答題只能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巧用信息整體把握全文。試題的閱讀材料給我們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注釋等內容,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后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第二編——找準語句領會主題——檢驗大方向是否正確。一篇文章的主旨總會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顯露出來,我們要善于從文中把它挖掘出來(比如:記敘文不要放過議論抒情的語句等),以便用文中的語句來檢驗答題的大方向是否正確。第三遍——確定區域圈點勾畫——找到答案所在地。這遍閱讀前,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后,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其實現代文閱讀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憑空去想。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要堅信,大多數題目在文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干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需要強調的是,答閱讀題實際上和作文一樣,十分強調語言表達的基本功,因此還要提高答題的質量,提高答題質量的唯一有效辦法是先擬草稿再反復修改。
至于文言閱讀考“課本”是指中考文言文的閱讀考的是課內學過的文言文,因此我們只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變文言文為白話文,然后再進行閱讀理解,就能巧妙的應對所有試題了。
總之相信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努力,你們的知識會更扎實,能力會有更大提高,中考一定會獲得理想的成績。祝同學們成功!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2
鑒賞感悟是一個感覺與理解、感情和認識相統一的活動。只有達到情感與理智高度結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鑒賞出作品的意味。課本上所選的文言文,無論從立意、寫法還是語言風格上都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它的美是無處不在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多讀多體會,并用讀后感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這種“感”,是反思,是感悟,是總結,是發現,是創造,它能將學生的思維導入更深更遠的境界。在教學中,這一環節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美讀入境,感受文旨文情。美讀是使學生感受文旨文情,進入角色內心,激起情感流動的重要鑒賞手段。學生對文章進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美讀,并且認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獲取更豐富的形象美感。這時的美讀還可以幫助學生吸收、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如在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學生再次進行美讀,驅遣想象,去描繪,去描繪,去補充作品的`生活畫像,頭腦中就會呈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快活地搖著尾巴。它們似乎與陽光玩著捉迷藏,有的靜靜地倚在巖石上,透過清澈的水,陽光似乎找不到它們。忽然,魚兒們全游開了,透過斑斑駁駁的樹影,它們張開嘴,調皮地對著陽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氣,還不忘了與潭邊陌生的人搖尾問好呢!四周的樹林靜靜地佇立著,它們緊緊地挨著、靠著,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臉龐被冷風擁護著,在瑟瑟地顫抖呢?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二)含英咀華,體會文意文境。要求學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研習一些重點段落,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品語言的情感、意蘊和韻味。教師應及時指導、點拔和總結。如在教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有的學生讀了“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寫出了以下體會:“庭院中,月光靜靜映照,宛如一泓秋水那樣清澈而明凈。在水中仿佛有綠藻如絲,悠然漂浮,荇菜縱橫,碧波輕漾。環顧四周原來是亭亭修竹和蒼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那竹柏相互交錯迎著微風輕輕搖晃,在寧靜的月光下更有一種說不出的雅韻。”
(三)撰寫感想,交流感情體會。即學生學了一篇文言文后,將自己的感悟形諸筆端,寫成讀后感,并在課堂上和同學進行交流。如學了陶淵明《桃花源記》,有的學生在撰寫的讀后感中,將陶淵明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觀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觀進行了比較,對前者進行了批判。在交流時,其它學生對其的精神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偏頗,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繪文學形象,增強了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而且在這種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3
一、文言文與白話文
也許現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到底在哪里?現在我們就分別來講講他們。
“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誦方法指導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干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
第六步:對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于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現在有不少學生為文言文閱讀而苦惱,怎樣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技巧呢?這是不少學生都想知道的,其實只要多背誦,多練習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譯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們來就來談談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第一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就是準確,即忠實于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并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采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并在翻譯之后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后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4
曾有學生戲言: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為什么文言文的學習會成為大多數同學語文學習的一道坎呢?老師這里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達,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連起來就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古人說話和寫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樣的。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口頭表達就是“吃飯了嗎?”而書面表達就變成了兩個字“飯否?”大家會發現,書面表述要簡省的多,這無形當中給我們的理解增加了難度,另外文言文中還存在著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同時文言文在句式表達上也和白話文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就給我們的文言文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那么,怎樣才能讓我們邁過這道坎呢?下面,老師就根據自己學古文及教學中得出的一些方法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對同學們的文言文學習有所幫助。
首先,要大聲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把朗讀視為語文學習的最妙之法。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學生搖頭晃腦地大聲朗讀的情景。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不僅要讀,而且要高聲誦讀或者吟誦。我國近代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甚至把高聲誦讀作為人生一大樂趣。他說:“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意思是:讀書要高聲讀出來,讀書的聲音就像鐘、磬這兩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一樣,非常美妙、動聽,讓人進入一種飄飄然的境界。而我們同學們越來越不重視朗讀,甚至在早讀課上,我們也很少聽到那瑯瑯的'書聲,有的同學寧可在那兒默讀,也不愿意讀出聲來,還有同學覺得讀出聲來很難為情。殊不知,我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聲誦讀中培養出來的。所以,老師建議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夠做到大聲誦讀,甚至可以搖頭晃腦地讀,做到讀準字音,把握停頓,讀出感情,進而能夠熟讀成誦。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學習中,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疏通文意,即我們常說的翻譯。有的同學,提到翻譯也是直撓頭啊,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掌握一定方法,翻譯起來也是很容易的。這里老師就教大家幾招:
1單音節詞變雙音節詞。同學們學習古文會發現,古文中有很多的單音節詞,這時候我們要學會把這些單音節的詞變成雙音節。比如,七年級同學學的《鄭人買履》里“寧信度,無自信也”,“寧”這個單音節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要把它變成“寧可”,“信”變成“相信”;再如,八年級才學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將使楚”,將,變成“將要”使,變成“出使”楚,變成“楚國”,連起來就是“晏子將要出使出國”。
2聯系舊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時候,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同學們把每篇古文都當作第一篇古文來學。即使是以前學過的文言實詞或虛詞,在我們眼里都當成是新的,它認識你,你卻不認識。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聯系舊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七年級同學才接觸文言文,可能積累的文言詞匯比較少,但八、九年級的同學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完全可以學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學們學習翻譯古文的時候,我就會問同學們,這個詞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學過沒有,在那篇課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們這兒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調”的“既”,“擲地云”的“擲”“月余亦卒”的“卒”,這些詞,同學們會發現,在七年級的《趙普》這篇課文中都學過,“既薨“的”既“,“已經”;“碎裂奏牘擲地”的“擲”,“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終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雖然行不通,但是我們在比較中,無形中又增加了積累,知道“卒”,除了做“終于”來解釋,還可以解釋為“死”。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既鞏固了舊知識,獲取了新知識,有培養了能力,真所謂“溫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語文已經進行了改革,不考課內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實詞卻全是來自課內的,如果同學們能夠做到聯系舊知識,學會遷移,就算是考課外的,又有何難呢?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15
文言文難教難學幾乎是師生的共識。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與現代語言之間差別較大,學生感覺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課文中所占比例較小,學習間隔長,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遺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不斷鞏固所學的知識呢?通過比較我發現,文言文雖然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較遠,但畢竟現代文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在詞語、句式、語法各方面二者實有許多相通之處。于是,我嘗試采用“有機聯系,化整為零”的方法進行教學,注重講清古今詞義和某些語法的異同,減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識記負擔。下面,以《狼》一文為例說明之。
一、詞義方面:
A.文中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有:肉、骨、狼、遠、投、勁刀、麥嘗場主等。
B.古文中是單音詞,現代漢語中是雙音詞的有:“屠(屠戶)、晚(晚上)、剩(剩下)、懼(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松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或意義發生變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視的樣子)。其實它們的這種含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有相對的例證,如:杯水車·薪、虎視·眈·眈等。
D.古文與現代文意義區別較大的詞:奔(跑)、行(走)。
這四類詞,A類不需要講,B類只需在解釋時點明即可,C類也可在現代文中講清楚,需要記住的只有D類。通過上面的分解,實際上D類詞在古漢語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這樣,詞義的理解與記憶負擔就大大降低了。
二、語法方面:
(1)現代漢語中的許多詞語保留了古文的一些語法特色,在教授現代文時講清楚也可以相應地減輕文言文學習的負擔,使之在文言文中出現時不再成為新的信息點。如《狼》出現的“犬”(像狗一樣,名詞作狀語)、“洞”(打洞,名詞用作動詞)一類用法現代漢語中也不在少數,如·土崩·瓦解、·星羅·棋布、·蠅營·狗茍(名詞作狀語),·衣·冠禽獸(名詞用作動詞),摧·枯拉朽、防·微杜·漸(形容詞用作名詞),·豐衣·足食、不·遠千里、·富國·強兵(使動、意動用法)等。
(2)文言文中特殊的句法結構在現代漢語中也時有出現。
如古漢語中的被動結構形式:“為”“為……所……”“于”等,現代漢語也不時使用,像魯迅《藤野先生》中的“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冰心略傳》中的“她寫出了·為文壇矚目的短詩集《繁星》和《春水》”,還有像“受制·于人”等。
又如現代文中的詞語“時不我待”等,也保留了古漢語賓語前置的特色。
運用上述方法,將文言文中的`許多信息點分散落實在現代文教學中,教師在授課中時常提及、點撥、滲透,慢慢地會在學生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實際上成了對一段時間所積累的古文有關信息點的一個匯總、復習和鞏固。要記憶的內容大大減少了,學起來就輕松了許多,學生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攻克少數幾個難點了。
近幾年的古文教學我都采用這種方法,沒有發現人們時常提及的學生厭學現象,學習目標也容易達到。當然,這種方法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特別熟悉教材,了解中學階段古文中所出現的大量詞語、語法,進行歸納總結,再從現代文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現代文教學中及時提及、點明;其次,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技巧,講解這些內容要著眼于滲透,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文言文的學習方】相關文章:
《送方希則序》文言文翻譯05-22
有關方孝孺的文言文試題09-24
陳元方候袁公文言文鑒賞10-13
文言文《陳元方候袁公》原文及翻譯08-27
祭祀中文言文學習09-24
文言文學習方法06-20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06-25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介紹04-25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介紹01-06
關于文言文的學習方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