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3年七夕情人節的習俗習慣
七夕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3年七夕情人節的習俗習慣,歡迎大家收藏和閱讀。
風俗習慣:
1、拜織女
“拜織女”是女孩和女孩的事,需要提前約好親戚朋友聯合舉辦。提前禁食后,在月光下擺桌子,聊天吃水果,面對織女星座,默默思考自己的想法。女孩們祈禱嫁給一個如意的男孩,女孩們希望早點生一個高貴的兒子,直到半夜,現在情侶們也可以一起享受月亮,以增進他們的感情。
2、種生求子
舊習俗,七夕前幾天,種植小米生幼苗,然后放一些小屋、花木,做成田舍村,稱為“殼”,或綠豆、小麥浸泡在磁碗里,等待芽,然后用紅色、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植”,南方也稱為“泡沫”。
3、染指甲
染指甲是中國西南地區流傳下來的七夕習俗。四川省的許多縣志、貴州和廣東也有這種風格。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性和孩子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密切相關。在今天的七夕節,男孩們送女孩一瓶指甲油,給她染指甲,這也參與了七夕傳統。
4、婦女洗頭
這一習俗與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取泉水和河水,就像取銀河水一樣,有著干凈而神圣的力量。因此,女性在這一天沐浴頭發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意味著她們可以用銀河系中的圣水凈化頭發,并得到織女神的保護。
5、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而聞名。巧果又稱“乞巧果”,款式多樣。主要材料是油、面、糖和蜂蜜。宋代,七夕巧果已經在市場上銷售。聰明的女人會捏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圖案。
6、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7、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8、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9、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10、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節在幾月幾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民間稱之謂女節。現時年輕人,一提到婦女節,只知近代的三月八日婦女節。其實我國早就有專屬于婦女的節日,這便是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節日最早源自于漢代,在這個時候,婦女擺好貢品,向天祈禱,祈求織女讓自己變得心靈手巧,東晉時期最早有記載七夕節的記錄,七夕節最早是來自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拜,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說明,在三四千年前,人們以及知道了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也與時間崇拜有關,七和期同音,所以古人計算時間中經常用七代期,在唐詩宋詞中,七夕和婦女乞巧也多次出現。
七夕的來歷:
唐朝時皇帝與妃子在七夕時節夜宴,而宮女們則拜天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長久不衰。
在宋元時期,七夕乞巧則是特別隆重,城中還設有乞巧市。
到了七夕前夕,乞巧市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都快堪比春節了,這也表明古人十分的重視七夕。
之后就有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愛情故事,被融入了乞巧節,之后乞巧節還會有未出閣的姑娘仰望天空,祈禱自己也可以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成就一番美滿婚姻。
牛郎織女故事:
現在人們關于七夕節的由來一把認定就是董永和織女一起相會的故事,傳說董永雖然是一個凡人,但是為人樸實,一次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洗澡的時候,董永不小心偷走了老七衣服,老七回不到天庭,陰差陽錯的與董永相愛,有了自己在凡間的一個孩子,王母娘娘知道之后十分氣憤,但是董永養的老牛竟然能開口說話,你要是想見那女的就把我牛角割下來,果真割下來,牛角之后就有了飛天的能力,董永帶上了自己的兒女,一起去追織女,馬上就要遇見的時候王母娘娘使用自己的金簪畫出一道天河。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抬頭看牛郎星和織女星中間,會隔著一條銀河的原因,其實和傳說沒多大關系,都是古人對于七夕節的美好猜想。牛郎和織女坐在對岸哭泣,全天下的喜鵲被感動,達成一道鵲橋讓兩人相會,這個神話故事,可以說將關于七夕節的所有由來全部進行了概述,但畢竟是神話故事。
七夕節擁有著很美好的神話故事,傳說在七夕節這一天,家里有葡萄架的可以在下面偷聽到牛郎和織女的對話,主要的由來就是以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為載體,贊嘆愛情的偉大。
【七夕情人節的習俗習慣】相關文章:
七夕節習俗習慣作文01-28
七夕情人節的習俗作文01-26
七夕情人節習俗作文01-26
2023年七夕情人節的習俗07-19
七夕情人節的民間習俗范文01-26
有關七夕情人節習俗作文01-26
立秋的習俗及飲食習慣08-10
2018乞巧節作文:七夕情人節的習俗01-27
關于七夕情人節的傳說和習俗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