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資格考試題庫
教師職業資格考試題庫
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 29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8 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第一模塊 職業理念
1.在生物實驗課上,韓老師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完成事先準備好的填空題:“實驗步驟一:從__號燒瓶倒入__號燒瓶……”“顯微鏡的取鏡和放置:右手緊握__左手托住__”這說明韓老師(A)
A.教學理念偏失
B.教學態度不端
C.教學評價不當
D.教育行為失范
【答案】A
【解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觀倡導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在韓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完全以教育者自身作為主體,忽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和積極性,故本題答案選A
2.綜合實踐活動中,段老師設計了主題為“社會旅游資源”的調查。有部分同學對..座古塔的建設....調查報告之后,段老師又引導這部分同學確定了新課題——“古塔建筑材料、風格與保護”。對于段老師的法,下列評價不恰當的是(D)
A.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要
B.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C.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D.糾正了學生的研究方法
【答案】D
【解析】題干中段老師的行為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興趣,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指導大家完成調查報告和確定新課題,并非是糾正研究方法,故選項D錯誤。
3.下列教學用戶中,不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是(B)
A.“你讀得很響亮,若再有感情一點就好了。你再試試。”
B.“剛才這位同學概括得不準確,還是我來吧。”
C.“這位同學的發言并沒有重復前面同學說過的話,有自己的觀點,非常好!”
D.“請大家想一想,剛才這兩位用血報考的結論,有何不同?”
【答案】B
【解析】選項B直接否定和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
4,多年來,曾老師堅持讓學生采用反思記錄表、學習日志或成長記錄袋等多種方法來記錄學習過程,并不斷指導學生優化記錄的方法,曾老師的做法(D)
A.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性
B.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
C.尊重了學生的創造性
D.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
【答案】D
【解析】曾老師通過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記錄學習過程,并指導學生不斷優化學習記錄,這一教學行為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故本題答案選D。
第二模塊 法律法規
5.(國長育改展規劃綱200-2020年)》提出,要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對于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理解,下列選項中不恰當)的是(B)。
A.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
B.社會資源優先向教育領域傾斜
C.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
D.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答案】B
【解析】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第一章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中明確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因此備選項A、C、D說法正確,但與題干不吻合,不選。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
6.中學生鄒某上課時玩手機游戲,班主任王老師發現后,當場刪除了鄒某的游戲賬號和他購買的游戲裝備,并告誠鄒某不要在上課時玩游戲。課后,王老師將手機返還給了鄒某。王老師的做法(B)。
A.合法,教師有權批評和管教學生
B.不合法,侵犯了鄒某的財產權
C.合法,教師無權沒收學生的手機
D.不合法,侵犯了鄒某的隱私權
【答案】B
【解析】題干中王老師有權批評和管教學生,但不能刪除鄒某的游戲賬號和所購裝備,這侵犯了鄒某的財產權,因此王老師的做法不合法。備選項A錯誤,備選項B正確,備選項C、D均錯誤。
7.某地區教育行政部門未經公開招標,直接將當地兩所較為薄弱的公辦學校移交給一家民辦教育集團承辦,并規定對該校所有學生按市場價格收費。該地區教育行政部門的做法(C)
A.合法,有利于促進薄弱學校本身的內涵發展
B.合法,有利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共享
C.不合法,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
D.不合法,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規避公開招標的原則要求
【答案】C
【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題干中,將較為薄弱的公辦學校交給民辦教育集團承辦,并按市場價收費,屬于將公立學校轉為民辦,違反了教育法的規定,是不合法的。
8.某中學規定,凡主動參加所在地區教研室組織的校驗活動的教師,在職稱晉升,評優評選……,該學習的做法(A)
A.合法,有利于教師科學研究權的落實和保障
B.合法,有利于教師教學自由權的落實和保障
C.不合法,侵犯了其他教師享受平等待遇的權利
D.不合法,違反了教師考核評價的客觀公正原則
【答案】A.
【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第二十三條規定,對教師的考核應當客觀、公正。
9.某中學化學老師宋某正組織學生上實驗課,學省李某因借用坐在實驗桌對面的同學的的鋼筆,碰倒了酒精燈,酒精濺在本組同學韓某的手上并燃燒,致使韓某手部皮膚被灼傷。在這起事故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是(C)
A.學校和宋某
B.宋某和李某的監護人
C.學校和李某的監護人
D.李某的監護人和韓”的監護人
【答案】C
【解析】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第八條規定: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應當承擔主要責任。李某碰到了酒精燈造成了其它同學的燒傷,因此應承擔主要責任,因其為中學生,是未成年人,因此李某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根據第九條的規定: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學校應承擔相應責任。因此答案為C。
10.林裝長期等好、特親生兒子曉光,經有關單位教育后仍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當地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
A.銷林某的監護人資格
B.給予林某行政處分
C.責令林某賠禮道就
D.要求林某賠綜損失
【答案】A
【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
11.為了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預防可能發生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學校擬采取應對措施。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D)
A.聘任優秀的律師擔任法制教育的兼職教師
B.聘任當地派出所干警擔任校外法律輔導員
C.要求未成年學生的父母配合開展法制教育
D.要求班主任承擔對未成年學生的監護責任
【答案】D
【解析】備選項A中聘請律師,備選項B中聘請派出所干警,備選項C中要求家庭的配合,都是提高學生法制意識的正確做法。備選項D中,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為其父母,而非班主任,因此說法錯誤,符合題干要求。
12.在一次雷雨天氣中,某中學教學樓遭到雷擊,多名學生不同程度地被擊傷。后經調查得知,由于教學樓沒有采取防雷措施,這才導致學生被雷擊傷。對于這起事故的法律責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B)
A.學校無法律責任
B.學校應承擔過錯責任
C.學校應承擔無過錯責任
D.學校應承擔補充責任
【答案】B
【解析】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第九條規定: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責任。因此備選項A、C錯誤。學校因未采取防雷措施導致學生受傷,是學校主觀上的過錯,因此承擔過錯責任。所謂補充責任是指當存在多個責任人時,在第一責任人的財產不足以承擔其應負的民事責任時,負補充責任的人對不足部分承擔的責任。題干中只有學校一個責任主體,不存在補充責任一說,所以備選項D錯誤,正確答案為B。
第三模塊 職業道德規范
13.體育課上,蘇老師發現張剛坐在操場邊發呆。便詢問情況,張剛說:“我最好的朋友走了,我很難過!”蘇老師從此注意觀察張剛,跟他聊天。有一天,張剛哭著告訴蘇老師:“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我爸爸,他出車禍去世了!”于是,蘇老師經常開導他,幫助他從悲傷中走了出來。對于蘇老師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偏愛張剛,未能關注其他同學
B.專心教學,不必承擔其他責任
C.西線觀察,適時捕捉教育契機
D.侵犯隱私,干擾學生私人生活
【答案】C
【解析】蘇老師的行為充分體現了關愛學生的教師職業道德,細心觀察和捕捉到張剛同學的情緒狀況,并及時給予疏導,故本題答案選C。
14.李老師多次得過全省教學比賽一等獎,35歲就評上了高級職稱,在學校里還是其他年輕老師的“師傅”。但她堅持學習,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有些同事不理解,認為李老師是“勞碌命”。對于李老師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教師需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B.教師發展首先應該考慮團結協作
C.中學教師不需要深厚的理論知識
D.中學教師應該合理安排閑暇時間
【答案】A.
【解析】具有高級職稱的李老師不僅是學校年輕教師的“師傅”,還積極參與教學研討不斷學習,充分體現了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故本題答案選A。
15.王明同學成績不好,跟夏老師關系很緊張。一天,王明悄悄在黑板上寫了“夏某某是個大笨蛋!”夏老師查出后暴跳如雷,多次勒令王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自己作深刻檢討。夏老師的行為(D)
A.正確,有利于遏制其他同學的類似行為
B.正確,應該維護教師的尊嚴和威信
C.不正確,不應該對此類學生如此寬容
D.不正確,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答案】D
【解析】夏老師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在新課改背景下應該實施容錯教育,允許學生犯錯誤,并相信學生是發展過程中的人。故本題答案選D。
16.李麗同學的爸爸跟學校校長是好朋友。班主任知道后,主動給李麗調整了座位,在課堂教學中給李麗更多的機會回答問題,并讓其擔任班長。班主任的行為(C)
A.有利于促進家校合作
B.有利于履行班主任職責
C.影響了其他學生的成長
D. 影響了校長的廉潔從教
【答案】C
【解析】該班主任的行為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沒有公平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這樣會不利于其他學生的學習成長。故本題答案選C。
第四模塊 文化素養
17.時間計量包括時間間隔和時刻,前者指物質運動經歷的時段,后者指物質運動的某一瞬間。下列選項中,時刻的表述是(D)
A.百米賽跑世界記錄在10秒內
B.通常一節課的時間是45分鐘
C.從甲地步行到乙地需要2小時
D.新聞聯播節目每天19時開始
【答案】D
【解析】從題干可知,時刻是指物質運動的某一瞬間。選項A、B、C表示的都是物質運動經歷的時段,也就是時間間隔,比如10秒、45分鐘、2小時。D選項表示的是某個時刻。所以,正確答案是D。
18.大陸漂移說是一種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科學家說,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地球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下列人物中,正式提出該學說的是(C)
A.培根
B.洪堡
C.魏格納
D.達爾文
【答案】C
解析: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1910年提出“大陸漂移說”,1912年得到證實。洪堡是著名的德國自然科學家、自然地理學家,近代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創建了植物地理學,首次繪制地形剖面圖。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實驗哲學之父”,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對人類有杰出的貢獻。所以,正確答案是C。
19.貞德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被后人贊頌為“圣女”。她曾率領法國軍隊對抗外國入侵,并多次打敗侵略者。該事跡發生的時期是(B)
A.普法戰爭時期
B.英法百年戰爭時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D.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
【答案】B
【解析】圣女貞德,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處決。普法戰爭是1870年-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歐洲三十年戰爭,是1618年-1648年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1918年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所以,正確答案是B。
20.國際關系中,主權國家會在建交國設立外交代表機構。外交代表機構通常劃分為三個等級。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三個等級的外交代表機構是(B)
A.大使館
B.領事館
C.公使館
D.代辦處
【答案】B
解析:常駐的外交機關依其館長的級別分為三級,即大使館、公使館和代辦處。大使館是最高級的外交代表機關,由大使領導。公使館是第二級的代表機關,由公使領導。代辦處是最低級的外交代表機關,由代辦領導。領事館是一國政府派駐對方國家某個城市并在一定區域執行領事職務的政府代表機關,不屬于駐國家外交機關序列。所以,正確答案是B。
21.太陽系是太陽和以太陽為中心、受他的引力支配而環饒它運動的天體所構成的系統,其中包含八大行星。下列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是(B)
A.天王星
B.海王星
C.土星
D.木星
【答案】B
【解析】太陽系八大行星,距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正確答案是B。
22.莎士比亞的喜劇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歌頌進步、美好的人文主義新風,充滿著樂觀、明朗的基調。下列作品中,屬于莎士比亞戲劇的是(D)
A.《奧賽羅》
B.《雅典的泰門》
C.《麥克白》
D.《威尼斯商人》
【答案】D
【解析】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為《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所以,正確答案是D。
23.《人間詞話》是著名學者王國維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他提出的關于創作原則和批評標準的核心理論是(B)
A.“氣質”說B.“境界”說 C.“神韻”說 D.“格律”說
【答案】B
【解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可見,王國維提倡的是“境界說”。所以,正確答案是B。
24.詠嘆調是歌劇中的聲樂獨唱曲,始用于17世紀初的歌劇和康塔塔,此后經歷發展,變得更為精致復雜。下列關于詠嘆調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
A.詠嘆調是一種“朗誦”式的歌曲,依附于歌劇情節,相當于戲劇中的“對白”
B.詠嘆調常安排在劇情發展的重要時刻,著重表現劇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
C.詠嘆調旋律優美,故也常常單獨在音樂會上演唱
D.詠嘆調富有藝術魅力,要求較高駕馭聲音的技巧
【答案】A. 教學理念偏失
【解析】宣敘調,是和詠嘆調對應的,是一種“朗誦”式的歌曲,相當于戲劇中的“對白”,必須依附于歌劇情節,無法拿出來單獨演唱。選項A表述錯誤。詠嘆調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于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選項B正確。詠嘆調還可以拿出來單獨作為音樂會的獨唱節目來演唱,選項C正確。詠嘆調需要演員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選項D正確。所以,正確答案是A。
25.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少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形象特征,下列選項中,表現了傣族形象的是(A)
【答案】A.
【解析】通過圖示中的服飾和關鍵物品可以判斷,選項A有孔雀尾羽,是傣族的孔雀舞;選項B有蘆笙,是蘆笙舞,是侗族、水族、苗族、仡佬族、彝族、傈僳族、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傳統舞蹈。選項C從服飾上判斷是朝鮮族舞蹈。選項D從服飾上判斷是藏族舞蹈
第五模塊 教師的其它能力
26.在Word中,如果當前文檔中的文字下方出現紅色波浪線,則表示該文字出現(C)
A.“拼寫和句法”錯誤
B.“句法和連接”錯誤
C.“拼寫和語法”錯誤
D.“語法和連接”錯誤
【答案】C
【解析】WORD文檔中的文字下方的紅色波浪線代表該文字出現“拼寫和語法”錯誤。在語言表達中,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首先要排除A和B。所以,正確答案是C。
27.在PowerPoint中,下列視圖模式可用于播放幻燈片的是(D)
A.大綱模式
B.幻燈片模式
C.幻燈片瀏覽模式
D.幻燈片放映模式
【答案】A. 教學理念偏失
【解析】選項A大綱模式用于批量編輯幻燈片;選項B幻燈片模式用于編輯具體幻燈片單頁;選項C幻燈片瀏覽模式用于快速查找定位幻燈片;選項D幻燈片放映模式用于播放幻燈片。所以,正確答案是D。
28.下列選項中,與“教師”和“戲劇愛好者”兩概念的關系一致的是(D)
A.“軍人”和“軍醫”
B.“楊樹”和“楊柳”
C.“蛋糕”和“面包”
D.“作家”和“畫家”
【答案】D
【解析】本題屬于類比推理,主要考查交叉關系。題干中的“教師”和“戲劇愛好者”是交叉關系。選項A中“軍人”和“軍醫”是包容關系,“軍醫”包含在“軍人”中,故排除;選項B“楊樹”和“柳樹”是并列關系,并不能交叉關系,故排除;選項C“蛋糕”和“面包”是并列關系,并不能交叉關系,故排除;選項D“作家”和“畫家”是交叉關系,故排除。因此本題選擇D選項。
29.下面圖形組合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下列選項中,最適合填在問號處的是(C)
【答案】C
【解析】本題屬于圖形推理,主要考查位置關系。題干中的前三個圖示中體現的是順時針疊加關系,新增加的圖形都會覆蓋前一個圖形的一部分。第二個圖比第一個圖在右下角添加了圓形,第三個圖比第二個圖在正下方添加了六邊形。選項中只有C選項在左下角添加了四邊形,圖中的新增圖形覆蓋了前一個圖形的一部分,體現了順時針疊加的規律。因此本題選擇C選項。
材料分析 職業理念
30.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欣賞幾幅字畫,其中有一副是鄭板橋的“絲竹圖”,可是,課堂上許多學生說不懂國畫,談不出體會,課堂出現了冷場,教師看到這一情況,立即調整了教學思路,不再要求學生談體會,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從他們最熟悉的竹子入手來引導他們打開思路,教師給出了一個學習任務“由祖師所想到的……”,并要求學生由竹子展開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學生就進入了情境,發言變得十分踴躍。
學生說:“竹子的外形沒有牡丹花那么華貴,它樸實無華,”“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謙虛,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風亮節,”“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蔥蔥,說明他不畏嚴寒,不畏酷暑,”“竹子對人無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給予人的卻很多———竹筍,竹竿,竹葉各有其用處,”還有的學生引用“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尖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說有人華而不實。
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執己見,說完了竹子再來看畫,學生對這幅畫就有了理解與看法,發言更加熱烈,在發言中,學生們談竹子,談畫,既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又使學生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課后,教師對這次教學行為進行了反思。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學生觀的角度,評析該教師的教學行為。
【答案】在這段材料中,該老師的行為體現了如下學生觀:
(1)看到了學生是有潛能的個體,能夠對學生抱有期望。材料中,學生剛上來無法談出對絲竹圖的體會時,老師并沒有因此而對學生失望,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從熟悉的角度出發談論竹子,并最終談論絲竹圖,這種做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老師對學生抱有期望的體現。
(2)能看到學生是受教育的對象,能夠給學生合適的指導。學生雖然具有發展的潛能,但是學生身心發展畢竟還不完善,對很多知識還不了解,因此在材料中,學生對于絲竹圖不能談出自己的體會。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學生,給學生指出正確的方向。材料中的老師正是發揮了指明方向的作用。
【解析】綜上所述,材料中的老師具備新的學生觀,能夠在教學生進行貫徹。每點3分,每點能夠結合材料展開分析另得4分,每點7分,共14分。如從其他角度答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材料分析 職業道德規范
31.師范大學畢業后,孫斌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工作前幾年,為了適應教學工作,他向其他同事學習,教學水平逐漸提高,教學效果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這時,他認為教學工作并不神秘,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能力已經足以應付,沒有必要繼續深入研究教學。
一天,幾位學生的家長找到孫老師,希望他能在課后幫助孩子補習,孫老師認為這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就答應了。補習結束時,家長們為了感謝孫老師,給了他一筆可觀的補課費,孫老師推辭不過只好接受。
自此以后,越來越多的學生找孫老師補課,其他班級甚至其他學校的學生也來找他。為了保證補習效果,孫老師常常將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聯系起來,還專門編印了系列學習資料,僅收取成本費和辛苦費,隨著參與輔導學生規模的擴大,孫老師家里的空間已不足以容納,于是,他在小區里專門租了地方方便學生參與輔導,為了節省學生購買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具的費用,孫老師還要求學生統一從自己這里購買,家長們對孫老師的輔導非常滿意,還給他送了錦旗。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室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孫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答案】孫老師的很多行為都是不正確的,違背了以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1)孫老師的行為違背了愛崗敬業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崗敬業要求老師應當樂于奉獻,認真備課、上課不敷衍塞責。但是孫老師卻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應付教學,沒有必要深入鉆研,這是不正確的,孫老師應該虛心學習,認真備課,做好教師工作。
(2)孫老師的行為違背了為人師表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人師表要求教師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而孫老師卻通過開輔導班、向學生收取費用、售賣學習資料、將上課與輔導班相聯系等方式,獲取私利,這違背了為人師表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3)孫老師的行為違背了終身學習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終身學習要求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而孫老師認為,自己沒有必要鉆研教學,這是一種自我滿足和不思進取,違背了終身學習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解析】第一點4分,能夠答出“愛崗敬業”得2分,在此基礎生能夠展開分析另得2分;第二、三點每點5分,能答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各得2分,能夠將每點結合材料展開分析,每點另得3分。本題滿分14分。如果從其他角度答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材料分析 閱讀能力
32.創新是一個人人熟知的名字。但創新到底意味著什么?創新要面對什么樣的挑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此需要先討論一下到底什么是創新,我們要想創新,必須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創新。
我們有知道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知識。我們有知道不知道的東西,比如未解決的難題、沒有證明的猜想、還沒有達到的技術水平等等。但這些還不是全部,我們除了知道的東西和知道不知道的東西,我們還有不知道不知道的東西。科學研究不僅要把“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還要把“不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的不知道”,從而進一步把它們變成“知道”。把“不知道的不知道”變為“知道”,是最高層次的、最重要的創新。連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這真是什么都不知道,做這種科研便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把不知道的不知道,變成知道的不知道,就是提出問題。所以,科學更重要的創新就在于提出問題,要開拓新知識就要能夠提出新問題,但提出新問題并非那么簡單。通常如果能把問題講出來,說明它還是在以前的范疇內,也許還不是真正的新問題。真正的新問題常常連講都講不出來。因為它所針對的東西,從來沒人見到過,也從來沒人想到過,所以連名字都沒有。我們連提問題的語言都沒有,有問題也講不出來。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一個原始部落的故事,這個部落只有四個詞是用于計數的:一、二、三、很多很多,當人們想要了解一群鹿的數量時,就會遇到講不出來的情況。
所以,要提出真正的新問題,就要讓我們的想象自由奔馳,突破語言的束縛,突破數學的牢籠,當你感覺遇到這類講不出來的問題時,也許是一個信號:你挖掘到“大金礦”了。觸碰到知識的一個新境界了。這是令人激動的時刻,也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在這種沒有語言,沒有數學的狀態下,我們如何繼續往前發展,如何做研究,如何進行思考?這就是科學家創新科研所要面對的挑戰。
真正的科學創新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因為這些目標和方向連名字都沒有。給這些目標和方向起名字是科學創新的一部分。發明描寫新知識的語言和數學也是科學創新的一部分。只有當創新結束以后,我們才能把問題講出來,把新知識講出來。所以,真正的科學創新無法計劃,無法趨勢,無法成為一個轟轟烈烈的重大項目。
但作為一個進行創新的科學家,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工作該如何開展?對個人來說,創新的內涵是制定美的標準。創新之前,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努力。這時每個研究人員都可以有自己對美的認知,都有看問題不同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但慢慢地,會有一個人對美的認知和思想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接受,從而成為美的標準,成為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這就是創新過程。科學創新和藝術創新是非常相通的。當然,科學創新還需要通過實驗的檢驗,實驗不認可的創新是不會被接受的。
牛頓發現物體運動規律就是一個創新的例子。他意識到天上行星的運動和地上蘋果的墜落實際上是同一物理現象。可是當他想定量描寫這些物體的運動時,卻發現自己什么也講不出來。因為當時還沒有描寫非勻速運動的數學語言,所以牛頓又成為了數學家,發明了微積分,使他可以寫出他的物體運動定律。這也是一個物理發現出現在數學發現之前的例子。
摘編自文小剛《創新就是孩子的游戲》)
問題:
(1) 文章所說的“創新”有幾個層次?請簡要概括。(4分)
(2)文章認為如何應對科學創新所要面對的挑戰?請簡要分析。(10分)
【答案】
(1)首先,清楚自己了解的所謂的知識,也就是知道的東西。其次,清楚自己未知的領域,如:未解決的難題,沒有證明的猜想,還沒有達到的技術水平。再次,清楚自己還有很多未曾探索的領域,如:很多不知道不知道的東西,最后,將所有的不知道變成知道,這是最高層次的創新,最重要的創新。
(2)我們怎么繼續往前發展,我們如何作研究,如何進行思考?這是科學創新所要面對的挑戰。首先,繼續往前發展方面,要清楚科技創新是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的。但是對于未知的事物我們既要善于給這些目標和方向起名字,也要善于發明描寫新知識的語言和數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創新結束之后將其表述出來。其次,在研究方面,作為一個進行創新的科學家,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要堅持自己的看法,擁有善于發現和創新的精神,盡量使自己的看法成為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美的標準,并不斷的接受實驗的檢驗,只有經得起實驗的檢驗的才是真正的創新。最后,在思考方面,要善于去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善于發現,善于思考。為之去探索、去鉆研,只有這樣,創新才會真正的誕生。
解析:
(1)答出清楚自己的知識或者知道的東西1分;答出清楚未知的領域或者為解決的難題、沒有證明的猜想、沒有達到的技術水平1分;答出還有很多未曾探索的領域或者不知道不知道的東西1分。答出將所有的不知道變成知道1分。
(2)答出科技創新沒有目標、沒有方向1分;答出給目標和方向起名字1分;答出發明描寫新知識的語言和數學1分;答出科學家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2分。答出創新為大家接受成為美的標準1分;答出接受實驗檢驗2分;答出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思考2分。
寫作題
3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本大題1小題,50分)
共享單車火了,不到半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橙、黃等各色共享單車,與公交站地鐵站等交通樞紐接駁,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對緩解交通擁堵和環境保護,共享單車都很有用。
然而,在單車數量飆升的同時,共享單車任性停放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有的無序擺放,讓本來就狹窄的非機動車停車區更顯緊張;有的直接停在出入口臺階下,擋住進站通道;有人甚至將車塞進綠化帶里,鎖在欄桿上,靠在大樹邊。
根據材料所引發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論說文。
要求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寫作,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不少于一千字。"
解析:
共享單車如何走得更遠?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然引出新的問題。共享單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雖然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但是卻也帶來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關乎各個方面,比如共享單車隨處停放,關乎市容市貌;共享單車據為己用,關乎個人誠信;共享單車隨意損害,關乎國民素質.和.面對這些問題,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共享單車該如何走得更遠?發揚傳統,砥礪前行。中國,之所以在世界大舞臺上占據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國的優良傳統發揮著不容小齪的作用,比如:我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的舉措中無不體現著以和為貴的傳統。可見,傳統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何況一個新鮮事物呢?共享單車想要走得更遠,必須積極吸取自己發展中的優良傳統。這些傳統可能是可見的生產技術、管理方式、運營機制,也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比如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文化、幾代人的奮斗精神等等,只有這樣在它今后的發展道路上,才不會步履蒼白,才能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更遠。大膽創新,迎難而上。創新,一直是各個企業、各個國家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只有不斷創新,一個企業才能發展得更長久,一個國家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用于更多的話語權。本身共享單車的出現,就是創新的一個體現。在工業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放棄了“兩輪“的出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四輪“有軌的出行方式,很多兩輪“的生產商面臨著企業改革甚至破產,工人面臨著下崗。共享單車改變原有的運營模式,革新生產技術,實現共享,讓兩輪“又重新煥發了活力,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跑動在人來車往的大街小巷。如今,共享單車的發展,引出的一系列問題,也需要人們不斷地去轉換思路,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為它在前進的道路上保駕護航。精誠團結,合作共贏。團結合作,取其所長,避其所短,是一個企業發展應該有的態度。共享單車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有關乎個人的,有關乎企業的,有關乎國民的,有關乎社會的,并不是單單一個企業自己所能解決的,必須各方的團結協作。比如前段時間,上海、北京等地區政府相關部門約見摩拜、Ofo等共享單車的管理者,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共享單車亂停、違停的問題,共同推出了劃定停車區、違停影響個人誠信等舉措。共享單車要想走得更遠,還需要跟高校合作,儲備自己的人才。共享單車要想走得更遠,還需要跟煤體合作,弘揚正能量,讓更多的人合理地使用共享單車,,總而言之,共享單車要想走得更遠,必須精誠團結,合作共贏。傳統、創新、合作,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命脈。共享單車,要想走得更遠,必須緊緊住發展命脈,發揚傳統,不斷創新,合作共贏
一類文(50-41)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切、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字跡工整。
二類文(40-31)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字跡清楚。
三類文(30-21)基本符合題意、中心基本明確、內容單薄、感情基本真實、結構基本完整、語言基本通順、字跡潦草。
四類文(20-10)偏離題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當、沒什么內容、感情虛假、結構混亂、語病多、字跡難辨。
五類文(10-0)沒有寫完作文、立意嚴重偏題、字跡難以辨認、寫背好的范文。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中學)(科目代碼: 302)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 120 分鐘, 滿分為 150 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 作答. 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不予評分
一、單選題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A兮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贊可
D布魯納
【答案】A
【解析】夸美紐斯的著作是《大教學論》,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并詳細闡述了學制和班級授課制。故正確答案為A
2.教育人類社會共始終,為一切人一切社會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延展與發展不可缺少的手段,這表明教育具有( )
A階級性
B歷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答案】C
【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類存在,就存在著教育。故正確答案為C。
3.社會成員經由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區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以及科層組織之間的轉換和調動。這種教育的功能是( )
A社會流動功能
B文化傳遞功能
C社會改造功
D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能夠在不同的社會區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科層組織之間的轉換調整和變化,以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長,展現其智慧才能,實現其人生抱負。故正確答案為A。
4.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于1762年發表了小說體的教育名著,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國》
B.《巨人傳》
C.《教育論》
D《愛彌兒》
【答案】D
【解析】盧梭是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主張培養“自然人”,其代表作是《愛彌兒L》。故正確答案為D。
5.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習性,無不打上歷史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烙印,表現出很大的差別。這種現象表明的影響人發展的因素是( )
A遺傳因素
B社會環境
C教育影響
D個體實踐
【答案】B
【解析】題干中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中生活的人具有歷史、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烙印是因為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故正確答案為B。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內涵的因素( )
A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
B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產力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
D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
【答案】C
【解析】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制約教育的性質、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內容的取舍等,故本題選C
7.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特長。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發展個性,不斷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李老師的這種做法適應了人身心發展的哪一特點?(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連續性
D差異性
【答案】D
【解析】差異性是指每個人的發展優勢(方向)、發展速度、高度(達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萬別的。題目中,針對學生不同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個性促進自由發展體現的就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性的特點。
8.像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學生品德的發展也是由其內部矛盾推動的。學生品德發展的內部矛盾是( )
A社會道德要求與學生現有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B學習德育要求與學生現有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C學生品德發展的社會要求與學校德育要求之間的矛盾
D學生品德發展的新需要與其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答案】D
【解析】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學生思想心理 內部矛盾是指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所以
學生品德發展的心需要與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學生品德發展的內部矛盾
9.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區別于人類一般認識的特點是( )
A.主動性、閱讀性和引導性
B探索性、間接性和引導性
C間接性、引導性和簡捷性
D間接性、引導性和復雜性
【答案】C
【解析】教學過程就其實質來說,是人類認識過程的一種形式,受認識論一般規律的制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認識活動又不完全等同于人類一般的認識活動,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即間接性、引導性(或稱領導性)和簡捷性(或稱經濟性)
10.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我國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方式是( )
A.以分科課程為主
B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結合
C.以綜合課程為主
D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結合
【答案】A
【解析】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11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于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學方案
D教學指南
【答案】B
【解析】課程標準是指在一定的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的形式編制的關于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12在某個時期內,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個時期,同樣的刺激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個時期稱為( )
A.關鍵期
B發展期
C轉折期
D.潛伏期
【答案】A
【解析】人的發展的不干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發展的成熟機制,抓住發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健康地發展
13.圖1是由三個扇開和三條折現組成,但是人們會把它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怏的知覺特性是( )
A整體性
B選擇性
C穩定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覺的整體性指我們對客體的知覺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來補充當時獲得的感覺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個體將圖片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補充圖形信息形成的,符合知覺的整體性。故正確答案為A。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12-18歲個體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
A強化自我主動性
B培養勤奮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獲得親密感
【答案】C
【解析】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貫穿于個體的一生,整個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12-18歲個體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故正確答案為C
15.下列教師課堂行為中,體現教師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律的是( )
A對教學重點在語音語調上予以強調
B發現個別學生上課走神時,立即點名批評
C講課前公布學生成績
D用彩色粉筆把黑板邊緣裝飾得格外醒目
【答案】A
【解析】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強烈的、變化的刺激都可以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教師對重點知識在語音、語調上運用強烈的、變化的刺激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注意到教學重點,屬于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律。而用彩色粉筆把黑板邊緣裝飾得格外醒目,可以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但容易使學生注意黑板邊緣,而不是知識本身,不屬于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律。故正確答案為A。
16.地理老師教學生記憶“乞力馬扎羅山”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將之戲稱為“騎著馬打著鑼”。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A復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元認知策略
【答案】B
【解析】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乂的深層加工策略。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理解性的記憶策略,新信息與其他信息建立的聯系越多,就越容易記憶。對于缺乏內在聯系或意義的材料,可以采用人為添加意乂的方式。題干中地理老師為教學生記憶“乞力馬扎羅山”,將之稱為“騎著馬打著鑼是對缺乏意義的材料人為添加意義,屬于精細加工策略。故正確答案為B。
17.英語老師先教學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單詞,再教羊肉、豬肉、牛肉、胡蘿卜、辣椒、西紅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單詞,并要求學生把后者放入到前者的類中。這種只是學習屬于(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組合學習
D并列學習
【答案】A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題干中英語老師先讓學生學習上層概念,后學習下層概念,再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下層概念納入到原有上層概念中。屬于下位學習。故正確答案為A
18.當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許久的難題時,小明感到無比興奮、激動,心理學將小明此時的情感體驗稱為(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主要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質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強烈愿望等。例如,人對新異事物會產生興趣和好奇心,對不認識的事物會有新奇感和疑慮感,在解決疑難可題時,就會產生喜悅的情感;遇到問題尚未解決時,會產生疑慮的.情感。對科學真理的熱愛、堅信等,對謬誤和偏見的蔑視等,都屬于理智感的范疇。題干中小明的情感體驗屬于理智感。故正確答案為B。
19小東每次鎖門離家后,明知已鎖過門,但總是懷疑門沒鎖上,非要返回檢查才安心他的這種行為表現屬于( )
A強迫恐懼
B強迫焦慮
C強迫觀念
D強迫行為
【答案】D
【解析】強迫性障礙又稱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為緩解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而服從性的從事該行為。題干中學生表現為強迫行為,屬于強迫性行為。故正確答案為D。
20.【答案】D
【解析】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經過不斷練習,養成道德習慣。道德習慣可以使人的道德行為達到自動化。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可以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因此,道德行為培養的關鍵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故正確答案為D。
21.【答案】C
【解析】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爾塔效應”。是指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后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題干所述為期待效應。故正確答案為C
二、辨析題
22.德育的起點是提高道德認識
【解析】此觀點錯誤。
(1)德育過程就是學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提高的過程。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品德觀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是學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道德意志是調節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標志。
(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德育過程一般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具有多種開端,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開端。(3)作為一名教師,應意識到品德的構成要素具有多種開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23.教學具有教育性
【解析】該說法是正確的。
(1)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內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傳遞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修養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2)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為學生積極地學習知識提供動力;貫徹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防止兩種極端傾向。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傳遞科學知識,還要貫穿思想品德教育,將知識和思想品德結合起來。
24.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想象。
【解析】此觀點錯誤。
(1)記憶的三級模型包括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指信息一次呈現后,保持時間大約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過1分鐘的記憶。長時記憶是指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直到許多年甚至終身保持的記憶。
(2)在短時記憶中,信息的保持時間是有限的。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復述,便可以進入長時記憶,得以繼續保存;如果它們得不到復述,就會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復述。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重要的知識進行復述,使得重要知識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得到長期保存。
(4)綜上所述,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復述而不是想象,題干觀點錯誤。
25.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想象。
【解析】此觀點錯誤。
(1)強化有正負之分,負強化通過終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強行為反應的概率。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
(2)負強化的目的是提高行為反應的概率,而懲罰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為反應。 (3)因此,負強化和懲罰本質并不相同。
三、簡答題
26.簡述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領域
【解析】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主要領域包括了
(1)信息技術教育(2)研究性學習;(3)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4)勞動與技術教育。
27.簡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包含以下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學生;
(2)教導學生學好功課
(3)組織班會活動
(4)組織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指導課余生活
(5)組組織學生勞動;
(6)協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
(7)學生操行評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
28.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
【解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其結果是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或改組。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對知識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這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的社會互動性、主動建構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常常需要通過與其助學者組成的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者。同時,知識不可能脫離情境而存在,因此,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相結合。
(3)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己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29.簡述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三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解析】
(1)一般認為,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2)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四、材料分析題
30.某市教育局最近出臺一項改革措施,審查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益,對效益高的學校實頃斜政策,加大投資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學生學業成績、升學率等為主要指柯
價體系,然后依據這一指標體系,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評估專家和學校三方組成評估小組,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逐一進行評估,評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學校,高效益學校評出后,由政府出面對這些學校加大投資力度,以確保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據市教育局有關人士稱,這項措施的出臺將改變以往那種重點學校“近水樓臺先得
估的結果很有可能表明不一定等于效益高的學校,一般學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
問題:試運用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理念和政策,評論該市教育局的這項改革措施。
【解析】
第一,義務育指的是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國家、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予以保障的國民基礎教育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出臺的任何政策和
措施必須以保障義務教育的發展為前提,促進義務教育效率的體提高為目的。
第二,促進公平是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
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該市政府在出臺政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均衡發展
第三,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草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
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質量保障體系。該市政策的出臺應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學生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標準。我國義務育法明確規定,不得設立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均衡分配義務教育資源
該市出臺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合理分配教義務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促進義務的健康發展。
31.賈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學習遷移研究的經典實驗之一,將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原理,另一組不講
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取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其成績相同。這是由于在開始測驗中,所有被試都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處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被試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處的投擲驗以改進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發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處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何種學習遷移理論?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4分)
【解析】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了概括化理,又稱經驗內化理論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景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后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運用于后面的學習中。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遷移效果也越好。
(3)根據該理論得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根據概括化理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強調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學習與掌握。這些原理掌握的程度越高,遷移到類似問題中的效果也就越明顯。
【教師職業資格考試題庫】相關文章:
護士資格考試試題庫04-13
執法資格考試題庫09-22
護士資格考試題庫09-16
銀行資格考試題庫09-15
個人理財資格考試題庫04-11
導游資格考試題庫04-11
各年護士資格考試題庫04-11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庫04-11
中級執法資格考試題庫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