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優選14篇】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總結一般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
1、商品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
【常考方式】選擇題
2、貨幣的含義、本質、及其職能?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與世界貨幣的職能。
【常考方式】選擇題
3、匯率波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本幣升值的影響:
①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②外資投資成本增加;
③本國外匯儲備貶值。
(2)本幣貶值的影響:
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
②外資投資成本降低;
③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本國企業走出去;
④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游客增加。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也有材料題涉及,結合解析型主觀題進行考查
4、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①調節產量;
②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
【常考方式】選擇題
5、怎樣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常考方式】選擇題
6、恩格爾系數反映什么?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是反映消費結構和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常考方式】選擇題
7、擴大內需的措施是?
①大力發展經濟,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
③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
④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快消費結構升級;
⑤開拓農村市場,開拓農村新的消費熱點;
⑥消費者要轉變消費觀念,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均有涉及,以材料題為主,需著重背誦
8、為什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①生產決定消費,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②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③發展,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常考方式】材料題
9、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常考方式】選擇題
10、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①地位: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②作用和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關鍵作用。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1、如何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①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②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③國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2、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
企業的直接目的是利潤,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才能增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③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常考方式】材料題居多,結合措施型主觀題進行考查。
13、企業的兼并與破產的作用?
企業的兼并和破產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其作用在于:
①企業兼并,可以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增強優勢企業的實力,以優帶劣,提高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有益于國家經濟發展。
②企業破產,有利于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促使企業在破產壓力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及時淘汰落后企業,有利于優勝劣汰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4、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
①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②這有利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常考方式】選擇題
15、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①經濟發展水平;
②分配政策。
【常考方式】選擇題
16、稅收的基本特征?
①強制性;
②無償性;
③固定性。
【常考方式】選擇題
17、市場調節的作用?
①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②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
③面對市場競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杠桿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資源有效利用;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結合解析型主觀題來進行考查。
18、市場調節的弊端與影響?
(1)弊端:
①自發性: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為了自身的不正當利益(盜版)。
②盲目性:生產經營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場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趨勢,因而其決策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導致“一哄而下(上)”。
③滯后性: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商品生產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
(2)單純市場調節后果(影響):
①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
②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擴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級分化。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鮮明特征;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③能夠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常結合解析型設問進行考查
20、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①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②手段:經濟手段(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規定、命令)。
【常考方式】選擇題
21、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①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常考方式】材料題
22、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①第一要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②核心立場:以人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④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常考方式】選擇題
2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②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2)消極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
②一國的經濟波動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不穩定性,尤其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常考方式】材料題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2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1.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勞動產品不一定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生產者購買生產資料或接受勞務,付出貨幣的目的是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
購買者購買商品的目的在于取得商品的價值。
總之,商品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2.貨幣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可以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本身也是一種商品。
貨幣在商品經濟中廣泛流通,成為一般等價物的表現形式。
貨幣具有價值,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貨幣具有流通手段、價值尺度、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貨幣的'五種職能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3.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的作用是促進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4.我國的經濟制度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經濟制度。
5.我國的分配制度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國實行這一分配制度的依據是:我國現實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我國社會主義勞動的性質和特點。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7.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對外開放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對外開放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包括: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8.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產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隨著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越來越低。
9.我國工業生產總值居于世界前列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我國工業生產總值已居于世界前列。
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大國。
10.科技、教育
科技振興,教育為本。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3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并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么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征,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舊事物?什么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么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于創新。
3、為什么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并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準
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并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么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4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1)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注意】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①含義:
A.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②關系:
A.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B.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3)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2)方法論:
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②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反對片面看問題。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要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重要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5
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框題一、體味文化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框題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框題一、感受文化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都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框題二、文化塑造人生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框題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6
價值紀律:價值紀律的內容和體現形式 價值紀律的作用 學習心得
價值紀律:價值紀律的內容和體現形式 價值紀律的作用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私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鞏固和發展私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私有制經濟發展以按勞分派為主體,多種分派方式并存,建立消費要素按孝敬到場分派的.準繩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產業不受侵犯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性: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性 國家微觀調控的目標與本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性
三.企業和經營者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一)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業的一種緊張形式 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股份制是私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進步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吞并與停業
(二)企業的經營者: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形態差別。利用價值詳細;價值抽象。(三)性子差別。利用價值是天然屬性;價值是社會屬性。(四)主體差別。利用價值是賣者擁有;價值是買者付出。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聯系:商品是利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利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負擔者,價值離不開利用價值。(統一)
統一:商品消費者要想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需讓渡商品的利用價值;商品的消費者要想獲得商品的利用價值就必需付出價值。
(二)十大干系
一.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休息時間成正比。
二.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三.社會必要休息時間與社會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四.商品的價值量與個體休息時間有關。
五.商品的價值量與個體休息消費率有關。
六.商品價值總量與個體休息時間成正比。
七.商品價值總量與個體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八.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休息時間有關。
一零.個體休息時間與個體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九.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休息消費率有關。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7
一、優秀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2)優秀文化能增強精神力量(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那,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三、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四、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五、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③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8
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的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的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的斗爭的重要內容。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如今,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7. 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答: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1.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影響: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文化的多樣性: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所以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答:尊重文化多樣性。(第4、5、6點組合)
8.文化傳播的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大眾傳媒: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0.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5.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6.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蕩,不但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第五課文化創新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3.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3)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更加壯麗的篇章。
5.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6、7、8點組合)
6.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7.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8.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9.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們都足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
(4)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課我們的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進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勤勞勇敢: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4)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愛國主義
(1)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建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4.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靈魂。
5.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弘揚民精神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并確保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為表明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西方敵對勢力不愿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面對這種挑戰,要頂住霸權的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4)啟示與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人人都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單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八課走進文化生活
1.當代文化生活的特點及原因
(1)特點:
①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斑斕色彩;
②人們在文化生活中面對著多種選擇。
(2)原因:
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了解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許多可喜的變化。(表現)滿足文化需求,充實精神生活;靈活表現方式,傳播文化知識;接受正確觀念,提高道德素質;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
(2)文化市場的自發性與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的憂慮現象。(表現)低俗趣味、新聞炒作、緋聞逸事;(態度)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3.當代人民大眾對文化的需求呈現出什么特點及原因?這對文化建設提出什么要求?
(1)當前我國文化需求的基本特點:多層次、多樣化。
(2)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3)措施和要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應該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但無論什么類型、風格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活動,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應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作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在人民大眾文化生活中占據著主導作用。
7.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我們應該怎么樣做?
(1)(國家角度)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2)(公民角度)作為中學生,在文化中選擇,需要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第九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內涵: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意義: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把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結合起來,使悠久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
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文化強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社會主義文化是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4.為什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
(2)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
(3)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意愿決定。
(4)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
5.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6.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原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必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才會全面興盛,否則相反。
(2)根本任務: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3)措施:
①發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業(重要途徑);
②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根本途徑)。
第十課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1. 思想道德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
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3.為什么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標識。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4.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聯系是怎樣的?
(1)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2)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知識文化修養。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9
一、面對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3、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強有力的載體。
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并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性企業;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其業務是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其作用是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4、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其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5、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6、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利影響):①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②經濟全球化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威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7、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迎接挑戰。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并稱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
2、WTO的作用: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制定貿易基本原則和協定、提供解決貿易爭端的場所。
3、WTO的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原則與公平貿易原則、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
4、我國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②弊:經濟風險顯著增加
5、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
6、要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必須堅持“引近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基本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7、我國對外開放的原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基點)。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0
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所有制構成地位形式含義作用:
(1)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體地位。國有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由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集體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集體成份)由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體現共同富裕的原則,有利于廣泛吸收社會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
(3)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經濟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占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發展個體經濟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和流通,擴大社會服務,增加就業。
(4)私營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私有成份)以生產資料私有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發展私營經濟有利于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勞動者就業,增加國家稅收。
(5)外資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外資成份)外國投資者和港澳臺投資者在我國大陸設立的獨資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外商投資部分。發展外資經濟有利于引進境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學習境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擴大就業,擴大出口,增加財政收入。
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可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1
政治課是高中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的必學科目,也是高考的重要得分科目,因此,對于一個文科應考學生來說,學好政治課是十分必要的。
1、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學好政治課的第一步,就是認真聽講。上課專心致志地聽取教師對于各個知識點的講述、分析,注意力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聽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在聽課的過程中,要做好課堂筆記,隨時記錄下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的重點,邊聽邊記,既可以加深對于課本內容的理解,又可以為課后的復習做準備。倘若不注意聽講,又不做筆記,那么,這門課就等于白學,而浪費的時間、精力卻是無法挽回的。因此,認真聽講,做好筆記是十分重要的。
2、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政治課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它的理論與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現實緊密相聯,息息相關。學習政治課,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用實踐來檢驗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只有經受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理論,我們的政治課理論是可以分析現實的,這是它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大力提倡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由于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社會現象錯綜復雜,任何一個理論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需要在實踐中充實、發展,通過應用,我們會發現理論的`正確與不足,從而進一步學好政治課。
3、冷靜思考,融會貫通。由于政治課的理論具有抽象性的特點,決定了學好政治課不能僅僅靠死記硬背的辦法,而要多思,勤思。政治課是一門關于思維的學科,沒有思想,人云亦云,是學不好政治課的。經過大腦冷靜的思考,我們會尋找到基本原理之間的相互聯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4、適當練習,提高能力。練習就是要適當做一些作業,作業分為兩大類:基本原理的練習和原理應用的練習。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檢驗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是否牢固;后者的目的主要是檢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我認為,每一次作業,實際上就是一次開卷考試,在無人監考的情況下,對自己的真實水平進行一次考核。因此,練習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一定要自己親手做一遍,決不能應付差事,甚至抄襲別人的作業。
5、勤于動筆,善于總結。每一門政治課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學完一節課、一單元、一本書后,要學會自己動手總結所學的內容,自己總結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采用圖畫、表格、文字等形式,使知識的脈絡一目了然,這樣,不僅每一課的知識十分清晰,而且本門課程的邏輯結構也明明白白。不斷總結,才能不斷進步。
6、擴大視野,充實知識。政治課的內容涉及到經濟、文化、政治、歷史、文學、哲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如果沒有其他學科知識的配合,如果不關注時事政治的變化,學好政治課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今天的信息社會里,要學會通過各種媒介擴大視野、充實知識,不求其博,但求其雜。
學好政治課的方法還有許多,限于篇幅,我僅從以上幾個方面提出建議,如果能夠應用于自己的學習,那么,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方法理論受約于世界觀,再好的方法倘若思想上不給予重視的話,一切都將是徒勞的。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2
(一)關于平時
(1)預習是無師自通的橋梁,是思維習慣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夠增加上課的目的性,提高時效性;還能培養自學能力,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可分為課前預習和階段性預習,粗預習和精預習。搞好預習首先“要做好筆記”。預習時應該在書上做出眉批,在筆記本上列出提綱和寫出聽課要注意的問題,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規定一些常用符號”(如△、☆、*等)來提示自己,以達到在學習和復習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師提問或者避免遺漏知識和犯同樣的錯誤;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發現問題。預習的關鍵要善于“想”,即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新舊課之間有什么關系”、“和過去的什么知識類似”“能闡釋哪些熱點問題”等等,這一過程中有利于培養了同學們的思維品質;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預習還必須有決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課前預習”這個起始階段搞得深入、扎實,使之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學習不是一蹙而就的,還需要堅持一定時期才能見到效果。
(2)上好課是學習的重要階段,是提高成績和培養能力的瓶頸。上課的關鍵是“專心”。“心”專在哪里一般來說專在看(書,黑板,屏幕),聽(老師講解和同學們發言),積極參與(積極動腦與老師形成零距離互動、將你預習時確定的聽課重點與老師的講解結合起來)
“看、聽、參與”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東西就是都必須動腦,這是貫穿整個上課全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是衡量專心不專心的唯一標志。主動思考要求①注意知識的積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儲備③學會一些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具體化等)④將自己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
學習具有實踐性、個體性、反復性的特點,反復性以及愛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求學習過程應該及時復習。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的漏洞得到及時彌補,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升華,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再提高,特別是使思維的深刻性得以發展。
復習包括:及時復習、階段復習、總復習。進行及時復習,應著重抓好以下個環節:
①“憶”:即回憶學習了哪些知識,如本課的重點是什么、教師是如何分析和解決知識的、教學內容的知識網絡圖等等,要達到在大腦中要象放電影一樣能把它再現出來。
②讀:讀書、讀筆記并同回憶進行對照,這樣就不僅加深了記憶而且保證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③思:把新知識進行歸納形成一個小系統,讓知識各就各位。然后納入到所學知識的大系統中,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或知識坐標。復習的這幾個環節是統一不可分割的,學習中要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不可孤立的強調一個方面,否則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二)注重方法發散思維
(1)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問題時運用矛盾的觀點,一分為二、全面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是針對試題的片面性觀點,如內容不全、關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矛盾分析法在運用過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題目中的結論或觀點,而是在承認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補充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認識。
(2)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也叫關系分析法,是指把要分析的對象放到系統的知識框架之中,找出一個或多個相互關聯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思維方法。要正確運用系統分析法,首先必須能深刻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能簡單記憶、再現知識點;其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始終把教材中的觀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用所學的'理論思考經常遇到的問題。
(3)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把認識的對象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的思維方法。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產生的特殊背景,認識事物的來龍去脈,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歷史分析法在文科綜合、文理大綜合考試中的運用更為普遍。
(4)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思維方法。歸納法的思維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設問的形式諸如材料說明了什么經濟學道理、體現了什么哲學觀點、反映了什么政治常識理論之類的題目就要運用歸納法解題。運用歸納法解題,要遵循從個性到共性、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則,要注意材料與觀點在內容上的對應性。有的材料可體現出若干個觀點,需要逐一列出,有些觀點需要自己去綜合和概括。這就要因題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演繹法。
演繹法是從一般性、規律性的結論去推知與一般性、規律性相關的特殊的、個別的對象的思維方法。應該用演繹法題目的設問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某某觀點(原理)的"用演繹法解題要遵循從共性到個性、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則,將理論與材料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演繹法首先要審清題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觀點是什么,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要恰當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過程,就是閱讀材料、歸納材料、處理材料的有機統一的過程。通過閱讀,對材料進行歸類、篩選,抓住有用信息。
好了,說這么多如果用心的話就夠用了,其實學設么都是興趣,其次是方法,沒了興趣有方法也沒用,所以政治的學習要培養興趣,然后自己去總結,去體會。理論的東西是要用發散的思維去理解,不能死背定律,那樣不會起到多大的效果,記住了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3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6、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4、5、6組合)
8、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文化的繼承性
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建筑的繼承:
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傳統文藝的繼承: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4
經濟學:
1、 價格由購買力決定
2、 商品的價格取決于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3、 等價交換是指每次交換商品的價格都應與價值相一致
4、 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
5、 高新技術能夠使用權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提高
6、 國有資產等同于公有資產
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混同
8、 國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9、 國家主要通過行政手段干預經濟
10、 政府要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
11、 微觀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宏觀經濟總是對立的
12、 股票是一種表明債權、債務關系的憑證
13、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業率
14、 國民收入與財政收入混同
15、 稅收可以由稅務機關隨意加以調整
16、 國債可以無限制發行
17、 消費決定生產
哲學部分
1、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2、意識能夠對客觀事物起促進作用。
3、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直接的推動作用。
4、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為能促進事物的發展。
5、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6、正確的意識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7、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實現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8、新出現的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
10、整體就是指由事物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
11、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變化就是發展。
13、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滅,是永恒不變的。
14、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認識和利用規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就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17、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
18、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目的。
19、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
20、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21、事物的本質是穩定的東西,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也是穩定不變的。
22、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是現象的總和。
23、矛盾就是對立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
24、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決矛盾。
25、新事物就是新出現的事物。
26、理性認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
27、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能對實踐起重大的指導作用。
28、承認個人利益就是個人主義。
29、堅持集體主義就不能講個人利益。
30、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31、人生的真正價值就是多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
32、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33、理論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34、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
35、人生最重要的是對理想和事業的追求,沒有金錢并不妨礙實現人生價值。
36、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37、外因推動事物的發展。
38、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
39、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
40、量變是事物的變化,質變是事物的發展。
41、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總和。
42、精神狀態決定著人們辦事情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
43、現象是個別的、多變的,本質是穩定的、永恒不變的。
44、人們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規律,辦事情就能獲得成功。
46、符合規律的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47、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48、要獲得知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
49、主觀能動性決定辦事的效果。
50、具體科學知識講的是世界變化發展的最一般規律。
51、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所以人的意識都是正確的。
5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矛盾是無差別的'。
53、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是一切認識的起點和目的。
54、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55、 只有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56、 正確的思想意識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57、 人的認識必須符合終極真理
58、 解決主要矛盾是解決一切矛盾的前提
59、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60、 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根本性質的變化
61、 間接經驗不如直接經驗可靠
62、 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63、 并不是所有的認識都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
64、 認識了事物的現象,就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質
65、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67、 理性認識不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
68、 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
69、 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70、 要實現社會價值最好先實現自我價值
71、 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最終目標
72、 有些認識不需要通過實踐即可獲得
73、 應對反傾銷要加強行政干預
政治常識:
1、 政府直接行使管理經濟的職能
2、 政府參與企業經營活動
3、 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的間接行使者
4、 直接選舉是我國選舉制度的本質特征
5、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
6、 權利與義務等同
7、 黨代會修改憲法
8、 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制定法律的權力
9、 全國人大和其它國家機關是相互監督的關系
10、 人民代表大會和其它國家機關都是由選民選舉產生的
11、 國務院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2、 中共中央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機關,行使最高決定權
13、 人民政協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4、 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的共同執政
15、 財產多少是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主要標準
16、 我國解決了各民族間發展晃平衡問題
17、 經濟發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團結的充分條件
18、 國家之間的關系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
19、 處理國際問題要按聯合國的決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
20、 安理會成員國三分之二贊成即可通過決議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0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08-19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6
(實用)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推薦】11-29
[優]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30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集合]04-29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0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7-19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