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
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框題一、體味文化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框題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框題一、感受文化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都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框題二、文化塑造人生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框題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2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在當代中國,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注意: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這個路徑,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意愿決定的,是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的。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路徑和目標的關系。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3.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含義: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簡言之,即對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覺醒覺悟。文化自信,是來自于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2)表現: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3)意義:
①有利于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②有利于深刻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確把握文化發展規律,主動擔當發展文化的歷史責任,增強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自覺性;
③有利于增強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夢。
(4)措施:
①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④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注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4.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發展科學事業
原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第三: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基本要求:
1)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2)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3)努力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5.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1)要求:
①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諧文化),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廣泛發動億萬人民積極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②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③當代青年應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文明風尚身體力行,做新時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2)主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主體)。
(3)形式: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如“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各級黨政機關開展的創先爭優、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社會各界組織的“希望工程”、“送溫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公益活動)。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因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②在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并存是客觀事實。但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不會對文化發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態度。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面對文化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3
價值紀律:價值紀律的內容和體現形式 價值紀律的作用 學習心得
價值紀律:價值紀律的內容和體現形式 價值紀律的作用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私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鞏固和發展私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私有制經濟發展以按勞分派為主體,多種分派方式并存,建立消費要素按孝敬到場分派的準繩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產業不受侵犯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性: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性 國家微觀調控的目標與本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性
三.企業和經營者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一)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業的一種緊張形式 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股份制是私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進步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吞并與停業
(二)企業的經營者: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形態差別。利用價值詳細;價值抽象。(三)性子差別。利用價值是天然屬性;價值是社會屬性。(四)主體差別。利用價值是賣者擁有;價值是買者付出。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聯系:商品是利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利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負擔者,價值離不開利用價值。(統一)
統一:商品消費者要想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需讓渡商品的利用價值;商品的消費者要想獲得商品的利用價值就必需付出價值。
(二)十大干系
一.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休息時間成正比。
二.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三.社會必要休息時間與社會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四.商品的價值量與個體休息時間有關。
五.商品的價值量與個體休息消費率有關。
六.商品價值總量與個體休息時間成正比。
七.商品價值總量與個體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八.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休息時間有關。
一零.個體休息時間與個體休息消費率成正比。
九.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休息消費率有關。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4
一、貨幣
1、商品
⑴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貨幣的含義及本質
⑴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⑵本質:一般等價物
3、貨幣的職能
⑴基本職能
①價值尺度 :含義:貨幣具有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形式:觀念上的貨幣
②流通手段 :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形式:現實的貨幣
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
③其他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4、貨幣流通規律——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
⑴內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次數成反比 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5、紙幣
⑴含義: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國家能決定紙幣的發行量、紙幣的面值,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或者紙幣代表的價值)
⑵優點: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磨損減少貴金屬的無形流失
⑶限度:發行量要以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過多易導致通貨膨脹,過少易導致通貨緊縮
6、電子貨幣: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貯存、轉賬、購買、支付的貨幣
7、貨幣的發展:金屬貨幣(金銀條塊—鑄幣)—紙幣—電子貨幣
二、信用工具和外匯
1、結算方式
⑴現金結算: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⑵轉賬結算:通過銀行轉賬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①含義: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銀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②優點:功能多、方便、節省、安全等
⑵支票:①含義: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②種類: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3、外匯含義: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4、匯率:又稱匯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的匯率升高,外幣升值;反之,則說明外幣匯率跌落,外幣貶值)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
⑴含義: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⑵意義:對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響價格的因素
1、供求關系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⑴供不應求,價格升高——賣方市場(賣方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
⑵供過于求,價格降低——買方市場(買方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
2、價值決定價格
⑴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一般情況下,商品價值量與價格成正比)
⑵商品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對于商品生產者來講,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于不利地位;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于有利地位。
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⑷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價值規律
⑴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⑵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四、價格變動的影響
1、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⑴一般說來,價格上升,購買減少;價格下降,購買增加。
⑵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⑶在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對該商品的購買,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將增加對該商品的購買,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即替代品的價格變動對雙方的影響是反向的)
⑷在互補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不僅使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也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隨之增加(即互補品的價格變動對雙方的影響是同向的)
2、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⑴調節生產
⑵提高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
⑶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五、消費及其類型
1、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價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包裝、廣告、購買方式、服務態度、家庭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等。
2、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
⑴一般說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成正比——要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
⑵居民消費水平不僅取決于當前的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改善收入預期 ⑶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系(一般說來,二者成反比)——縮小收入差距
3、一般說來,物價水平與人們的消費水平成反比——穩定物價
4、消費類型:
⑴按產品類型分,可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⑵按交易方式分,可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⑶按消費目的分,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最基本的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5、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6、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減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六、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消費心理:往往,一種消費行為會由多種消費心理引發
⑴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要做具體分析,盲目從眾不可取
⑵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⑶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是不健康的
⑷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2、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⑴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過于節儉不可取)
⑵避免盲從,理性消費(避免跟風隨大流,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
⑶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的含義: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其核心是可持續消費;可概括為“5R”)
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5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6、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4、5、6組合)
8、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文化的繼承性
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建筑的繼承:
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傳統文藝的繼承: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6
一、優秀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2)優秀文化能增強精神力量(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那,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三、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四、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五、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③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7
1、商品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
【常考方式】選擇題
2、貨幣的含義、本質、及其職能?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與世界貨幣的職能。
【常考方式】選擇題
3、匯率波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本幣升值的影響:
①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②外資投資成本增加;
③本國外匯儲備貶值。
(2)本幣貶值的影響:
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
②外資投資成本降低;
③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本國企業走出去;
④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游客增加。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也有材料題涉及,結合解析型主觀題進行考查
4、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①調節產量;
②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
【常考方式】選擇題
5、怎樣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常考方式】選擇題
6、恩格爾系數反映什么?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是反映消費結構和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常考方式】選擇題
7、擴大內需的措施是?
①大力發展經濟,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
③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
④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快消費結構升級;
⑤開拓農村市場,開拓農村新的消費熱點;
⑥消費者要轉變消費觀念,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均有涉及,以材料題為主,需著重背誦
8、為什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①生產決定消費,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②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③發展,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常考方式】材料題
9、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常考方式】選擇題
10、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①地位: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②作用和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關鍵作用。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1、如何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①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②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③國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2、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
企業的直接目的是利潤,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才能增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③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常考方式】材料題居多,結合措施型主觀題進行考查。
13、企業的兼并與破產的作用?
企業的兼并和破產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其作用在于:
①企業兼并,可以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增強優勢企業的實力,以優帶劣,提高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有益于國家經濟發展。
②企業破產,有利于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促使企業在破產壓力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及時淘汰落后企業,有利于優勝劣汰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4、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
①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②這有利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常考方式】選擇題
15、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①經濟發展水平;
②分配政策。
【常考方式】選擇題
16、稅收的基本特征?
①強制性;
②無償性;
③固定性。
【常考方式】選擇題
17、市場調節的作用?
①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②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
③面對市場競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杠桿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資源有效利用;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結合解析型主觀題來進行考查。
18、市場調節的弊端與影響?
(1)弊端:
①自發性: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為了自身的不正當利益(盜版)。
②盲目性:生產經營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場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趨勢,因而其決策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導致“一哄而下(上)”。
③滯后性: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商品生產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
(2)單純市場調節后果(影響):
①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
②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擴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級分化。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
1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鮮明特征;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③能夠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常結合解析型設問進行考查
20、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①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②手段:經濟手段(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規定、命令)。
【常考方式】選擇題
21、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①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常考方式】材料題
22、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①第一要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②核心立場:以人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④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常考方式】選擇題
2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②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2)消極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
②一國的經濟波動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不穩定性,尤其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常考方式】材料題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8
經濟學:
1、 價格由購買力決定
2、 商品的價格取決于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3、 等價交換是指每次交換商品的價格都應與價值相一致
4、 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
5、 高新技術能夠使用權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提高
6、 國有資產等同于公有資產
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混同
8、 國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9、 國家主要通過行政手段干預經濟
10、 政府要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
11、 微觀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宏觀經濟總是對立的
12、 股票是一種表明債權、債務關系的憑證
13、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業率
14、 國民收入與財政收入混同
15、 稅收可以由稅務機關隨意加以調整
16、 國債可以無限制發行
17、 消費決定生產
哲學部分
1、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2、意識能夠對客觀事物起促進作用。
3、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直接的推動作用。
4、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為能促進事物的發展。
5、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6、正確的意識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7、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實現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8、新出現的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
10、整體就是指由事物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
11、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變化就是發展。
13、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滅,是永恒不變的。
14、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認識和利用規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就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17、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
18、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目的。
19、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
20、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21、事物的本質是穩定的東西,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也是穩定不變的。
22、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是現象的總和。
23、矛盾就是對立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
24、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決矛盾。
25、新事物就是新出現的事物。
26、理性認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
27、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能對實踐起重大的指導作用。
28、承認個人利益就是個人主義。
29、堅持集體主義就不能講個人利益。
30、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31、人生的真正價值就是多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
32、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33、理論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34、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
35、人生最重要的是對理想和事業的追求,沒有金錢并不妨礙實現人生價值。
36、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37、外因推動事物的發展。
38、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
39、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
40、量變是事物的變化,質變是事物的發展。
41、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總和。
42、精神狀態決定著人們辦事情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
43、現象是個別的、多變的,本質是穩定的、永恒不變的.。
44、人們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規律,辦事情就能獲得成功。
46、符合規律的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47、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48、要獲得知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
49、主觀能動性決定辦事的效果。
50、具體科學知識講的是世界變化發展的最一般規律。
51、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所以人的意識都是正確的。
5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矛盾是無差別的。
53、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是一切認識的起點和目的。
54、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55、 只有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56、 正確的思想意識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57、 人的認識必須符合終極真理
58、 解決主要矛盾是解決一切矛盾的前提
59、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60、 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根本性質的變化
61、 間接經驗不如直接經驗可靠
62、 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63、 并不是所有的認識都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
64、 認識了事物的現象,就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質
65、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67、 理性認識不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
68、 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
69、 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70、 要實現社會價值最好先實現自我價值
71、 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最終目標
72、 有些認識不需要通過實踐即可獲得
73、 應對反傾銷要加強行政干預
政治常識:
1、 政府直接行使管理經濟的職能
2、 政府參與企業經營活動
3、 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的間接行使者
4、 直接選舉是我國選舉制度的本質特征
5、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
6、 權利與義務等同
7、 黨代會修改憲法
8、 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制定法律的權力
9、 全國人大和其它國家機關是相互監督的關系
10、 人民代表大會和其它國家機關都是由選民選舉產生的
11、 國務院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2、 中共中央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機關,行使最高決定權
13、 人民政協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4、 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的共同執政
15、 財產多少是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主要標準
16、 我國解決了各民族間發展晃平衡問題
17、 經濟發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團結的充分條件
18、 國家之間的關系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
19、 處理國際問題要按聯合國的決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
20、 安理會成員國三分之二贊成即可通過決議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9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1)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注意】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①含義:
A.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②關系:
A.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B.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3)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2)方法論:
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②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反對片面看問題。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要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重要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0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①矛盾: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③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④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運動、變化、發展。
⑤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①原理內容: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②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論: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①兩者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2)方法論: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補充:這一原理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堅持這一原理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有助于學會“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科學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
①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②方法論:辦事情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統籌兼顧。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①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②方法論:看問題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原理:
①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處于支配作用,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②方法論: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8、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a、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2)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1
(一)關于平時
(1)預習是無師自通的橋梁,是思維習慣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夠增加上課的目的性,提高時效性;還能培養自學能力,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可分為課前預習和階段性預習,粗預習和精預習。搞好預習首先“要做好筆記”。預習時應該在書上做出眉批,在筆記本上列出提綱和寫出聽課要注意的問題,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規定一些常用符號”(如△、☆、*等)來提示自己,以達到在學習和復習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師提問或者避免遺漏知識和犯同樣的錯誤;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發現問題。預習的關鍵要善于“想”,即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新舊課之間有什么關系”、“和過去的什么知識類似”“能闡釋哪些熱點問題”等等,這一過程中有利于培養了同學們的思維品質;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預習還必須有決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課前預習”這個起始階段搞得深入、扎實,使之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學習不是一蹙而就的,還需要堅持一定時期才能見到效果。
(2)上好課是學習的重要階段,是提高成績和培養能力的瓶頸。上課的關鍵是“專心”。“心”專在哪里一般來說專在看(書,黑板,屏幕),聽(老師講解和同學們發言),積極參與(積極動腦與老師形成零距離互動、將你預習時確定的聽課重點與老師的講解結合起來)
“看、聽、參與”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東西就是都必須動腦,這是貫穿整個上課全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是衡量專心不專心的唯一標志。主動思考要求①注意知識的積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儲備③學會一些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具體化等)④將自己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
學習具有實踐性、個體性、反復性的特點,反復性以及愛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求學習過程應該及時復習。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的漏洞得到及時彌補,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升華,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再提高,特別是使思維的深刻性得以發展。
復習包括:及時復習、階段復習、總復習。進行及時復習,應著重抓好以下個環節:
①“憶”:即回憶學習了哪些知識,如本課的重點是什么、教師是如何分析和解決知識的、教學內容的知識網絡圖等等,要達到在大腦中要象放電影一樣能把它再現出來。
②讀:讀書、讀筆記并同回憶進行對照,這樣就不僅加深了記憶而且保證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③思:把新知識進行歸納形成一個小系統,讓知識各就各位。然后納入到所學知識的大系統中,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或知識坐標。復習的這幾個環節是統一不可分割的,學習中要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不可孤立的強調一個方面,否則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二)注重方法發散思維
(1)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問題時運用矛盾的觀點,一分為二、全面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是針對試題的片面性觀點,如內容不全、關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矛盾分析法在運用過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題目中的結論或觀點,而是在承認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補充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認識。
(2)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也叫關系分析法,是指把要分析的對象放到系統的知識框架之中,找出一個或多個相互關聯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思維方法。要正確運用系統分析法,首先必須能深刻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能簡單記憶、再現知識點;其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始終把教材中的觀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用所學的理論思考經常遇到的問題。
(3)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把認識的對象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的思維方法。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產生的特殊背景,認識事物的來龍去脈,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歷史分析法在文科綜合、文理大綜合考試中的運用更為普遍。
(4)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思維方法。歸納法的思維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設問的形式諸如材料說明了什么經濟學道理、體現了什么哲學觀點、反映了什么政治常識理論之類的題目就要運用歸納法解題。運用歸納法解題,要遵循從個性到共性、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則,要注意材料與觀點在內容上的對應性。有的材料可體現出若干個觀點,需要逐一列出,有些觀點需要自己去綜合和概括。這就要因題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演繹法。
演繹法是從一般性、規律性的結論去推知與一般性、規律性相關的特殊的、個別的對象的思維方法。應該用演繹法題目的設問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某某觀點(原理)的"用演繹法解題要遵循從共性到個性、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則,將理論與材料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演繹法首先要審清題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觀點是什么,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要恰當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過程,就是閱讀材料、歸納材料、處理材料的有機統一的過程。通過閱讀,對材料進行歸類、篩選,抓住有用信息。
好了,說這么多如果用心的話就夠用了,其實學設么都是興趣,其次是方法,沒了興趣有方法也沒用,所以政治的學習要培養興趣,然后自己去總結,去體會。理論的東西是要用發散的思維去理解,不能死背定律,那樣不會起到多大的效果,記住了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2
1、世界的物質性: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
物質的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產生: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①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②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③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
存在、構成要素: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
2、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認識運動)
(1)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承擔者。
★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2)物質世界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
★承認靜止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不變論;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3、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把握規律)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原理】①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②規律是客觀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必須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 ②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3
一、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注意】
①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
②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原理)
(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③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總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2、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1)區別: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聯系: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②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3)方法論要求:
①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客觀事物質變創造條件。
②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③堅持適度原則。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4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并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么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征,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舊事物?什么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么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于創新。
3、為什么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并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準
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并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么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08-19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0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集合]04-29
(實用)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推薦】11-29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4-10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08-29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0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