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推薦】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
一、優秀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2)優秀文化能增強精神力量(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那,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三、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四、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五、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③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2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1.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勞動產品不一定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生產者購買生產資料或接受勞務,付出貨幣的目的是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
購買者購買商品的目的在于取得商品的價值。
總之,商品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2.貨幣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可以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本身也是一種商品。
貨幣在商品經濟中廣泛流通,成為一般等價物的表現形式。
貨幣具有價值,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貨幣具有流通手段、價值尺度、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貨幣的五種職能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3.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的作用是促進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4.我國的經濟制度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經濟制度。
5.我國的分配制度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國實行這一分配制度的依據是:我國現實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我國社會主義勞動的性質和特點。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7.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對外開放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對外開放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包括: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8.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產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隨著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越來越低。
9.我國工業生產總值居于世界前列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我國工業生產總值已居于世界前列。
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大國。
10.科技、教育
科技振興,教育為本。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3
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框題一、體味文化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框題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框題一、感受文化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都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框題二、文化塑造人生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框題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4
1、世界的物質性: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
物質的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產生: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①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②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③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
存在、構成要素: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
2、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認識運動)
(1)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承擔者。
★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2)物質世界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
★承認靜止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不變論;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3、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把握規律)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原理】①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②規律是客觀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必須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 ②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5
有關最近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梳理
1、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表現:從微觀上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千百年來始終困擾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得以解決。人們的消費,已經從溫飽型消費,過渡到小康型消費,部分向比較富裕型消費邁進。從宏觀上看,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2、我國小康的特點?我們已經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實現全面小康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
3、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4、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和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一樣,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的更快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實現現代化,相對落后的地區要奮起直追,加快發展
5、為什么要貫徹落實_?
①經濟社會發展
②_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③_主旨是為了更好發展
6、①_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②_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③_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④_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7、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①貫徹落實_
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④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⑤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濟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8、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①需求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②經濟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③產業結構: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9、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10、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①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發展現代農業
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體化新格局
③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
最有效的政治答題技巧
1、解題的基本要求
①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是做好選擇題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力求全面、準確地掌握教材內容、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中規定的知識要點。
②仔細閱讀與分析題干,明確題干的要求和規定是進行選擇的出發點。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必須養成認真分析題干的習慣,反復閱讀題干材料,吃透題干精神。
③堅持“以干求肢”的解題原則。即以題干的規定性為準繩,逐一分析題肢,選出最能與之“掛鉤”的選項,排除與題干的規定性相悖的、脫鉤的錯誤選項或同義反復的選項,才能做到準確無誤的選擇。
2、解題的基本方法
解答政治選擇題應遵循先審題干、后審題肢。肢干相連、以干求肢的原則。要貫徹這一原則,在解題時必須做到“四審”和“四排”。
一審題型。要確定好思維方向。明確哪些是正向選擇題,哪些是逆向選擇題。逆向選擇題要求考生選擇錯誤的選項,正確的選項不能入選。
二審題干的規定性。審題干就是要弄清題意,明確題干的規定性,這是做好選擇題的關鍵。如何確定題干的規定性呢?可從如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確題意。絕大部分選擇題的題干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現,這一段材料主要講什么意思,必須讀懂、弄通。同時,要明確材料后面的要求,規定我們解決哪些問題。從近年來的中考試來看,,主要用“表明”、“說明”、“啟示”、“體現”、“原因”等五種規定性來限定答題的思路。
其次,要著重弄清題干在時空、內容、邏輯三方面的規定性,以便確定題干規定性的知識范圍。
三審題肢。遵循以干求肢的原則。大家在審題肢時要注意確定四種不同的題肢:第一、確定哪些是正確的題肢,即符合題干規定性要求的題肢。第二、確定哪些是錯誤題肢,即存在明顯知識性錯誤的`題肢。第三、確定哪些是干擾性題肢,即題肢本身的知識內容正確,但與題干規定性的要求不符。第四、確定哪些是一級引申題肢,哪些是二級引申或多級引申題肢。做到正確題肢或一級引申題肢入選,錯誤題肢、干擾題肢、二級引申或多級引申題肢不選。
四審題干與題肢之間的關系。從語文基礎知識的角度來看,題干與題肢之間的知識結構是陳述句結構,題干是主謂結構,題肢則是賓語。這一結構形式就決定了在解選擇題時,只能做到以干求肢。通過分析尋找題干與題肢之間的最佳聯系,即題肢與題干規定性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肢干相連,上下結構相通。
一排錯項。題肢的觀點本身錯誤或包含著部分錯誤的要排除,但逆向選擇題除外。
二排重項。題肢的觀點不在于說明題干的規定性,而是對題干規定性的變相重復。這就要求我們對干、肢進行反復的比較,找出兩者的相同相異點,如果題肢的觀點與題干規定性的要求是變相重復的,應排除。
三排異項。題肢的觀點雖然正確,但與題干的規定性無關,這樣的選項應排除。
四排大于或小于項。題肢的知識內容大于或小于題干規定性的要求,這樣的選項也應排除。
選擇題一般由題干和四個題肢組成,選擇一個或幾個題肢的過程也是排除幾個或一個題肢的過程,選擇與排除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解選擇題方法可以籠統地稱之為排除法,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排謬法。即運用已學知識,判斷題肢的正誤性,從而加以排除的方法。這種方法常用于題干要求是正向的,且題肢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句子的題目之中。
②對比法。即通過對相近題肢進行對比,或者把已知的知識與題肢中出現的未知的知識進行對比,從而確定選項方法。
③實證法。即把未知正確與否的題肢與客觀實際相對照。從而確定是否排除。題肢中的結論不可能全部來自于課本,有的是對客觀現象的總結概括或者是對社會上一些觀點的概括。因此就可以運用實證法來確定。
④聯系法。即把題干與題肢相連從而確定選項的方法,它是解決選擇題的最后一個環在選擇題中,經常在題肢中單獨地看是正確的,但有的與題干有直接聯系,有的有間接聯系,甚至沒有聯系。因此必須把題干與題肢聯系起來,排除沒有直接聯系或者沒有聯系的。
當然這四種方法并不是單獨使用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通常需要同時使用,才能做好每一道選擇題,從而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
政治答題公式是怎么樣的
1.初中政治每課的結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也是做每個習題的最基本思路)
2.是什么=含義+表現+特點+形成+種類
3.為什么的別名=作用+意義+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關系+功能+原則+理念等
4.怎么辦=國家怎么辦+社會怎么辦+公民怎么辦+青少年怎么辦+{途徑+方式+方法+技能技巧}
5.國家怎么辦=政治怎么辦+經濟怎么辦+文化怎么辦+法制怎么辦+其它方針政策怎么辦
6.青少年怎么辦=理想+品德+心理品質+學習+方法+途徑
7.怎么辦的別名=出主義+建議+辦法+啟示
8.每個題的最后答案可歸納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6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聯系的定義:
聯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總和
2、聯系的特征:
①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事物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②客觀性:
原理: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③多樣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第二框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與部分的區別: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備部分不具備的功能,部分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2、整體和部分的聯系: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會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稱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3、方法論:
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4、強調部分: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會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重視整體: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備部分不具備的功能。
方法論: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第一框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1、總特征:聯系觀,發展觀。
2、事物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任何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自然界、人類社會與人的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前進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
3、方法論:
我們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反對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第二框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1、新事物的定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
2、前進性和統一性相對統一原理:
事物的發展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心和支持新事物;又要充分做好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驗。3、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
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方法論:
①要積極做好量是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②在量變已經到達一種程度,只有改變事物的原有性質才能往前發展時,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矛盾的觀點就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的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辯證否定原理: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實質是揚棄。
2、方法論: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3、對立統一原理:
事物的矛盾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
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防止片面性。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都有其特點。同一事物在其發展的不同過程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6,方法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連接,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場合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2
第二框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屬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方法論:要求我們想方法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統籌兼顧,處理好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兩點論和重點論相對統一原理:
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連接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方法論:我們要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倫和均衡論。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第一框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1、辯證否定原理: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實質是揚棄。
2、方法論: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第二框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為什么說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①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
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變革
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
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真諦
第一框社會發展的規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阻礙作用。方法論: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關系原理: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樹立改革創新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
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第一框價值與價值觀
1、人生價值原理:
人的價值有兩個方面,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看他的貢獻
第三框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1、怎樣實現人生價值?
⑴根本途徑: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⑵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價值
⑶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7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在當代中國,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注意: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這個路徑,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意愿決定的,是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的。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路徑和目標的關系。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3.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含義: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簡言之,即對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覺醒覺悟。文化自信,是來自于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2)表現: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3)意義:
①有利于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②有利于深刻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確把握文化發展規律,主動擔當發展文化的歷史責任,增強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自覺性;
③有利于增強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夢。
(4)措施:
①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④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注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4.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發展科學事業
原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第三: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基本要求:
1)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2)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3)努力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5.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1)要求:
①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諧文化),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廣泛發動億萬人民積極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②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③當代青年應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文明風尚身體力行,做新時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2)主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主體)。
(3)形式: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如“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各級黨政機關開展的創先爭優、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社會各界組織的“希望工程”、“送溫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公益活動)。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因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②在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并存是客觀事實。但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不會對文化發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態度。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面對文化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8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6、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4、5、6組合)
8、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文化的繼承性
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建筑的繼承:
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傳統文藝的繼承: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9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1)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注意】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①含義:
A.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②關系:
A.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B.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3)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2)方法論:
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②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反對片面看問題。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要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重要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0
(一)關于平時
(1)預習是無師自通的橋梁,是思維習慣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夠增加上課的目的性,提高時效性;還能培養自學能力,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可分為課前預習和階段性預習,粗預習和精預習。搞好預習首先“要做好筆記”。預習時應該在書上做出眉批,在筆記本上列出提綱和寫出聽課要注意的問題,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規定一些常用符號”(如△、☆、*等)來提示自己,以達到在學習和復習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師提問或者避免遺漏知識和犯同樣的錯誤;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發現問題。預習的關鍵要善于“想”,即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新舊課之間有什么關系”、“和過去的什么知識類似”“能闡釋哪些熱點問題”等等,這一過程中有利于培養了同學們的思維品質;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預習還必須有決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課前預習”這個起始階段搞得深入、扎實,使之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學習不是一蹙而就的,還需要堅持一定時期才能見到效果。
(2)上好課是學習的重要階段,是提高成績和培養能力的瓶頸。上課的關鍵是“專心”。“心”專在哪里一般來說專在看(書,黑板,屏幕),聽(老師講解和同學們發言),積極參與(積極動腦與老師形成零距離互動、將你預習時確定的聽課重點與老師的講解結合起來)
“看、聽、參與”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東西就是都必須動腦,這是貫穿整個上課全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是衡量專心不專心的唯一標志。主動思考要求①注意知識的積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儲備③學會一些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具體化等)④將自己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
學習具有實踐性、個體性、反復性的特點,反復性以及愛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求學習過程應該及時復習。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的漏洞得到及時彌補,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升華,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再提高,特別是使思維的深刻性得以發展。
復習包括:及時復習、階段復習、總復習。進行及時復習,應著重抓好以下個環節:
①“憶”:即回憶學習了哪些知識,如本課的重點是什么、教師是如何分析和解決知識的、教學內容的知識網絡圖等等,要達到在大腦中要象放電影一樣能把它再現出來。
②讀:讀書、讀筆記并同回憶進行對照,這樣就不僅加深了記憶而且保證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③思:把新知識進行歸納形成一個小系統,讓知識各就各位。然后納入到所學知識的大系統中,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或知識坐標。復習的這幾個環節是統一不可分割的',學習中要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不可孤立的強調一個方面,否則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二)注重方法發散思維
(1)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問題時運用矛盾的觀點,一分為二、全面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是針對試題的片面性觀點,如內容不全、關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矛盾分析法在運用過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題目中的結論或觀點,而是在承認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補充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認識。
(2)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也叫關系分析法,是指把要分析的對象放到系統的知識框架之中,找出一個或多個相互關聯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思維方法。要正確運用系統分析法,首先必須能深刻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能簡單記憶、再現知識點;其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始終把教材中的觀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用所學的理論思考經常遇到的問題。
(3)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把認識的對象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的思維方法。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產生的特殊背景,認識事物的來龍去脈,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歷史分析法在文科綜合、文理大綜合考試中的運用更為普遍。
(4)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思維方法。歸納法的思維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設問的形式諸如材料說明了什么經濟學道理、體現了什么哲學觀點、反映了什么政治常識理論之類的題目就要運用歸納法解題。運用歸納法解題,要遵循從個性到共性、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則,要注意材料與觀點在內容上的對應性。有的材料可體現出若干個觀點,需要逐一列出,有些觀點需要自己去綜合和概括。這就要因題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演繹法。
演繹法是從一般性、規律性的結論去推知與一般性、規律性相關的特殊的、個別的對象的思維方法。應該用演繹法題目的設問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某某觀點(原理)的"用演繹法解題要遵循從共性到個性、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則,將理論與材料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演繹法首先要審清題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觀點是什么,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要恰當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過程,就是閱讀材料、歸納材料、處理材料的有機統一的過程。通過閱讀,對材料進行歸類、篩選,抓住有用信息。
好了,說這么多如果用心的話就夠用了,其實學設么都是興趣,其次是方法,沒了興趣有方法也沒用,所以政治的學習要培養興趣,然后自己去總結,去體會。理論的東西是要用發散的思維去理解,不能死背定律,那樣不會起到多大的效果,記住了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1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并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么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征,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舊事物?什么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么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于創新。
3、為什么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并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準
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并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么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2
政治課是高中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的必學科目,也是高考的重要得分科目,因此,對于一個文科應考學生來說,學好政治課是十分必要的。
1、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學好政治課的第一步,就是認真聽講。上課專心致志地聽取教師對于各個知識點的講述、分析,注意力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聽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在聽課的過程中,要做好課堂筆記,隨時記錄下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的重點,邊聽邊記,既可以加深對于課本內容的理解,又可以為課后的復習做準備。倘若不注意聽講,又不做筆記,那么,這門課就等于白學,而浪費的時間、精力卻是無法挽回的。因此,認真聽講,做好筆記是十分重要的。
2、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政治課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它的理論與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現實緊密相聯,息息相關。學習政治課,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用實踐來檢驗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只有經受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理論,我們的政治課理論是可以分析現實的,這是它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大力提倡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由于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社會現象錯綜復雜,任何一個理論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需要在實踐中充實、發展,通過應用,我們會發現理論的正確與不足,從而進一步學好政治課。
3、冷靜思考,融會貫通。由于政治課的理論具有抽象性的特點,決定了學好政治課不能僅僅靠死記硬背的辦法,而要多思,勤思。政治課是一門關于思維的學科,沒有思想,人云亦云,是學不好政治課的。經過大腦冷靜的思考,我們會尋找到基本原理之間的相互聯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4、適當練習,提高能力。練習就是要適當做一些作業,作業分為兩大類:基本原理的練習和原理應用的練習。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檢驗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是否牢固;后者的目的主要是檢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我認為,每一次作業,實際上就是一次開卷考試,在無人監考的情況下,對自己的真實水平進行一次考核。因此,練習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一定要自己親手做一遍,決不能應付差事,甚至抄襲別人的作業。
5、勤于動筆,善于總結。每一門政治課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學完一節課、一單元、一本書后,要學會自己動手總結所學的內容,自己總結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采用圖畫、表格、文字等形式,使知識的脈絡一目了然,這樣,不僅每一課的知識十分清晰,而且本門課程的`邏輯結構也明明白白。不斷總結,才能不斷進步。
6、擴大視野,充實知識。政治課的內容涉及到經濟、文化、政治、歷史、文學、哲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如果沒有其他學科知識的配合,如果不關注時事政治的變化,學好政治課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今天的信息社會里,要學會通過各種媒介擴大視野、充實知識,不求其博,但求其雜。
學好政治課的方法還有許多,限于篇幅,我僅從以上幾個方面提出建議,如果能夠應用于自己的學習,那么,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方法理論受約于世界觀,再好的方法倘若思想上不給予重視的話,一切都將是徒勞的。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13
一、面對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3、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強有力的載體。
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并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性企業;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其業務是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其作用是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4、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其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5、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6、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利影響):①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②經濟全球化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威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7、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迎接挑戰。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并稱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
2、WTO的作用: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制定貿易基本原則和協定、提供解決貿易爭端的場所。
3、WTO的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原則與公平貿易原則、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
4、我國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②弊:經濟風險顯著增加
5、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
6、要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必須堅持“引近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基本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7、我國對外開放的原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基點)。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08-19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0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集合]04-29
(實用)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4-10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08-29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0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7-19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集合[1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