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11-19 07:03:07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合集)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是正確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合集)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

  一、地理條件

  1、范圍: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自然條件:

  (1)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業)、中部和東北部平原(種植業)、周圍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3)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1)良好的工業基礎;

  (2)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有利于發展外向型農業;

  (3)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

  (2)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2、林業和特產區:

  (1)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2)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3、畜牧業區: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2)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三、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商品糧基地建設

  1、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2、其他知識: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四、農業發展方向

  1、存在問題:人口激增,高強度的農林開發,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2、指導思想: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入手,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3、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

  (1)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2)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3)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區域經濟發展知識點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1)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1、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

  2、工業化進程:

  3、城市化進程:

  (1)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

  (2)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2

  高中地理必修2 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征: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記憶]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2、社會效益[了解]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國防的需要:

  個人偏好的影響:工業慣性的影響:

  3、環境效益[理解+記憶]

  讀課本《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理解記憶]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制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于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并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

  業

  3)信息聯系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理解記憶]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征[記憶]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記憶]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記憶] 20世紀50年代以后,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記憶]凡世界區域的傳統工業都可借鑒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或引入技術水平高的中小型企業)

  B、調整工業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

  C、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科技和教育、工業旅游、金融服務業)

  D、優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這類型的城市或區域轉型出路: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區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規律:(1)優化產業結構,(2)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培育優勢產業 (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旅游業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理解記憶]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硅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意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記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

  國內條件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 意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3、溫州工業可以借鑒的地方:(1)企業間相互交流與協作(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3)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五、美國“硅谷”(讀課本圖)—— 微電子工業為主導[理解記憶]

  1.特點

  20世紀中、后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記憶]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舊金山東南部

  (2)氣候宜人。這里屬于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航空港)。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美國國防部)

  世界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的區位因素:(1)地理位置(2)環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筑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占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筑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 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 濱洲—濱 南昆

  七縱

  京滬 京九 京哈 京廣 焦枝—枝柳 寶成—成昆 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后;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防治:[理解記憶]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2、途徑——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記憶]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2、轉變發展模式

  ①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后果: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人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②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人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會更廣闊?:(1)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3

  在課本中能找到原型,有的是對課本原型進行加工、組合、延伸和拓展.復習中要緊扣教材,夯實基礎,同時關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識,對課本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形成知識網絡,同時對典型進行變式訓練,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應變能力.

  重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基礎知識即高中數學課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能揭示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從知識結構的整體出發去解決問題,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于一題.

  針對熱點,抓住弱點,開展難點知識專題復習.根據歷年試卷命題的特點,精心選擇一些新穎的、有代表性的題型進行專題訓練.每年的高考數學會出現一兩道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數學問題,解決這類問題所用到的知識都是們學過的基礎知識,并不依賴于那些特別的、沒有普遍性的答題技巧,而主要是知識間的相互關系.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4

  一、地形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是建立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表某一方向垂直切開的剖面圖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勢。通過它,可以更直觀地看出某條線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并且還有助于了解野外考察時觀察點的透視情況。地形剖面圖是繪制地質剖面圖、土壤剖面圖、植被剖面圖、綜合剖面圖等各種剖面圖的基礎。剖面圖試題主要用來考查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動手繪圖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應該注意解題的步驟,學會將平面地形圖轉換為立體剖面圖。

  1.地形剖面圖的繪制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確定剖面線,如畫出剖面線AB,按AB的長度繪一條水平線作為剖面基線;確定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與等高線水平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勢起伏情況,通常放大5至10倍。用等高線的高度作縱坐標);作基線的平行線;在地形圖上沿剖面線AB量出相鄰兩條等高線的距離,如:A~1、1~2、2~3、3~4等的各段距離,并把它們標注在剖面基線上,為1′、2′、3′、4′等;通過基線上1′、2′、3′、4′等各點作基線的垂線;將垂線與基線平行線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在圖上做出必要的注記,則剖面圖完成。

  2.需要熟練掌握地形剖面圖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形剖面圖、我國西部沿87°30′E的地形剖面圖、美國地形剖面圖、沿0°緯線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圖、沿30°S某大陸附近地形剖面圖等。

  3.判讀內容

  沿某一條緯線,譬如南回歸線、北回歸線作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的地形剖面圖,就山脈、高原、平原、植被和自然帶、礦產、農業類型及農作物、氣候類型及成因等設計提問。它能突出地形地勢的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沿某一條經線作某大洲、國家或地區的地形剖面圖,就相關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植被、農業區、氣候類型等設計提問,這些提問多半側重于自然地理特征等。

  4.地形剖面圖的判讀步驟與應用

  以我國沿32°N地形剖面圖為例:

  (1)判讀剖面是沿什么方向做的:該圖注明剖面是沿32°N,即東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標系:橫坐標代表經度,此圖中經度從西向東逐漸增加,因此一定是東經。我國所跨經度大約從73°E~135°E,緯度從4°N~53°N,因此一定是我國地形剖面圖。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聯系地形圖,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現的特征。

  (2)根據地形剖面圖的彎曲狀況和高度,讀出沿線經過地區的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情況。圖中西部地勢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點接近7000米;向東海拔陡降,平均海拔1000米,內部起伏不大,東部山地海拔在20xx米左右;再向東海拔不足100米,地形平坦。

  (3)讀出沿線地形分布特征:看剖面線,此圖明顯表示自西向東成三大階梯分布。第一階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平均海拔20xx米左右,第三階梯海拔低于500米,甚至低于200米。所以,西部為我國海拔最高的第一階梯青藏高原;中部為我國第二階梯,主要地表區為四川盆地;東部為我國第三階梯長江中下游平原。

  5. 根據剖面圖確定剖面線:

  其基本的思路是:

  (1)可粗略地觀察剖面線與所經過的大的地形部位與剖面圖是否一致。

  (2)分析剖面線穿越的最高等高線、最低等高線與剖面圖上的垂直高度是否相符。

  (3)觀察剖面線與等高線交點中的一些關鍵點,如起點、中點、終點等,看這些點在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與剖面線的高度是否相同。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5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點)、開發利用(農業種植體系、陽光街道定位、風城市規劃、交通線路選址、機場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和漁業生產(大陸框架生物資源豐富、五個漁業區域和四個漁場及原因)、海底礦產資源和油氣開發(大陸框架礦產資源和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陸水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海洋利弊)、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和社會進步)

  4.區域意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根據一定的指標和方法根據地理差異進行劃分。該區域不僅是上一級區域的一部分,而且可以進一步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點: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和一定的面積,其內部特征相對一致。(層次、差異、完整性)

  5.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6.沙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正在發展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經濟效益,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治理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建防護林系統③調整農業、林業地關系④采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7.能源綜合利用

  ⑴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改造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三大產業鏈。

  ⑶綜合利用能源'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礦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化結構,②原材料工業逐漸超越采礦業,占據主導地位,③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8.環境保護與治理

  ⑴改進煤炭利用技術:促進以清潔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①調整原重化工業,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業、高科技產業和旅游業。

  ⑶治理三廢:①廢渣:回收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淀凈化。

  9.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信,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太陽輻射的影響:①保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能源。

  11.自轉方向:北極上空俯視逆時針,南極上空俯視順時針

  速度:①線速(從赤道遞減到兩極0)②角速(兩極0除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00,晝夜更換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經度不同的地方不同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2.晨昏線:沿自轉方向,夜間向白天向晨線過渡,白天向夜間向昏線過渡(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角為0度)。

  13.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4.時間計算:所需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途中時間

  15、時區=經度/15°(如不整除,則四舍五入)區域時差=時區差

  16.世界: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又稱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時。

  衛星發射基地的位置選擇:

  自然因素(①天氣條件需要晴朗的天氣②地球自轉的初始速度取決于緯度和地形③平坦開闊的地形);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速度大;海運便利。

  公轉速度:1月初-近日點-快速,7月初-遠日點-慢速;

  意義:①晝夜長度的變化②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帶的形成

  19、公轉與自轉形成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度和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地中海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分界線:南北回歸線為熱帶,回歸線極圈為溫帶,極圈極點為寒帶

  ③如果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冷帶變大,溫帶變小;如果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冷帶變小,溫帶變大

  如果黃赤交角為零,太陽將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將消失。

  20.中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從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計算中午太陽高度=90°—△(直射點與所需點之間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中午高度角最大,南半球最小;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中午高度角最大,北半球最小。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兩次

  ⑤緯度越高,中午太陽角越小,建筑間距越大。

  21.晝夜長度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天,北半球晝長夜短。

  ②當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時,這個半球的白天會越來越長,北半球的白天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如海口市,南北回歸線日長最大值與中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

  22.晝夜長度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北白天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比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白天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比如海口>廣州>上海

  地殼材料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23、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地震、變質)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24.地質結構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切)

  2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背斜成山,外力侵蝕前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張力大,容易被侵蝕成谷地;擠壓到斜槽部分,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變成了山。

  26、地壘-廬山、泰山-東非大裂谷,河平原,汾河谷。

  27.地質結構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免斷層

  28.外力作用及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黃土高原千溝萬溝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流-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蝕-風蝕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29.陸地環境的完整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系、限制和滲透,構成了陸地環境的完整性。例如,中國西北地區的所有環境因素都反映了干旱的特點。

  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①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兩大地震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中。

  ②防治地質災害:提高建筑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坍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6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沖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后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云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后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并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云霧天氣;夏季由于處于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濕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干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干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于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7

  一、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學習時,應該采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于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于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于文科內容,適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于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于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二、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它引導我們把身邊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注生活,關心發展,就能培養起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學習地理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學好地理。

  三、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鐘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于是,我們就可以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

  四、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8

  地理是地理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地理學科有著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點總體是豐富多彩的,如、高中地理第一輪復習中的“十二五”期間“高中地理第二輪復習”、“十二五期間地理第三輪復習”、“十二五期間地理第四輪復習”和“十二五期間地理第五輪復習”。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注重對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注重教材內容的復習,并且在課堂上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時,能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識。現將本期的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地理知識的教學要求高中地理知識點繁雜,如果不及時補充,就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甚至會對整個教學工作產生負責任的.情況。所以,我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以個別輔導和小組幫助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差生形成知識網絡,掌握地理思維方法,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并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

  ①講究“抓兩頭,促中間”。

  我班的差生面積比較大,上進心缺乏,學習上沒勁而且沒勁。因此我針對這些特點,開展了“抓兩頭,促中間”的工作,從抓兩頭,促中間,爭取較上進。具體措施是、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多督促,對學習差的及時幫助。對學習態度認真,書寫不認真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重點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課后多找他交談,幫助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問題。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經常找他們談心,使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學習的勇氣,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和劃分學習小組,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②抓兩頭,促中間,爭取較上進。

  對中間生的幫助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在課后,在課前,在課堂中對這部分同學,課堂熱情,課后多進行思想補差工作,及時消化吸收,讓這部分有潛力,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在學習方面有更大進步。

  ③采取措施,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進步。對待中等生,要多關心,多輔導,把他們帶進知識的殿堂,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增長他們的知識見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本事。

  ④采取各種方法訓練,培養學習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我注重抓好培優輔差工作,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訓練。如在訓練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智力的開發,如培養學生的思維本事,指導學生掌握地圖知識,利用圖表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如在學習《地球運動》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一些趣味的問卷,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去感悟、理解、掌握地理思維方法。

  總之,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必須的成績,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不強,學習習慣不太好,學習成績還不夠理想。但是,我相信經過一個學期的不斷的鍛煉,我會進一步的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爭取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9

  一、時區計算的規律

  1、確定日出日落時刻:

  (1)某地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地方時。

  (2)計算時可以用正午時刻-一半晝長,或者,子夜時刻+一半夜長。

  (3)某地日落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地方時。

  (4)計算時可以用正午時刻+一半晝長,或者,子夜時刻-一半夜長+1日。

  (5)春分或秋分時,全球晝夜平分,6時日出,18時日落。

  (6)赤道上全年晝夜平方,全年都是6時日出,18時日落。

  2、確定太陽高度:

  (一)某一時刻的太陽高度:

  (1)晝半球上的太陽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現在正午,即地方時12點時。

  (2)夜半球上的太陽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現在子夜,即地方時0點時。

  (3)晨昏線(圈)上太陽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陽高度:

  (1)太陽直射那一條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緯線有兩條,這兩條緯線分布在直射緯線的兩側,與直射緯線的緯差相等。

  (3)某一條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等于90°減去該緯線與直射緯線的緯差。

  (三)二分二至太陽高度分布規律:

  (1)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

  (2)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上太陽高度為90°,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3)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

  (4)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上太陽高度為90°,南回歸線南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3、確定日期分界線:

  日期分界線有兩條,一條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該線兩側時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條日期分界線為地方時0點所在的經線,該線即是前一日的24點,也是后一日的0點。

  (1)0點經線向東到日界線日期早一天;0點經線向西到日界線日期遲一天。

  (2)當太陽直射點在東經度上,0點則在西經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圍占大半。

  (3)當太陽直射點在西經度上,0點則在東經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圍占小半。

  (4)當太陽直射點在0°經線上,0點則在180°上,即日界線上,全球上為同一天。

  (5)當太陽直射點在180°上,0點在0°經線,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圍相等。此時,北京時間為8點。

  二、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三、經濟地理特征

  所謂“經濟地理特征”,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主要物產,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的特點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等等。那么,如何去歸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特征呢?

  通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回答:

  一、經濟體系的性質如我國是社會主義經濟;日本、西德、美國等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非洲的一些國家,如埃及、坦桑尼亞等國則是發展中的民族經濟。

  二、工業地理這里主要包括工業生產水平、內部結構、主要工業部門,供、產、銷的關系,工業布局、發展趨勢等等。例如日本,工業現代化水平高,技術力量強,生產設備好。但國內礦產資源極度貧乏,對外依賴性很大,是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為其主要工業部門。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狹小地區。東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為四大工業區。又如西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工業的部門結構以重工業為主體,重工業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70%。工業部門也比較齊全,鋼鐵,機械、汽車、電器、化學、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工業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工業原料除煤炭和鉀鹽外,皆不能自給,對外有一定的依賴性。萊茵河右岸的魯爾區,是西德以煤炭、冶金為主的最重要工業區;位于西部邊境的薩爾區,利用當地的煤和進口的鐵,發展了鋼鐵、機械制造等工業。

  三、農業地理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地理,是指耕作業、林業、牧業和水產業;狹義的農業則單指耕作業。農業地理的內容包括農業生產水平、經營方式(耕作業、畜牧業、漁業中以哪一種為主。是集約農業還是粗放農業)、耕作制度(一年幾熟)、地區分布上有何差異,主要農作物有哪些,等等。例如,我國東部季風區的農業特征:本區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區。全國的人口和耕地,全國的商品糧基地,主要棉區以及各種纖維、油料、糖料、飲料等作物,淡水漁業、家畜、家禽等重要生產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區。又如西德的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電氣化。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北部平原發展了乳肉畜牧業,并種植麥類、馬鈴薯、甜菜等。中部高原山地發展了乳牛業。南部的河谷種植葡萄和其他水果。

  四、交通運輸及其他這里主要指公路、鐵路線,內河航運與海上航線,主要交通樞紐和港口,海陸交通聯運,貨物流向等方面,有些還可考慮它的名勝古跡及歷史紀念地。例如法國的巴黎,位于巴黎盆地中部,跨塞納河兩岸,河上有大橋溝通。水上運輸方便。市內有多條鐵路和運河通往全國各地。那里集中了全國主要工業部門,工業產值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巴黎又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一八七一年建立過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市中心區還有舉世聞名的埃菲爾鐵塔。

  五、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物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是否合理等等。例如蘇聯。森林、礦物和土地資源都很豐富。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和東歐平原的北部布著針葉林。它的煤、鐵、石油、天然氣、錳、銅、鉛、鋅的探明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東歐及西西伯利亞地區平原遼闊,有利開發。境內大河不少,為水運、水利、水力、航運、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方位詞的正確使用方位詞是日常用語的常用詞,但往往有部分學生使用隨意,錯誤叢生。在地理學習中用好方位詞直接關系到地理教學效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那么,怎樣才能正確使用方位詞?在地理學習時使用方位詞有如下幾類原則:

  表示地理實物空間分布的相鄰關系如:南面東側。我國南面有越南、老撾等鄰國。180°經線東側為西12時區,西側為東12時區。

  表示地理事務空間位置的從屬關系:如北部。寧紹平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詞取代,就使寧紹平原與浙江省脫離關系了。又如隴東、陜北等均指本省內部不同方位的地區。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離的不同地域空間: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島仍在俄羅斯手中;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趨緩。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間范圍:如內外、南北,以南。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秦嶺-淮河以南。

  表示確切的地理位置:如北陲、東端。西藏和新疆分別是我國西南和西北的邊陲省區;我國的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

  表示地理事物的動向及其變化:如東流、北風、向右偏、左偏等。長江東流入海;我國冬季盛行偏北風;北半球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運動方向右偏。其中名詞前面的方位詞指來向,動詞前面指去向。

  由地理事物的動向定向:如左岸、右岸。順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后,低壓在左前。

  三維空間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頂、地平高度。某天體處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計量出恒星日即某恒星連續兩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時間間隔。我們立正時,頭頂正對著的'天球位置叫天頂。中緯度35°N附近,仰望九月蒼穹,在天頂附近有天琴、天鷹等星座。結合地平方向,地平高度和近距,我們可以表達出空間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極高度等于地理緯度,在北京(40°N)仰望北極星的地平高度約40°。

  當然,方位詞的用法不止這幾種。方位詞看似容易,實際上欲經常性地表“地”達意,也非輕而易舉。平時正確辨析詞義,相比較而用詞自然錯誤可以少一些,由用詞不當引起的土地糾紛、方位差異也可隨之避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六、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七、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八、人口的變遷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2、晝夜交替

  (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3). 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4).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 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 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線上=0°。

  (7). 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4、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5、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6、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7、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8、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9、全球氣壓帶與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10、大氣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11、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12、自然地理環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溫帶半濕潤環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13、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自然帶: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條帶狀區域。地域分異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自然帶的分布: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14、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分類:按成因和過程,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澇、干旱、暴雨、寒潮、臺風等)、生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性、多因性、群發性、潛在性

  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有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15、我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六月,長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華北、東北多雨;九月,雨帶迅速南移;十月,大陸雨季結束。

  16、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還湖;非工程措施:建設分洪蓄洪工程、加強洪泛區管理、建立災情預警系統、實行防洪保險等。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1

  1.區域概念: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空間單位 2.區域的屬性:一定的面積、 形狀 、范圍、邊界、有明確的區位特征。

  3.區域的特征:差異性(行政區邊界明確,干濕地區邊界具有過渡性),整體性(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東北平原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5.長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組成,水系密布,土質黏重,影響早期的農業生產,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進了發展

  6.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初期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不協調;轉型期— 人地矛盾尖銳;再生階段— 人地關系由緊張走向協調

  7.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8.遙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質和地面物質的不同狀態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不同。b、應用: 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廣泛應用,除了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統(GPS):(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2)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3)地位: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顆GPS衛星。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提供準確的三維信息(經度、緯度和高度)和時間。四顆衛星可確定運動物體

  速度。(4)組成:空間部分— CPS衛星星座、用戶部分— GPS信號接收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10.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分析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條件進行更精確的'分析、評價。對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11..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如110指揮系統、119火警指揮系統,120急救指揮系統等。

  12.數字地球: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將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并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復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區的土地退化現象,由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共同影響,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2.能源基地建設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3.變輸煤為輸電優勢:優化能源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減輕交通壓力、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4.能源的綜合利用:山西產業結構的變化

  ⑴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六五時期,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

  ①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②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由單一結構變為多元結構、原料工業超過采掘業占主體地位、產業結構升級,經濟效益提高。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能源開發利用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⑴大面積開挖地表,排棄大面積土石,若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⑵燃煤發電、洗煤、煉焦等重化工業的發展極易造成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2.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⑵調整產業結構 :a、對原有重化工業調整,使

  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b、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比重 (環境問題的根源: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⑶“三廢”的治理:煤矸石——發電供熱回填;煤泥——干燥后再利用;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廢水——沉淀池凈化。

  6.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屬于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7.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8.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利: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河運突出⑵氣候 :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⑶水系: 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節分布不均,河流水量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云母等。 9.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土地退化 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壞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煉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采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環境污染 煉銅企業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0.流域的綜合開發: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并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1.①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②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③特點: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2.地理條件分析:①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2

  1.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標志:黑子和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產生磁暴和極光;影響地球氣候。

  2、晝夜交替

  (1)晝夜現象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3).晨昏線的判斷:在晨昏線上找一點,從西向東穿過線進入晝半球,說明線是晨線,反之亦然。

  (4).晨昏線與陽光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分布:晝半球>0°,夜半球上< 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周期:太陽日夜交替周期=24小時

  3.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時,中午的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降低到南北兩側。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中午的太陽高度從北回歸線降低到南北兩側。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緯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緯度達到最小值。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中午,太陽的高度從南回歸線降低到南北兩側。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緯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緯度達到最小值。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赤道,中午太陽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四季的變化(晝夜長度和中午的太陽高度隨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是春天,6、7、8月是夏天,9、10、11月是秋天,12、1、2月是冬天。

  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圈層和外圈層。

  (1)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地球內的圓圈分為三個圓圈: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材料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來源,地核主要由鐵鎳材料組成。

  (2)外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5.巖石分為三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巖的作用下形成巖石)③變質巖(變質效應)。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種巖石可以相互轉化,產生新的巖漿。這種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的循環。

  6.表面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導致表面不均勻。地質結構的類型包括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和地面屏障)。

  (2)外力—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不均勻的表面趨于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蝕地貌(沙丘)。

  7.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來說,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相對活躍的區域,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開裂處,經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死亡邊界—板塊碰撞處經常形成山脈和溝渠。

  8.大氣加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減弱、地面加熱、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加熱、大氣輻射(長波)、大氣反輻射(保溫)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①吸收: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很少吸收可見光。②反射:云和顆粒較大的灰塵。云的反射效果最為明顯。③散射:空氣分子或微小的灰塵,使部分太陽輻射無法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絕緣效果: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產生大氣反向輻射(向地面輻射),將部分熱量返回地面,云越厚,大氣反向輻射越強。

  9.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由于熱形成,氣流輻射上升,容易下雨,形成多雨帶。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馬來群島)常年由其控制。

  ②副熱帶高壓帶:由于動力作用,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積聚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撒哈拉水沙漠、西亞沙漠、北美西部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沙漠、澳大利亞沙漠)

  ③信風帶:從副高吹到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度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度的冷氣流相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度西風帶:從副高度吹到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北半球右側為西南風,南半球左側為西北風。它通常被稱為西風。溫帶海洋氣候在大陸西岸形成。(歐洲西部和北美西部,如加拿大溫哥華附近的安第斯山西、澳大利亞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由于熱作用,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然而,由于極地溫度低,蒸發量少,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區域,屬于潮濕區域。

  ⑦極地東風帶:從極地高壓帶吹到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北半球右向東北風,南半球左向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原因:隨著陽光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氣壓帶或風帶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壓帶)、溫帶海洋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和風帶運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由赤道低壓帶控制,冬季由低緯度信風帶控制)和地中海氣候(夏季由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冬季由中緯度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在實際大氣中,低壓系統往往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在低壓槽上形成鋒面系統。鋒面和氣旋是一個整體(沒有高壓系統)。

  大氣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名稱:蒸發、降水、水蒸氣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不斷補充更新陸地水,再生水資源;塑造表面形態;聯系四個圈。

  11、洋流

  (1)類型:根據原因分為風流、密度流和補償流;根據性質分為暖流和冷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上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北京大學和西洋的暖流,暖流發揮溫濕作用(西歐海洋氣候的形成);冷流發揮冷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

  阿塔卡馬沙漠在利亞沙漠和秘魯太平洋沿岸的形成都與西澳大利亞和秘魯的冷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誘餌。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冷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冷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度南下的冷海水交匯處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海泛化,帶來深海硅酸鹽,使浮游生物繁殖,浮游生物是魚餌。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物的范圍。

  12.自然地理環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類圈組成。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土壤:土壤疏松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長植物。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

  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分的初始來源。它對土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例如,在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溫帶半濕環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間接影響巖石的風化、地貌和生物活動。例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層厚度大。在干旱或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水平主要取決于有機物的含量。沒有生物參與(生物循環),就不會形成土壤。(成為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物質和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區域分布。陡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土壤難以發育。平坦地方:地表物質侵蝕速度慢,氣候生物條件穩定,土壤發育深厚。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旺盛,水分差,陰坡反之亦然。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將自然土壤轉化為各種耕作土壤;負面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13.地理環境的差異

  自然帶:自然屬性一致的帶狀區域。區域差異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自然帶的分布:根據氣候類型確定自然帶。

  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自然災害可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水、干旱、暴雨、寒潮、臺風等)。)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性、多因性、群發性和潛在性

  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以及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洪水和干旱是中國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廣泛的自然災害。此外,地震的危害也很大。

  15.中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律(正常年份):

  4、5月,南部沿海地區進入雨季;6月,長江中下游梅雨;7月和8月,華北和東北多雨;9月,雨帶迅速向南移動;10月,大陸雨季結束。

  16.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堵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恢復自然植被、修建水庫、改造河流、加固堤壩、返回湖泊;非工程措施:建設洪水儲存項目,加強洪水區域管理,建立災害預警體系,實施防洪保險。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3

  1、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相對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為等高線的條數。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于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鐘、經度1分/4秒鐘),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于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于7.5,所在時區=商數+1

  5、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

  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7、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注意:比例尺本身沒有單位,但計算時要注意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先換算統一。

  比例尺大小實際上是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數值上表現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縮小或放大是距離的縮放、并非面積的縮放。

  圖上距離往往需要在地圖上量取。

  8、實際距離

  (1)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在經緯網圖上:

  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

  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該地常住人口(人)/該地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該地常住人口數/該地耕地面積

  11、人口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某時段末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13.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14 青云花園(38°N)是一所集歐美建筑精華的住宅小區,設施齊全,豪華典雅。小區由西區、東區及環繞區組成。西區分布有住宅樓8棟,每棟樓有20層,約 80米高,樓距約60米;東區為一大型花園,設有游泳池及一些娛樂設施;環繞帶分布有車道、綠化帶等公共設施。當地人們購買踴躍。然而一年以后,一些住戶要求開發商賠償損失,并由于協商不好,將其告上法庭。糾紛產生的原因是由于這些用戶冬季室內接受不到陽光的照射。開發商百般狡辯,但住戶們拿出了強有力的證據,終于打贏了這場官司,拿到了應有的賠償。

  (1)根據所學的知識及上述材料,你能說一說住戶們拿出了什么強有力的證據嗎?

  (2)針對上述情況,如果從考慮讓住宅獲得充足的太陽光照的角度,你認為住宅樓群應怎樣布局為好?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使得地面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在一年中發生著有規律的變化。在一年中,夏至時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冬至時最小。只要在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的時候,陽光能夠照射到室內,那么在其余的時間里,房間內都會得到太陽光的照射。

  當正午太陽高度角為α,A樓高為M,樓距為N時,B樓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對于青云小區(38°N)來說,正午太陽高度值最小時(冬至日)應為:

  α=90°—緯差

  =90°—(38°+23°26′)

  =28°34′

  那么,它的樓距應為:

  N=M·cot28°34′

  =80×1.837

  =146.96(米)而青云小區的樓距實為60米,顯然是由于青云花園的樓距太近(或者說樓層太高)造成了低層住宅的光照不好——這就是住戶們打贏這場官司的有力證據。

  如果小區的規劃區面積足夠大,可以考慮降低樓層(多蓋幾幢)、拉大樓距的辦法;如果小區的規劃區面積不允許,則可以采用錯落有致的辦法來布局。同時,也可以考慮把住宅樓的走向定為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的走向。

  15、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后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

  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6、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17.人口計算公式,與上面第11點呼吸版主有所不同。

  什么是人口出生率 高中化學?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數與平均人口之比。

  計算公式:出生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

  什么是死亡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死亡人數與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長率?

  是指一年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年平均總人數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說明人口自然增長的水平和速度的綜合性指標。

  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年自然增長人數/該年年平均人口數)×1000‰

  什么是總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時期育齡婦女各年齡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數表示。反映育齡婦女在15至49周歲總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為如果一批婦女按照目前各年齡的生育水平度過整個生育期,則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數。

  18.外流區的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

  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

  19.正午太陽高度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

  20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21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22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說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R為某日日期,(R-6月22日)為該日與6月22相差的天數,(23°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4此公式用于鍛煉觀察力思維力計算能力,沒經過驗證。

  23.人口總負擔系數

  什么是人口總負擔系數?

  指被撫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撫養人口?

  指0—14歲和65歲以上的人口。

  24.性別比

  什么是性別比?

  性別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數與女性人數之比。通常用每100個女性人口相應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性別比是多少?106.74。

  25.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反映出某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26.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術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總面積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可耕地面積之比。

  27.耕地比重=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4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晝夜更替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太原:技術力量強;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6、典型的季節現象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北移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雪線上升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夏李風影響,降水多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臺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較多較少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5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征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筑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于: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交通線路修筑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絡

  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社會地理3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0-15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04-20

高中地理背誦知識點總結10-2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6

(熱門)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0-1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2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9-1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15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