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10-05 14:28:29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篇【推薦】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并改正,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你所見過的總結應該是什么樣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篇【推薦】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

  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2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性的大氣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

  2.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釋放熱紅外輻射的氣體成分。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類活動排放:氯氟甲烷(HFCs)、氫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氣候變暖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大氣環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毀林

  技巧1:全球變暖帶來問題: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

  (1)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巧2: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4)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4.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

  人為原因: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

  5.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技巧3: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

  (2)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

  (3)積極研制新的制冷系統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產生原因:燃燒礦物燃料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增多

  技巧4:我國酸雨類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分布:《20xx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xx年我國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趨勢。酸雨區域分布范圍基本穩定,城市主要分布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酸雨區污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酸雨最嚴重的。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我國的重酸雨區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3)腐蝕建筑物和文化古跡

  (4)危及人體健康。

  【鹽度和洋流】

  (1)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2)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3)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4)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復習:氣候與自然帶

  (1)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于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干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原因: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為什么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3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溫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云的陰天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是因為云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熱力環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溫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溫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4

  南昆鐵路自廣西首府南寧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經過地質條件復雜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復雜,山高谷深,是我國已建成鐵路中技術水平最高的鐵路。是我國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開發當地豐富有色金屬資源和優質旅游資源,改善西南交通,促進經濟發展。

  南疆鐵路東起吐魯番,西至喀什,沿途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是我國重要長絨棉生產基地。

  西氣東輸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東到我國長江三角洲的上海。

  對于西部: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本區經濟發展;

  對于東部:

  ①緩解能源緊缺狀況,利于經濟發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大氣環境質量。

  歐洲內河航運發達的原因:

  ①氣候濕潤,水量豐富;

  ②地形平原遼闊,水流平緩,河網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長。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5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變化規律:

  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離直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③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變化規律:

  (1)太陽高度日變化: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的值時,地方時為12時。

  (2)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太陽直射點向某地所在緯線移來,則正午太陽高度增大,移去則減小。

  ①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上,每年有一次太陽直射,受太陽直射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

  3、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計算

  公式:H=90°-兩點緯度差(兩點是指所求地點與太陽直射點)

  兩點緯度差的計算遵循“同減異加”原則,即兩點同在北半球,則緯度差為大數減小數;兩點分屬不同半球,則緯度差為兩點緯度相加。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①確定地方時: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值時,此時日影最短,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

  ②確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小,日影越長,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陽。

  ④太陽能熱水器的傾角調整: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與正午太陽高度角互余。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6

  1、地球運動規律

  (1)注意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義等方面比較自轉與公轉的差異,側重理解太陽日與恒星日的差異、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難點內容。

  (2)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極星的地點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極星的仰角等于當地緯度。

  (3)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雖然從南、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時針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東。

  (4)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別。

  2、正午太陽高度

  (5)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6)任意一天,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同的兩條緯線關于直射點所在緯線對稱。

  (7)注意極晝區極點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特征:太陽高度無日變化,其數值等于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

  (8)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坐標名稱和縱坐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3、時間計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時刻、日落時刻、正午時刻、晝長、夜長等則為地方時的計算;凡沒有特別說明的都為計算區時。

  (10)北京所在的時區(東八區)、倫敦所在的時區(零時區或中時區)要當常數記憶。

  (11)北京時間是我國全國通用的時間標準。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的地方時,所以北京時間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時。

  (12)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早晚區分開。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早晚往往是針對同一地點來說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小時間越早;而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是針對不同的地點來說的,一般來說是根據同一緯線上看到日出的早晚來區分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大地方時越早。

  (13)在進行新舊一天的計算時,新舊一天可結合地方時的早晚來判斷,建議畫出極點俯視圖來輔助計算,以避免混亂。在計算區時時,直接按照區時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即可,不需要考慮日界線。

  4、晝夜長短與時間判斷

  (14)要明確季節與節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節永遠相反,但是節氣是相同的,審題和答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15)在利用晝弧和夜弧所跨經度計算晝夜長短時,一定要注意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間隔是多少,不能習慣性地以為是30°或者45°。

  (16)掌握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夏半年時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時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半年時相反。南半球反之。兩分日時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17)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動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基本規律以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空間分布規律。

  (18)任意地點,其一年中的最長晝長與最短晝長之和恒為24小時;任意一天,分別位于南北半球且緯度相同的甲、乙兩地,甲地晝長=乙地夜長。

  (19)由于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帶來的季節變化是地球最重要的變化規律,許多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因此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所以要注意總結具有季節變化規律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7

  判斷氣候類型

  A、先以氣溫定帶(氣候帶),縮小范圍

  全年平均氣溫高于20℃,最低氣溫月均溫在15℃以上,為熱帶(包括四種)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為XX熱帶季風氣候或季風性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低于0℃,為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氣候類型),鎖定目標。

  夏雨型: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XX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全年多雨型: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均勻型: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8

  一、地理概念與地理術語

  1、水循環: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

  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的類型包括: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二、地理原理

  1、水循環原理:

  (1)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表徑流、植物蒸騰

  (2)內流河、內流區域:陸地內循環外流河、外流區域:海陸間循環

  (3)人類最容易干預的環節:地表徑流

  (4)對陸地上的水得以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環是:海陸間循環2、洋流的分類:

  (1)按性質分類為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2、漁場的形成:

  (1)寒暖流交匯:

  a、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

  b、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c、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

  原因:(1)將下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為魚提供餌料

  (2)兩種洋流匯合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

  (2)海底上升補償流:

  d、秘魯漁場秘魯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為魚提供餌料

  三、地理事物分布規律

  1、洋流的分布規律:

  (1)中低緯度的大洋環流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2)中高緯度的大洋環流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

  (3)北印度洋的大洋環流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4)環繞南極大陸的洋流西風漂流(寒流)

  2、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1)世界:a、從全球來看,水資源分布是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b、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羅斯,中國居第六位

  (2)中國:

  a、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

  b、從地區分布看: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c、從時間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貧乏

  四、地理事物間聯系

  1、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洋流對大陸沿岸的氣候影響很大,暖流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有降溫減濕作用。

  (2)洋流對海洋生物和漁場分布具有顯著的影響;寒暖流交匯和上升補償流往往形成著名漁場

  (3)洋流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

  a、順洋流航行可節省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交匯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航行不利

  c、洋流從南北極地區攜帶的冰山給海上航運造成較大威脅

  (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范圍

  2、厄爾尼諾現象(圣嬰)對氣候的影響

  現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海面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影響: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岸地區,氣候由原來的干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區,氣候由原來的濕潤多雨變為干燥少雨

  3、拉尼娜現象對氣候的影響

  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影響:

  a、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b、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

  c、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

  d、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干旱

  4、陸地水體之間的關系:

  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系

  5、河流補給的來源有哪些、補給特點及典型地區

  (1)雨水補給隨降雨量的變化而變化不連續且集中(我國東部季風區)

  (2)季節性積雪融水春季升溫有時間性水量變化小(我國東北地區)

  (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溫融水、水量較穩定西北和青藏地區

  (4)湖泊水與河流的相對水位;對河流有調節作用長白山天池,長江中下游地區

  (5)地下水與河流的相對水位;水量較小,但穩定可靠比較普遍

  6、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水循環維持地球上各水體的`動態平衡,聯系各個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水循環使陸地淡水不斷更新,但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3)水循環影響全球的氣候,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五、人地關系

  1、合理利用水循環的措施有哪些開源措施:

  (1)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

  (2)修筑水庫把大氣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積起來;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分布

  (3)開渠引水(跨流域調水):把水資源豐富地區的水調入貧乏的地區;調節水資源的空間分布

  (4)海水淡化

  (5)人工增雨節流措施: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

  (2)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2、世界水資源危機的原因

  (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資源需求量增加

  (2)水體污染現象嚴重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9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

  ②毀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制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采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

  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臺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游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占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1

  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分類:按成因和過程,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澇、干旱、暴雨、寒潮、臺風等)、生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性、多因性、群發性、潛在性

  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有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發生頻率、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中國的洪澇災害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的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和雨澇兩大類型,往往同時發生。

  (二)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

  湘教版高一地理上冊第四章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知識點

  我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律(正常年份):四、五月(E),南部沿海進入雨季;六月(D),長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C),華北、東北多雨;九月,雨帶迅速南移;十月,大陸雨季結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植被分布(森林覆蓋率)

  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還湖;非工程措施:建設分洪蓄洪工程、加強洪泛區管理、建立災情預警系統、實行防洪保險等。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2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系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布最廣。液態水,數量分布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規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溫減濕作用。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布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系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3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

  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

  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

  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

  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4

  熱力環流

  (一)熱力環流的形成

  1.熱力環流是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2.形成過程: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導致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熱力環流。

  3.兩個方向:垂直方向(與冷熱有關,熱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與氣壓差異有關,從高壓流向低壓)。

  4.等壓面的凹凸關系:在同一高度上,氣壓高,等壓面向上凸;氣壓低,等壓面向下凹。

  (二)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

  1.海陸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前提和關鍵。白天陸地增溫快,氣壓低,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夜晚,陸地降溫快,氣壓高,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

  2.山谷風:山坡的熱力變化是關鍵。白天山頂升溫快,氣流上升,形成谷風;夜晚,山頂降溫快,氣流下沉,形成山風。

  3.城市風:城市熱島效應是關鍵。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

  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基本為種植業和畜牧業,同時經營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稱為混合農業。

  按投入多少分:密集農業(發達地區)、粗放農業(落后地區)

  按產品用途分:商品農業(發達國家)和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家)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為:

  種植業:熱帶雨林遷移農業:熱帶雨林

  種植園農業:熱帶地區,如東南亞

  水稻種植業:如亞洲水稻

  商品谷物農業:如美國中北部大平原

  畜牧業:游牧業:如中國西部、蒙古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業:西歐

  混合農業: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人教版地理高一知識點03-17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總結11-19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8-01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8-07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07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3-28

地理高一重要知識點總結03-06

高一地理人教版知識點總結12-27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7-24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