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生物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3-11-23 07:33:31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生物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知識點總結

生物知識點總結1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應式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反應式的書寫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盡管反應式中生成物一方沒有寫出水,但實際有水生成;(2)“─”不能寫成“=”。

  對光合作用的概念與反應式應該從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條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來掌握。

  2.光合作用的`過程

 、俟夥磻A段:

  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

  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诎捣磻A段: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義

  1.生物進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產生的O2為需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線,減弱太陽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水生生物到達陸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有機物為較高級異養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現實意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應滿足光合作用所需條件,內部條件——植物所需的各種礦質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積(適當密植),外部條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適宜的光照、較長的光合作用時間。

生物知識點總結2

  一、相關概念:

  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三、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诖呋饔茫喝缑;

 、壅{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苊庖咦饔茫喝缈贵w,抗原;

 、葸\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谥辽俸械聂然(—COOH)或氨基數(—NH2)=肽鏈數

  生物學習方法

  1.通過復習舊知識的方式導入新課。

  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導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通過復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導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導入新課。

  采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心領神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么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質?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探索規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卜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并說明兩個蘿卜條為什么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從生產實驗和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出發導入新課,啟發學生懂得學習積極性。

  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導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叫他們輕搖小樹,注意觀察葉子的下落情況,重復幾次后,把他們帶回教室,問小學生“葉片下落時,是正面向下,還是反面向下?”學生齊聲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為什么呢?稍停后,接著說,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轉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周期等有關知識,就可以從實際問題導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后,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后停止,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家都靜坐在教室里,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么不會疲勞呢?……從而導入新課。再如講述“植物的營養繁殖”,通過了解不少學生對果樹嫁接有一點感性知識,據此可以設問:“要使一棵蘋果樹上既結出國光蘋果,又結出富士蘋果兩種果實,應采取什么方法?”學生頓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齊答“嫁接!”接著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對此回答不上來,我們這節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物知識點總結3

  1、過程

  2、特點:

  單向流動:生態系統內的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下一個營養級,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循環流動

  逐級遞減: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田生態系統中,必須清除雜草、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碳循環

  1)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類生物體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并通過生物鏈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碳循環的形式是CO2

  2)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碳從生物群落進入無機環境的主要途徑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CO2

  2、過程:

  3、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課本P103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6

  第一節降低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細胞代謝與酶

  1、細胞代謝的概念:細胞內每時每刻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3、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4、酶的特性:專一性,高效性,作用條件較溫和(最適溫度,最適pH)

  5、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機理:降低活化能。實質: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二、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1、底物濃度。

  2、酶濃度。

  3、PH值:過酸、過堿使酶失活

  4、溫度:高溫使酶失活。低溫降低酶的活性,在適宜溫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復。

  三、實驗

  1、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過程見課本P79)

  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3+高得多

  控制變量法: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的定義。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原則:對照原則,單一變量的原則。

  2、影響酶活性的條件(要求用控制變量法,自己設計實驗)

  建議用淀粉酶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1、 直接給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有機物——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稱叫做三磷酸腺苷)

  2、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鍵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縮寫,結構式可簡寫成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集團,~代表高能磷酸鍵。ATP可以水解(高能磷酸鍵水解),遠離A的~易斷裂(釋放能量);易形成(儲存能量)。

  3、ATP和ADP可以相互轉化(酶的作用)

  ADP + Pi+ 能量→ATP

  ATP→ADP + Pi+ 能量

  ATP和ADP的相互轉化時時刻不停的發生并且處于動態平衡之中。

  4、ATP水解時的能量用于各種生命活動。

  ADP轉化為ATP所需能量來源:

  動物和人:呼吸作用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利用

生物知識點總結4

  易錯點1: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認識不到位

  易錯分析:

  不清楚一些化合物的元素組成,如Mg、Fe分別是葉綠素、血紅蛋白的特征元素,而含P的化合物不止一種(如DNA、RNA、ATP、磷脂等化合物中均含有P),是造成這一知識點錯誤的主要原因。需從以下知識點進行記憶:

  1、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含量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細胞鮮重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S是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之一,Mg是葉綠素的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紅蛋白的組成元素之一,N、P是構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質的重要元素等。

  3、許多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就不能正常進行,植物就會“華而不實”;人體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狀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動物血鈣過低或過高,或機體出現抽搐或肌無力等現象。

  易錯點2:不能熟練掌握蛋白質的結構

  功能及相關計算等問題

  易錯分析:

  錯因1:不能正確理解氨基酸與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關系;錯因2:不能理清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的相互關系而出現計算性錯誤。要解決本問題,需從以下知識點進行解決:

  有關蛋白質或氨基酸方面的計算類型比較多,掌握蛋白質分子結構和一些規律性東西是快速準確計算的關鍵,具體歸納如下:

  ①肽鍵數=失去的水分子數

 、谌舻鞍踪|是一條鏈,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1

 、廴舻鞍踪|是由多條鏈組成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肽鏈數

  ④若蛋白質是一個環狀結構,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

  ⑤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質量總和-失去水的相對分子質量總和(有時也要考慮因其他化學鍵的形成而導致相對分子質量的'減少,如形成二硫鍵時)。

 、薜鞍踪|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數=肽鏈數

 、呋虻谋磉_過程中,DNA中的堿基數:RNA中的堿基數: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數=6∶3∶1

  易錯點3:區分不清真、原核細胞

  和病毒的結構、功能等

  易錯分析:

  由于不能認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結構及其獨特的特征,是造成這一錯誤的主要原因。認真識記以下知識,可以幫助同學們走出誤區。

  原核生物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1)同化作用多為寄生、腐生等異養型,少數為自養型,如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硫細菌等,進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細菌等。

  (2)異化作用多為厭氧型生物,部分為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細菌)。

  (3)生殖方式多為分裂生殖(無性生殖)。

  (4)原核生物的遺傳不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因為原核生物只進行無性生殖。

  (5)可遺傳變異的來源一般包括基因突變。因為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進行有性生殖

生物知識點總結5

  1、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脂質中的磷脂和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2、細胞膜的功能: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3、生物的膜系統: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些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進一步體現了細胞內各種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4、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細胞作為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5、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6、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7、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當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失水,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于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開來,即發生質壁分離。

  8、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叫做自由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叫做協助擴散(這種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統稱為被動運輸)。

  9、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10、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11、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統稱為活化能。

  12、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1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14、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生物知識點總結6

  1.有氧呼吸過程

  2.無氧呼吸過程

  (1)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產生的[H]將丙酮酸還原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過程。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應的酶不同。

  應用指南

  1.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應的酶不同。動物和人體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但動植物的無氧呼吸不能稱為發酵。2.原核生物無線粒體,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進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均有ATP產生;無氧呼吸只在第一階段產生ATP。其余的能量儲存在分解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過程中H2O既是反應物(第二階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階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來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發酵。

  6.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對動物可用于維持體溫。

  7.水稻等植物長期水淹后爛根的原因:無氧呼吸的產物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種子爛胚的原因: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對細胞有毒害作用。

  考點2根據CO

  釋放量和O消耗量判斷細胞呼吸狀況(底物為葡萄糖)

  特別提醒

  2釋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質的量,單位是摩爾。

  2.以上的根據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機物質。

  考點3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應用

  1.內因:遺傳因素(決定酶的種類和數量)

  (1)不同種類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陰生植物小于陽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開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營養器官。

  2.外因——環境因素

  (1)溫度

  ①溫度影響呼吸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呼吸酶的活性來實現的。呼吸速率與溫度的關系如下圖。

  ②生產上常用這一原理在低溫下貯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過程中夜間適當降低溫度,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提高產量。

  (2)O2的濃度

 、僭贠2濃度為零時只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下,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上,只進行有氧呼吸。(如圖)

 、谏a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濃度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這一原理來延長蔬菜、水果保鮮時間。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產物,對細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實驗證明,在CO2濃度升高到1%~10%時,呼吸作用明顯被抑制。(如圖)

  (4)水

  在一定范圍內,呼吸速率隨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隨含水量的減少而減慢。

  考點4

  實驗面面觀: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1.實驗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于兼性厭氧菌。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能產生大量的CO2,在進行無氧呼吸時能產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可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2.實驗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產生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

  提出問題:條件下進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細胞

  呼吸的產物是什么?

  作出假設:

  針對上述問題,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如酵,母菌可用于釀酒、發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設

  特別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氣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證使第三個錐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的CO2所致

  2.B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待酵母菌將B瓶中的氧氣消耗完,再連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確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無氧呼吸產生的。

  方法例析對比實驗和對照實驗

  1.對比實驗:不設置對照組,而是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這樣的對照方法也叫相互對照。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的實驗結果都是未知的,通過兩個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氧氣對細胞呼吸的影響。

  2.對照實驗: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的實驗結果一般是已知的,對照組主要起消除或減少實驗誤差,鑒別實驗中的處理因素和非處理因素的差異等作用。

  常用的對照方式有:

  (1)空白對照:空白對照是不給對照組以任何處理因素。

  (2)條件對照:指雖給實驗對象施以某種實驗處理,但這種處理是作為對照意義的,或者說這種處理不是實驗假設所給定的實驗變量意義的。

  (3)自身對照:指實驗與對照在同一對象上進行,即不另設對照組,向一組實驗對象施加一個或數個因子,然后測量其前后的變化,這種實驗又叫單組實驗法。

  (4)相互對照:不設對照組,通過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這種實驗也就是對比實驗。

生物知識點總結7

  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腸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淡水中;身體呈輻射對稱;體壁由2個胚層構成;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2、渦蟲是典型的扁形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3、血吸蟲和豬肉絳蟲是比較常見的人體寄生蟲。

  二、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1、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里,靠吸食小腸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體呈圓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體表包裹著一層密不透水的角質層,起保護作用;消化管的結構簡單,腸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可消化小腸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別發達,生殖能力強;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只能靠身體的彎曲和伸展緩慢地蠕動。

  2、蚯蚓的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蚯蚓身體的前部有幾個體節界限不明顯;蚯蚓的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腸壁也有發達的肌肉,腸可以蠕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濕潤,體壁內密布毛細血管,氧氣可溶于體表的黏液里,然后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3、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鉤蟲、蛔蟲、饒蟲都是常見的線形動物。

  4、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常見的環節動物有蚯蚓、沙蠶、蛭。

  三、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

  1、目前已命名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軟體動物殼內柔軟的身體表面包裹著猶如外套一般的肉質膜,稱為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質形成的物質形成的。雙殼類動物可以用足緩慢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2、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目前已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占所有已知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3、蝗蟲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感覺器官有一對觸角,三個單眼和一對復眼,口器用于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有三對足,善于跳躍;有兩對翅,適于飛行。觸角和足等是昆蟲的附肢,分節。腹部集中容納內臟器官。此外,體表有氣門,用于呼吸;身體表面包著堅韌的外骨骼。

  4、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石鱉、蝸牛、烏賊都是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蝦、蜘蛛、蜈蚣等,都屬于節肢動物。昆蟲除了具有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外,還有昆蟲獨有的特征: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翅等等。

  四、魚

  1、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統稱為無脊椎動物,如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統稱為脊椎動物,如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和哺乳動物。

  2.魚適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

  ①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魚是:青魚、草魚、鰱魚、鳙魚。

  4.魚的外形呈梭形,可減少游泳阻力,適于游泳。魚體分三大部分:頭部、軀干部和尾部。

  5.魚在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它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和腹鰭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魚的呼吸器官是鰓,而鰓中有許多的鰓絲,鰓絲在水中時能展開來,離開了水就不能展開,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氣而死亡。這是與離不開水的主要原因。

  7.魚鰓為鮮紅色,因為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鰓絲既多又細,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液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8.水由魚口流入鰓,然后由鰓蓋后緣(鰓孔)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氧氣進入鰓絲的毛細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流出的水流與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9.魚類的.主要特征有:適于水中生活;體表被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0.中的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五、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1、青蛙是由蝌蚪發育來的。蝌蚪有尾,用鰓呼吸,只能像魚一樣在水中生活。蝌蚪發育成成蛙以后,尾和鰓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但青蛙的肺結構簡單,不發達。青蛙的皮膚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濕潤的皮膚里密布毛細血管,也可進行氣體交換,以輔助呼吸。

  2、蜥蜴皮膚干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蜥蜴的肺比青蛙的發達,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滿足蜥蜴在陸地上對氧氣的需求。蜥蜴的生殖和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這也是蜥蜴能終身生活在陸地上的重要原因。

  3、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是: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六、鳥

  1.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袤w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翔時空氣的阻力)

 、隗w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

  ③胸部有高聳的龍骨突,長骨中空(內充空氣)

 、苄丶“l達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除糞便都很迅速。

 、扌呐K四腔,心搏次數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能力強。

  ⑦有發達的氣囊,既可減輕體重又與肺構成特有的雙重呼吸。

  ⑧喙短,口內無齒,無膀胱,直腸短,糞便尿液及時排出,右側卵巢、輸卵管退化(這些都是為了減輕體重,適于飛行)。總之鳥類是體表被羽、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能力、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的一類動物。

  2.翼(翅膀)是鳥的飛行器官。氣囊輔助肺的呼吸。

  3、鳥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恒溫動物。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變溫動物。

  七、哺乳動物

  1、哺乳動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體表被毛有很好的保溫作用,因此哺乳動物也是恒溫動物。

  2、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生物知識點總結8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鏡觀察:

  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

 、谡{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為: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藍藻

 、谡婧思毎河泻四,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DNA或RNA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動植物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俅罅吭兀篊、H、O、N、P、S、K、Ca、Mg

 、谖⒘吭兀篎e、Mn、B、Zn、Mo、Cu

 、壑饕兀篊、H、O、N、P、S

  ④基本元素:C

 、菁毎芍刂,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為蛋白質。

  10、(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脂肪可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IV染成紅色);淀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鑒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于R基的不同

  1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1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

  (1)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

  (2)組成蛋白質數目不相同

  (3)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

  (4)每種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不相同

生物知識點總結9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練習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賳翁鞘遣荒茉俜纸獾奶洽诘矸墼诘矸勖傅淖饔孟律甥溠刻洽厶穷愇镔|不含N、P等元素④蔗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為葡萄糖和果糖⑤健康人的尿液、胃液、汗液、唾液4種液體樣本,都能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蕹跫壘讣毎、根尖分生區細胞都有細胞周期,其化學成分也不斷更新⑦乳酸菌、大腸桿菌都含有核糖體,遺傳物質都是DNA,但并不遵循孟德爾遺傳規律

  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④⑥

  C.②④⑥D.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以及細胞分裂的知識,屬于考綱理解層次。單糖可以氧化分解,但不能再水解;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形成麥芽糖;糖類物質的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為葡萄糖和果糖;健康人的尿液、汗液中不含蛋白質,不能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初級精母細胞不能進行有絲分裂,沒有細胞周期;乳酸菌和大腸桿菌均屬于原核生物,遺傳物質都是DNA,由于不能進行有性生殖,不遵循孟德爾遺傳規律。

  2.科學家在染色體中找到了一種使姐妹染色單體連接成十字形的關鍵蛋白質,下列與之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該蛋白質的合成與核糖體、溶酶體、DNA都有密切的關系

  B.該蛋白質只能在有絲分裂間期大量合成

  C.缺少這種蛋白質的細胞,分裂后形成的細胞染色體數目可能會發生異常

  D.該蛋白質與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密切相關

  答案C

  解析該蛋白質的合成過程與核糖體和DNA有關,與溶酶體沒有直接關系,A錯誤;該蛋白質可以發生在減數分裂間期,B錯誤;由題意可知,該蛋白質是使姐妹染色單體連接成十字形的關鍵蛋白質,在染色體的均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缺少這種蛋白質的細胞,分裂后形成的細胞染色體數目可能會發生異常,C正確;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的著絲點沒有分裂,因此該蛋白質與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無關,D錯誤。

生物知識點總結10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細胞代謝與酶

  1、細胞代謝的概念:細胞內每時每刻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2、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使化學反應加快的方法:

  加熱:通過提高分子的能量來加快反應速度;

  加催化劑: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來加快反應速度;同無機催化相比,酶能更顯著

  地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質:

  關于酶的本質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們認為: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巴斯德的觀點: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某些物質起作用李比希的觀點: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揮作用;畢希納的觀點: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薩姆納提取酶,并證明酶是蛋白質;

  切郝、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5、酶的特性: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難點)

  1、底物濃度(反應物濃度);酶濃度

  2、PH值:過酸、過堿使酶失活

  3、溫度:高溫使酶失活。低溫降低酶的活性,在適宜溫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復。

  三、實驗

  1、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高得多

  控制變量法:變量、自變量(實驗中人為控制改變的變量)、因變量(隨自變量而變化的變量)、無關變量的定義。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2、影響酶活性的條件(要求用控制變量法,自己設計實驗)

  建議用淀粉酶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什么是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稱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結構簡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

  三、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轉化為ATP所需能量來源:

  3+動物和人:呼吸作用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ATP中的能量能轉化成機械能、電能,光能等各種能量;吸能反應總是與ATP水解的反應相聯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應總是與ATP的合成相聯系,釋放的能量貯存在ATP中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1、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

  2、有氧呼吸:主要場所:線粒體

  總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階段:線粒體內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概念: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

  3、無氧呼吸:細胞質基質

  無氧呼吸的概念: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不徹底氧化

  分解,產生灑精和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無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動物,人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R鈴薯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胚的無氧呼吸也是產生乳酸)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

  注意: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也叫發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發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發酵討論:

  ①有氧呼吸及無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了。無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儲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谟醒鹾粑^程中氧氣的去路:氧氣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反應條件不點釋放能量呼吸場所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需要O2、酶和適宜的溫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適宜的溫度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中,

  第二、全過程都在細胞質基質內三階段在線粒體內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釋放能量196.65kJ(生較多,1mol葡萄釋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轉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轉移至2molATP中其實質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動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階段(從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產物相同點第一階段(從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條件下,在不同的場所沿不同的途徑,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產物:相互聯系5、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檢測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CO2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酒精的檢測方法:

  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6、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

  溫度、含水量、O2的濃度、CO2的濃度

  一、

  第四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捕獲光能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葉綠素b(黃綠色)

  綠葉中的色素胡蘿卜素(橙黃色)

  類胡蘿卜素葉黃素(黃色)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強,其次是紅光和藍紫光,綠光下最弱。

  二、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實驗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無水乙醇中,可以用來提取色素。

  綠葉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層析液中,且他們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綠葉中的色素隨著層析液在濾紙上的擴散而分離開。

  2方法步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步驟要記準確)

 。1)研磨時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鈣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壞。

  (2)實驗為何要在通風的條件下進行為何要用培養皿蓋住小燒杯用棉塞塞緊試管口因為層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種有揮發性的有毒物質。

 。3)濾紙上的濾液細線為什么不能觸及層析液防止細線中的色素被層析液溶解

  (4)濾紙條上有幾條不同顏色的色帶其排序怎樣寬窄如何有四條色帶,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黃色的胡蘿卜素,黃色的葉黃素,藍綠色的葉綠素a,黃綠色的葉綠素b。最寬的是葉綠素a,最窄的是胡蘿卜素。

  三、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結構:外膜,內膜,基質,基粒(由類囊體構成)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分布于基粒的類囊體及基質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類囊體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①、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1779年,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證明:只有植物的綠葉在陽光下才能更新空氣

 、、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

 、、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并從葉綠體放出氧;

  ④、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

 、、20世紀40年代美國科學家卡爾文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2、光合作用的過程:(熟練掌握課本P103下方的圖)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類。

  根據是否需要光能,可將其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必須有光才能進行

  場所:類囊體薄膜上

  物質變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變化:光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暗反應階段: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場所:葉綠體基質

  物質變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還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變化: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轉化為(CH2O)中穩定的化學能聯系: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過程圖

 、偈荋2O

 、谑荗2

 、踇H]

 、苁茿TP

 、菔茿DP和Pi

  ⑥是C3

 、呤荂O2

  ⑧是C5

 、崾牵–H2O)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1)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俟獾牟ㄩL: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紅光和藍紫光。

 、诠庹諒姸龋

  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強度達到一定時,光合作用的強度不再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

 、酃庹諘r間

  光照時間長,光合作用時間長,有利于植物的生長發育。

  (2)溫度

  溫度低,光合速率低。隨著溫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溫度過高時會影響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產上白天升溫,增強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溫,抑制呼吸作用,以積累有機物。

  (3)CO2濃度

  在一定范圍內,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達到一定濃度后,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加。

  生產上使田間通風良好,供應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應

  當植物葉片缺水時,氣孔會關閉,減少水分的散失,同時影響CO2進入葉內,暗反應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產上應適時灌溉,保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數種類的細菌,雖然細胞內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夠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這些細菌也屬于自養生物。如:硝化細菌

  2、自養生物:能夠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轉變成有機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的生物。例如:綠色植物、硝化細菌

  3、異養生物:只能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的生物。例如人、動物、真菌及大多數的細菌。

生物知識點總結11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減數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在減數的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兩次。減數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7、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8、減數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

  9、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0、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著配子遺傳給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過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2、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13、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4、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

  15、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16、DNA分子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17、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之中,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8、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19、RNA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為轉錄。

  20、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3、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精細的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24、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主要內容是: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則增加了遺傳信息從RNA流向RNA,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26、基因與性狀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有些性狀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的,有的基因可以決定或影響多種性狀。一般來說,性狀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27、DNA分子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進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8、由于自然界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生物知識點總結12

  1.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2.極性運輸: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

  3.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5.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

  6.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特征。

  7.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

  8.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樣方法、標志重捕法、抽樣檢測法、取樣器取樣進行采集、調查的方法。

  9.K值: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10“J”型增長的數學模型:Nt=N0λt。其中N0為該種群的起始數量,t為時間,Nt表示t年后該種群的數量,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

  11.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12.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13種間關系包括:競爭、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4.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15.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生物知識點總結13

  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3、生態系統類型:

  可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有凍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

  4、生態系統的.結構

  (1)成分:

  非生物成分:無機鹽、陽光、熱能、水、空氣等

  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最基本、最關鍵的的成分),還有一些化能合成細菌

  和光合細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生物成分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細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動物。它們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糞便等,最終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2)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同一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占有不同的營養級。植物(生產者)總是第一營養級;植食性動物(即一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所處的營養級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貓頭鷹捕食鼠時,則處于第三營養級;當貓頭鷹捕食吃蟲的小鳥時,則處于第四營養級。

生物知識點總結14

  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A是負反饋。物種數目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系統自身更新和自我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系統崩潰。

  4、生物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結構越簡樸抵抗力穩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強,草地破壞后能恢復。而森林恢復很困難。抵抗力穩定性強的生態系統它的恢復力穩定就弱。

  留意: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穩定性,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5、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適當栽種防護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風沙的侵蝕,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圖)。再比如避免對森林過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6、制作生態瓶時應注意:

  1、人口增長引發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的活動超出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對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了破壞。

  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

  3、生物多樣性包括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所有生物擁有的全部基因)、物種多樣性(指生物圈內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多樣性。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的基礎,對生物進化和維持生物圈的穩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

  5、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對土地資源的壓力

  (2)對水資源的壓力

  (3)對能源的壓力

  (4)對森林資源的壓力

  (5)環境污染加劇

  6、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潛在價值,直接價值,間接價值

  7、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課本P126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場所。

  (2)遷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瀕危物種保護中央。

  (3)加強宣傳和執法力度。

  (4)建立庫、種子庫,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等

生物知識點總結15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還有分泌,排泄,和免疫等功能。

  一、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實驗)

  原理:滲透作用(將細胞放在清水中,水會進入細胞,細胞漲破,內容物流出,得到細胞膜)

  選材:人或其它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原因:因為材料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細胞器

  提純方法:差速離心法

  細節:取材用的是新鮮紅細胞稀釋液(血液加適量生理鹽水)

  二、與生活聯系: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細胞壁成分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護

  四、細胞膜特性:

  結構特性:流動性

  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舉例:(腌制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生物知識點總結16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一)兩者比較:

  (二)體溫調節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恒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皮膚(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過程:

  (1)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5、體溫恒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通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生物知識點總結17

  第一章

  一. 從生物圈到細胞

  1.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2.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以細胞作為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單位)→組織→器官→系統(玉米等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和群落(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DNA。

  二.細胞學說

  (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統一性)建立的過程:1665年英國科學家虎克發現細胞19世紀(1838/1839)

  德國科學家:施旺、施萊登

  內容: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核細胞產物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三.高倍鏡的使用方法

  1.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對光:轉轉換器→調大光圈→轉反光鏡

  觀察:對光→放標本至孔中央→降物鏡至片上方→升鏡筒仔細看

  2.高倍物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轉動轉換器

  注:用高倍鏡觀察,只能使用細準焦螺旋,調節光圈,凹面鏡。

  4. 高倍物鏡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

 、 必須先用低倍鏡觀察后再用高倍鏡

  ② 低倍鏡觀察時,粗、細準焦螺旋都可調節,用高倍鏡觀察,只能使用細準焦螺旋。

 、 物象與實際材料,左右都是相反的。

 、 放大倍數,目鏡長度與其放大倍數成反比;物鏡為正比。

 、 由低倍鏡換高倍鏡,視野變小,視野內細胞數目變少,每個細胞體積比大。

  例:當顯微鏡的目鏡為10x;物鏡為10x時,在視野范圍內由8個細胞若目鏡變為40x,物鏡不變,則只有2個細胞。課P4

  第二章

  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常見元素:C,H,O(糖類元素),N,P,S,K,Ca,Mg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

  3.主要元素:C,H,O,N,P,S

  4.基本元素:C,H,O,N 5.最基本元素:C

  6.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鮮重:O、干重:C;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化合物:脂肪

  二、氨基酸

  1.氨基酸是組成蛋白的基本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多種

  2. 每種氨基酸至少分子有:一個氨基(—NH2)一個羧基(—COOH),它們3. 蛋白質是以氨基酸為基本單位構成的生物大分子

  4. 氨基酸分子互相結合方式:一個氨基(—NH2)一個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這種方式為脫水縮合

  5. 氨基酸數肽鍵數的轉換

  6. 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7. 細胞中蛋白質種類繁多的原因:不同種類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千差萬別

  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8. 蛋白質的功能:結構蛋白:構成細胞核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羽毛、肌肉、頭發、蛛絲)

  催化: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

  運輸載體:血紅蛋白,運輸氧

  信息傳遞:具有調節功能,胰島素,生長激素(性激素為固醇,非蛋白質) 免疫功能:抗體

  例:

  1.血紅蛋白是由574個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含四條多肽鏈,那么在形成肽鏈的過程中,其肽鍵的數目和脫下水分子的數目分別是

  A 573 573 B 570 570 C 572 572D571 571

  2.一條含9個肽鍵的多肽,至少應有游離的氨基和羧基

  A 9 9 B10 10 C 8 8 D 1 1

  3.20種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為128.由100個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其分子量約為

  A 12800B11000 C 11018D 7800

  4.20種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為128,現有一條蛋白質分子由兩條多肽鏈組成,共有肽鍵98個,問此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最接近

  A 11036B12544 C 12288D 12800

  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氨基酸數—肽鏈數

  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數—x水分子數18

  三. 核酸——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A 5 2 8 B 4 4 8 C 4 4 2 D 5 2 2

  2.藍藻、煙草、病毒的核酸中具有堿基和核苷酸的種類依次是

  A 4 8 4和 4 8 4 B 5 5 4和 8 8 4 C 4 5 4和 4 8 4D 4 8 4 和4 5 4

  四.細胞中的糖類(主要能源物、被稱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質

  1.單糖(根據水解分類)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脫氧核糖

  2.二糖(有甜味、由兩個單糖脫水縮合而成)蔗糖(甘蔗、甜菜和大多數水果蔬菜)、紅糖、白糖、冰糖、麥芽糖(發芽的小麥等谷粒中)、乳糖(人和動物的乳汁)

  3.多糖淀粉(植物的儲能物質)、糖原(動物的儲能物質)、纖維素(棉、棕櫚、麻類植物、所有植物細胞的細胞壁) 組成多糖的基本單位為葡萄糖

  4.脂肪存在于所有細胞中,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很好的絕熱體,每克完全釋放能量最多

  5.磷脂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構成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分布: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大豆種子)

  6.固醇包括膽固醇(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參與血液中的脂質運輸)、性激素、VD(脂溶性、有效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VC水溶性)

  7.多聚體由每一個單體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 多糖單體為單糖、蛋白質單體為氨基酸、核酸的單體為核苷酸

  五.無機物

  陽離子 Na+ K+Ca+(抽搐、骨骼) Mg2+(葉綠素) Fe2+(血紅蛋白) Fe3+ Cl-SO42- PO43- HCO3-

  I 甲狀腺激素 Zn 蘋果

  功能:①是細胞中默寫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谠S多無機鹽對維持細胞核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劬S持細胞酸堿平衡

  總結:C H O N等化學元素是構成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礎。以肽鏈為骨架的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等有機物構成生命大廈的基本框架。糖類和脂質提供生

  命活動的重要能源;水合無機鹽與其他物質一起共同承擔起構建、參與細胞生命活動的功能。

  第三章

  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1. 制備細胞膜用豬(人、牛、羊)的新鮮的紅細胞(無核膜、線粒體膜等結構)稀釋液,放在清水里,水進入細胞,吧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得到細胞膜。

  2. 細胞膜由脂質(主要為磷脂)50%、蛋白質40%、糖類2%-10%組成。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越多。

  3. 細胞膜的功能:“長城”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保障了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海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外交部”進行細胞間的物質交流

  4.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果膠,有支持保護作用。全透 二細胞器——細胞體內的分工和合作

  5.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差速離心法細胞器、其他物質→勻漿→離心管→高速離心機不同轉速離心→分開各種細胞x1000 細胞核 x10000葉綠體 x100000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

生物知識點總結18

  細胞的癌變是指在生物體的發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癌細胞具有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的特征。

  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細胞癌變的機理是癌細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生轉化引起的。

  預防細胞癌變的措施: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采取預防措施。

  同步練習題

  1、當今世界正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細胞變化是()

  A、細胞衰老

  B、細胞分裂

  C、細胞分化

  D、細胞癌變

  答案:D

  解析: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頑疾是癌癥,它是機體細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癌變引起的。

  2、下列關于吸煙的敘述,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A、香煙中的煤焦油屬化學致癌因子,吸煙者易患肺癌

  B、少量吸煙對健康有好處

  C、煙草中有毒物質主要是尼古丁

  D、吸煙主要傷害肺,對大腦功能也有損害

  答案:B

  解析:少量吸煙對健康也有害。煙草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煙霧中含有煙堿、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質,能危害呼吸道,甚至作為化學致癌因子誘發癌癥。

  3、能引起細胞發生癌變的因素有()

 、賆射線照射

  ②煤焦油的刺激

 、蹨囟冗^高

 、芗毎

 、菽[瘤病毒的侵染

 、拮贤饩照射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能引起細胞發生癌變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如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化學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已發現150多種。

  4、下列選項中,哪一項不是癌細胞的特征()

  A、能分裂和分化

  B、能無限增殖

  C、形態、結構與正常細胞不同

  D、細胞膜上糖蛋白減少,容易分散和轉移

  答案:A

  解析:癌細胞的特征有:無限增殖;改變形態結構;易分散和轉移;常有“多極分裂”現象;對不良的環境一般具有較強的抵抗力等。

  5、下列哪一項是癌細胞形成的內因()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學致癌因子

  C、腫瘤病毒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D

  解析: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和腫瘤病毒是癌細胞形成的'外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癌細胞形成的內因。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8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磷脂蛋白質糖類

  ↓↓↓

  磷脂雙分子層“鑲嵌蛋白”糖被(與細胞識別有關)

  (膜基本支架)

  二、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細胞膜

  (生物膜)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比較項目運輸方向是否要載體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協助擴散高濃度→低濃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等

  主動運輸低濃度→高濃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種離子等

  三、離子和小分子物質主要以被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生物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生物知識點總結11-15

生物中考知識點總結06-08

生物一知識點總結11-25

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03-01

生物學知識點總結08-11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7-26

生物知識點總結15篇11-15

生物知識點總結(20篇)04-25

高一的生物知識點總結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