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5-13 22:04:56 飛宇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通用16篇)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結論,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guī)律,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通用16篇)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fā)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v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fā)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fā)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xù)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xù)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xù)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xù)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fā)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xù)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xù)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2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后,經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巖漿。

  2、山地的形成

 。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

  a)褶皺山褶皺:巖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b)斷塊山斷層:巖層斷裂后發(fā)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巖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c)火山巖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巖高原;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

  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

  b)線路分布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c)線路延伸方向:迂回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于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qū)。

  3、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以河谷為例)

  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沖積平原為例)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a)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

  b)便捷的對外聯系和運輸

  c)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3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回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xù)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周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于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于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fā)展。

  2)產生地方時

 、俣x: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谔攸c: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塾嬎愎剑呵蟮胤綍r=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qū)時:①定義:每一時區(qū),以該時區(qū)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區(qū)區(qū)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qū)時=已知區(qū)時+/—時區(qū)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qū)區(qū)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fā)生偏轉

  偏移規(guī)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系

  5、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4

  氣壓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tǒng)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tǒng)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huán)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huán)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氣候分為兩種: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產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溫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qū)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制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林牧漁業(yè)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tǒng)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5

  世界各區(qū)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yè)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yè)發(fā)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占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qū);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贊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尼日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占世界80%),漁業(yè)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6

  1.對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

 、诖髿鈱α鬟\動顯著;

 、厶鞖鈴碗s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

 、匐S高度增加溫度升高;

 、诖髿馄椒(wěn)有利于高空飛行;

 、郯粞鯇印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13h max)-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長波)(14h max)-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 臭氧-紫外線、CO2-紅外線)、散射(有一點選擇性 小顆粒優(yōu)先散射短波光-蘭紫光)、反射(無選擇性 云層)。

  5.太陽輻射(光照)的影響因素:緯度、天氣、地勢、大氣透明度、太陽高度。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陰天的晝夜溫差小,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7.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每升高100m氣溫降低0.6℃。

  8.氣溫的'水平分布:

 、倬暥确植迹壕暥仍礁,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qū):海南島

 、诤j懛植迹合募 陸地﹥海洋,冬季 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9.氣溫年較差:

  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谧兓(guī)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0.熱力環(huán)流的性質特點

  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成為熱力環(huán)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7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xù)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guī)r、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8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芤驗榈厍虻馁|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菪纬刹⒋嬖谝簯B(tài)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垩氐乇硭竭\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俦卑肭蛳陌肽,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

 、诒卑肭蚨肽,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

 、鄞悍秩蘸颓锓秩,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賻r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huán)。

  2、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诜瓷渥饔茫涸茖雍皖w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凵⑸渥饔茫嚎諝夥肿踊蛭⑿m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huán)流:

 、俪嗟赖蛪簬В阂驗闊崃ψ饔眯纬,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诟睙釒Ц邏簬В阂驗閯恿ψ饔枚纬,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qū)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qū)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坌棚L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huán)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qū),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huán)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fā)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鋒面系統(tǒng)(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tǒng)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tǒng)。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tǒng)是沒有的)。

  7、水循環(huán)

  (1)類型:

  海陸間大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陸地循環(huán)(水量很少)、海洋循環(huán)(水量最大)

  (2)各環(huán)節(jié)的名稱:

  蒸發(fā)、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

  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tài);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賹夂虻挠绊懀号髌鸬皆鰷、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軐Q筮\輸事業(yè)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區(qū)域差異】

  1、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生物,生物又創(chuàng)造了現在的環(huán)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huán)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fā)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guī)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qū)(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qū),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可從形態(tài)上反映出來:

  平原地區(qū),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規(guī)模較大;山區(qū)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qū)的區(qū)位優(yōu)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jié)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fā)展。例如:熱帶地區(qū),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qū)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降、丘陵地區(qū)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yè)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qū)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yè)生產不有利方面: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qū),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fā),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yè)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qū)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qū)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9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qū)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0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類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征):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qū)內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游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托斯

  7、該氣候區(qū)內的農業(yè)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獲,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高一下地理知識點:熱帶草原氣候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類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緯23.5之間

  海陸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亞的北部和東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氣候特點(特征):全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干濕季。

  4、氣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濕季)和信風帶(干季)交替控制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草原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草原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長頸鹿,羚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紅土

  6、該氣候區(qū)內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亞的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蘇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喀爾、馬里首都巴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亞,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約翰內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港口城市里約熱內盧,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該氣候區(qū)內的農業(yè)活動情況:畜牧業(yè)發(fā)達,耕作業(yè)以小麥為主,濕季播種,干季收獲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1

  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應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環(huán)境要素與環(huán)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qū)域自然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huán)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huán)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qū)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qū)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qū)域的變化對其他區(qū)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qū)環(huán)境的變化,分析環(huán)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qū)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過程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特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fā)”是哪一要素,進而逐步分析這“一發(fā)”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fā)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2

  南昆鐵路自廣西首府南寧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經過地質條件復雜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復雜,山高谷深,是我國已建成鐵路中技術水平最高的鐵路。是我國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開發(fā)當地豐富有色金屬資源和優(yōu)質旅游資源,改善西南交通,促進經濟發(fā)展。

  南疆鐵路東起吐魯番,西至喀什,沿途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是我國重要長絨棉生產基地。

  西氣東輸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東到我國長江三角洲的上海。

  對于西部:將當地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促進本區(qū)經濟發(fā)展;

  對于東部:

 、倬徑饽茉淳o缺狀況,利于經濟發(fā)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大氣環(huán)境質量。

  歐洲內河航運發(fā)達的原因:

 、贇夂驖駶,水量豐富;

  ②地形平原遼闊,水流平緩,河網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長。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3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環(huán)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qū),蓮表示水濕環(huán)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俟夂献饔(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huán)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huán)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巖石風化過程低等植物著生過程高等植物著生過程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yǎng)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4

 。ㄒ唬⿻円菇惶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fā)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ǘ┑胤綍r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俚胤綍r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谕粭l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劢浂让扛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

  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诮浂炔畹挠嬎悖和瑴p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塾嬎悴襟E: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喝我痪暰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埔够。喝我痪暰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怯嬎悖

  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谝归L=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qū)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qū)時=已知地的區(qū)時±兩地時區(qū)數差

  說明:

 、贂r區(qū)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qū)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qū)或西時區(qū)相減;一為東時區(qū)一為西時區(qū)相加。

 、奂訙p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qū),時區(qū)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qū),時區(qū)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qū)偏東時間早)。

 。ㄋ模┕庹請D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疟睒O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耪姨厥鈺r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诨杈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燮椒謺儼肭虻慕浘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埔罁浂认嗖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庞扇掌诙ㄖ鄙潼c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铺栔鄙潼c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5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fā)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后,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fā)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fā)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jié),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xù)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qū)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yōu)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谔,由于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16

  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

  一、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及其變化

  1、農業(yè)的生產特點:地域性、周期性、季節(jié)性

  2、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及其變化:

  區(qū)位含義絕對區(qū)位農業(yè)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

  相對區(qū)位農業(yè)與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各因素的相聯系

  區(qū)位因素自然環(huán)境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會環(huán)境因素市場、科技、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機械、生產習慣等

  區(qū)位選擇方法綜合考慮各區(qū)位因素,因地因時制宜,采取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

  實質對農業(yè)土地的'合理利用

  區(qū)位變化因素差異自然因素比較穩(wěn)定,社會經濟因素發(fā)展變化較快

  影響由于地理環(huán)境具有整體性,某個區(qū)位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qū)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fā)展,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yè)區(qū)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泰國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地區(qū)泰國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亞南部

  區(qū)位條件自然條件

  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種植氣候溫暖,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與小麥種植和放牧

  社會經濟條件人多地少,勞動力沖足,糧食需求量大,機械化和現代科技水平低地廣人稀,交通便利,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高

  生產狀況

  農業(yè)景觀水田廣布牧場和麥地廣闊

  農業(yè)結構種植業(yè)為主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并重

  經營方式小農經濟大規(guī)模家庭農產

  產品用途自己農業(yè)商品農業(yè)

  地域類型水稻種植業(yè)混合農業(yè)

  如何提高高一地理成績

  1.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聽講,我們可以知道重點所在,通過做筆記,我們可以加深對難點的理解。

  2.多看地圖,多畫地圖

  地理高考中空間定位非常重要,而對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yǎng)根本還在于地圖。對于地理基礎差的同學來說,看到地圖就會產生恐懼感,厭惡感,要想除去這種感覺,就必須堅持每天強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圖,看得多了,不僅在麻木中適應了地圖,或多或少也能記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間概念慢慢也能培養(yǎng)起來。在看地圖的同時,最好能把地圖畫下來,不僅加深了對地圖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圖從紙上裝進腦子里。

  3.聯系整體,分析差異

  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社會經濟環(huán)境。在地理環(huán)境的大背景下,各項地理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看到一種事物就要試著去牽出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以日本為例,我們首先可以想到它的氣候---季風氣候,接著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短小,水能豐富,工業(yè)----外向型工業(yè)為主……

  4.勤于練習,勤于質疑

  理論知識的記憶是基礎,知識的運用才是目的。運用知識的途徑就是要多做題,勤問題。做的多了,問的多了,書本上的理論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題人的意圖也能漸漸了然于心,到高考時就可節(jié)省不少分析問題的時間。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人教版地理高一知識點03-17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總結11-19

高一地理的詳細知識點總結03-28

高一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2-07

地理高一重要知識點總結03-06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3-28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08-01

高一地理人教版知識點總結12-2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