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11-10 13:04:11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后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2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西到160°E屬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地球運動,繞什么轉,方向,周期,產生的自然現象。自轉,地軸,自西向東,約24小時,晝夜交替,公轉,太陽,自西向東,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

  (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臺市地圖)小比例尺,表示范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3

  (1)復種制度,即復種。指在同一塊田地上,一年內種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復種植的制度。一年種植作物兩次或三次的復種,稱為一年兩熟或三熟,兩年內種植作物三次的復種,稱為兩年三熟。復種次數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條件,特別是熱量條件、各地的積溫數及生產條件制約。我國的積溫數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東部季風區自北向南積溫逐漸增加,東北平原大部分地區積溫在1600℃~3400℃,為一年一熟;華北平原大部分地區積溫為3400℃~4500℃,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秦嶺一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積溫為8000℃,為一年兩熟或三熟;海南島、雷州半島、臺灣南部及云南南部積溫為8000℃以上.為一年三熟。一年種植四次以上的復種,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復種指數全年內作物的播種面積為20xx畝,耕地面積為1000畝,復種指數為200%,說明該生產單位種植農作物平均能達到一年兩熟。耕作制度也叫

  “農作制度”,是耕種土地、栽培作物的總方式。它是為了在農業生產中,不斷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而采取的一整套農業技術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輪作制度、復種、間作、混作、套種、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雜草等幾個環節構成,其中以輪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為中心環節。通常以各地區的作物復種輪作方式來表示該地區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國長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的主要種植方式,來代表這一地區的耕作制度。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4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現⑷影響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2.地貌特點: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5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市場廣闊 ③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① 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③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 調整產業結構;③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①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 19世紀后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③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6

  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

  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占國土面積的2/3。隨著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我國淮河以南、云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布,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

  從全球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稱為“回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于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回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征。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

  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

  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濕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后;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干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布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巖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復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系矛盾明顯。

  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并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

  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灶;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

  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

  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并舉。

  ③河南省商城縣大別——桐柏山區的優勢資源系列開發:A:淮南麻鴨系列(孵化→飼養→收購→加工(農副產品)B:中華獼猴桃系列(野生獼猴桃采摘→加工(獼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殘次木材系列:(殘次木材收購→木材加工→木制件銷售)通過綜合加工,使農林產品成倍增值,農民收入大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7

  一、環境承載力

  1、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最多人口數量)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

  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練習題:

  1、下列對“環境容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①環境容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②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容量在不斷地加大③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從而可使人口數量超越環境容量④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保護環境十分重要。下面解決環境問題的四種思路,最恰當的()

  A、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二者并不矛盾,應該走邊發展邊治理之路

  B、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勢在必行

  C、環境效益比經濟效益更為重要,必須把保護環境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調節的能力,聽其發展、順乎自然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8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

  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采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

  (3)加強區際聯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9

  1、我國的北方大地常被稱為[黃土地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西部新疆境內。

  2、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的地面植被。由東向西。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是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

  4、我國四大區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廣布的是西北地區。

  5、我國的鉀肥廠分布在察爾汗鹽湖附近。

  6、我國的島嶼是臺灣島。

  7、位于黃河下游的兩大油田是勝利油田和華北油田。

  8、在香港和澳門的中國血統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廣東。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0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學習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后,理應關注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因為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著區域的發展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章就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開探討。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通常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就其自然屬性而言)等。陸地自然資源中有一部分為人類提供能源,我們稱之為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業的主要任務。

  能源工業的產品包括直接來自于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還有對一次能源進行加工和轉換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工業的發展不斷提出更新、更強、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能源資源條件密切相關。首先從能源的產銷分布看,我國的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分布不均。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能源產銷的地區分布不平衡性客觀上形成了“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長期存在。

  它不僅加重了我國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從能源分布的類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且煤炭開采比較方便,多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為此我們必須對煤炭生產、銷售、運輸情況有所了解。在初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煤炭總儲量、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從另一角度使學生了解能源資源(以煤炭資源為例)基地開發建設的地理背景,為更好地建設我國能源基地提供理論依據。

  江河不僅給人類提供水源,便利航運,而且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領域中頗具潛力,且我國理論蘊藏量與實際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相差懸殊,為此須大力發展水能利用。

  當前水能資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庫,修大壩,而此類工程建設須進行多方論證其科學性、安全性、實用性。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河流上修建水庫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內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為了使我國大江大河的開發整治盡量少走彎路,需借鑒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經驗,為此教材選取了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設、河流梯級開發是區域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兩個重要部分,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本章共選取了兩個案例分析:第一節講述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重點是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及綜合利用的途徑;第二節以田納西河為例,了解流域開發所依托的地理背景,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重點是把握流域開發的地理背景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兩節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圖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圖表資料,提高學生讀圖的興趣,關注圖表資料的分析及處理方法的點撥,提高圖表處理的能力,養成圖文結合、轉換、加工的良好地理學科習慣,真正學好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1

  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2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①儲量豐富

  ②分布范圍廣

  ③煤種齊全

  ④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

  ⑤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①推動以潔凈煤技術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②加強煉焦、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于占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②對于選煤廠產生的煤泥,經干燥后再利用。

  ③對于廢水主要采取沉淀凈化的辦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3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 水稻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 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 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 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 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4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5

  1、荒漠化指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原因影響范圍

  古代盲目墾耕,戰爭、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人口壓力,管理失誤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種植蕁⑿×饔蜃酆現衛淼取?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二備考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11-06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07-15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07-22

地理知識點總結11-06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07-28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0-26

高二下城市化地理知識點總結03-30

美國地理知識點總結01-31

關于中考地理的知識點總結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