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的化學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煉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考的化學的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
水的構成
水是純凈物,是一種化合物。從宏觀分析,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從微觀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氧原子構成的。
水的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沒有味道的液體,沸點是100℃,凝固點是0℃,密度為1g/cm3,能溶解多種物質形成溶液。
水的化學性質
(1)分解 2H2O=通電= 2H2↑+O2↑
(2)水可遇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堿(可溶性堿),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電解水試驗
1、電解水實驗:電解水是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這兩種原子分別兩兩構成成氫分子、氧分子,很多氫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氫氣、氧氣。
2、一正氧、二負氫實驗 現象 表達式電解水驗 電極上有氣泡,正負極氣體體積比為1:2.負極氣體可燃燒,正極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氧氣+氫氣(分解反應) 2H2O 通電 2H2↑+ O2 ↑
通過氫氣還原氧化銅測定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
所用藥品為H2、CuO和無水硫酸銅或CaCl2,反應原理是讓H2與CuO反應,生成的水被吸收裝置吸收,通過盛CuO的玻璃管反應前后的質量差來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氧元素的質量;再通過吸收裝置反應前后的質量差求出生成H2O的質量,從而計算出水中氫元素的質量,再通過計算確定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
水的凈化過程
過濾方法
過濾是把不溶于液體的固體物質跟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過濾是分離混合物的一種方法,是一個基本操作,進行過濾操作時要注意“三靠、兩低、一貼”,三靠是指:燒杯緊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一端要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漏斗的下端要緊靠燒杯內壁;兩低是:濾紙的邊緣要低于漏斗的邊緣,漏斗里液面要低于濾紙的邊緣;一貼是:濾紙緊貼漏斗內壁,用無氣泡。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2
C+O2點燃=CO2(氧氣充足的情況下)
現象:生成能讓純凈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2C+O2點燃=2CO(氧氣不充足的情況下)
現象:不明顯
高溫C+2CuO=2Cu+CO2↑
現象:固體由黑色變成紅色并減少,同時有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
高溫3C+2Fe2O3=4Fe+3CO2↑
現象:固體由紅色逐漸變成銀白色,同時黑色的固體減少,有
能使純凈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
CO2+C高溫=2CO
現象:黑色固體逐漸減少
3C+2H2O=CH4+2CO
現象:生成的混和氣體叫水煤氣,都是可以燃燒的氣體
跟二氧化碳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C+O2點燃=CO2
現象:生成能使純凈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Ca(OH)2+CO2==CaCO3↓+H2O
現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CaCO3+CO2+H2O==Ca(HCO3)2
現象:白色固體逐漸溶解
Ca(HCO3) △=CaCO3↓+CO2↑+H2O
現象:生成白色的沉淀,同時有能使純凈的石灰水
變渾濁的氣體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
現象:固體由綠色逐漸變成黑色,同時有能使純凈
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
2NaOH+CO2==Na2CO3+H2O(也可為KOH)
現象:不明顯
CaCO3高溫=CaO+CO2↑
現象:有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
跟一氧化碳有關的,但同時也跟二氧化碳有關:
Fe3O4+4CO=3Fe+4CO2
現象:固體由黑色變成銀白色,同時有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高溫
FeO+CO==Fe+CO2
現象:固體由黑色逐漸變成銀白色,同時有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高溫
Fe2O3+3CO=2Fe+3CO2
現象:固體由紅色逐漸變成銀白色,同時有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高溫
CuO+CO=Cu+CO2
現象:固體由黑色變成紅色,同時有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3
Fe2O3+6HNO3=2Fe(NO3)3+3H2O
現象:紅色固體溶解,生成黃色溶液
CuO+2HNO3=Cu(NO3)2 +H2O
現象:黑色固體溶解,生成藍色溶液
Cu(OH)2+2HNO3=Cu(NO3)2+2H2O
現象:藍色沉淀溶解,生成藍色溶液
NaOH(或KOH)+HNO3=NaNO3+H2O
現象:不明顯
Mg(OH)2+2HNO3=Mg(NO3)2+2H2O
現象:白色沉淀溶解
CaCO3+2HNO3=Ca(NO3)2+H2O+CO2↑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NaHCO3+HNO3=NaNO3+H2O+CO2↑
現象:以上三個反應現象同與鹽酸反應現象一致
跟堿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NaOH+HCl(或HNO3、H2SO4)=NaCl+H2O
現象:酸堿中和反應,現象不明顯
CaO+H2O=Ca(OH)2
現象:放出大量的熱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
現象:生成紅棕色絮狀沉淀,括號里面的反應過程相似,產物相對應就行了
2NaOH(KOH)+FeCl2(Fe(NO3)2、FeSO4)=Fe(OH)2↓+2NaCl
現象:生成白色絮狀沉淀,(里面的反映過程相似,產物相對應就行了)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
現象:生成藍色絮狀沉淀,(里面的反映過程相似,產物相對應就行了)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
現象:有可以使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
現象:生成白色沉淀,(里面的反應過程相似,產物相對應就行了)
NaHCO3+NaOH=Na2CO3+H2O
現象:不明顯此反應的Na換成K是一樣的
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
現象:生成白色沉淀,此反應把Na換成K是一樣的
2NaOH+CO2=Na2CO3+H2O
現象:無明顯現象此反應的Na換成K是一樣的
Ca(OH)2+CO2=CaCO3↓+H2O
現象:產生白色沉淀,此反應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NaHSO4+NaOH=Na2SO4+H2O
現象:無明顯現象
2NaOH+SO2=Na2SO3+H2O
現象:無明顯現象
跟鋇鹽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BaCl2+Na2SO4=BaSO4↓+2NaCl
現象:有白色的不溶于強酸的沉淀生成
BaCl2+Na2CO3=BaCO3↓+2NaCl
現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但可溶于鹽酸和硝酸,其實也溶于
硫酸,但生成硫酸鋇沉淀,不容易看出來
跟鈣鹽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
現象:生成白色沉淀
CaCO3+CO2+H2O=Ca(HCO3)2
現象:固體逐漸溶解
Ca(HCO3)2+Ca(OH)2=2CaCO3↓+2H2O
現象:生成白色沉淀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4
1.水是弱電離的,水可以電離出極少量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這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碳酸鈉不是酸也不是堿,而是鹽,只是在水中顯堿性
3.石蕊遇酸變紅,遇堿變藍,酚酞遇酸不變色,遇堿變藍,不可搞錯,另:它們都是化學變化
4.將石蕊加入酸中,是石蕊變紅而不是酸變紅
5.酸和堿都有一定的腐蝕性,使用時要注意,酸堿的腐蝕是化學變化
6.稀釋濃硫酸不可以將水倒入硫酸中,應將酸入水,沿容器壁緩緩倒下,同時不斷攪拌,不可以用量筒稀釋濃硫酸
7.濃鹽酸在空氣中生成白霧是因為濃鹽酸有極強的揮發性(初中常見的酸除了硫酸都有揮發性),是物理變化
8.氨水是一種堿,在水中能電離出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
9.在初中階段,所有的酸和堿之間都可以發生反應生成鹽和水
10.堿和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不是復分解反應,金屬氧化物和酸的反應是復分解反應
11.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不僅是生成沉淀氣體和水,而且要求反應物中“有酸酸可溶,無酸鹽堿溶”,但碳酸鎂可以和氫氧化鈉反應,那是因為生成了比碳酸鎂更難溶的氫氧化鎂
12.在初中階段,所有生成碳酸的反應一律寫為二氧化碳+水,不考慮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階段,大部分堿是不可溶的,只有氫氧化鈉、鉀、鋇、鈣(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部分酸是可溶的
14.并非所有的鹽都是中性的,碳酸鈉是堿性的,硫酸銨是酸性的,碳酸氫鈉有較弱的堿性,硫酸氫鈉有一定的酸性。不可溶的物質自身沒有酸堿性,但是可以與相應的酸或堿反應
15.含有碳酸根離子的強堿鹽溶液中一定含有氫氧根離子,含有銨根離子的強酸鹽溶液中一定含有氫離子(不考慮水自身的電離)
16.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都是中和反應
17.中和反應都是放熱的
18.酸堿度和酸堿性是不同的,酸堿度指的是溶液的酸堿性強弱,酸堿性指的是溶液顯酸性還是堿性,pH試紙測量的是酸堿度,指示劑顯示的是酸堿性
19.若不慎將鹽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可以用氫氧化鈉等強堿中和,被強堿燒傷同理
20.酸堿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5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復分解反應)
Ca(OH)2+CO2=CaCO3↓+H2O
現象:石灰水由澄清變渾濁。
相關知識點:這個反應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存在。
最好不用它檢驗,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鎂帶在空氣中燃燒(化合反應)
2Mg+O2=2MgO
現象:鎂在空氣中劇烈燃燒,放熱,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關知識點:
(1)這個反應中,鎂元素從游離態轉變成化合態;
(2)物質的顏色由銀白色轉變成白色。
(3)鎂可做照明彈;
(4)鎂條的著火點高,火柴放熱少,不能達到鎂的著火點,不能用火柴點燃;
(5)鎂很活潑,為了保護鎂,在鎂表面涂上一層黑色保護膜,點燃前要用砂紙打磨干凈。
3.水通電分解(分解反應)
2H2O=2H2↑+O2↑
現象:通電后,電極上出現氣泡,氣體體積比約為1:2
相關知識點:(1)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
(2)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質量比為1:8;
(3)電解水時,在水中預先加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或稀硫酸,增強水的導電性;
(4)電源為直流電
4.生石灰和水反應(化合反應)
CaO+H2O=Ca(OH)2
現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關知識點:
(1)最終所獲得的溶液名稱為氫氧化鈣溶液,俗稱澄清石灰水;
(2)在其中滴入無色酚酞,酚酞會變成紅色;
(3)生石灰是氧化鈣,熟石灰是氫氧化鈣。
(4)發出大量的熱
5.實驗室制取氧氣
①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氧氣(分解反應)
2KClO3=MnO2(作催化劑)=2KCl+3O2↑
相關知識點:
(1)二氧化錳在其中作為催化劑,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度或氧氣的生成速度;
(2)二氧化錳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沒有改變;
(3)反應完全后,試管中的殘余固體是氯化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進行分離的方法是:洗凈、干燥、稱量。
②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分解反應)
2KMnO4=K2MnO4+MnO2+O2↑
相關知識點:在試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錳酸鉀粉末滑落堵塞導管。
③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氧氣(分解反應)
2H2O2=MnO2(作催化劑)=2H2O+O2↑
共同知識點:
(1)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導管要伸到集氣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
(2)實驗結束要先撤導管,后撤酒精燈,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試管;
(3)加熱時試管要略向下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試管;
(4)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氧氣要等到氣泡連續均勻地冒出再收集;
(5)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放在瓶口驗滿,伸入瓶中檢驗是否是氧氣。
6.木炭在空氣中燃燒(化合反應)
充分燃燒:C+O2=CO2
不充分燃燒:2C+O2=2CO
現象:在空氣中發出紅光;在氧氣中發出白光,放熱,生成一種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
相關知識點:反應后的產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來進行檢驗。
7.硫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化合反應)
S+O2=SO2
現象:在空氣中是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在氧氣中是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體。
相關知識點:
(1)應后的產物可用紫色的石蕊來檢驗(紫色變成紅色);
(2)在集氣瓶底部事先放少量水或堿溶液(NaOH)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6
1、空氣:氮氣(N2)和氧氣(O2)
2、水煤氣:一氧化碳(CO)和氫氣(H2)
3、煤氣:一氧化碳(CO)
4、天然氣: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鐵/鋼:(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鐵銹:(Fe2O3)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7
1、氯化鈉(NaCl):食鹽
2、碳酸鈉(Na2CO3):純堿,蘇打,口堿
3、氫氧化鈉(NaOH):火堿,燒堿,苛性鈉
4、氧化鈣(CaO):生石灰
5、氫氧化鈣(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體(CO2):干冰
7、氫氯酸(HCl):鹽酸
8、堿式碳酸銅(Cu2(OH)2CO3):銅綠
9、硫酸銅晶體(CuSO4 .5H2O):藍礬,膽礬
10、甲烷(CH4):沼氣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過氧化氫(H2O2):雙氧水
14、汞(Hg):水銀
15、碳酸氫鈉(NaHCO3):小蘇打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8
化學式和化合價
(1)化學式的意義
①宏觀意義
a.表示一種物質;
b.表示該物質的元素組成。
②微觀意義
a.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
b.表示該物質的分子構成。
③量的意義
a.表示物質的一個分子中各原子個數比;
b.表示組成物質的各元素質量比。
(2)單質化學式的讀寫。
①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的:
a.金屬單質。如:鉀K銅Cu銀Ag等。
b.固態非金屬。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氣體。如:氦(氣)He氖(氣)Ne氬(氣)Ar等。
②多原子構成分子的單質:其分子由幾個同種原子構成的就在元素符號右下角寫幾。
如:每個氧氣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構成,則氧氣的化學式為O2。
雙原子分子單質化學式:O2(氧氣)、N2(氮氣) 、H2(氫氣) F2(氟氣)、Cl2(氯氣)、Br2(液態溴)。
多原子分子單質化學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學式的讀寫:先讀的后寫,后寫的先讀。
①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讀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鎂)、NaCl(氯化鈉)。
②酸根與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讀成“某酸某”,如:KMnO4(高錳酸鉀)、K2MnO4(錳酸鉀) MgSO4(硫酸鎂)、CaCO3(碳酸鈣)。
(4)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化合價,根據元素化合價寫出化合物的化學式:
①判斷元素化合價的依據是: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
②根據元素化合價寫化學式的步驟:
a.按元素化合價正左負右寫出元素符號并標出化合價;
b.看元素化合價是否有約數,并約成最簡比;
c.交叉對調把已約成最簡比的化合價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9
NaOH(也可為KOH)+HCl=NaCl+H2O
現象:不明顯
HCl+AgNO3=AgCl↓+HNO3
現象:有白色沉淀生成,這個反應用于檢驗氯離子
CaCO3+2HCl=CaCl2+H2O+CO2↑現象:百色固體溶解,生成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Na2CO3+2HCl=2NaCl+H2O+CO2↑現象:生成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NaHCO3+HCl=NaCl+H2O+CO2↑
現象:生成能使純凈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Fe2O3+6HCl=2FeCl3+3H2O
現象:紅色固體逐漸溶解,形成黃色的溶液
Fe(OH)3+3HCl=FeCl3+3H2O
現象:紅棕色絮狀沉淀溶解,形成了黃色的溶液
Cu(OH)2+2HCl=CuCl2+2H2O
現象:藍色沉淀溶解,形成黃綠色的溶液
CuO+2HCl=CuCl2+H2O
現象:黑色固體溶解,生成黃綠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
現象:同上
Mg+2HCl=MgCl2+H2↑
現象:同上
Fe+2HCl=FeCl2+H2↑
現象:溶液變成淺綠色,同時放出氣體
2Al+6HCl=2AlCl3+3H2↑
現象:有氣體生成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0
1.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化合反應)
CO2+H2O=H2CO3
現象: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的碳酸。
2.碳酸不穩定分解(分解反應)
H2CO3=H2O+CO2↑
相關知識點:
(1)碳酸是一種不穩定的酸,受熱易分解;
(2)分解時,二氧化碳從溶液中逸出,使紅色石蕊溶液變成紫色。
3.滅火器的反應原理
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滅火原理:滅火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們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與空氣隔絕,達到滅火的目的
4.金屬和水的反應(置換反應)
①2K+2H2O=KOH+H2↑
②3Fe+4H2O=Fe3O4+4H2↑
5.水與非金屬的反應(置換反應)
C+H2O=CO+H2↑
6.水與氧化物的反應(化合反應)
①SO3+H2O=H2SO4
②Na2O+H2O=2NaOH
7.碳酸氫銨受熱分解(分解反應)
NH4HCO3=NH3↑+H2O+CO2↑
8.用鹽酸來清除鐵銹(復分解反應)
Fe2O3+6HCl=2FeCl3+3H2O
9.鐵絲插入到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反應)
Fe+CuSO4=FeSO4+Cu
現象: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鐵表面有紅色固體產生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1
1、影響原子半徑大小的因素:
①電子層數:電子層數越多,原子半徑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電荷數:核電荷數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徑有減小的趨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電子數:電子數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徑有增大的傾向
2、元素的化合價與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
最高正價等于最外層電子數(氟氧元素無正價)
負化合價數=8—最外層電子數(金屬元素無負化合價)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結構、性質遞變規律:
同主族:從上到下,隨電子層數的遞增,原子半徑增大,核對外層電子吸引能力減弱,失電子能力增強,還原性(金屬性)逐漸增強,其離子的氧化性減弱。
同周期:左→右,核電荷數——→逐漸增多,最外層電子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氧化性——→逐漸增強,還原性——→逐漸減弱,氣態氫化物穩定性——→逐漸增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酸性——→逐漸增強,堿性——→逐漸減弱
高一化學期中考必修2知識點總結實用2
1、在任何的化學反應中總伴有能量的變化。
原因: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E反應物總能量>E生成物總能量,為放熱反應。E反應物總能量
2、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常見的放熱反應:
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
②酸堿中和反應。
③金屬與酸、水反應制氫氣。
④大多數化合反應(特殊:C+CO2=2CO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
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C(s)+H2O(g)=CO(g)+H2(g)。
②銨鹽和堿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數分解反應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高一化學期中考必修2知識點總結實用3
(1)概念:把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2)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的轉移)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
(3)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1)有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
2)電解質溶液
3)閉合回路
4)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
(4)電極名稱及發生的反應:
負極: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負極發生氧化反應,電極反應式:較活潑金屬-ne-=金屬陽離子負極現象:負極溶解,負極質量減少。
正極:較不活潑的金屬或石墨作正極,正極發生還原反應,電極反應式:溶液中陽離子+ne-=單質正極的現象:一般有氣體放出或正極質量增加。
(5)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①依據原電池兩極的材料: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K、Ca、Na太活潑,不能作電極);較不活潑金屬或可導電非金屬(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極。
②根據電流方向或電子流向:(外電路)的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電子則由負極經外電路流向原電池的正極。
③根據內電路離子的遷移方向:陽離子流向原電池正極,陰離子流向原電池負極。
④根據原電池中的反應類型:負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現象通常是電極本身消耗,質量減小。正極: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現象是常伴隨金屬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電池電極反應的書寫方法:
(i)原電池反應所依托的化學反應原理是氧化還原反應,負極反應是氧化反應,正極反應是還原反應。因此書寫電極反應的方法歸納如下:①寫出總反應方程式。
②把總反應根據電子得失情況,分成氧化反應、還原反應。③氧化反應在負極發生,還原反應在正極發生,反應物和生成物對號入座,注意酸堿介質和水等參與反應。
(ii)原電池的總反應式一般把正極和負極反應式相加而得。
高一化學期中考必修2知識點總結實用4
★熟記等式: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1、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
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排成一個橫行——周期;
③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縱行——族
2、如何精確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數=電子層數;
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口訣:三短三長一不全;
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記:三個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號和名稱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判斷依據:
①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單質跟水或酸起反應置換出氫的難易;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氫氧化物的堿性強弱;置換反應。
②元素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單質與氫氣生成氣態氫化物的難易及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置換反應。
4、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①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A==Z+N
②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同)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2
質量守恒定律
1.化學變化中,元素和原子種類不變,但物質和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
2.通過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若是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若在敞口容器中進行,則無論得到什么數據都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也不能說化學變化前后質量不守恒
3.根據一個物質參加反應的條件可以推斷該物質的某些性質和貯存方法
4.可以利用化學變化中一種元素的質量不變和H+所中和的OH-數量守恒來巧妙地解決化學計算。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3
1.固體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就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2.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鹽:電離時生成金屬離子(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屬于非金屬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錳):凡能跟堿起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
堿性氧化物(屬于金屬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
4.結晶水合物:含有結晶水的物質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5.潮解:某物質能吸收空氣里的水分而變潮的現象。
風化:結晶水合物在常溫下放在干燥的空氣里,能逐漸失去結晶水而成為粉末的現象。
6.燃燒: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初中化學常見物質的顏色
(一)、固體的顏色
1、紅色固體:銅,氧化鐵
2、綠色固體:堿式碳酸銅
3、藍色固體:氫氧化銅,硫酸銅晶體
4、紫黑色固體:高錳酸鉀
5、淡黃色固體:硫磺
6、無色固體:冰,干冰,金剛石
7、銀白色固體:銀,鐵,鎂,鋁,汞等金屬
8、黑色固體:鐵粉,木炭,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碳黑,活性炭)
9、紅褐色固體:氫氧化鐵
10、白色固體:氯化鈉,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硫酸銅,五氧化二磷,氧化鎂
(二)、液體的顏色
11、無色液體:水,雙氧水
12、藍色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銅溶液,硝酸銅溶液
13、淺綠色溶液:硫酸亞鐵溶液,氯化亞鐵溶液,硝酸亞鐵溶液
14、黃色溶液:硫酸鐵溶液,氯化鐵溶液,硝酸鐵溶液
15、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氣體的顏色
17、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
18、黃綠色氣體:氯氣
19、無色氣體:氧氣,氮氣,氫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氫氣體等大多數氣體.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4
1、化合價實質之歌
化合價實質要記準, 金正非負單質零;
氫一氧二應記住, 正負總價和為零;
許多元素有變價, 條件不同價不同。
注:“金正”指金屬的化合價通常顯正價:“非負”指非金屬的化合價通常顯負價。
2、化合價之歌
氫氯鉀鈉一價銀,二價氧鋇鈣鎂鋅,三鋁四硅磷五價,二四六硫都齊啦。談變價,也不難,二三鐵,二四碳,三二四五氮都有,二四六七錳來占,銅汞二價最常見。
氟氯溴碘本負一,特殊情況為正七。
3、書寫化學式之歌
先念后寫再標價,約分之后相交叉。
4、書寫化學方程式之歌
左寫反應物,右寫生成物;中間連等號,條件要注清;
寫對化學式,式子要配平;氣體和沉淀,箭號標分明。
5、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6、物質溶解性之歌
鉀鈉硝酸銨鹽溶,鹽酸不溶銀亞汞;
硫酸鉛、鋇沉水中,碳酸、硫酸鎂微溶;
溶堿有五位,鉀鈉銨鈣鋇。
7、關于元素周期表可以每五種元素為一句去記憶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
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
8、化學、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不難辨,沒有新物質出現;
化學變化則不然,物質本身已改變;
兩種變化有區別,有無新物作判斷;
兩種變化有關聯,化變中間有物變;
變化都由性質定,物性化性是關鍵。
9、短周期元素化合價與原子序數的關系
價奇序奇,價偶序偶。
10、化學式
一排順序二標價,價數交叉寫右下;
約簡價數作角碼,化合價規則去檢查。
11、化學方程式
左寫反應物,右邊寫生成;寫對化學式,系數來配平;
中間連等號,條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氣,箭頭來標明。
一找元素見面多,二將奇數變成偶;
三按連鎖先配平,四用觀察配其它;
有氫找氫無氫找氧,奇數配偶變單成雙;
出現分數去掉分母,調整系數使支配平。
12、離子方程式
客觀事實要遵從,書寫形式分異同;
生成符號要寫對,質量電荷要守恒。
13、干燥氣體
酸干酸,堿干堿,氧化不能干還原,中性干燥劑,使用較普遍,只有不反應,干燥就能成。
14、空氣組成
空氣組成別忘記,主要成分氮氧氣;
氮七八氧二一,零點九四是稀氣;
還有兩個零點三, 二氧化碳和雜氣;
體積分數要記清,莫要當成質量比;
還要注意防污染,環保意識要樹立。
15、碳硫磷鐵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
紅熱木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溫度很高;燃硫入氧燃燒變旺,火焰紫色美麗漂亮,生成氣體氣味夠“嗆”;
燃磷入氧現象難忘,濃厚白煙冷卻粉狀;鐵絲燃燒火星四射,生成熔物固態黑色。
16、氧中燃燒的特點
氧中余燼能復烯,磷燃白色煙子漫,鐵烯火星四放射,硫藍紫光真燦爛。
17、氯中燃燒的特點
磷燃氯中煙霧茫,銅燃有煙呈棕黃,氫燃火焰蒼白色,鈉燃劇烈產白霜。
18、防止鐵生銹
鐵氧水等互作用,發生復雜之反應,主要生成氧化鐵,還有復雜的成分;
鐵銹疏松易吸水,加快生銹的過程,要想防止鐵生銹,保持干燥和潔凈;
隔絕空氣又防水,表面涂上保護層,鍍金屬刷油漆,涂油烤藍都可以。
19、硫的物理性質
黃晶脆,水兩倍,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不溶于水,溶點一一二,沸點四四四。(密度是水的兩倍)。
20、硫化氫的性質
無色有臭還有毒,二點六,分氫硫,還可性藍火頭,燃燒不全產生硫。(1體積水溶解2.6體積的H2S,一定條件下分解為單質氫和硫,有還原性,可燃性,藍色火焰)。
21、苯的化學性質
取鹵硝,磺加燒。
22、鹵代烴的化學性質
堿水取,醇堿消。
23、托盤天平的使用
左物右碼先調零,天平一定要放平,砝碼大小順序夾,完畢歸零放盒中。
24、容量瓶的使用
精確配液容量瓶,用前查洗記心中,溶解藥品用燒杯,靜置片刻移瓶中,轉移溶液洗三遍,溶劑一次勿加成,快到刻度滴管加,摁塞倒立再搖動。
25、固體藥品的取用與溶解
粉末固體用藥匙,量多大匙少小匙,塊狀固體鑷子夾,平放藥匙再直立。
26、過濾
過濾操作要知道,一貼二低三緊靠,一次過濾不澄清,重復操作可奏效。
27、儀器裝配
下上左右順序定,裝好檢驗氣密性,固液小大裝藥品,拆卸儀器反進行。
28、加熱
用前檢查燈芯平,燒焦過長都不行;酒精可加三分二,燃著不能加酒精。
點燈要用火柴點,不能用燈去點燈;熄燈要用燈帽蓋,用嘴吹燈貨易生。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5
1.白色固體: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無水CuSO4;鐵、鎂等大多數金屬塊狀固體為銀白色(汞為銀白色液態)
2.黑色固體:石墨、炭粉、鐵粉、CuO、MnO2、Fe3O4 ; KMnO4為紫黑色 。
3.紅色固體:Cu、Fe2O3 (紅棕色)、HgO、紅磷 初一 硫:淡黃色 Cu2(OH)2CO3為綠色
藍礬(又叫膽礬):藍色 NO2 :紅棕色氣體
4.溶液的顏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藍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淺綠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黃色,其余溶液一般為無色。(高錳酸鉀溶液為紫紅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鹽和堿):
①鹽: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堿:藍色↓:Cu(OH)2 紅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氣體的氣體:NH3、SO2、HCl(皆為無色)
(2)無色無味的氣體:O2、H2、N2、CO2、CH4、CO(劇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鹽酸、硝酸、醋酸。酒精為有特殊氣體的液體。
7.有毒的,氣體:CO 液體:CH3OH;固體:NaNO2 、CuSO4(可作殺菌劑 ,與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藍色的粘稠狀物質——波爾多液)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6
一、溶液和乳濁液
1、定義: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組成、性質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顏色等完全一樣
穩定性:指外界條件不變時溶液長期放置,溶質不會從溶液里分離出來
注意:
(1)溶液的關鍵詞:均一、穩定、混合物。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斷某物質是否為溶液,一般看以下兩點:
①是否為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②一種物質是否溶解于另一種物質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無色的。如CuSO溶液為藍色。
(4)一種溶液中可以含一種或多種溶質,但只有一種溶劑。
3、溶液的組成
①從宏觀上看,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
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溶劑:能溶解其它物質的物質
②從微觀上看,溶液的形成過程是溶質的分子(或離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劑分子之間。
③溶液、溶劑和溶質之間的量的關系
溶液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液體積≠質體積+溶劑體積
4、溶液中溶質、溶劑的判斷
①根據名稱:溶液的名稱一般為溶質的溶劑溶液,即溶質在前,溶劑在后,如植物油的汽
油溶液中,植物油為溶質,汽油為溶劑;當溶劑為水時,水可以省略,如食鹽水中食鹽是溶質,水是溶劑;碘酒中碘是溶質,酒精是溶劑。
②若固、氣體與液體混合,一般習慣將液體看作為溶劑,固、氣體看作溶質
③若是由兩種液體混合組成的溶液,一般習慣上量多的作為溶劑,量少的看作溶質。
④兩種液體混合且有水時,無論水多少,水一般作為溶劑
注意:
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劑,如硫酸銅的溶液就是硫酸銅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劑的溶液,溶劑一般為水。
b、物質在溶解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質是反應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將足量的鋅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質是反應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將足量的鋅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質是生成物硫酸鋅,而不是鋅;
5、影響因素溶解的因素有:
①溫度
②溶質顆粒大小
③攪拌
6、乳濁液
定義:由小液滴分散在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如牛奶和豆漿。
基本特征:乳濁液是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靜置后,兩種液體會出現分層現象。
乳化劑:能使乳濁液穩定的物質。如洗滌劑、洗潔精。
乳化作用:乳化劑所起的作用。
7、溶解時吸熱或放熱現象
溶解時吸熱的物質:氧化鈣(CaO)氫氧化鈉(NaOH)濃硫酸(HSO)
24溶解時吸熱的物質:硝酸銨(NHNO)43
二、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1、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不能再繼續溶解某種物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能再繼續溶解某種物質的溶液。
注意:
①首先要明確“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在一定溫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劑里,對某種固態溶質來說飽和了,但若改變溫度或改變溶劑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飽和。
②飽和溶液是一定條件下某物質的飽和溶液,但對于其他的物質就不一定是飽和溶液
③飽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溶解該物質的量達到了最大限度,不飽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則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溶解該物質的量還沒有達到最大限度。
2、判斷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在一定溫度下,是否能繼續溶解該溶質(一般來說,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質,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則說明原溶液為飽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還能增大則說明原溶液為不飽和溶液)
3、與濃溶液、稀溶液的關系
同一溶質:在相同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不同溶質: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4、轉化
一般規律:飽和→不飽和:加溶劑、升溫
不飽和→飽和:加溶質、蒸發水、降低溫度
特殊規律(熟石灰):飽和→不飽和:加溶劑、降溫
不飽和→飽和:加溶質、蒸發水、升高溫度
三、溶解度(符號S)
1、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定義: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溫度、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溶解的質量”是同時存在的,只有四個關鍵詞都體現出來了,溶解度的概念和應用才有意義。
2、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
①內部因素:溶質和溶劑本身的性質
②外部因素:溫度(與其他量無關)
3、溶解性
定義:根據物質在20攝氏度時的溶解度大小,人們把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
(0—0、01g:難溶)(0、01—1g:微溶)(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
溶解是絕對的,不溶解是相對的
4、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縱坐標表示溶解度,橫坐標表示溫度,得到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這種曲線叫溶解度曲線。
(1)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①溶解度曲線表示某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
②溶解度曲線上的每一個點表示該溶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飽和溶液
③兩條曲線的交叉點表示兩種溶質在同一溫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線下方的點,表示溶液是不飽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線上方靠近曲線的點表示溶液時過飽和溶液(在較高溫度下制成的飽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溫,溶液中溶解的溶質的質量超過室溫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體時的溶液叫)
過飽和溶液)
(2)溶解度曲線的變化規律
①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表現在曲線“坡度”比較“陡”如KNO 3
②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很小,表現在曲線“坡度”比較“緩”如NaCl③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表現在曲線“坡度”下降,如Ca(OH) 2(3)溶解度曲線的應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質在某溫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確定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狀況
④根據溶解度曲線確定怎樣制得某溫度下的該物質的飽和溶液
5、氣體的溶解度
(1)定義:某氣體在壓強為101、3kPa和一定溫度,溶解在1體積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氣體體積
(2)影響因素
溫度:在壓強不變的條件下,溫度越高,氣體溶解度越小。
壓強: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越大,氣體的溶解度越大。
四、溶液濃稀的表示
1、溶質質量分數:溶質的質量與溶液質量的比值叫做溶質的質量分數。
2、表達式:溶質的質量分數= (溶質質量/溶液質量)×100% = [溶質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00%
3、關系式:溶質的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溶液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質質量分數
注意:
①溶質的質量分數一般用百分數表示
②溶質、溶劑、溶液量均以質量為單位表示,單位要統一
③溶質質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劑中的質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結晶析出的物質的質量
④某溫度下,溶劑或溶液中加的溶質超過飽和狀態時,所得溶液的最大濃度可以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質的質量分數=(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劑質量+已溶解的溶質質量)】×100%
4、溶液的稀釋和增濃問題
(1)關于溶液的稀釋計算:因為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所以若設濃溶液質量為Ag,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加水稀釋成溶質質量分數為b%的稀溶液Bg,則Ag×a%=Bg×b%其中B=A+m
水(2)溶液增濃的計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質:設原溶液質量為Ag,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加溶質Bg后變成溶質質量分數為b%溶液,則Ag×a%+Bg=(Ag+Bg)×b% ②將原溶液蒸發掉部分溶劑:因為溶液蒸發溶劑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所以若設原溶液質量為Ag,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蒸發Bg水后變成溶質質量分數為b%溶液,則
Ag×a%=(Ag-Bg)×b%
③與濃溶液混合:因為混合物溶液的總質量等于兩混合組分溶液的質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等于兩混合組分的溶質質量之和。所以設原溶液質量為Ag,溶質的質量分數為a%,濃溶液的質量為Bg,溶質質量分數為b%,兩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質的質量分數為c%的溶液,則Ag×a%+Bg×b%=(Ag+Bg)×c%
注意:溶液的質量和體積換算:密度=質量/體積
五、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1、實驗步驟:計算、稱量(量取)、溶解、裝瓶貼簽
2、誤差分析:
(1)導致溶液質量分數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確,如藥品砝碼放反;
量取水的過程中仰視讀數;燒杯不干燥,原來內部就有一些水;固體藥品中含有雜質或水分,固體轉移時損失。
(2)導致溶液質量分數偏大:砝碼生銹;
量取水的過程中俯視讀數,使水量取少了;將量筒中的水倒入燒杯中時,一部分灑在外面等。
六、結晶現象
1、晶體:具有規則幾何形狀的固體
結晶:形成晶體的過程
2、結晶的兩種方法:蒸發結晶(蒸發溶劑):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大的固體
降溫結晶(冷卻熱飽和溶液):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的固體
注意:結晶后得到的濾液是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七、混合物的分離
1、過濾法:分離不溶性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雜質
基本操作:溶解、過濾、蒸發、結晶
2、結晶法:兩種固體都是可溶的
注意:
①過濾的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
三靠:燒杯緊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層濾紙上;漏斗頸靠在燒杯壁上
②在蒸發過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斷攪拌,防止液體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當蒸發到出現大量晶體時,應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余熱蒸干。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7
第一章走進化學世界
1、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2、空氣是混合物,它是由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組成的。
3、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具有氧化性。
4、自然界中的水總是存在的,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是一種重要的、持續的化學變化。
5、化學變化是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6、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7、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8、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的。
9、化學方程式是表示化學反應的符號。
10、催化劑是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
11、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了物質的性質。
第二章構成人體的元素
1、人體中含有60多種元素,其中有些元素對人體是有益的,但人體中元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
2、人體中最大的器官是皮膚,它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
3、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蛋白質中含有氨基酸,蛋白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
4、維生素可以起到調節新陳代謝、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的作用。
5、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人體內多種酶的激活劑。
6、鐵是合成血紅蛋白必不可少的物質。
7、鋅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缺乏鋅會導致發育不良。
8、硒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缺乏硒會導致疾病。
9、碘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缺乏碘會導致甲狀腺腫大。
10、鈉是人體內重要的電解質,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11、糖類是人體內重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存在于米、面、雜糧、豆類、水果中。
12、油脂是人體內重要的儲能物質,主要存在于動物油脂和植物油中。
13、蛋白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主要存在于動物蛋白質和植物蛋白中。
14、維生素可以起到調節新陳代謝、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的作用,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動物肝臟中。
第三章溶液
1、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混合物。
2、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溶劑一般是液體。
3、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穩定性。
4、溶液的濃度是指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5、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需要經過計算、稱量、溶解、裝瓶保存等步驟。
6、溶液的酸堿度是指溶液中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平衡狀態。
7、測定溶液的酸堿度使用$pH$試紙。
8、溶液的酸堿性與溶液的濃度無關。
9、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
10、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質的質量。
11、改變溫度可以影響物質的溶解度。
12、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的溶解度可以不同。
13、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14、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堿溶液能與酸發生中和反應。
15、鋼鐵在潮濕的空氣中容易生銹,生銹的條件是氧氣、水和二氧化碳。
第四章酸和堿
1、酸是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2、堿是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3、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指示溶液的酸堿性的物質,如酚酞、石蕊試紙等。
4、酸堿之間的反應是中和反應。
5、測定溶液的酸堿度使用$pH$試紙。
6、酸和堿可以發生中和反應。
7、酸和堿可以發生反應生成水、鹽和酸堿指示劑。
8、酸和堿可以發生反應生成氣體。
9、酸和堿可以發生反應生成沉淀。
10、酸的通性是指酸的性質,包括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酸溶液能與活潑金屬發生置換反應、酸溶液能與金屬氧化物發生反應、酸溶液能與堿發生中和反應、酸溶液能與某些鹽發生反應等。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8
一、空氣的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
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分別約占空氣體積的4/5和1/5。按體積分數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氣體和雜質0.03%。
二、空氣中氧氣百分含量測定實驗:
1.實驗原理——燃燒法:
利用可燃物——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白色固體五氧化二磷而無氣體生成,因而容器內氣體壓強減小,進而通過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2.實驗裝置:
3.實驗步驟: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在集氣瓶中裝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積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記號;
(3)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緊;
(4)紅磷燃燒停止,慢慢白煙消失,等瓶內恢復到常溫后,打開彈簧夾。
4.實驗現象及結論:
現象:
(1)紅磷燃燒時發黃白光,放熱并產生大量的白煙。
(2)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進水的體積約等于集氣瓶中原空氣體積的1/5。
結論: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剩余氣體具有不燃燒不支持燃燒;難溶于水的性質。
三、空氣污染及其防治:
1.空氣的污染源:有害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煙塵。
2.危害:
①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
②影響作物的生長;
③破壞生態平衡;
④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
①加強大氣質量監測;
②改善環境狀況;
③使用清潔能源;
④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
4.空氣日報質量:空氣日報質量包括“空氣污染指數”、“首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等)、“空氣質量級別”、“空氣質量狀況”等。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19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質:被溶解的物質。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可以是固、液、氣三態
溶劑:能溶解其它物質的物質。只能是一種。可以是固、液、氣三態,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穩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質、組成完全相同,外觀表現為透明、澄清、顏色一致
穩定性:指外界條件不變時,溶液不論放置多久,溶質與溶劑不會分層。
3、溶液的組成:由溶質和溶劑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無色,如CuSO4為藍色FeSO4為淺綠色Fe2(SO4)3為黃色
b、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水是最常用的溶劑
c、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
溶液的體積≠溶質的體積+溶劑的體積
d、溶液的名稱:溶質的溶劑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質和溶劑的判斷:
⑴固體、氣體溶于液體:液體為溶劑,固體、氣體是溶質
⑵液體溶于液體:有水,水為溶劑,其它為溶質;無水,量多的為溶劑,量少的為溶質
⑶根據名稱:溶液的名稱一般為溶質的溶劑溶液,即溶質在前,溶劑在后
⑷物質在溶解時發生了化學變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質是反應后能溶解的物質
二、乳濁液與乳化
1、乳濁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勻、不穩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劑:洗滌劑(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質溶解時的熱效應(考點二)
①溶解吸熱: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熱:如NaOH溶解、濃H2SO4溶解
③溶解沒有明顯熱現象:如NaCl溶解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20
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由原子、離子構成的物質,原子、離子也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B、Cl-C、2ClD、Cl2)。保持CO2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銀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電解水這一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氫原子和氧原子。
分子的特點: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受熱的情況下,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
3)分子間是有間隔的。(熱脹冷縮現象就是物質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
4)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5)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例:從微觀的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電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例:試從微觀的角度分析,酒精揮發和酒精燃燒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原子中:核電荷數(帶正電)=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是:質子(正電)、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一切原子都有質子、中子和電子嗎?(錯!一般的氫原子無中子)。
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某原子的質量/C原子質量的1/12。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是"1",它是一個比值。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此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即電中性)。
2、①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如:金剛石和石墨、氧氣和臭氧、紅磷和白磷。)
②由一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
③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
純凈物與混合物的區別是物質的種類不同。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是元素的種類不同。
④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號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有些還可以表示一種物質。
⑥化學式的意義:a.表示一種物質,b表示這種物質的元素組成c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d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原子構成。
⑦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的。
由原子直接構成的:金屬單質、稀有氣體、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構成的:如非金屬氣體單質H2、O2、N2、Cl2等。
由離子直接構成的:離子化合物(金屬與非金屬或原子團)如NaCl、MgCl2。
構成氯化鈉的微粒是Na+、Cl-。構成氯化鎂的微粒是Mg2+、Cl-
3、決定元素的種類是質子數,(即一種元素和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質子數不同);
4、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的是最外層電子數。
同種元素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如Fe、Fe2+、Fe3+因核電荷數相同,都稱為鐵元素,但最外層電子數不同,所以他們的化學性質也不同。
核電荷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種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個電子,則R的質子數為:R+8×3+2=32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21
1、化學變化中一定有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2、金屬常溫下不一定都是固體(如Hg是液態的),非金屬不一定都是氣體或固體(如Br2是液態的)注意:金屬、非金屬是指單質,不能與物質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團一定是帶電荷的離子,但原子團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團(如Cl--叫氫氯酸根)
4、緩慢氧化不一定會引起自燃。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高壓鍋爆炸是物理變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會有中子(如H原子就無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說“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區別是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也可能是幾種單質的混合物。
8、最外層電子數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陽離子或陰離子。
9、穩定結構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不一定是8。(第一層為最外層2個電子)
10、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種元素。
【中考的化學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中考化學的知識點總結06-13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06-08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03-27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11-03
中考化學復習知識點總結06-07
中考化學復習知識點總結12-26
中考化學復習知識點的總結08-04
中考化學復習的知識點總結06-13
中考化學知識點總結匯總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