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什么征文800字:我心目中的家風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征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征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征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風是什么征文800字:我心目中的家風,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風是什么征文800字:我心目中的家風1
“哇,哇,哇……”咦,這是哪里來的哭聲?我走出房間一看,原來是爸爸在打弟弟。只見爸爸眼里含著淚花,既心疼又無奈。
一旁的媽媽背過臉去,似乎不忍看這殘忍的畫面。奶奶用那生滿老繭的手,輕輕地擦拭著眼睛。爺爺坐在奶奶旁邊,一聲不吭。過了一會兒,調皮的弟弟見周圍這么安靜,偷偷的從捂住臉的手指縫里瞧爸爸,漸漸停止了哭泣。我悄悄地問爸爸:“發生什么事了?”于是爸爸把事情的經過和我說了一遍。原來是弟弟不尊重爺爺。“孩子從小不管教,長大家風不正,所以從小就要樹立良好的家風,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國家的發展。”爸爸的一席話,把我們引入了沉思。
家風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家風像春雨一樣,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更愛我的家,更愛我的父母。家風體現在生活當中,生活中
的一點一滴都有家風的蹤影。為勞累了一天的爸爸媽媽倒一杯熱水;吃飯時等爺爺奶奶坐下再動筷子;照顧年幼的弟弟;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些雖然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卻都能體現出這個家庭的品質與風尚。家風,其實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讓家庭所有成員都遵守的準則。它即隱藏在父母平時點點滴滴的教育之中,又濃縮在我們平時的談吐舉止之中。
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他們時時刻刻關懷著我們,為我們做著榜樣。記得小時候,奶奶的胳膊受傷了,生活不能自理。媽媽每天
早晨都為奶奶端來熱水,給奶奶洗臉,給奶奶擦身;每天晚上,媽媽都會為奶奶端來洗腳水,認真地搓洗著那生滿老繭的腳……每當看到這一幕,我的腦海里都會出現一個字,那就是“孝”。媽媽的這一舉動,讓我明白了愛的真啼,更讓我知道了“孝”這個字的真正含義。
好的家風,孕育著好的人才;好的人才,帶給社會正能量,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為了社會的發展,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讓我們一起培養良好的家風吧。
家風是什么征文800字:我心目中的家風2
家,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是我們眷戀的港灣,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我們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顏氏家訓》中有云:“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意思是:“我們所說的可以治國的人,必須先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對自己的家人不能管教得體的人,卻能去教化別人的,還沒有這種先例。”孟母為使年幼的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遷移;孔融六歲就懂得給長輩讓梨,謙遜有禮;岳母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在岳飛背上刺字,愿自己的孩子精忠報國……自古以來,便有許多“家庭教育”的典范,供人借鑒,引人深思。
我雖出生在普通的百姓人家,卻從小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家訓伴著成長。
父親出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時家中生活極其貧困,上學交的學費經常要東借西湊,但爺爺總是對他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于是,父親每天早早地起床,走十幾公里的路去上學,放學后又要匆匆忙忙地趕回家,幫家里人干活。他就這樣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終于考上了大學,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
生活好了,但家訓不能忘。父親總是教育我從小要做一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幼時,每當看到小朋友穿著漂亮的衣服,拿著好吃的東西在我面前晃悠時,我總是在心里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上學后,每當課堂走神或課外遇到難題時,我總是想起父親的教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家訓在我耳邊回蕩。于是,我提醒自己要打起精神,迎難而上,認真學習,將來也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現在,我成了一名中學生,學習科目增多了,學習壓力也隨之增大了。期中考,我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我埋怨父母沒有給我正確的指導,抱怨上天沒有給我聰明的頭腦。白天郁郁寡歡,晚上輾轉反側,情緒非常低落。父親便默默地塞給我一張便條,上面醒目地寫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為之一震,眼淚嘩啦啦地往下流。我想起了父親給我講的他小時候刻苦求學的.故事,想起了家訓。我忽然覺得父親能夠一路走來,一定是經歷了無數的滄桑;即使生活壓彎了他的脊梁,他也憑借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斗志,勇敢地戰勝生活中的困難,為我撐起了一個溫馨的家。我如今遇到的一點點小挫折,和父親比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生長在溫室中的我怎么能為一點點小挫折便唉聲嘆氣,抱怨上天的不公,百般地埋怨父母呢?求學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縱使從高處重重地跌倒谷底,我也不能放棄。我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書山,待我自辟一徑;學海,候我乘風破浪。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感謝長輩們的諄諄教導,賦予了我堅定的信念,使我看清了自己的夢想,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將把家訓牢牢地銘記在心中,成為前進的不竭動力。
家風是什么征文800字:我心目中的家風3
“家風”這個詞現在很熱,舉國大談家風,讓這個古老的詞,重新煥發了生機,展現出被廣大人民群眾關注了神采。可是,逢人便問“家風是什么”,也真有不小心“玩壞了”的可能。
說起家風,我莫名地想到“國風”,詩三百中的國風,一股悠遠綿長、回環往復、氣度不凡的風。家風也該是這樣一股風,有著時間的積淀,有著反復耕耘的經營,有著超脫俗世直面歷史的氣度。
“一葛一裘經歲,一缽一瓶終日,老子舊家風”,這是辛棄疾在《水調歌頭·題永豐楊少游提點一枝堂》一首詞中的一句,明明白白提到了家風,不妨咬文嚼字咀嚼一番。味道雋永!經歲、終日,而不是一天兩天,才能體現出家風。我眼中的家風老子舊家風,相對于新家風,還是舊的更有經受了時間檢驗的醇香。相比今天大膽創新的風尚,古人更看重舊和古,這大概是科學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最大區別。而家風,應該是經驗主義的,而不是科學主義的,它不該是一個公式,它是一種傳承。一葛一裘、一缽一瓶,家風該是如此簡約,而不是事無巨細,羅列下一個長長的清單,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該是家規,而不是家風。
百度說: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族之鏈上某一個人物出類拔萃深孚眾望而為家族其他成員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為家風之源,再經過家族子孫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訓,流風余韻,代代不絕,就形成了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范。
我認為,家風是一種風格,有其家族淵源,但不是祖訓,不是恪守,更不是余韻。家風是精神的傳承,是內在的氣度,體現為獨立人格的氣質。家風的有別,在于氣質的有別,在于人的追求的有別,而不是在于文字戒律。
至于家風對于領導干部的作用,應該在于人格氣度上,既能繼承,又能延續一種獨立的正氣,至于如何獨立、如何正氣,是因人而異的。
家風是什么征文800字:我心目中的家風4
“家風是什么?”一提到家風,很多人可能不知所措,陷入沉思。20xx年新春佳節的時候,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推出一個特別的調查節目——“家風是什么?”這個節目采訪了不少人,既有知名人物,也有典型代表,還有普通百姓,甚至是青少年,每個人都道出自己的心聲,說出自己的家風。采訪發現,其實每個家庭里或多或少都有家風的印記,有的家風是一句話、有的是幾個字,有的貼在自家墻上、有的寫進書里,有些是家庭的記憶,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為傳承。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自古文人重家風,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敦厚尤顯重要。難得糊涂的鄭板橋,以竹入聯寫就:“咬完幾句有用書,可充飲食,直似兒孫。”以此教育兒孫做人要像竹子一樣虛心有節、剛正不阿。林則徐十分注重家教,其家教聯寫道:“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林則徐晚年因病辭官回鄉后生活儉樸,對子孫要求甚嚴,處處言傳身教,時時督促教導,鄉親們無不稱贊他是做人的楷模。觀之現在,亦是如此。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多成功人士的經驗之道,比如自立、自強、刻苦,比如善良、仁義、助人等美德,常常是受家庭環境的深刻影響逐步養成的。
我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就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好的家風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養成的,他需要長期“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和耳濡目染的吸收。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老一輩的言行舉止對于一個家庭和下一代風氣與人格的養成作用舉足輕重。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還記得“木碗的故事”嗎?從前有一個老人,和他的兒子、兒媳和四歲的孫子生活在一起,老人走不動,無法照料自己。有一回,老人在吃飯時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兒媳很生氣,不讓老人上桌吃飯,讓老人到灶后的角落里。第二天,吃飯時老人有不小心摔碎了一只碗,兒媳說:“咱這爹,什么都能打碎,這可怎么辦啊,以后得花多少錢啊。”于是,兒子就拿來一塊木頭給爹做木碗,不一會就做完了,兒媳要把剩下的木頭清除出去,看見兒子把碎木頭掃在一起,說:“媽,這個留著給你和老爸老了用。”兒子兒媳一下子明白了,于是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可見,子女的身上,深刻地烙著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良好的家風對于子女而言,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家風對于社會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每個家庭成員的品德都是純潔的、高尚的,那么我們的社會定然是和諧美好的!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小家做起,世世代代傳承優良家風,用優秀傳統文化凝魂聚氣,共同營造社會和諧的“大家風”!
【家風是什么征文800字:我心目中的家風】相關文章:
4.廉潔家風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