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摘抄分享
《史記》又名《太史公書》,西漢司馬遷所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以下是史記摘抄分享,歡迎閱讀。
史記中的名篇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分別是:
“大江東去楚王留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史記中的名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記·留侯世家》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污,雖尊不下也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出自史記的成語
【安堵如故】如先前一樣相安無事。《史記·高祖本紀》:“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暗度陳倉】《史記·高祖本紀》:“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后遂以“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氣蓋世”。
【拔山蓋世】謂勇猛無敵于天下。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拔山舉鼎】同“拔山扛鼎”。
【霸王別姬】謂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民眾,最終垮臺。《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鮑子知我】《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當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后以“鮑子知我”謂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
【悲歌慷慨】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悲壯之胸懷。《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悲歌易水】見“悲歌擊筑”。
【悲歌擊筑】戰國時,荊軻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們送別于易水,高漸離擊筑,荊軻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登車不顧而去。見《史記·刺客列傳》。后以“悲歌擊筑”為典,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杯盤狼藉】亦作“杯盤狼籍”。杯盤等放得亂七八糟。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史記·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狠藉。”
【背水一戰】《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理由《高山與平原》:“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了。”
【避世金馬】《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后以“避世金馬”、“避世金門”謂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彬彬有禮】文雅而有禮貌。《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
【博聞強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不贊一詞】《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原謂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后用為一言不發之意。
【才氣過人】才能與氣魄超過一般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
【沉舟破釜】《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釜,鍋。打破飯鍋,沉掉渡船。后用“沉舟破釜”表示決一死戰。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韓信為人告反,呂后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已破,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后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都出于同一個人。
【恥與噲伍】漢初,韓信由楚王降封為淮陰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順便去看望樊噲,樊噲跪拜送迎。出來后,韓信笑著說:“生乃與噲等為伍。”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后以“恥與噲伍”指不愿與粗鄙庸碌之人為伍。
【沖冠眥裂】形容憤怒到極點。眥裂,睜裂眼眶。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大失所望】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語本《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多多益善】亦作“多多益辦”。越多越好。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發上沖冠】猶言發上指冠。語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焚書坑儒】亦作“焚典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根據古制,建議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反對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朝政,建議除秦記、醫藥、卜筮、種樹書外,民間所藏《詩》《書》和諸子百家書一律焚毀;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族誅;學習法令者以吏為師。始皇采納這一建議。次年,方士、儒生求仙藥不得,盧生等又逃亡,始皇怒,在咸陽坑殺諸生四百六十馀人。這一事件史稱“焚書坑儒”。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負荊請罪】戰國時,廉頗為趙國大將,藺相如后來居上,廉頗不服,欲羞辱藺,藺為了趙國的利益,處處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兩人遂為刎頸之交。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背負荊條,謂愿受杖。后以“負荊請罪”為向人賠禮道歉之典。
【高屋建瓴】在高屋脊上倒瓶中的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建。通“瀽”,傾倒。語本《史記·高祖本紀》:“(秦中)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勢易也。建音蹇。”
【衡石量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時文書用竹簡木札,以衡石來計算文書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國政。亦作“衡石程書”。
【鴻毛泰山】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后即以“鴻毛泰山”比喻人死的價值輕重懸殊。
【懷瑾握瑜】比喻有高貴的品德和才能。
【及鋒而試】①《史記·高祖本紀》:“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謂乘軍中士氣旺盛之時用之。后以“及鋒而試”比喻趁人有為之時加以任用。②喻乘可行之機而行事。
【價值連城】謂價值如連成一片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極珍貴,所值極高。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
【決勝千里】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用以指在后方制定作戰方案就能決定前方的勝利。形容將帥善于謀劃指揮。
【鈞天廣樂】《史記·趙世家》:“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后因以“鈞天廣樂”指天上的音樂,仙樂。
【樂極則悲】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
【傫如喪狗】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馬鹿易形】變易馬鹿的形象。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后以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沒石飲羽】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
【猛虎深山】喻勇武而勢盛。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
【面無人色】①《史記·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后以“面無人色”謂臉上沒有血色。形容極度恐懼。②形容因饑餓、病痛而十分虛弱的樣子。
【鳥盡弓藏】《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又《淮陰侯列傳》:“高鳥盡,良弓藏。”謂飛鳥射盡,便藏起弓來無所使用。后用“鳥盡弓藏”或“鳥得弓藏”比喻大功告成,功臣受害。
【怒發沖冠】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語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干到底。
【棄書捐劍】《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后因以“棄書捐劍”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細事。
【取而代之】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語本《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以比喻處于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隨波逐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圣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后因以“隨波逐流”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浮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圖窮匕見】《史記·刺客列傳》載: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秦王,荊軻以燕督亢地圖卷匕首獻于秦王,展圖將盡,匕首露,軻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殺。后以“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畢露。
【吐哺握發】《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記·魯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發”。后遂以“吐哺握發”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
【完璧歸趙】戰國時,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換璧。藺相如自愿奉璧出使秦國,并表示:“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相如入秦獻璧后,見秦王無意償趙城,乃設法復取璧,派從者送回趙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后遂用“完璧歸趙”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亡秦三戶】《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后遂以“韋編三絕”為讀書勤奮、刻苦治學之典。
【唯唯否否】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裴骃集解引晉灼曰:“唯唯,謙應也;否否,不通者也。”錢鍾書《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五八》:“蓋不欲逕‘否’其說,姑以‘唯’先之,聊減峻拒之語氣。”后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虛與委蛇,佯應而不置可否。
【文質彬彬】亦作“文質斌斌”。①文華質樸配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樸實。②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貌。
【無可奈何】亦作“無可柰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后以“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為典故。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一匡九合】春秋時管仲輔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建立霸業。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國大事。
【一飯千金】漢韓信少貧,在淮陰城釣魚,有漂母見其饑,飯之。后信為楚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后稱受恩重報為“一飯千金”。
【一飛沖天】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做出驚人之舉。
【優孟衣冠】①楚相孫叔敖死,優孟著孫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態動作,楚莊王及左右不能辨,以為孫叔敖復生。事見《史記·滑稽列傳》。后因稱登場演戲為“優孟衣冠”。②指藝術上單純地模仿,只在外表、形式上相似。③謂仿古而酷似原物。
【誘秦誆楚】戰國時張儀勸導秦國以連衡破合從,以詭詐手段欺騙楚國背齊向秦。后遂因以“誘秦誆楚”表示挑撥離間。
【約法三章】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運籌決勝】謂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斗勝利。語本《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招搖過市】故意炫耀自己以引起別人注意。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后以“指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中原逐鹿】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重于泰山】比喻意義重大。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周公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作壁上觀】《史記·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觀,不表示意見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