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課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臘八節的臘八粥是中國傳統佳節的傳統食品。本課選自沈從文先生早年的小說《臘八粥》的前半部分,圍繞八兒等著吃媽媽熬煮的臘八粥的神態和心情,展現了一幅純樸、和諧、溫馨的圖景。
課文主要寫了等粥和喝粥兩件事,詳寫等粥,從八兒向母親焦急的詢問,到與母親的討價還價,到驚訝,對話貫穿全文,展現八兒的的天真和童趣,表現了臘八粥的美味誘人。
本文的主要線索是八兒的心理活動,從八兒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獨自猜想到親眼所見,都表現了八兒的可愛活潑的性格特點,寫出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親情,表現出作者對普通百姓生活的熱愛和對家庭親情的眷戀。作者用嫻熟的筆法、細膩的筆調敘述了臘八節濃郁的民俗風情,使課文猶如一張臘八風俗畫,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二、說教學目標
1.會寫“臘、粥”等13個字,正確讀寫本單元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感受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體會八兒一家其樂融融的氛圍。
3.學習文中人物對話的描寫,通過讀文及拓展閱讀,感受親情給人帶來的溫暖。
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體會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感受八兒的心理變化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基于以上認識,我主要采用以讀為主,讀思議相結合以及引扶放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會文章描寫中蘊含的濃濃真情。而教師引導流程,放手讓學生自學、探究,點撥重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以《老北京的春節》中的臘八粥銜接導入新課,喚起學生的閱讀感受,為文本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主探究,自由讀課文,識記生字詞,教師利用多媒體檢查自學效果。
啟發思考,引導整體感知:
(1)圍繞“臘八粥”這一線索課文為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否用小標題概括出故事情節來。
(2)文中的“八兒”對臘八粥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從哪些語句中,能夠看出八兒對臘八粥的這種感情的?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寫吃臘八粥為什么要不惜筆墨介紹這種粥的原料和這些原料煮在鍋里的狀態?(襯托臘八粥的香甜誘人、美味可口,為下文做鋪墊。)
2.作者在文章開篇是如何寫出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的?(運用排比寫出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臘八粥的喜愛)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介紹臘八粥的手法。
(四)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
1.指名學生回答用一個詞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等粥)
2.想一想,這一部分可以分為幾個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精讀感悟。過渡:美味的臘八粥會讓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饞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兒正是這眾多喜愛臘八粥中的一員,那么面對甜甜、膩膩的一鍋粥,他的表現如何呢?我們首先來學習盼粥這一部分。
4.盼粥。默讀2——8自然段,要求:畫出描寫八兒的句子,想想這些句子分別屬于對人物的哪種描寫,品讀你畫出的句子,思考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1)“喜得快要發瘋了”這屬于對人物的哪種描寫?你能換一種說法來表達八兒喜悅之情嗎?
(2)“眼睛可急紅了”說明什么?八兒真的餓了嗎?從對八兒的描寫中可以看出此時此刻八兒一種怎么樣的心情?可以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板書:迫不及待)
(3)第4自然段中省略號有什么作用?指導朗讀第4、5自然段的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
(4)怎樣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問句?提示:八兒對臘八粥雖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書:苦苦等待)
過渡:八兒多么想讓媽媽早點給他端上一碗噴香的臘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想粥這一部分
5.想粥。分角色朗讀9—11自然段,思考:八兒的分粥計劃體現了什么?(純真可愛)
(1)“孥孥”是什么意思?從媽媽的的話中你能看出什么?
(2)再分角色讀,要讀出八兒的天真可愛和媽媽對他的寵愛。
6.猜粥。男生齊讀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兒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樣子的
(1)粥里的栗子、赤飯豆、花生仁兒、棗都是什么樣的?找出文中的關鍵詞畫下來。
(2)文章用了一個什么字來形容八兒的猜想?(板書奇妙)
7.看粥。師讀第14自然段,同學們思考:當媽媽把八兒抱起來,八終于看到了讓他垂涎三尺的臘八粥,課文中用了一個怎樣的詞語來表現八兒的心理?(板書:驚異)
(1)媽媽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女生齊讀第十7自然段,畫出相關詞語。
(2)看了臘八粥之后的八兒,他的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角色讀人物對話,注意要讀出八兒的心理變化。
(五)學習課文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
1.用一個詞語概括這一部分的內容。(喝粥)
2.齊讀第19自然段,說一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臘八粥的美味,家庭氛圍的溫馨)
3.與“等粥”部分相比,“喝粥”寫得比較簡略,思考這種寫法的好處。提示: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4.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那些句子,給大家讀一讀,課下可以抄在的積累本上。
(六)課文小結
本課圍繞著“八兒”等著吃媽媽熬的臘八粥的情態、心情,展現了一副淳樸的、和睦、溫馨的圖景。課文詳寫了“等粥”的過程,略寫“吃粥”,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語言質樸。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與講解一樣,貴乎“少而精”。古人說,少則得,多則惑。板書要做到“少書”“精書”,板書書在點子上,書在關鍵上,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的作用。本次板書以八兒的心理變化為軸,直觀展現了詳寫的“等粥”部分,表現了臘八粥的美味誘人。
臘八粥
盼迫不及待
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驚異
吃十分美味
小學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分析教材
《騎牛比賽》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有三個自然段,寫了一為技術高超的騎手在騎牛比賽中的精神表演,給予人們啟示:高超的技術是長期刻苦鍛煉獲得的。本文和前后兩篇課文都是通過故事來告訴學生道理,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掌握本文9個生字和1個偏旁,綠線格里的字只回認不要求寫。
2、過程與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探究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生字新詞,并背誦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懂得高超的技藝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得來的,只有不怕艱苦,才能學到真本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騎手的話“我曾經從牛背上摔下來上千次。”
二、說教法
(一)直觀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據此以及教材的特點,我采用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直觀的物體、表情、動作來記住字型理解字義。因此在課前我請學生搜集有關動物比賽知識。學生一個個興趣怏然,告訴我有日常生活中的斗蟋蟀比賽、斗雞比賽,還有香港的跑馬、西班牙的斗牛比賽,等等。
(二)情境創設法
通過
圖文比較感受公牛的瘋狂撒野,騎手的高超技術,觀眾的興高采烈,再分小組排練表演比賽實況。在這種近乎游戲的'教學中讓學生充滿樂趣的學習,達到了于老師所說的“語文教學要多些情趣,少些規則”。
三、說學法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年級下冊說課稿騎牛比賽:根據我班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我采用練習發和講讀發。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語文在實踐中學習比在規則中學習要來得容易得多,語文教學應該以寫字學寫字,從談話中去學談話……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學生接觸感悟了本文大量鮮活的語言后,讓學生觀看西班牙斗牛的錄象,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說斗牛的經過,現場的反映和自己的感受。激發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運用用書中有關的詞語。這樣學生才真學會了語言的運用。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老師上一節課要求大家回去搜集些有關動物的比賽,誰能來給我們介紹一下呢?
2、學生交流中,我相機介紹補充騎牛比賽的規則和南美洲的風土人情。
3、騎牛比賽會怎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去感受那激烈的比賽場面。
(相機板書:《騎牛比賽》)
(此環節引導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從多種渠道活動獲取信息的本領,不僅促使學生主動地學,更教給我尋求。
(二)反復讀文,講讀有法。
1、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通課文,標好自然段。
2、學生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記住字型。
3、再讀課文,思考: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南美洲人特別愛開騎牛比賽?(出示圖分析哪一幅圖正確畫出了“賽場周圍擠滿了人”,聯系生活理解“興致勃勃”。)
(此環節體現了重視讀的同時重視“思”,邊讀邊思,教得實在,學得扎實。)
(三)巧妙創境,如境感悟
1、小朋友讀書真棒!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南美洲去看看當地的騎牛比賽吧。
2、南美洲到了,大家快看!(播放動化制作,觀看比賽片段)
3、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圖文結合,擴散說話:野性大發的公牛是怎么樣?你仿佛還聽到什么?你能把你理解的通過朗讀讀出來嗎?你還能讀一讀嗎?
(四)指導朗讀,背誦
1、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然后由老師范讀:
(一天,賽場周圍/擠滿了人,大家/在興致勃勃地/觀看比賽。好幾個人騎手/在野性大發的公牛背上,只兩三秒鐘/就摔了下來。)在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朗讀比賽。
(由于有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的朗讀更有感情,更自然了。)
2、讓學生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你是如何理解“我曾經從牛背上摔下來上千次”這句話。
小學語文說課稿3
說教材:
我作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長春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5 板塊第一課《一串快樂的音符》。本課是一篇充滿幻想、充滿陽光的童話。課文借助小小的音符傳遞著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望:它們串聯在一起,快樂地奔跑,自由地歌唱;伴隨著孤獨的老奶奶,喚起她心頭的幸福時光;它們輕輕地哼唱,哼唱的是一首真誠的愛之曲。
說目標:根據這首詩歌充滿幻想、充滿陽光,語言優美流暢,情意深長的特點,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并參考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的具體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感悟排比句的特點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并學會運用排比句。
過程與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掌握排比句的用法,省略號的用法,指導學生通過情感朗讀,感悟作者在文本中體現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愛。
說教法: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基調歡快,適于指導學生朗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喚起學生心中美好的情感,從而自主地聯系身邊的人和事體驗誠摯的人間真情。并鼓勵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來突破難點,感悟人間真情。
說教程:
下面簡單談談我對教學環節的設計:
一、抓住題眼,讀出“快樂”。
教學要省時,高效。所以在開課伊始我就抓住題眼,也就是“一串快樂的音符”中的“快樂”一詞,直入文章的重點。引導同學通過找體現小音符快樂的句子,體會文本中優美的'語言文字,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豐富情感。并引導學生感悟到,小音符的快樂是因為獲得生命的滿足和到處奔跑的自由。為后文,與小音符的另一種快樂進行對比打下伏筆。 在讀的同時,適當插入說和寫的訓練,也就是抓住3 自然段末的省略號進行續寫,讓學生初步嘗試仿寫排比句。從而實現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向讀寫結合的邁進。
二、討論交流,感悟“快樂”。
教學似一幅寫意畫,要在關鍵處濃墨重彩。文章的9——15 自然段,是全文感情的凝結點,是小音符兩種快樂變化的矛盾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以,我設計了默讀找讓自己感動的句子,以體會老爺爺與老奶奶之間的愛;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疑難,以體會小音符對老奶奶的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在質疑、探究中實現思維的創新。
三、升華主題,對比“快樂”。
學語文,我們要引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溫度,探索語言文字的廣度,挖掘語言文字的深度。本文作者將美好的人間真情寄托于小小的音符,告訴我們快樂的真正內涵便是給予。而我們沒有理由不引領學生去品味文章的精神內核。所以當學生體會到了老奶奶和老爺爺之間的愛之后,我趁機提出:小音符留在了老奶奶的心里,他們還會快樂嗎?這種快樂與之前的快樂有什么不同呢?為了便于理解,我將14 自然段,和前文的8 自然段進行對比,這樣前后聯系,學生自然體會到前者是自由奔跑的快樂,而后者是給予的快樂。從而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而從中也滲透了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學法指導。
四、深情總結,歌唱“快樂”。
教學進行到此,同學們對文章情感內涵的把握已有水到渠成之意。那么小音符們唱的是什么歌呢?是關于愛的歌,是老爺爺對老奶奶的愛,是小音符對老奶奶的愛,是人世間最平凡卻又偉大的愛,愛就是給予別人快樂,愛就是最真誠的奉獻。
小學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這篇略讀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作者先對清明上河圖作了簡單的介紹:圖畫的年代、作者、畫面內容、目前保存的情況。短短的幾句話,所含信息量卻很大。后面的幾段,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內容。先是概說畫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之后,選擇了一個小的場景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最后,簡單寫出了《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我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難點:
由于《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畫,學生對畫的鑒賞能力不強,因此對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
1、電教法:我運用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寓教于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情境朗讀法: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信息,憑借聯想,激活已有的知識庫存、生活積累、閱讀積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再現課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學生主動的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多想象,在閱讀中見文生義,見義生情,借助生活經歷中類似的感情經驗去感受,讀出感情。
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讀寫結合:只有寫,才會努力去使其變得精練,因此,讀寫結合,在中高段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導入。
1、教師用溫和親切的口吻說:同學們,這一單元我們已經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走進它,我們已經領略了很多,今天的這一堂課我們還要欣賞一幅古畫,誰來讀一讀課題。
2、師:你知道什么叫名揚中外嗎?
針對學生的回答再做總結: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課文將向我們展示怎樣了不起的古畫呢?請你認真地反復地讀讀課文,如果遇到特別重要的信息,用筆畫一畫,等一會我們交流一下從課文中了解了什么?
(二)初讀,交流學習心得。
1、師:我發現每位同學都讀得很投入的',我們來交流一下,剛才你讀課文,從中了解了什么?
《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提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共同交流學習所得,這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交流時,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去朗讀課文中的相當段落與文本再接觸。
(三)欣賞圖畫,再次讀文。
1、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的學習知識。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這幅畫,距離學生生活實際很遠,因此,在學生對《清時上河圖》的價值有著初步認識的時候,定會產生想去親眼目睹畫的欲望的情況下。
師:我覺得咱們班同學讀書能力特別強,剛剛大家初次朗讀課文就有這么多收獲,那你想不想看看這幅畫,欣賞一下這幅名揚中外的畫?
當然,看畫的目的是為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因此,指導學生:請你細細地欣賞這幅畫,看看能不能從畫中找到你讀到的內容。
(多媒體滾動演示清明上河圖,配上優美的輕音樂,老師根據場景適當提示:進入汴粱市區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橋北頭了……)引領學生放松地欣賞,在視覺、聽覺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這里運用電教法,通過邊看邊讀、邊聽邊觀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進入到學生的大腦;另外,還通過教師的語言與優美的樂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傳入渠道更加多元。
2、這時,老師又引導:欣賞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
這時可以又一次引領學生走近文本。比如:當學生談到:我在畫上看到很多人。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據課文來說一說,有哪些人嗎?“這就進一步帶領學生來學習文本了。
3、在初讀交流學習心得與再讀欣賞圖畫之后,老師就可以帶領孩子走進課文中最能突顯主題的段落的學習,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沒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寫《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我們在讓學生交流心得時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細細研讀。
4、這是略讀課文,只要學生對“名揚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對文本能較有感情地朗讀,教師就應及時引領學生進行下一段落的學習。
如:還有形態各異的三百六十行,都畫在里面了,了不起。剛才大家說畫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還能夠看到橋北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師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四小節,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輕輕地交流一下。
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全員參與,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談、讀、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交往。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與同桌交流學習心得,創設了一個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
學習這一段話,有一個問題的討論,能讓學生對“名揚中外”會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橋頭的生活情景也許是瞬間發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畫上。這說明了什么?
從中可以看出畫者張擇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也是他畫技高超地體現。這樣的理解還不夠,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寫作手法的指導,如:其實寫作文和畫畫一樣,你抓住一個瞬間的精彩把它寫具體,那么文章就如畫一樣活起來了。
(四)欣賞圖畫,填寫資料卡。
1、有了上述的鋪墊之后,對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教學,我是采用引讀法進行的。
《清明上河圖》是一副偉大的著作,因此,讓學生再次欣賞圖畫,加深印象。
2、都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有關文物、古跡、圖畫等一類的文章,指導學生寫“資料卡”,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在這兒,教師指導學生制作一張“資料卡”。如下:
師:剛才大家看看圖,讀課文欣賞了一幅了不起的畫。如果你想要把從課文搜集到的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我們可以做一張資料卡。
資料卡
畫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面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價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填寫資料卡,這是另外一種閱讀學習方法的指導。當要填寫相關內容時,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細讀,而是快速瀏覽,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指導學生學會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別忘了要學以致用,不斷鞏固。
小學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雨后的森林》是一年級實驗班教材第4課,在語文課本的60。61頁,雨后的森林是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雨后的森林是一首清涼精美的兒歌。
二、說教學目標:
我制定了4個教學目標:
①會認本課生字
②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③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從而樹立環保意識。
三、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
①了解雨后森林的樣子
②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四、說教法: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集中,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游戲形式,寓教于樂;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應多訓練他們的朗讀能力,低年級的課堂應是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因此,在講解課文是,我采取了講為輔,讀為主的形式。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我是這樣實施我的教學的:
首先,激發興趣,引入新課:親愛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到樂園一樣的學校中游覽了一番,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自然去采摘知識的果實吧!只有認識這些漢字寶寶,我們才能到達,然后出示蘋果形狀的的字卡,采取了開火車讀,指名讀,男女生互讀的形式復習鞏固上節課的生字,采得了知識的果實,我們就去大森林吧!
接著,我范讀了課文,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了解內容,標畫生字,在這一環節中,我把書上要求會認的字寫在花朵形狀的卡紙上,它們的拼音寫在綠草形狀的卡紙上,不僅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也給黑板上整體圖案增添了幾分色彩。
然后,理解課文,課文的前兩句我指導學生體會雨后的心情如何,從而引導他們用愉快輕松的語氣來朗讀這兩句,緊接著組織討論:
①想想雨后的森林有什么?
②作者是指名介紹它們的?
在講解這個環節中,以貼圖畫的形式展示這四句話,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并加以有趣生動的動作,幫助學生記憶課文;接下來,拓展思考:雨后的森林里或草地上還有什么?要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的眼睛折射出的畫面,比詩更豐富,更美麗更多彩;最后,理解課文最后兩句話,重點強調要讀出自豪與贊美的語氣。
在講解課文結束后,讓學生試背課文,男女生比賽背。
小學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啟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依依”,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和人際關系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本課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歌、民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這篇課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是上節課的延伸,更是本單元主題展示。
(二)說教學目標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結合教材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今天我說第二課時,這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能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把握民歌、民謠的內蘊美。
4、學會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之情。
(三)說重點、難點
這課時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
這課時難點: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程》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學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創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學習,多渠道接受信息,我還設計了指名讀、品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中形式的讀,讓學生以讀動情,以情促讀,注重熏陶,加強理解,以讀啟智,注重啟發。讀中感悟,角色體驗。
三、說教學步驟
根據本課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為了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如下幾步設計:
(一)緊扣課題,課題質疑。
由于這課題蘊含著豐富的意韻,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質疑,提問:“啟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月光啟蒙”?課文主講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脈絡。
(這一設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欲望,最佳的學習條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這個環節我分四步進行: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謠。
(2)、讀:讀出所找的民歌民謠,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語句。
(3)、說:說說你由這些民歌民謠所想象到美景說哪句,根據學生的回答突出相關語句。
(4)、議:互相議論,試著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讀一讀、畫一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認為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
2、師生共同小結,回讀文末語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相機板書:民歌民謠 展開想象,飛向詩歌的王國)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體現母親智慧才華的語句。(板書:智慧才華。)
2、感悟課文前一部分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這一句教學在自由讀的基礎上個別讀,點撥“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了‘母親的智慧才華’這樣才能讀得更好呢?”并引導評讀,激勵再讀,體會“深情與芳香”。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母親用民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我一顆混純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再次體會“母親的智慧才華。”(這兩句的出示并沒有固定的先后順序,而且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使教學課程更是靈活性,同時我認為這一設計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魚肚期待,閱讀反思和評價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回讀“她讓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談體會。(板書:啟迪)
(我認為這樣設計即使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體會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讀”這一形式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自主靈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母親的智慧才華”的語句,并分讀、悟、品三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讀文重句子
(2)、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母親的智慧才華?”能談談你認為讀得好的經驗嗎?并配樂朗讀,分角色讀10—13小節。
(3)、出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點撥學生品讀。(師用相機板書:勤勞的雙手)
(綜觀這幾步的教學,既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
4、升華理解,拓展延伸。
1、配樂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議一議: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還可以給課文加個什么題目?
(這樣設計既體現可師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去精神。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為全課又掀起了一個高潮,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靈活性,為學生課后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了堅實基礎)
四、板書設計:
17、光月啟蒙
小學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黃山奇松》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
2、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文中新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屹立”、“郁郁蒼蒼”造句
4、觀察圖片,任選一種松樹,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這些目標的制定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力求在優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
3、教學重點:
本課的訓練重點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來拓展學生的視野,進行語文整合教學,使學生體會黃山松樹的“奇”。
二、說教學策略
1、提煉主線以“黃山奇松”奇在哪兒為主線展開教學活動。
2、創設情境通過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旅游”境地,感受黃山松樹的奇美。
3、朗讀感悟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味、聯想,感受黃山松樹的瀟灑、挺秀。
4、化語為畫學生讀懂文本語言、浮現語言形象,用電腦繪制名松形象。
5、讀寫結合仿照課文寫法,自選一種松樹試著寫一寫。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哪些聞名中外的風景區和旅游勝地?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直接、間接的經驗,喚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2、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山”的黃山去看一看,好嗎?(板書:黃山)打開網頁,進入“黃山旅游” 觀看錄象和圖片,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兒童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網絡的視頻播放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3、“黃山四絕”聞名于世,而人們對“奇松”則情有獨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仔細觀賞一下這些奇特的松樹吧。(補充完整題目:奇松)
【設計意圖】[據題提出閱讀專題一個,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以此為主線,展開自主學習系列活動]
4、據題質疑:黃山松奇在哪兒?
二、初讀感知
1、進入“閱讀指南”的“整體感知”,呈現: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落實自主學習理念,人人參與讀書活動,圍繞閱讀專題,接觸文本語言,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松樹之奇,以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1)自讀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并結合上下文初步領會生字詞的意思,不能解決的加下劃線
(2)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3)簡要說說黃山松奇在哪兒?
2、自學課文
3、讀后檢測交流
4、簡要說說黃山松“奇”在哪兒?
5、小結:黃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讓我們再讀課文,細細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讀第一節
1、進入“閱讀指南”的“整體感知”,呈現:
(1)默讀第一節,想想黃山松奇在哪兒?
(2)聯系課文說說“四絕”、“情有獨鐘”的意思,有困難的可以訪問“說文解字”
【設計意圖】[訪問“說文解字”,可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得到指點幫助,是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
2、學生返回首頁自學
3、同桌討論
4、學生顯示網頁內容進行交流。
(1)學生讀第二句,抓住“瀟灑”、“挺秀”體會,并點擊第二句話,出現黃山全景圖,展示黃山松瀟灑挺秀的身影,體會黃山松的奇特
【設計意圖】[語文姓“語”,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同樣十分注重語意的領悟和把握]
(2)讀好第二句
(3)學生點擊第一句話,聯系“說文解字”,展示“黃山四絕”的圖片,理解“四絕”的詞意。
(4)打開“說文解字”,理解“情有獨鐘”的意思。
(5)讀好第一句話,讀出人們的喜愛之情。
5、齊讀第一節,再次完整地感受黃山松的奇特。
四、精讀第二節
1、進入“閱讀指南”的“第二節導讀”,呈現:
(1)讀讀描寫三大名松的語句,想想從哪些重點詞語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劃線,并說說是怎么體會到的
(2)聯系課文說說“飽經風霜”和“郁郁蒼蒼”的意思,并用“郁郁蒼蒼”造句有困難的可訪問“說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過想象任選一種名松,把它的形象畫下來嗎?你可以進入“創造天地”試一試
【設計意圖】[利用網絡優勢,給學生創設創造性學習的空間學生自瀆自悟,感受三大名松瀟灑、挺秀的身影,語感得到培養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電腦繪畫這一學生極感興趣的方式,讓學生描繪“內心視像”,在相互評價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
2、學生自學,同學之間可以交流討論
3、學生顯示網頁內容進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學生讀寫“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勁”、“飽經風霜”、“郁郁蒼蒼”、“斜伸”等詞體會,并點擊這句話展示“迎客松”的圖片,進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學生把優秀的畫作傳送到大屏幕,圖文對照,師生點評
C、讀好這段話,讀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們的贊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學生讀寫“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綠色巨人”體會,并展示“陪客松”的圖片進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學生把畫好的陪客松的畫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C、讀好這句話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學生讀寫“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體會奇特,并點擊這段話出示“送客松”的圖片進一步體會
B、學生把畫好的送客松的圖片傳送到大屏幕,圖文對照,師生點評,進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設計意圖】[展示是最好的學習為了展示,學生會以自己最大的負責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發布自己作品的同時,學生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起內心的創造欲望,有利于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養成 ]
C、讀好這段話
(4)齊讀寫三大名松的句子,整體感受他們的奇特
(5)看圖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學生把造的句子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五、精讀第三節
1、進入“閱讀指南”之“第三節導讀”,呈現:
1)默讀第三節,想想“千姿百態”是什么意思?文中列舉了哪些不同的姿態?可以進入“圖片集錦”欣賞千姿百態的松樹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難的可訪問“說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選擇一種最喜歡的松樹,學習第二節的寫法,給它配上幾句話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寫一寫,并發布到網上,把作品展示給大家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實現了讀與寫的完美結合 ]
2、學生自學 3、學生打開網頁交流
【設計意圖】[利用網頁,展示更多的黃山松的形象,加深學生對黃山松樹之奇的感受]
(1)展示圖片理解“千姿百態”、“屹立”、“斜出”、“仰”、“俯”等詞,,體會松樹姿態之奇
(2)部分學生把寫好的片段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3)讀好這一節
六、總結全文
1、讀了《黃山奇松》,請你說說黃山松奇在哪兒?
2、讀了《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你是否覺得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黃山奇松的贊嘆之情?如果是,請你瀏覽全文,舉例說說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部分精讀回歸整體,這一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則能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課外延伸
讀完課文,你還想知道什么?
小學語文說課稿8
小英是本課的主要人物,課文主要是圍繞小英的神情、動作進行描寫的,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神情、動作對人物的心理進行揣摩,從而深入到人物內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朱老師的這一課,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相當成功。她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找到描寫小英神情和動作的句子,然后通過讀去感受小英此時的心理是怎樣的。學生在讀、思、想的基礎上,和小英的內心開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對話,把小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體會得淋漓盡致。在這個基礎上,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感覺教得輕松,學生讀得到位,聽課的老師也聽得入情。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征。朗讀并不是僅僅靠傳統的讀書百遍就能湊效的,在寶貴的40分鐘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朗讀的指導就起著引路人的作用。閱讀課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據語言的特點,有側重的進行讀的訓練。朱老師注意營造以讀為本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讀貫徹整堂課。如:在學生交流第一次掌聲時,朱老師重點引導學生讀好三處地方,其中,輪到小英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小英立刻把頭低了下去。這一句,朱老師在指導朗讀時,采取了層層遞進的方式,先指名讀,隨后他這樣引導:課文中的小英曾經是一個自卑憂郁的女孩子,平時,他總是默默地躲在那個角落,他不愿意讓人看到他走路的樣子,他害怕別人注視的目光,這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小英立刻把頭低了下去。誰來讀?緊接著朱老師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當時的心情,同學們,要想讀好這句話,我們還要走進小英的內心,你們想一想,此時的小英心里在想些什么?角色體驗過后,同學們自然能把小英的`心里活動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了。這樣學生一步步地很自然地走進了小英的心里,感情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這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性活動。在這節語文課上,朱老師尤其注重學生的個性感受,他設置了一個比較開放的說話練習:課文學到這兒,你認為掌聲像什么?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朱老師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所以,在課堂上,一下子出現了很多的答案,學生們有的說掌聲像媽媽,給我們帶來自信和溫暖;有的說掌聲像掃把,可以掃去心中的痛苦;有的說掌聲像老師,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還有的說掌聲像太陽只要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得出的感悟,朱老師都給予肯定,讓學生通過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個性化的思考表達使個性在閱讀教學中閃光!
課文學完后,朱老師這樣說到:讀了《掌聲》這篇課文,老師也寫下了這首詩,我想把這首詩送給大家,題目也叫《掌聲》。隨后他深情地吟誦起那首小詩,他讀的很投入,學生也完全沉浸在其中了,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最后學生配樂朗誦這首小詩,不但烘托了課堂氣氛,而且情感目標在意味深長的樂曲中也得到了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我有一點小小的看法,僅供參考:縱觀整堂課的教學,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第一次掌聲朱老師教學時花了許多心思,也精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學習活動。而在第二次掌聲這塊的教學卻顯得有些簡單,引讀后交流了問題就草草收場,似乎缺了點什么。這也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
小學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山雨》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第十冊第六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第六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寫景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抒情,作者用如詩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令人神往。課文中處處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先寫山雨跟著山風、云霧悄悄地來了,接著描繪了山雨來時由遠而近的歌謠般動聽的雨聲,再寫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后寫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繚繞、回味無窮的余韻。整篇文章首尾呼應,抒發了作者對山林雨景的贊美之情。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鮮明,非常適合朗讀。學生學習此類課文時也樂于朗讀。因此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以及大綱中對于閱讀教學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二類字,結合課文理解輕盈、奇妙、輕捷、余韻等詞
2、能組織語言把自己對優美語句的感悟清楚地表達出來,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3、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通過抓住重點詞句,感悟雨聲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教具準備: 山雨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為此,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采用了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多讀、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過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想像如詩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然后利用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如:想像讀、男女分讀、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一是充分的激發了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二是通過反復的朗讀,在讀中悟情,讀中感受,通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基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我為學生構建了“初讀感知,默讀體會,品讀回味,入情入境”的課堂教學模式。五年級學生已經有四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是一篇閱讀課文,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對本課的教學,我從 “悟”字出發,以讀為本,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提倡個性化的閱讀。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既能增強合作意識,又可以增進學生的情感溝通。同時使學生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于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小學語文說課稿10
[說教材]
《我叫“神舟號”》是一篇科普童話,故事情節簡單有趣,很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課文第一、二自然段通過嫦娥姐姐與“神州號”飛船的對話,說明這艘飛船是中國制造的,正在進行飛行試驗。第三自然段講嫦娥姐姐要“神州號”帶她回家。課文插圖描繪了嫦娥姐姐與“神州號”飛船對話的情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我國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激勵學生從小刻苦學習,將來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4、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有關飛船的知識,初步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和課外閱讀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輕聲音節的朗讀和長句子的朗讀。
2、識字和寫字。
3、展開豐富的想象。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時間:
3課時
[說教法、學法]
一、創設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課,教師通過語言
渲染,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
二、自主合作式學習
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培養想象能力
通過課文的延伸教育,創設“我是家鄉小主人”這一情境,既進行了思維訓練,又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一舉兩得。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看圖說話
1、(出示掛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主?太空中有些什么呢?
2、在嫦娥姐姐身邊有一顆人造衛星,是從哪里來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
3、你怎么知道這顆人造衛星是從中國來的呢?
二、揭題,學題
板書:4、我叫“神舟號”
學生讀題,正音〖感謝您瀏覽!請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
三、初讀課文
1、聽錄音讀課文。(聽準字音)
2、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照拼音多讀幾遍。
3、指名分自然段試讀課文。
4、檢查提問:“我叫神舟號”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呢?飛船弟弟有什么本領呢?
四、認讀生字詞
天飛在
1、指名認讀,相機正音
2、找朋友
3、在書上描紅
4、練寫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認讀生字卡片,口頭組詞
二、精讀課文
1、學習第1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指名讀
(2)分句理解,指導朗讀
學習第一句:
“一天晚上,一艘飛船在太空散步。”齊讀第一句。
學習第二句。
指名朗讀嫦娥姐姐的話。
“你”指的是誰?
嫦娥喜歡飛船弟弟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嫦娥姐姐問了飛船弟弟哪兩個問題?
(引讀兩個疑問句)再指名讀第二句。(揭示:嫦娥姐姐問話時的語氣十分親切)
過渡:飛船弟弟是怎么回答的呢?
學習第2自然段。
師生回答。
師:小弟弟,你從哪里來?
生:我叫“神舟號”,從中國來。
出示:我叫“神舟號”,從中國來。這里的“我”指誰呢?
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師生繼續回答。
師:以前怎么沒見過你?
生:科學家派我來作飛行試驗。
出示:科學家派我來作飛行試驗。(指名讀)
讀了這句話你知道飛船是由誰造的?它有什么特殊本領?
結合板書:飛船弟弟中國來作飛行試驗
齊讀第三自然段
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
(2)嫦娥姐姐高興嗎?從哪兒可以看出來?她為什么高興呢?(指名學生說)
(3)齊讀第三自然段
朗讀全文。
1、同桌練習分角色朗讀。
2、指名分角色朗讀。
學習生字。
問你來新筆畫
1、認讀
2、找朋友
3、交流記憶方法
4、描紅
5、書寫
第三課時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1、三人一組,自由練習,分角色朗讀
要求;讀出對話時的不同語氣。
2、指定兩三個小組分角色朗讀。
嫦娥姐姐:親切高興
飛船弟弟:肯定自豪
二、練習背誦
1、自由嘗試背誦
2、指名背誦
三、啟發想象
嫦娥姐姐跟著飛船弟弟回到了家鄉,她看到了什么?
四、課堂練習
指導學生用“高興”說話。
出示:(誰)高興問:什么事讓你高興呢?
小學語文說課稿1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19課的《秦兵馬俑》。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狀物類的散文,課文從兩方面詳盡而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而且深深地體會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學情分析。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通過閱讀課文,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如果想僅僅通過課文的語言材料讓學生來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似乎有點難度。因為,雖然學生對秦兵馬俑本身非常感興趣,但它畢竟是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產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太遠,這除了給秦兵馬俑本身罩上了一層神秘感之外,也讓學生對于它的理解與想象產生了很大的難度。采用課件能拉近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讓秦兵馬俑似乎一下子處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課的教學我就充分運用了課件來組織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目標。
本篇課文共分兩教時教學,我所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根據本篇課文的類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教學的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精讀課文第3——11小節,理解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
2、過程與方法。利用課件資料,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解讀,理解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感受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重難點。
學習課文第二段,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理解“舉世無雙”的含義,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導入
在這一環節,我從整體入手,請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總體印象,然后再順理成章地導入今天的新課。
導入新課
1、在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秦兵馬俑》,領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魅力,那么你用一個詞語說說秦兵馬俑給你留下的印象嗎?(規模宏大)
2、“宏大”往往給我們的是一股蕩氣回腸的氣勢,一種粗狂豪邁的氣概。作為一項人間奇跡,光有恢宏的氣勢還不夠,必然還有一些重要的元素,會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3----10自然段。
(二)、精讀課文第3——10自然段。
課文的3——10小節是本課時教的重點,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但秦兵馬俑所處的時代畢竟離學生已經久遠,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并透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觸摸那段凝重的歷史,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所以,在這一環節,我首先播放了一段錄象,讓震撼人心的畫面及鏗鏘有力的音樂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靈,帶領他們穿越時空的遂道,去親身感受秦兵馬俑的魅力。事實證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樂中,學生全神貫注,一個個目不斜視,緊盯著大屏幕。此時無聲勝有聲,一下子將兩千年前的那段歷史拉到了學生的眼前。此時,對于課文學生已經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再讓學生翻開課本,去字里行間細細品味,感受秦兵馬俑眾多的類型及鮮明的形象,無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賞完錄象之后,我首先請學生說說這幾小節主要寫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時間讓他們反復地讀課文,找一找,秦兵馬俑以怎樣鮮明的形象吸引著中外的游客,同時,老師以大屏幕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圖片,要求學生在自讀、理解的基礎上,圖文對照,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最鮮明的2——3種兵馬俑進行細細地研究,從字里行間去品味它鮮明的個性。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這一環節,我還特意要求學生在書上圈圈畫畫,或者將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寫下來。
在學生匯報交流的'時候,我始終抓住一個評價原則——理解各種兵馬俑的類型特點,并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在此基礎上,相機指導學生朗讀,通過讀,把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
引讀課文的第10小節,并追問學生:“你從中還讀懂了什么?”讓學生用“有的……有的……”練習說話,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去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到秦兵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三、學習第11小節。
這一段,我以讀代講,讓學生讀后再說說自己的體會,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進一步展示課件,著重理解“”這個詞,以此來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那種舉世無雙的創造才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總結課文、課后延伸。
學生對于兵馬俑的探究興趣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將這種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拓展訓練:課后繼續上網收集有關兵馬俑的資料,繼續進行探究,增強民族自豪感。這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提供的網絡,積極為自己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資源背景,從而使學生不斷地完成新知的建構過程,自覺地養成信息的“獲取——內化——提升——再獲取”的習慣。
綜上所述,我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課件,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五、教學媒體運用的說明
1、錄象音樂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受,使他們對秦兵馬俑有個初步的印象。
2、將軍俑、武士俑等圖片、錄像能讓學生直觀了解不同兵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馬俑網站,讓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去網上查閱搜集資料。
六、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說課稿12
唐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古典詩歌藝術的頂峰。可以說,唐詩從內容到形式,開創了繁星麗天、萬花攢錦的輝煌局面,不但在我國悠久的詩歌傳統中風采卓爍,歷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也能與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媲美,得到舉世的贊揚和珍重。
因此,學習唐詩,研究唐詩,就成為我國一千多年來世代相沿的風氣,從未衰落。
雖然,在小學階段古詩學習的數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斗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后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執教這首詩,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標準》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老師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說法,學習就不顯得那么壓抑和沉重了。
根據注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說,有理可辯,不至于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么學比學什么”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閱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閱讀對象的年齡、閱歷、經歷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分頁標題#e#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出發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成長,對于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斷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恒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標準》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說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說“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標準》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松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輟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兩者之間總有著很大的差距。“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缺憾,才更凸顯追求的價值。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多鼓勵也多建議。讓我們在教育的藍天下攜手共進!
小學語文說課稿13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小學語文組三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紙的發明》。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紙的發明》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的文章,本單元主要講的是深厚的傳統文化。《紙的發明》主要描寫了蔡倫之前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來字寫在帛上,雖然解決了重量問題,但是由于價格昂貴,無法普及。西漢時期用麻造紙,但是粗糙難寫。蔡倫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輕便好用的紙張。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二、說學情
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學生,這個年級的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思維活躍,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但閱讀分析能力較弱,思維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文章大意的能力。教學生用默讀、略讀、指明讀等方式展開教學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結合新課標對該學段的具體要求,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攜、蔡等生字。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句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句子。難點是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教學中我采用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談話法進行導入,并伴隨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看書積累知識嗎?老師有幾個小問題要考一考大家,看看誰平時積累的知識最豐富。誰發明了電燈。(愛迪生);孔明燈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的;地動儀是中國古代的(張衡)發明的。
看來大家平時的積累著不少呢,我們發現這些問題都與什么有關?(發明)我們今天的課就與發明有關。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新課《紙的發明》。【板書課題】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這樣的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快速的帶入到課堂中,為本節課的講解鋪設一個良好的感情基調。
(二)初步感知
對于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該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所以此環節,我首先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回答以下三個環節的問題。
1.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創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
2.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
明確:
第一部分(1):造紙術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
第二部分(2-4):紙發明的過程。
第三部分(5):造紙術影響了全世界。
文章主要內容明確:
3.蔡倫為什么要改進這個造紙的方法呢?
明確:蔡倫之前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來字寫在帛上,雖然解決了重量問題,但是由于價格昂貴,無法普及。西漢時期用麻造紙,但是粗糙難寫。
這樣的問題解決學生已經把文本的概況了解透徹,為深入研讀環節打下基礎。
(三)深入研讀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個教學環節--深入研讀。閱讀是深入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要想完成多重關系的對話,就需要我們對文本有著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此環節我會引導學生默讀,邊讀邊展開以下幾個問題的思考和與討論:
1.蔡倫用什么方法改進造紙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明確: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輕便好用的紙張。
我從中體會到了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很敬佩他,贊嘆又自豪。
2.文章第1、4自然段在行文結構上有什么關系?
明確:一個總起,一個總括,是前后呼應的關系。
3.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偉大貢獻之一?”
明確:因為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極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所以是說是 中國對世界文明偉大貢獻之一。
4.小組討論環節:
(1)從文本中可以體會出蔡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蔡倫是紙的發明者。由于他發明了紙,從而引起中國以及世界在傳播的媒介技術方面,發生歷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變革。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2)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書寫流利,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被傳承下來。
深入研讀環節通過對重點段落、情感的梳理已經對文本的了解,學生也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至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
(四)鞏固提高
為了實現語文學習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我設置了觀看視頻《四大發明》談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這是一步學以致用的做法,學生不但對本堂課的知識得以鞏固還能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達到知識的遷移和鞏固。至此,本節課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鞏固,我會根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采用教師總結的方式,總結得出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我布置的作業是:搜集各種新型的紙張,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種介紹給大家,并寫幾句節約用紙的廣告宣傳詞。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縮影,好的板書應該結構清晰,構思新穎,內容高度凝練。因此,我對本課的板書進行了如下設計。便于學生理解。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小學語文說課稿14
說教材地位作用:(教材分析)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是一篇帶有濃郁的演講色彩的文章,主要敘述了美國總統林肯剛上任,在參議院演講時,受到參議員的嘲笑,因為他是鞋匠的兒子。而他以出類拔萃的才華,感人至誠的演說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全文故事情節簡單,內容通俗易懂,特別是林肯樸實真誠﹑富有張力的語言富有特色。本節課教學內容正是緊緊圍繞林肯的三段演說展開 .這三段文字不僅展現了林肯的人格魅力,更把他智慧超群,處變不驚、巧妙回擊的演講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目標意在:
1、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寬容是一種力量,學習林肯襟懷坦蕩、仁愛正義、寬容大度的優秀品質。
2、學會課文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練習遷移運用。
3、感受林肯演講的語言藝術。
說教學重難點:
抓住林肯的演說辭進行研讀感悟,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體會寬容的力量、體會林肯的博大胸襟和和平民情懷,品析林肯演講的語言藝術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說教法: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以讀代講來品味人物形象,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抓住文章三段演說特點,挖掘文章空白點和語言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在基于文本的基礎上,大膽合理想象、發表獨到觀點,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對重難點的處理,采用反復朗讀,讀中悟情明理,聯系實際、對比體驗的方法突破。
說學法:
學生在以上方法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閱讀體悟、交流互學、揣摩練筆、總結收獲進行學習。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問題、直接導入。
教師導入:林肯在當選總統發表演說時,參議員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發表了怎樣的演說使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如此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在接下來的時間學習文章,教師直入主題,自然導入本課的學習。)
二、自主研讀,小組共學。
(設計意圖:我校的"二四五"教學模式,重在體現教師主導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為提高整體課堂教學效益做根本保證。)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們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二、自主研讀,小組共學。
1、出示預習目標:
請同學們默讀林肯所說的那三段話,找出關鍵詞句,說說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樣的人格魅力?
2、學生開始自主學習,小組交流。
(在這環節中,學生利用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感悟參議員態度的變化,并通過小組合作,及時修正補充整理自學的相關信息,使林肯的形象在自己心中逐步豐滿起來。)
三、交流反饋,深入感悟。
(小組共學后進入第三環節:在交流反饋環節中學生主要圍繞三段演說進行交流。)
1、例如交流第一段話。
(1)學生明白三個"永遠"分別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2)學生從"感激""忠告"這些詞語中體會到林肯的寬容和委婉的態度。
(3)教師適時指導朗讀,使學生通過朗讀進一步感悟語言。
最后教師及時提問:這是一位怎樣的總統?
(這時,林肯寬容大度、尊敬父親、他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自豪,這樣的形象就呈現在了學生的心中。學生也感受到正是寬容的力量和林肯平和的演講態度使參議院內由嘲笑變成了一片靜默。)
2、交流第二段話。
(目標:除了感受到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他在平實、誠懇的演說中不卑不亢、悄無聲息的回擊了對方。這就是演講的技巧,是他智慧超群的體現。)
(1):這里為什么不用"修理"而要用"改正"? 其言外之意是不僅要改正鞋子,也含有改正參議員傲慢態度的意思。
預設對比:當我們受到羞辱是如何做的?林肯又是如何做的?
教師及時揭示:這正是林肯有力回擊、巧妙化敵的演講技巧。
(2):做鞋子是技術活,這里為什么要說"藝術"?"藝術"體現了父親爐火純青的技藝,和林肯對父親的懷念,
(3)教師點撥:是對修鞋這個行業的尊敬,這正是他平民情懷和人人平等思想的體現。
(通過第二段的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基本達到了這一目標。)
3、交流第三段話。
(1)引導學生討論:林肯贊嘆父親的偉大,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他想告訴參議員們什么呢?
(2)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此時學生從這段感人至誠的`話語中體會:他深深地愛著父親,深深地愛著人民,深深地愛著國家,不僅是鞋匠的兒子,還是美國人民的兒子,所以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
總結:整個第三環節中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實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
主體性。
4、再次引讀這三段文字。
面對參議員的嘲笑,林肯這樣說——
對那位傲慢的參議員,林肯說——
對所有的參議員,林肯動情地說——
(課標中對閱讀的解讀有這樣的一句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閱讀中思維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智慧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這時,再次讀,學生應該已經懷著對文本的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把讀上升到演講的層度。他們此時所收獲的是林肯巧妙回擊、感人至誠的演講語言的樂趣。)
5、通過三段演說你感受到林肯怎樣的人格魅力?
指名生回答,教師板書人物品質的詞語。
6、總結:通過人物語言刻畫人物形象這就是正面描寫。你還知道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生:側面描寫)
四、拓展延伸,總結寫法。
1、教師引入寫話訓練:參議員的心理變化也是側面描寫,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參議員,聽了林肯的演說此時此刻你一定有所觸動,你會想些什么?(自然進入第四教學環節)
2、學生交流寫話內容。
3、教師補充寫作方法。: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的一大特點就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剛才我們對參議員的心理描寫也是襯托人物形象的側面描寫。在今后的習作中也可以這樣描寫。 (設計意圖:小學語文教學致力于從聽、說、讀、寫這幾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所以在最后)→
通過本輪說話練習,林肯將"寬容、博大、仁愛、平等"的思想種子不僅種在了
所有參議員的心中,也深深的種在了每位學生的心中。
說板書設計:
21鞋匠的兒子
參議員: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贊嘆(輔線) 側面描寫
林肯: 寬容大度 尊重父親 平等待人 (語言) 正面描寫
說教學效果: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感悟還是引導演講寫話,甚至還有板書的設計,都是在我校245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努力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小學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那個星期天》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通過朗讀的方式整體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細膩情感。課文寫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經歷,通過動作、環境等,描寫了“我”等候時的情景,表現了“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透頂,直至徹底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展示了“我”細膩、敏感、豐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故事,用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內容,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在的情感體味出發進行朗讀。結合關鍵語段,體會作者從人物的行動細節、環境的烘托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效果,體會心理描寫的妙處。
二、說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3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變化過程。體會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學習換位思考,擺脫煩惱。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是教學重點,初步了解“我”的心情變化過程。體會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學習換位思考,擺脫煩惱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重點讓學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變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探究“我”對母親情感的變化,體會母親的無奈,以及“我”對母親的理解,從而感悟主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揭題導入,引導質疑,初步探究文章內容。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學生默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我再隨堂檢查,明確讀音。
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說一說在這一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總領全文,開篇點題,說明事件和時間。
2.讀句子“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作者盼望的時間之長,也從側面顯示作者盼望時的焦急、無奈。
3.想一想,這么漫長的等待,作者的心情會不會發生變化呢?預習后面的課文,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
(四)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小組接龍讀第2-6自然段。指導讀出不同語氣。(第2自然段開頭要帶著平靜、講述的語氣讀,讀出回憶的感覺,中間要讀出肯定,最后一句要讀出一些愉悅;第4自然段要讀出在等待中,“我”百感無奈,心里急躁,語調要低沉。)
2.第2自然段中“這不會錯、都不會錯”表明了什么?
提示:“我”非常堅定和肯定,表明這件事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3自然段中,“我”為什么要嚇唬母親?又為什么忘了嚇唬她?
提示:“我”嚇唬母親其實是想和母親做游;“我”忘了嚇唬她是因為看到母親提著菜籃子要出去,擔心母親忘了帶我出去,所以急著提醒她。
4.“這段時光不好挨”在第4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全段的`中心句,總領后文描寫的一系列活動。)
5.“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這兩句話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運用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直白寫出“我”的心理狀態。)
6.第4自然中“我”在等待時做了哪些活動,這體現出“我”怎樣的心理狀態?(苦苦等候、百無聊賴的心理。)
7.找出第5自然段中語言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焦急不安。
8.第6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邊、看著、一聲不吭”的原因是什么?(因為母親似乎已經忘了要帶我出去,“我”為了讓母親知道“我”仍然在等著她,便死守在離她最近的地方,用最無聲的動作表達最焦急的心情。)
9.第6自然段描寫了“我”怎樣的心理狀態,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交流完之后指名學生回答。
10.概括自然段意: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的推遲下,由滿懷期望變得疑惑焦急再變得一聲不吭等待。
(五)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的到來,并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母親驚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驚惶”說明了什么?(“驚惶”表明母親并不是一個不疼愛、不體諒孩子的母親,她只是因為繁多的勞作暫時忽視了“我”的感受。)
3.說說你對“我”的母親有什么看法?(鼓勵學生回答)
4.探究:《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5.學習本課寫作手法,引導學生體會本課的細節描寫。
(六)課文小結
本文記敘了“我”的一次難忘的星期天,這一天由于母親的一次次推遲,“我”的心情由高興到焦急,再到無奈和失望,表現了一段銘刻心頭的記憶,也體現了無奈心酸而又至純的母愛。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談談我的板書,本課教學有兩個重點,一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二是體會“我”的心情變化。因此,板書也是圍繞這兩方面進行,提煉故事發展的情節,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觀地展示了事情的發展及“我”的心情變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小學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說課稿11-09
小學語文經典說課稿07-21
小學語文荷花說課稿12-05
小學語文《莫高窟》說課稿03-03
小學語文《荷花》說課稿11-11
小學語文《貓》說課稿06-10
小學語文面試說課稿03-21
小學語文《莫高窟》說課稿03-03
小學語文《草原》說課稿02-19
小學語文荷花說課稿12-05